浮游,汉语词语,读音为fú yóu,意思是漫游;游手好闲;虚浮不实,出自《
离骚》:“欲远集而无所止兮,聊浮游以逍遥。”
晋·
陆机《赠弟士龙》诗之七:“视彼浮游,方之侨客;眷此黄庐,譬之毙宅。”参见“ 蜉蝣 ”。
《
淮南子·诠言训》:“龟三千岁,浮游不过三日。”参见“ 蜉蝣 ”。
王西彦《古屋》第二部二:“我看到在那小小的整方的天上,正有一朵灰色的薄云纡缓地浮游而过。”
杨沫《青春之歌》第一部第五章:“温和的海风轻轻吹拂着,片片乌云在天际浮游着。”
《新唐书·文艺传中·李白》:“ 白 浮游四方,尝乘月与
崔宗之自 采石 至
金陵。”
宋·
洪迈《夷坚乙志·女鬼惑仇铎》:“ 天台士人 仇铎 者……浮游 江 淮 ,壮年未娶。”
元·
辛文房 《唐才子传·钱起》:“芟 宋 齐 之浮游,剥 梁 陈 之嫚靡,逈然独立也。”
清·
王夫之《尚书引义·说命中二》:“诡於
君子之道以淫於异端之教者,其为言也,恒与其所挟之知见相左,而缪为浮游之说以疑天下。”
汉·
桓宽 《盐铁论·相刺》:“今
儒者释
耒耜而学不验之语,旷日弥久而无益於理,往来浮游,不耕而食,不蚕而衣,巧伪良民,以夺农妨政。”
《汉书·食货志下》:“又以《
周官》税民:凡田不耕为不殖,出三夫之税,城郭中宅不树艺者为不毛,出三夫之布,民浮游无事,出夫布一匹。”
《
荀子·解蔽》:“ 倕作弓, 浮游作矢。”
杨倞注:“《世本》云‘ 夷牟作矢’……或者浮游,夷牟之别名,或声相近而误耳。”
明·
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九流绪论下》:“
晋平公梦朱熊窥其屏,恶之而疾,问於
子产,对曰:‘昔
共工之卿曰浮游,败於
颛顼,自沉於淮。其色赤,其言善笑,其行善顾,其状如熊。’”
传说“浮游”是共工的手下,在共工反叛
颛顼失败之后自杀,成为怨灵。据说战国时代,晋平公在屏风前梦见了红色的熊,从此一病不起。平公向
郑国的子产询问原因,子产回答:“很久以前,共工的大臣浮游因为反叛失败而自杀,后来他化身为红熊为害人间;要是在宫殿里看到浮游,王政就会崩乱;如果在门口看到浮游,臣子就会作乱;在屏风前看到浮游,不会有大事发生,您的病也不会致死,只要祭祀颛顼和共工就可禳除。”平公照子产说的做了,病也痊愈。
身体很小,缺乏或仅有微弱游动能力,受水流支配而移动的
水生生物。如单细胞动植物、细菌、小型
无脊椎动物和某些动物的幼体等。
浮游生物是
鱼类等的重要的饵料,在
水产养殖上有一定
经济价值。
个体虽小,但在
海洋生态系中的作用巨大,常言道“
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反映出动物间的食物关系。就是说,人们吃的大鱼都是靠吃小鱼养大的,小鱼又是靠吃虾米也即
浮游动物长大的,那么小虾又靠什么长大呢?是靠更小的浮游动物,而更小的浮游动物是靠
浮游藻养活的。这种,大鱼-小鱼-虾-小型浮游动物-
浮游植物连在一起就像一条链,就叫食物链。在陆地上也是这样,如
绿色植物吸收氮、磷、钾肥料进行
光合作用,生产出
牧草和庄稼,蝉等
昆虫啃食植物
叶子长大,
螳螂捕食昆虫,
黄雀又捕食螳螂,凶猛
鸟类又捕食黄雀,这样,凶猛鸟-黄雀-肉食昆虫-
草食性昆虫-植物也形成一条链。常言说“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这样,无论是海洋里的浮游植物,还是陆上的绿色植物,都是这
食物链的基础,若没有它们,所有动物都会饿死,它们的数量多,能养活的其他动物就多,人们称它是“地球上的真正上帝”。这食物链上的每一个环节就叫做一个营养层,如果把浮游植物放在最底部,其余的营养层依次往上累积起来,就会形成一座越往上越尖的金字塔。大鱼需吃10
千克小鱼,本身才长1千克肉,因为吃进的食物有相当大一部分在活动中作为
能量消耗掉了,只有很少一部分用来长肉。同理小鱼需吃10千克的小鱼虾才长1千克肉。反过来说,每10000千克浮游植物只能养活1000千克草食性浮游动物-100千克
肉食性浮游动物-10千克小鱼,到最后只能生产1千克凶猛大鱼。可以看出,营养层每上升一级,能量就减少90%,这就称作
生态效率。食物链越短,损失越少,如在
南极海域,食物链只有三级,即浮游植物-
磷虾-鲸,所以那里的生物非常丰富。集群的磷虾能使海水变红,有人看到一个虾群有近半米宽、半米厚,首尾相接毫不间断,就像一群蚂蚁紧紧挤在一起,在清澈的海水中一直延伸到天边。所以它养活着世界上最大的鲸群、
海豹、企鹅及其他动物,甚至人类也在对此进行开发。有人预言,这或许是海洋留给人类的最后的
蛋白质。当然,不论什么生物,死亡以后尸体统统被细菌分解,又变成氮、磷、钾等
无机物,成为浮游植物的
营养物,再一次地进入循环之中。
实际上,在海洋里成简单的一条链状的食物关系是不存在的,多是纵横交错、彼此依赖,形成复杂的
网状结构,称作
食物网,浮游植物称作
初级生产者,浮游动物称作
次级生产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