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浮山风景名胜区
安徽省铜陵市AAAA级风景名胜区
安徽浮山风景名胜区,位于安徽省铜陵市枞阳县浮山镇境内,是一个以火山岩洞和摩崖石刻为特色的国家4A级景区。
历史沿革
浮山景区
浮山佛教,始于晋梁。梁天监三年(504年),武帝推崇佛教,沿江一带寺庙大兴。浮山地处江畔,山清水秀,石窟成林,自然成了建刹的宝地。当时“浮图始昌,为室为堂”,一派生机。南陈太建七年(575年)之前,有高僧智顗在此结茅禅修,后建“浮山寺”,为有史料记载的创庙之祖。智顗南渡后,在天台山创立天台教派,影响甚广。
隋代,炀帝赐予智顗为智者大师,故浮山寺被称为“智者大师道场”,或曰“祖庭”。此时,中国佛教处于鼎盛时期,天台宗在浮山占主导地位。唐武宗会昌五年(845年),诏令天下没收寺院财产,毁灭佛寺、佛像,强迫僧尼还俗,出现“会昌灭佛”的局面。浮山受到波及,以致“栋宇颓弛,释子无似”。
宋代,儒家学说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的指导思想,而佛教的基本观点又与儒教相融合,故赵宋王朝对佛教多采取扶持政策。时有高僧远禄,云游四方,参谒过汾阳的昭和尚和叶县的省和尚。两位禅师的说法对远禄的思想归宗起了重要作用。后远禄参拜了佛教曹洞宗祖师太阳玄禅师,玄师以直裰皮履授之曰:“洞宗无人,以此传之”。远禄奉命往住浮山,成为浮山曹洞宗的开山祖师。曹洞宗是禅宗七祖江西青原山行思之后,洞山良价禅师为曹洞第一代祖师。至远禄卓锡浮山,已传七代。远禄为曹洞宗第七代祖师。时有欧阳修等文人学士常来浮山游,与远禄友契,彼此酬唱诗文。远公用下围棋作比,宣讲佛法,使欧阳修大为惊叹,促使他成为护持佛法的重要人物。由于“因棋说法”而使欧公折服,招致许多社会名流,如范仲淹、杨杰、吕济叔、富彦国等前来问法,从此浮山有了名气。宋仁宗嘉祐年间(1056~1063年),皇帝御赐匾额,并赐远禄法号“圆鉴”。在舒州知州吕济叔的支持下,重建殿宇,“废则必修……筑屋周列”,致使浮山寺庙林立,香客如云,逞一时之胜。
元代,战事频繁,香火冷落。至元末,浮山成为军事要冲,寨堡林立,庙宇所剩无几。
明洪武二年(1369年),因朱元璋崇奉佛教,有高僧净康来山领事,苦心经营,又恢复了部分寺庙。至成化年间(1465~1487年),华严寺毁于大火,僧人无力再建,残存庙宇沦为民间私产。万历年间,有邑人太史公吴应宾,因目疾告归故里,见远公道场荒废,立志修复。恰有云南高僧朗目来浮山礼拜祖师塔,二人相交默契,于是分头募化,拓土扩地,恢复旧观。吴太史集资铸塑一铜制丈六金身于金谷岩,朗目则求助于安徽巡抚刘东星,并上达朝廷,后得旨归还“远公道场”。神宗皇帝又钦差任大用来浮山颁赐《大藏经》5048册,李皇后另赐和尚紫衣袈裟及花幡与银两;沈王朱胤移捐资万金,建造“大雄宝殿”。原先散失的田产重归寺庙所有,山上一寺五岩全部得以恢复。经过重整仪轨,沙门大振,序寮成片,亭塔如林,遂成为十方丛林。明末,张献忠义军围攻浮山寨,香火逐渐冷落,殿宇也多倾圮,佛事遂衰。
 清康熙年间,中国思想家、科学家无可大师方以智,接受安徽巡抚和桐城官绅之邀,为浮山十六代住持。其徒山足和尚主持重修了《浮山志》,建造了“藏经阁”。清末,太平军与清军在浮山激战多年,焚庙毁佛,只存一片瓦砾。
民国十三年(1924年),邑人房秩五先生在大华严寺的废墟上创办了浮山公学,少数僧人迁居于新普同塔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浮山各寺僧人的分布是:华严寺求度、果慧;金谷寺庙山、庙慧、永慧、慧风;会圣寺道光、了然;张公寺宝发;佛母寺常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僧人有的还俗,有的回原籍,各自星散。残存的庙宇被毁,或改作它用。
白云岩景区
宋治平元年(1064年),高僧义青禅师为浮山大华严寺住持,以白云岩为方丈室,并在岩顶题“青华严方丈”,今五字依然清晰可见。后白云端、白云二禅师,元了悟禅师都曾住持该寺,弘扬佛法。
文革时,白云岩寺庙毁损严重。
改革开放后,九华山僧人住持重修白云岩寺庙,成枞阳名刹。
白荡湖景区
早在5000年前,人类祖先即在白荡湖畔建立村落,靠着半农耕半渔猎的方式生存。
明清时期,南来北往的船只由江入湖,上可抵浮山、钱桥、罗河一带,白荡湖成为水上运输要津。
1949年,白荡湖成为渡江大军的水上练兵场。
1953年以前,白荡湖湖区由白荡湖、塔湖、陈阳湖等南北向大小湖泊串联组成,湖面积约136平方千米。后因实施围垦灭螺工程,湖面积减至57.8平方千米,相应水位约10米。
1958年前,湖水分3处入江,一是向南经白荡闸(1953年建成)入江,另两处是向东经汤沟河出湖东闸(1956年建成)入江或排入沙湖经梳妆台闸(1954年建成)入江。后因围垦灭螺,堵塞汤沟河上口,保留向南入江通道。
2005年7月,白荡湖正式纳入由世界自然基金会汇丰银行资助的、由世界自然基金会与长江渔业资源管理委员会联合组织实施的“还长江生命之网”项目。
地理环境
浮山风景名胜区,位于安徽枞阳县中部偏北地区,白荡湖畔,北距合肥约120千米,南距县城约30千米,合(肥)铜(陵)黄(山)高速公路掠境而过。因有三面环水、如船浮渡的浮山而得名。古名浮渡山,与黄山、九华山、天柱山、齐云山、琅琊山并列,为安徽历史名山,自古以来就是游览胜地。浮山风景名胜区包括浮山、白荡湖、白云岩三大景区,总面积约76.70平方千米,主景区浮山面积约19.10平方千米。浮山景区包括中部的浮山、戗山区域,南部的沙帽山、金斗山区域和西部的簸箕山、土地山区域,西以巴家山和浮山镇规划建成区为界,南、北、东三面以环湖河汊的主体水域为界。白荡湖景区包括白荡湖主要水面及其沿湖岸部分区域,面积约53.60平方千米。白荡湖水面宽阔,烟波浩渺,碧水连天。因湖水清澈白皙,湖面碧波荡漾,故名曰“白荡”。白荡湖原与长江直接通连,1953年白荡闸建成后,成为以水产养殖为主,兼具蓄洪、灌溉等综合利用的水库型湖泊。如今,白荡湖一带水域已成为枞阳水产业的重要基地,沿湖围垦而成的大小圩口成为名副其实的粮仓。白云岩景区包括戚家山、铁船峰、白云寺、白云湖等,面积约4.00平方千米。
自然资源
水文资源
白荡湖流域位于长江左岸,地跨枞阳、庐江两县,流域总面积约775平方公里,其中枞阳县约657平方公里、庐江县约118平方公里。流域总体上北高南低,地形复杂,北侧和西北侧是山区,中部为大片丘陵,南部是湖区和圩区。白荡湖流域水系发源于枞阳庐江两县交界处,主要河流有罗昌河、钱桥河(罗昌河支流)、杨市河,汇入白荡湖并经调蓄后通过白荡闸入江。水面宽阔,水体清澈明净,水质等级为三级,水深2.3~5米,无枯水期,常年可通航。根据白荡湖防洪规划方案,20年一遇水位为14.55米(吴淞高程系),支流堤防按20年一遇水位加固。
地质资源
安徽浮山风景名胜区所在浮山是一座沉睡亿年的古火山。在一亿多年前,它曾两度爆发,中间还夹有一次岩浆侵入活动,故而形成奇峰突兀盆地之中,石壁耸入云霄之上,幽洞藏于山坳,天池生于绝顶的火山地貌。遗存下来的火山口、火山钟、火山渣(浮石)及溶岩流向,龟裂纹路和断层裂隙,均为中国罕见,因此浮山的地质构造在国内具有一定的典型性。
生物资源
浮山景区内植物种类繁多,145科586种植物在此生长,其中古树有银杏、凤凰松、圆柏、罗汉松、白玉兰等,观赏植物有龙爪花、百日红、黄杜鹃等。“活化石”古银杏树数株,其中,会圣岩前的高约26米,树龄380多年。生物多样性和优美的生态环境使得浮山具备了诸多的科考价值和观赏价值。1992年,林业部批准建立浮山国家森林公园。浮山景区内野生动物资源丰富,其中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一种(白肩周);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7种(虎纹蛙、白额雁、小天鹅、鸢、灰鹤、猫头鹰、小灵猫),鱼类资源100余种;鸟类38科,150余种,浮山东麓的杉木林是大批白鹭的家园。
白荡湖景区周边鸟类资源丰富,是鸟类重要的栖息地,其沿湖岸带、湖沼带生长着滩涂植物、挺水植物、浮水植物以及沉水植物,不仅为鸟类提供适宜的营巢和庇护场所,而且提供丰富的食物资源水生植物计有水生植物16科21属23种,其中沉水植物7种,浮叶植物3种,漂浮植物4种,挺水和湿生植物9种,优势种有苦草、马来眼子菜、黑藻和菱等,水生植物分布面积9平方千米,全湖平均生物量1955.6克/平方米。共有鱼类12科39种,主要经济鱼类有青、草、鲢、鳙、鳊、鲂、鲤、鲫、鳡、鲚鱼等。此外,还有蟹、龟、鳖等名特水产品;建闸后实行人工养殖,放养种类主要是草、鲢、鳙、团头鲂、鲤等。水产养殖中,河蟹养殖占有较大比重,且效益较好,所产河蟹不仅畅销省内外,而且也是一项出口水产品。除人工投放鱼、蟹苗外,每年夏季通过灌江纳苗还引进鮊、鳡、青等鱼种,在渔获物组成中,鮊、鳡、鱼的产量占20%左右。
景观景点
浮山景区
综述
浮山是一座文山,有“中国第一文山”的美誉。现存483块摩崖石刻。浮山独特的火山奇观“世界罕见,亚洲唯一”,36岩,72洞。浮山还是一座宗教名山,古有寺庙8座,现存6座。中国佛教协会原会长赵朴初为浮山寺庙题字:“金谷禅寺”“会圣古刹”“圣旨碑”“浮山胜境”。道教名观张公岩是北宋进士张同之的修道福地,岩内的“浮山夕照”景观,为古“桐城八景”之一。
浮山石刻
安徽浮山风景名胜区石壁上留下了大量的摩崖石刻,保存下来的就有483块,字数少的只有两字,多的达千文。它们有的凿于峭壁,有的刻于幽岩,几乎峰峰可见题字,洞洞可览铭刻。会圣岩摩崖石刻长廊遗存着200多块摩崖石刻。会圣岩是由沿着山麓的一组形状各异的小岩洞组成,犹如曲折的回廊,时窄时敞,或幽或明,一边有天然石柱支撑,一边尽是石刻。
“因棋说法”摩崖石刻记载的是法远禅师与欧阳修因棋说法的故事。“陆子岩”曾叫“皇甫岩”,距今大约一千年前,陆游的父亲来到这里,询问当地年长的学者该岩为何叫“皇甫岩”,未果,因此题铭“陆子岩”。洞上面的那一幅“九带遗踪”,缘于宋代远禄祖师在此著述《九带》。岩上还刻着“江南会胜”四个大字,有人问,浮山本在江北,何来“江南”?原来,历史上的江南道包括安徽、江苏等地区,而浮山风景名胜历来冠称两省之首,是众景荟萃之地,因而题铭。
浮山摩崖石刻的年代最早的是唐代,最晚的至民国,时间跨度历时千余年。作者有唐代孟郊,宋代陆元钧,明代雷鲤王守仁,清代方以智,民国方守敦等近百位历史文化名人。他们的书法或清秀挺拔,或丰润饱满,或纤细柔婉,或雄浑豪放,流派纷呈,风格各异。这些既是浮山山史的见证,也是历史变迁的缩影,具有颇高的史料价值。
浮山摩崖石刻内容可分为诗词歌赋、景物景观命名、纪事、佛教等类。有关题咏浮山的诗词歌赋类石刻占有较大数量。枕流岩浩笑廊内,有明书画家雷鲤所题《浮山纪游》诗,“已从浮山来,更觉浮山好。万壑染秋云,乾坤怪未了。游人无古今,天风醉花鸟。我欲煮烟霞,呼童拾瑶草。”明文学家王守仁《寄题浮山》、钟惺《题浮山崖壁》等。“会圣岩”“金谷岩”“绕云梯”“非人间”“别有天地”“何地飞来”“山鸣谷应”等,均属景物景观命名类石刻。游人见字赏景,依景观字,领略山川之俊美。
1981年,浮山摩崖石刻被列为安徽省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浮山摩崖石刻被国务院核定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浮山岩洞
浮山风早在一亿两千多年前的白垩纪早期,是安徽大地上唯一的一座活火山,曾经五度喷发,数次岩浆侵入。火山喷发的火山碎屑流形成了奇峰、岩钟、怪石;经剥蚀、崩塌形成了叠嶂、峭壁、岩廊、异洞、天桥;由与火山活动有关的环状或放射状断裂系统形成了天桥、幽谷、秀溪、湖荡。浮山火山周围的环山湖荡,山与水这种组合方式形成“山浮水面,水浮山”的独特景观,在其它风景区不多见。
滴水洞,位于锁云巨石之后,两边峭壁对峙,形如峡谷,仰头可看见“一线天”。沿石阶而上,便进入滴水洞中。滴水洞洞内中空,状如海螺,顶上洞口卡一陨石,如龙口含珠。流水自龙口直泻十余丈,飞溅散作雨花,弥漫岩内,有“天河坠玉”之称。洞内宽敞阔大,洞内还留有不少摩崖石刻。像滴水洞这样有名可指的岩洞,浮山有100多个。登上总岩,形如蜂房。内有108窍,若每窍燃放爆竹,则发出不同音响,窍之形状、大小、深浅无一类似,恰似全山岩洞的缩影。总岩即浮山岩洞的缩影,这里的石刻“浮山会景”“石史”,是点睛之笔。
浮山的岩洞,有的似空谷回廊,有的如堂如室,有的高悬峭壁之上,有的深藏地穴之中,远远看去,参差罗列,万户千门,奇幻无穷。
浮山奇石
安徽浮山风景名胜区的奇石、怪石琳琅满目,姿态各异,迥然不同。妙高峰旁的“飞来石”、石龙峰旁的“鹦鹉石”、会胜岩旁的“莲花石”等。紫霞关远看如只玉兔俯首;玉龙峰峰脊长约140米,蜿蜒如龙;岩壁石级如卷卷棉絮,叠叠层层;独峰突立于盆地之中,就像系船的桩。
浮山山峰
妙高峰,居高远眺,目收千里,山水交错,云天一色,众水滔滔,江湖有岸,群山叠叠,陆地无边。浮山东依白荡湖,南邻曲湖,西靠罗昌河,三面环水,湖汊深入,水库天池镶嵌其中,岸线曲折,水碧山青,水景众多,一派“山水相浮”的景象尽收眼底。
飞来峰,紧依妙高峰,绝壁悬崖,如斧劈刀削。石壁之上,一奇石如古之峨冠架在危石之上,有腾空之势,有下坠之危,故石名“飞来石”,峰名“飞来峰”。从浮山中学东侧上眺此石如“蓝天耸玉葱”,又似“海螺钉礁上”,奇幻异常。石下有缝隙透光,云气上升如炷香燃。石上刻有“何地飞来”四字,旁署“雍正四年刘珩群题刻”等字样。
缥缈峰,在妙高峰下,飞来峰上,有一巨石如蘑菇,突出山表3米左右。上平如砥,“置身天半”四字刻其上,云蒸雾绕,石峰隐现,故称缥缈峰。登临此峰,可见江涛滚滚,白帆点点。
如来峰,妙高峰东侧,一石耸立,如斧刻浮雕,常流瑶光玉气。自下上观,如大佛面东而坐,仪态万方。文殊峰,一名闻虚峰,中折一罅,有泉喷流,注入垂虹井,夕阳西照,色彩纷呈。人立此峰,滴珠岩内悬瀑之声不绝于耳,故名“闻虚”。
浮山亭台
安徽浮山风景名胜区古有十亭,现存渡仙亭,其余规划在遗址上逐步重建。望江亭,位于妙高峰顶,明嘉靖三十二年至三十四年(1553~1555年)之间桐城县令樊仿建。此亭1986年重建。现亭为仿古木结构。两层六角,周有石栏和木凳,南北有石级,整个亭址占地约1亩。泛槎亭,位于回龙峰顶,明朝县令樊仿建。峰近湖水。亭毁于清末。四顾亭,位于舞雩峰顶,樊仿建,久废。石龙亭,位于玉龙峰背,旁有“仙人迹”,为樊仿建,已毁。洗心亭,位于大天池侧,樊仿建,早圮。烂柯亭,位于棋盘石之上,樊仿建,亭旁有烂柯石。今存棋盘,亭不知毁于何代。御碑亭,清康熙年间山足和尚建。亭在华严寺山门内(现浮山中学校园),亭中立有圣旨碑,早毁。现亭重建于中学西南侧的葫芦山(古名待佛岭)上,为仿古木结构,上盖小青瓦,下有坐凳,六角飞檐,外型美观。该亭占地面积约100平方米,1986年底重建竣工。渡仙亭,位于张公岩与观音岩之间,过渡仙桥即达。亭为条石结构,方形,四根石柱上刻着楹联,占地面积7.29平方米。该亭建于清嘉庆十六年(1811年),高僧慧莲募化所造。三友亭,位于九带堂后指月石上,为清大学士张英赏月处,已圮。庚月亭,位于报亲庵侧,早毁。
浮山塔
安徽浮山风景名胜区有塔二十座,多以方石垒成。塔内分藏舍利、爪发、衣钵、骨灰等。释迦如来舍利塔,位于在莲花石右,建于明末,系邑人吴应宾、吴道新与会圣寺和尚尔培主持建造的。塔用石料砌成,高约3米,占地面积约9千方米。因雕刻精致,人称“花塔”。塔中的舍利子,原供奉在庐山金轮峰塔内。明果清法师重修此塔,掘者挥锄不慎而使宝瓶破碎,散入土中。时浮山文士吴绍廉往寻,得二十二颗,以金瓶盛归,建成此塔,作为镇山之宝。20世纪60年代初,塔毁。考古清理塔基时,发现石板有石箱,箱内有铜匣,匣内有一座金宝塔、一本经书、一个琉璃瓶,瓶内盛有舍利子、珍珠及琥珀等物。金塔去向不明,部分文物陈列在枞阳县文物管理所内。
远禄祖师塔,位于会圣岩右,栖真岩内。岩端刻有“开山和尚卯塔”字样。宋嘉祐五年(1060年),徐家市民陈文政建,范仲淹为塔铭,后被侵占者用乱石垒塞。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六月,阮自华同朗目、淡居二高僧重建。塔高约7尺,圆形,直径约3尺,为高级白石雕刻而成。塔上联云:“千里瓢囊归叶省,一屏棋局付欧公。”朗目有记事七绝—首在岩壁。明太史黄辉题“远公塔院”四字于岩端,解放后,塔被严重损坏。1986年,管理处重修此塔和塔院。
众僧塔,在华严寺东,回龙峰下,面湖,内藏历代和尚遗骨。宋皇祐年间(1049~1054年),远禄禅师建造。后废。
普同塔,在雷公洞内,为会圣岩僧藏骨之所,元至大二年(1309年)建,后废。
古庭禅师衣钵塔,在金谷岩内,塔高约3米,直径1.9米,石结构。明代所建,万历间重修;修复过一次。
天柱塔,在戗山顶,为双石塔,明樊仿建,不存。三宝塔,在“阮集之读书处”东侧,明万历三十年(1602年)朗目本智禅师建造,为众僧藏骨之所。塔后有二小塔,左刻“卧云禅师之塔”,右刻“方山宝”(今不存)。塔7层,高约7米,中空,塔底直径3.3米。塔体呈正六边形,为方石结构。正面中间有一块碑刻,上书“三宝塔”三字,字体刚劲有力,为朗目和尚所书。1989年冬,浮山管理处予以重修。
本公塔,在舍利塔右,为本觉明禅师之遗骨所在,已废。
朗公塔,在华严寺右,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元月,慈圣太后赐金,朗目和尚之徒圆白、圆忍建,丘禾实太史作碑铭。内藏朗目和尚骨灰,已毁。
慈照法师塔,在华严寺后,清顺治三年(1647年),净芳和尚建。幻际、心宇、无说三和尚之骨附于塔内,今废
云浪律师塔,在华严寺左,清康熙六年(1668年)建,已毁。
淡公塔,明天启三年(1623年),吴应宾、阮自华建,为高僧澹居藏骨之所。20世纪50年代毁。遗址在翠微峰西,面对屯兵峰。
清公塔,清康熙三年(1665年),在瑜、在旨诸和尚建,为清隐法师藏骨之所。20世纪50年代毁,遗址在淡公塔右。
连云、碧云两师塔,在张公与观音两岩之间。塔后峭壁插空,藤花点翠,昔人称为雨花廊。连云和尚未逝前,于此廊下自造其塔,与碧云塔并立。二塔建于明末,毁于20世纪60年代初。
无可禅师爪发塔,在华严寺后,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十一月,吴道新集资修建。内藏方以智削发为僧时的头发和临终时的指甲。塔铭为吴道新所撰,毁于20世纪60年代。
新普同塔,在华严寺左,十王殿院内,清康熙十七年(1678年)六月,山足和尚建造。内藏散放的众和尚灵骨,毁于20世纪50年代。
山足禅师塔,在无可禅师爪发塔前,清康熙三十年(1691年)仲春建,钱澄之撰写塔铭。今塔毁碑存。
宗六禅师塔,在华严寺左,清雍正六年(1728年)建,乾隆十一年(1746年),界超和尚重修,已毁。
淇清禅师塔,在宗六塔右,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由一振和尚建,已毁。
浮山名人故居
方以智故居,在浮山西麓,丹丘、墨历两岩之下,现名陆庄,旧名在陆居,全称在陆山庄,建于明万历辛亥(1611年),为方大镇所建。方大镇,时任大理寺左少卿,因避东林党祸,辞官归里,隐居浮渡,自号野同翁,题“在陆居”中堂为“此藏轩”。后方大镇移居白鹿山庄(今安庆市郊区小龙湾),遂将在陆居授给儿子方孔炤。不久,方孔炤又将该居授给方以智,嘱咐他要在“此藏轩”内“洗心退藏”。方以智少时在此攻读经书,成年后在此著书立说。如《此藏轩声义杂说引》《浮山文集》等就是在此写成的。明末,张献忠领导的农民军在桐城一带活动十年之久,浮山为其地盘。时方以智故居遭到兵燹,但此藏轩独存。清初,以智出家,其子中德、中通、中履在此处建庵,以迎养其父,学者施愚山书其名曰“报亲庵”。以智死后,庵改为四代祠,供以智以上四代祖宗牌位。
吴芝瑛故居是清末女诗人吴芝瑛曾居住的地方。吴芝瑛是秋瑾的好友,秋瑾出国留学及回国办《女报》,均得到她的支持和援助。秋瑾牺牲时,她不顾安危,为其奔丧收葬。故居在浮山西约3千米处,名“鞠隐山庄”,系其父吴康之所建。康之,为吴汝纶从兄,少时因丧父母,在汝纶家长大,成年后历任山东宁阳、禹城、蒲台、武城、章邱、郓城等县知县,为官清廉。清末,退居田园,自号“鞠隐”(菊、鞠,古通用)以示志,故名其居为“鞠隐山庄”。鞠隐山庄,占地面积约5000平方米,原有三进厅房和其它瓦屋40余间;外有围墙,南北门楼及石级台阶;正厅悬挂吴芝瑛亲笔书写的“鞠隐山庄”匾额,可惜毁于“文革”之初。吴康之逝于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遗命其妻张氏捐房办学,造福乡民。张氏于光绪三十年(1904年)亦病故。吴芝瑛继承父母遗忘,变卖田庄、竹园、柴山、稻场、鱼塘、棉地等财产,得银万两。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正式开办了鞠隐小学。1975年,鞠隐小学已改建初级中学。
房秩五故居是浮山中学的创办人房秩五曾居住的地方。民国十八年(1929年),他为了便于管理学校,在学校之东北,建造了一座小楼房。在阁楼上,可眺望石溪河对岸房秩五父母的坟墓。因援《诗经》内“陟彼岵兮,瞻望父兮;陟彼圮兮,瞻望母兮”之意,将阁楼取名为“双瞻阁”。双瞻阁分三部分组成,前有门楼,中为阁,后为脚屋,四周有土围墙,占地面积约1913平方米。阁为杨幼卿(留日学生,时为浮山中学总务主任)设计。其主体建筑面积约192平方米,分上下两层,木楼板,楼下地坪用水泥铺成的。楼前为六边形小阁,全是玻璃窗户;阁下为宽阔的走廊,并置有水泥栏杆,中有石级可达门楼。阁前檐正中有匾一,文曰“双瞻阁”,初为上海知名人士沈尹默所题,现为原安徽省政协主席张恺帆所书。从前,楼下为房秩五及其家属的卧室与客厅;楼上为藏书之所。建国后,房秩五捐献此阁为“浮山烈士纪念馆”,交浮山中学管理,后被当地林场占用。1984年,枞阳县人民政府作出决定,收回双瞻阁,交浮山管理处使用。当年,管理处重修此阁,并建造了职工宿舍。1989年,枞阳县政府将其列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第二年,由管理处主持,再度扩建了围墙,并新建了“紫霞居”“邀月堂”。
浮山名人墓葬
吴太史墓:吴应宾,明万历进士。授翰林院编修。40岁时因目疾辞官,居浮山护持佛法,皈依佛教,自称“三一居士”,他逝世后,葬于金谷岩下、九曲涧旁。墓地背倚“狮子头”(抱龙峰),墓冢位于“狮子”前足,前临清水池,坐西北朝东南。墓圹系石块垒成,呈圆形,前有石狮一对,相向而立。墓前有拜台,台由平整光滑的白石铺就。据古志记载:太史墓又称“三父墓”,每年清明、冬至,金谷岩寺负责祭祀。现坟冢尚在,墓碑不知去向。
方以智墓:共有三座墓:江西青原山为衣钵墓;浮山华严寺后为爪发塔;浮山北麓白沙岭“金牛架轭”地为肉身墓。前两墓(塔)为无可禅师之徒所立,后者为方家子孙所建,墓碑不署清朝年号,以尊其忠节。墓地依山傍水,坐西北朝东南,与其母诰命夫人吴令仪之墓相望,谓之“回龙望母”。墓地共有约217平方米,分墓冢、祭坛、拜台三部分。墓冢周围花岗石墓圹,冢后竖一白石墓碑。左侧为潘氏夫人之墓,与其并列。墓前有石砌祭坛;再前立“方密之先生事略”碑一块,高约2米,两侧有楹联一副,文曰:“博学清操垂百世,名山胜水共千秋”。其碑下,有拜台三道,白石栏杆前护。拜台之间均铺石级,最前面有石狮一对,分立左右。整个墓地,居高临下,气势磅礴。1961年,安徽省人民委员会公布该墓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先后于1963年、1982年两次拨款重修。
房秩五墓:位于浮山中学校园内,背倚飞来、回龙二峰,占地约64平方米。墓冢为圆锥形,高1.8米,直径3.1米,墓冢周围为水泥栏板。墓碑正面刻“房秩五先生之墓”,为安徽省政协主席张恺帆所书,背面为房秩五生平简介。
房师亮墓:房师亮,中国早期革命者,民国十二年(1923年),在德国留学期间,经朱德、孙炳文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在德国获医学博士学位。逝世前任安徽省政协副主席。1984年,房师亮于临终前,遗嘱将其部分骨灰撒在浮山中学至清水塘一带,并放置一点在双瞻阁内的四季桂和银杏树的根部。1989年清明,由房的子女出资,在管理处主持下于双瞻阁后为其夫妇兴建墓园一座,占地约49平方米。墓圹八边形,用块石垒成,地坪以方块石铺就,正面两边有白石栏板,栏板镶于荷花柱之间,上雕龙凤图案。正中为条石垒成的圆柱形坟冢,冢高1.6米,直径2.2米。内葬房师亮、鲍训经夫妇骨灰。冢前立一高大石碑,正面碑夹有一联云:“生赴他乡觅真谛,终归故里伴名山”;背面刻其夫妇生平事迹,字为湖南书法家邓先成所书。
浮山新石器遗址
1977年10月,枞阳县文物部门在省、地和兄弟县的支持下,组织文物调查组考察了浮山。通过实地考察,最先在浮山会圣岩西边山腰空地里,发现大量有指印纹饰的陶鼎足和鸭嘴足。陶片出现在土层表面上,多以夹砂红粗陶为主,纹饰与新石器时代类似,面积有300多平方米。现搜集到不完整的陶鼎足23个,各种不同纹饰的陶片59块,文化层尚不明显。以后在浮山锅底峰上,又发现大量的陶片和陶鼎足,还发现了磨制非常精巧的石器共15件,即石斧5件,石箭头4个,石锛2个(残缺),石锄1件(残缺),石纺轮1件(残缺),铜箭头1件。考察组在西边表土层开探方三处(深30公分,宽45公分),没有发现灰层和灰坑,但清理出遗址面积约1000多平方米,土层厚,表面土质较纯(黄土)。浮山出现的陶鼎足和大量的陶片,其特点均有夹砂红粗陶和黄沙粗陶,且手制多,纹饰丰富而轮质次之,细泥陶较少。石器皆经磨制,石质坚硬,色质有青、黑、灰夹紫,刃口锋利,形制大小不等,特别是石箭头和陶纺轮制作精巧。根据出土物分析,与新石器时代晚期类似。这说明,此地在火山爆发后形成的天然石洞,可供人类居住;加之周围的水域、丘陵多鱼、禽,可供捕猎,为人类生存、繁衍提供了优越的环境。
浮山古寨遗址
浮山水路较为方便,上行可至庐江,下行出白荡,可达安庆、九江、芜湖、南京;加上山势险恶,多悬崖绝壁,内有洞穴可居,外有水可作壕障,因此历史上常成为兵家扎寨之所。
元末陈寨:元朝末年,义军四起,自称汉王的陈友谅扎寨浮山,从此战事不息。赵普胜,池州人,元末独举义旗,后归陈友谅,为大将;徐魏公即徐达,明建国后,朱元璋封他为中山王。人称浮山为“陈寨”,即由此而来。如今的妙高峰,就是当年陈友谅的点将台;屯兵峰,就是陈友谅的屯兵处;西南三里的长山,就是徐魏公的屯兵山;山下会圣岩景区,四关俱全,古寨石墙依然可见,这就是当年的陈、赵大本营——中军帐;天池周围的石骨上,到处可见圆孔,这就是当年的插旗处。浮山还有许多有关朱元璋和陈友谅的传说,如陈友谅嫂嫂战死浮山,葬于白虎山上的悲壮故事;朱元璋在会圣岩顶架大炮,轰击潜龙峡的传闻。“朱洪武炮台”保存完好,成为人们观赏的遗迹。
明末胡寨:明朝末年,张献忠在桐城一带活动达十年之久。据旧志载:“祟祯之季,寇乱四方,居人思所以卫难者,结堡于浮城,其四围东西留两门。”此次浮山扎寨,因堡长为胡其芬,故名“胡寨”。胡其芬为浮山人。为了对付张献忠,亲到南京,向桐城名宦左三山、孙鲁山、方孔炤募化二百五十金,修建浮山老寨。时百步云梯和东门颈上(紫霞关)设立了关卡;碧云岩还安了木栅栏。后奉上司之命拆除此堡,胡其芬还赋诗曰:“满眼兵戈实可忧,募金筑堡费绸缪,一从功令摧残后,虎豹频年卧虎秋”。
清末占寨:太平军攻下安庆,浮山群众在当地封建势力的煽动下,结寨浮山,对抗太平军。其为首者是一手工艺人(名字失考),以加工米砻为业,力大无穷,人称“占大砻匠”。占砻匠扎寨浮山,以戗山为小寨,成犄角之势。时妙高峰为瞭望台,兼做烽火台,故今人呼此处为“大烟墩”。后占砻匠阵亡,浮山寨被攻破,枞阳一带被太平军占领。寨破以后,华严寺被焚,金谷岩中丈六铜像亦被太平军化成兵器。后太平军失利,清朝政府即在浮山华严寺左侧创建了“忠烈祠”,将占砻匠等人的牌位供奉祠内,以彰其“忠”。
浮山寺庙
敕赐大华严寺,古为浮山寺,南陈智者大师创建。北宋时,远禄来此开坛说法,香火旺盛。据传,远禄曾梦“青鹰入怀”,次日即有精通《华严经》的义青禅师前来拜见,故得悟而改寺名为“华严寺”。在远公拓地扩寺之初,因得舒州知州吕济叔和巢湖周同的资助,筑屋周列、规模空前。时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富彦国等多来朝礼问法,与远禄十分友契。继远禄者,有晓云、大通、古庭等。其时,浮山周围十余里山场、田地均为该寺所有;金谷、会圣、观音、佛母、普陀、白云诸寺统归华严寺。元季庙毁。明洪武二年(1369年),高僧净康重建华严,成化中又毁于火。明万历年间,太史吴应宾、大司马吴用先捐金恢复寺观。邵武太守阮自华、吏部侍郎刘东星上疏神宗,请旨护寺。明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得旨归还道场。时逢云南高僧朗目本智禅师至此,宏演宗风,大振沙门。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三月二十八日,皇帝、皇太后使钦差任大用赐《藏经》五千余册于寺,赐朗目紫衣袈裟一件。明万历三十年(1602年),全寺重修,诸佛再塑。其间沈王又赠万金造起大殿,人称“沈王殿”。朗目后,有憨山、博山、觉浪、文若、古庵相继。清康熙年间,安徽巡抚,桐城县令及安庆府内官绅,恭请无可禅师方以智住持华严。因无可云游在外,遂派山足来华严监院。山足不负师命,明永历三十一年(1677年)建成“藏经阁”,第二年又建“新普同塔”,寺貌大为改观。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清大学士张英,将康熙御笔所书《心经》石刻初拓本送至华严寺珍藏;大批乡贤故老,如何如宠、钱田间、姚康、吴道新等,先后来此酬唱诗文,曾留下许多珍贵的墨宝。
华严寺位于妙高峰下,前临银涛推涌的白荡湖。抱龙峰耸左,天柱峰持右,据张英记载:全寺“建置宏敞,楼观轩翥,金碧辉映”。山门坐北朝南,门额曰“敕赐大华严寺”。入门可见“御碑亭”,内供圣旨碑。前殿供三尊大佛,额为明沈王所书“浮幢净土”四字。佛后立一直匾,刻“敕赐护国大华严寺”。殿前置有大铜炉一尊、大铜瓶一对,为明御史方孔炤捐造。殿后是“藏经阁”,列藏经四柜,上标“御赐藏经”。阁旁有“阅藏房”,阁后为禅堂。堂上有“远禄宗坛”匾一块,为明李戴所题。清无可禅师又亲书“九一堂”,置于其上。堂左为方丈室——“慈云普覆”,为皖抚郑某所书;堂右为“枱华居”,由无可禅师题名。寺东建有“十王殿”,居中即为“新普同塔”。华严寺毁于清末。房秩五先生在古寺的遗址处创建浮山公学,即今浮山中学之前身。
金谷禅寺,建于宋代前。因寺前有株木莲树,故俗称“木莲阁”。入山门,步石级,可达大殿。殿两厢是倚岩而建的东、西楼,左侧是选佛岩,岩下建有僧厨。全寺占地面积约2000平方米。宋时,大通禅师结庵于此,初名“绿萝庵”,陆元钧有记,刻于殿后石壁上。其后,有高僧古庭、大迁、如金、如谷、如岩、如浮、西宗、以德、慈明、了悟等,均在此开坛传戒。明万历甲午(1594年),吴应宾造丈六金身供奉寺中,其兄吴济宇又捐资嵌岩为殿,架石为楼。龙宫鹿苑,各争其胜。清末,太平军破浮山寨,佛毁寺残。民国初年,再塑木质丈六金身,20世纪50年代又毁。现寺内大佛,是1987年由浮山管理处从苏州迎至,高4米,重1.5吨,安于莲花座上。宝座为石雕,9层,高2.3米,系宋代制品。宝座东前侧,悬吊大钟一口,系明代铸造。佛后石壁上,尚保存着宋、明佛雕29尊;大佛右安置着元代高僧古庭禅师的衣钵塔。大殿拟定修复,寺额已由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题书。现住僧安修、望山等,募资塑佛像3尊,以供人礼拜。
会圣禅寺,位于浮山中部,为江左名刹。该寺建于晋梁,衰于五代,兴于赵宋。至明万历年间,香火日盛。此寺为圆鉴大师远禄给欧阳修说法处,也是远公著书处、坐化处。后在此住持的有义青、晓云、思公、端公、澹居、清隐等,多有建树。明天启三年(1623年),汪之广建“九带堂”于会圣岩顶,毁于清末。寺门前现耸立着一株约300余年的古银杏和一株约150年的古冬青,周围万松出径,翠竹婆娑。入门即见远公塔院,塔右为殿,均依岩而建。前殿供弥勒佛及韦驮,后殿供三尊大佛,殿后石台上,安置着圆鉴大师的玉雕像。会圣禅寺毁于太平天国时期的浮山之战。清宣统二年(1910),重建瓦房三大间。1986年浮山管理处主持重修。全寺占地面积约1080平方米。寺匾“会圣古刹”为赵朴初手书。住持修顺新塑观音、地藏二佛像,重整仪轨,管理井然。
壁立岩寺,初为道观,因宋代张同之在此面壁修道,故名。明万历年间,改为佛寺。有老僧德空及其徒碧云住此,曾兴建“大士阁”,供奉大士像,香火渐盛。寺前原有“夕阳楼”一座,古朴典雅;寺旁建有僧房,共占地约224平方米。清嘉庆时,有高僧慧莲在此驻锡,并于寺西建起“渡仙亭”,与“夕阳楼”相峙。寺庙毁于清末。
观音岩寺,古称“啸月岩”,位于浮山西部,占地约580平方米,寺名为明安庆知府赵寿祖题。前有僧房数楹,倚岩添瓦,就石为门。岩内设有“大士阁”,供奉白衣观音,门外有“云锦廊”,系明代连云禅师所建。20世纪50年代拆毁,今拟复建。
佛母岩寺,因岩形如筛,俗称“筛子岩”。岩内建有准提殿,供三眼六臂准提观音,故称“佛母岩寺”。殿前有堂,系垒石而筑。全寺占地约240平方米,为明代深修和尚所建,已毁。
普陀岩寺,昔为僧人结茅禅修之所,距会圣岩约一里。宋欧阳修拜访圆鉴大师后,常偕友人在此奕棋、饮酒,故又名“醉翁岩”。欧公去后,寺庙荒废。明万历年间,如法和尚募资重建,恢复旧观。现岩存庙毁。
报亲庵在墨历、掌岩之西麓。旧名“在陆居”,或曰“在陆山庄”,今称“陆庄”。明万历三十九年(1611年),方以智祖父方大镇辞官归里建此山庄。庄中有堂,名“此藏轩”,为方大镇亲题。墨迹刻石,嵌于壁中。明末张献忠部过境,全庄被焚,独存此轩。清兵入关,方以智出家为僧,云游在外。其子中德、中通、中履,为迎养其父,重修此轩。时宣城学者施愚山与方家友善,题名曰“报亲庵”。以智逝世后,中德又于庵东“庚月亭”旧址上,新建“四代祠”。其住持为法澄。庵与祠毁于清末,遗址尚存。
浮山革命遗址
第一次大革命失败后,上海、安庆的部分共产党人,转移到浮山,继续从事地下斗争,因而当时的浮山成为安徽省的一个革命活动中心,周恩来总理曾说:“浮山地处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前哨,浮山中学不同于一般的学校,它是该地区革命活动的中心。”
中国共产党浮山中学支部成立会址:民国十六年(1927年),桐城东乡成立“中共桐城直属支部”后,立即派党员吴克正以体育教员的身份到浮山中学建党。先后发展了郑曰仁(语文教员)、张良培(历史教员)及学生王靖疆、黄桂元、周复安、陈石奇、吴培炎等为中共党员或共青团员。第二年春夏之交,他们在金谷岩召开党员大会,宣布“中国共产党浮山中学支部”正式成立,并一致选举吴克正为支部书记。出席这次会议的还有桐城直属支部负责人章逐明和陈雪吾。民国十八年(1929年)夏,浮中党支部第二任书记郑曰仁在金谷岩主持召开了党员大会,出席会议的有20多人。会上听取了安徽省临委书记王步文所作的报告,明确了当时的任务。从此,金谷岩成了中共秘密集会的重要地点。
农民运动讲习所遗址:民国十六年至民国十八年(1927~1929年),王步文化名朱华,分别以中央巡视员、省临委书记、桐城县代理书记(时县委书记章逐明病故)等身份,在浮山居留5个多月,积极开展农民运动。由于浮山便于隐蔽,他多次将农运讲习班的地点选在会圣岩、穿心岩和金谷岩一带。讲习班的学员来自桐城、庐江、舒城三县,其中有农民、教员和学生。讲授课程有《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和《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等。通过培训,学员多数成为桐城、庐江、舒城一带的农民运动的骨干,如吴克正领导了桐城鲁谼山农民暴动;陈雪吾发动了桐庐交界的欧家岭暴动;王靖疆在桐庐交界的清王岗,发动了农民抗租的暴动。
中国共产党桐庐县委机关遗址:民国二十年(1931年),由于党内出了叛徒,王步文被捕,中共怀宁中心县委遭破坏。为了加强革命力量,安徽省委决定合并桐、庐县委,由陈雪吾任书记。是年秋,桐庐地区党组织又遭到破坏,地下党员100多人被捕,县委机关被迫迁到浮山,设立在会圣岩附近的裁缝吴富之家。吴富之家有草屋三间,位于石龙峰下,单门独户,地处偏僻,房前屋后都是竹木,周围尽是山洞,县委机关居此,安全可靠。该房于20世纪70年代被主人拆迁,现遗址尚存。
中国共产党地下交通站遗址:民国十六年至民国二十一年(1927~1932年),浮山中学党组织坚强、活跃。该校教职员中有三分之一的人是共产党员和进步人士,另外还有不少的学生党员骨干。教职员中,有在德国留学、入党的房师亮(任该校总务主任、兼教《公民》),有孙炳文的夫人、朱德的亲戚任锐(任图书管理员),有校董会成员周新民、朱蕴山,有语文教员郑曰仁、胡竺冰,体育教员吴克正,美术教员黄士元(即黄镇),历史教员张良培和职员王玉成等;学生中,有陈雪吾、陈石奇、吴则之、吴大章、王靖疆、黄桂元、孙宁世、周家英、史伟、杨芝学、陈雪江、胡芳远、胡扶摇等革命骨干。由于组织扩大,活动频繁,当时浮山中学遂成为党的地下联络站、交通站。外地党员来浮山,多数是通过浮中进行掩护和转移。如柯庆施曾捎来一包银元作党的活动经费,就是通过浮中房秩五转交给地下党组织的。桐庐县委机关迁来浮山后,由王玉成担任秘密交通员,直接受县委领导。国民党反动当局对浮山中学颇为注意,曾暗地进行监视。房秩五以其社会地位和声望,全力进行保护。
白云岩景区
综述
白云岩景区位于安徽省枞阳县城东北约46千米的白梅乡境内,又名七家山。西距浮山景区约10千米。全山周围约15千米,自然风光秀美,人文景观丰富,集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致于一体,有“白云胜境”之美誉,素有“小黄山”“亚浮山”之称。白云岩山高峰险,崖壑幽绝,奇景壮观,有八岩、三洞、十一奇峰、八怪石、二泉、二池等著名景观。
八岩
天隐岩,俗名燕子岩,在山巅石丛之中,又名一线天,抬头可见日月天光。
蛾眉岩,在青障峰之半,壁削万仞,深广半里,中横一坼。有函云洞云气出没其间,有古人题刻“函云关”。函云之左有长廊石壁数十丈,险峻无比,谓之“撒手廊”。险峻之处有石台,黄道周曾登其上,为吴道新题“一叶翔真羽”五字,吴道新有文记其事。函云后有月龛、鹤仙等古迹,还有吕纯阳(洞宾)拔剑窦、钓台石、四顾洞、青藤洞等。
雪浪岩,又名廊岩,与浮山雪浪岩相似。
墓岩,在雪浪岩之左。
楼子岩,在雪浪岩左的西岩顶上。
东岩,在山前之半山,大如浮山金谷,宋高僧白云演禅师曾建庵于此,元西藏和尚了悟曾住持其间。明万历年间为雷火所毁。
白云岩,在东岩之西,故又名西岩,其穴间大小超过浮山会圣岩。它为白云岩洞之首,岩前有木楼,楼后为大士阁,宋高僧义青禅师住持浮山大华严寺时,以此岩为方丈室,今岩巅有宋刻,曰“青华严方丈”。宋白云端、白云演二禅师(师徒),元了悟禅师,都曾住持该寺,禅扬佛法,其佛教源流归属浮山。白云岩内还有一神泉,出自洞壁隙缝间,其水如丝,涓涓细流,四时不竭,清洌异常,每日可供百人饮用,其名为“一滴泉”。此外,岩内还有一奇,细观洞壁石纹,西部如龙鳞片片,东部则似虎毛斑斑,真是龙盘虎踞之地。
十一奇峰
十一奇峰:七家山奇峰林立,怪石罗列。双尖峰,如镂管写天;铁障峰,高耸色紫;铁船峰,酷肖舟艇;绛霄峰,似排牙列戟;老人峰,如着古衣冠的道者策杖而行;火焰峰,似火炬燃空;还有金轮峰、佛髻峰、天鹅峰、宝鼎峰、抱龙峰等,各具神韵。
三洞
抱龙洞,又名青华岩,洞高四丈,宽十余丈,深达八丈,可游可居,以穹顶中缝为界,左右岩石一边赭,一边黄,一边纹理竖直,一边纹理斜平,用物敲击,一边激越,一边深沉;蛾眉岩旁函云洞,洞体不大,神奇的是,山上云雾,常起升于洞口,洞内有雾,山上有云,洞内雾消,山上云散;东阳洞,又名四顾洞,洞中套洞,洞体形状相似,只是一洞比一洞小,且每个洞口呈桃形。
八怪石
怪石有钓石(又称姜太公钓鱼台)、兔石、驼石、偶来石、孤坐石、白虎石、神鼠过天桥、金龟攀壁等。
二泉
白云岩内有一神泉,出自洞壁隙缝间,其水如丝,涓涓细流,四时不竭,清洌异常,每日可供百人饮用,其名为“一滴泉”。月牙泉在燕子岩下,泉水飘长十几米,山风吹拂,飘洒如丝。
二池
铁障峰与铁船峰间有深池,人称芥拗池,现已建成七家山水库,高峡出平湖,盈盈绿水,将山峰、灵岩映衬得分外秀美。西峰岩上有一池,天然下陷而成,池壁光滑如镜,池水清澈见底,四季不涸。
历史人文
浮山景区
因棋说法(石刻)来历
因棋说法石刻为明万历进士、陕西巡抚于若瀛题书石刻,长2.4米,宽0.8米,字体行书。记载的是浮山第一代开山禅师远禄大师以棋理为文学家欧阳修解说佛法的一段历史。宋代宰相欧阳修第三次被贬,任安徽滁州太守。闻浮山华严寺主持远禄禅术奇逸,于是带着随从来到浮山。欧阳修到浮山后未直接求教远禄,而是先是造访华严寺,并未发现有什么特别之处。随后,他来到远禄居住的会圣寺旁,摆上棋盘,同随从下起棋来。半天过去了,他们还在对弈,远禄已在他们旁边淡淡地看了一阵,什么也没说。欧阳修从其神志中猜度出他就是远禄,于是说:“和尚你能否就下棋的事谈谈佛法与禅机?”远禄答曰:“佛讲随缘!”说完便走了。欧阳修遂跟随远禄来到法堂,此时,远禄已知来者就是鼎鼎大名的欧阳修,随即端坐法堂上开讲:“若论此事,如两家着棋相似。何谓也?敌手知音,当机不让。若是缀五饶三,又通一路始得。有一般底,只解闭门作活,不会夺角冲关,硬节与虎口齐彰,局破后徒劳绰斡。所以道,肥边易得,瘦肚难求。思行则往往失粘,心粗而时时头撞。休夸国手,谩说神仙,赢局输筹即不问,且道黑白未分时,一着落在甚么处?”这石破天惊的禅机说到了欧阳修心里,使之“悟”出了人生的得与失,有所为有所不为的道理。良久,欧阳修叹曰:“从来十九路,迷悟几多人。”
文学作品
孟郊《金谷岩》:“鬼斧何年开石室,人行此地作金声,山中信是神仙宅,不羡繁华浪得名”,这首诗是孟郊当年游览浮山时所作。
文化名人
浮山孕育了明清时期以著名的思想家、科学家方以智为代表的中国最大的家族学派“方氏学派”;孕育了清代独领风骚的文学流派桐城派;孕育了现代美学大师朱光潜;孕育了革命家、军事家、外交家黄镇等一批历史文化名人。      
白云岩景区
佛教文化
每月初一、十五佛事兴隆,以正月初一、初七、十五为盛,游岩已成为民间的庆贺春节的传统节目。
民间传说
一滴泉:传说以前,有个勤劳的山民,以卖柴为生。一天,他正在山上砍柴,远远闻到一阵清香,他当即寻着香气飘来的方向走去,终于见到一石缝里正在向外流出黄澄澄的香油。他跑回家中,拿来瓶子装油。过了几天,他觉得洞口太小了,油流得又慢又少,就拿来钻子将洞口钻大了些,谁知洞口一大,里面倒不出油了,竟然流出了一滴滴清泉,成为今天的一线泉。
姜太公钓鱼台:相传白云岩古为东海末梢,姜太公受命下界助周灭商时,在此直钩钓鱼,等待周文王的赏识。伫立于七家山水库一侧的铁船峰,远观如巨轮浮于绿水,劈波斩浪而行,一老翁在船头专心垂钓,于悬崖峭壁之上餐风露宿,稳坐万年。
地藏王足印:相传唐开元年间(741年),地藏王菩萨金乔觉东来中国,路过白云岩,见此地风景奇绝,有意在此修行,便按下云头,踏下一脚,岂料这里是七龙盘距之地,承受不了菩萨金身,而遥望江南九华山乃九龙盘距之地便宜改道往九华山而去,此地留下地藏王足迹一枚,五趾清晰可辨。白去岩次于九华山,因此有人称“小九华”。
设立意义
安徽浮山风景名胜区丰富多彩的火山地貌形成了浮山独特的火山奇观——三十六岩、七十二洞,龟裂纹、垂直柱状节理、碎屑流、气孔、火山钟、火山碴等典型火山遗迹,为世界罕见,亚洲唯一。它经亿万年的大自然雕琢,而最终形成了奇峰、怪石;叠嶂、峭壁;岩廊、异洞;天桥、幽谷等自然美景。被中国地层典命名为“浮山旋回”,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其地质构造是国内中生代粗面质火山岩中最具代表性的地区之一,堪称是一座“天然火山地质公园”。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安徽浮山风景名胜区位于安徽省铜陵市枞阳县浮山镇境内。
交通信息
自驾前往:来自京台高速,从浮山出口驶出,再沿S425省道向东到达浮山景区。
火车前往:自铜陵站或安庆站,转班车前往枞阳县城方向,换乘103路公交车到达浮山景区。
班车前往:从合肥、安庆、池州、枞阳县城出发的,均可坐车班车直达浮山;从铜陵出发的,可乘班车到会宫转乘103路公交车前往浮山景区。
飞机前往:可从合肥新桥国际机场、安庆天柱山机场或池州九华山机场,转乘班车到枞阳方向,再直达景区或转乘103路公交车到达浮山景区。
门票价格
门票:80元/人(铜陵市民持有效身份证件享受半价优惠,40元/人)
景区路线
浮山景区
地质科考线:海岛雪浪岩—张公岩—天池—会圣岩—晚翠岩—仙人桥—金谷岩
浮渡风光线:海岛雪浪岩—琵琶阶—百步云梯—天池—会圣岩—晚翠岩—仙人桥—文昌阁—飞来峰—华严大峡谷—龙秋池—盘谷关—滴水岩—双瞻阁
文山鉴赏线:野同岩—总岩—碧云岩—会圣摩崖石刻长廊—文昌阁—胜集岩—双瞻阁—浮山中学
红色缅怀线:王步文革命遗址—讲学洞—双瞻阁—浮山中学
白云岩景区
白云岩——天堂寨景区:铁壁长廊—湖倒影—卧虎望峰—白云岩寺(虎踞龙盘、一滴泉、白云青鸟)—西峰观景—龙王角—龙王背—天池映日—吴中亚墓—铁障峰—神鼠过天桥—金龟攀壁—天堂寨—涵云洞—月龛鹤仙—青藤洞—一线天—吕洞宾拨剑窦—铁壁台
铁船峰——双峰寨景区:钓鱼台—母子崖—象扼悬崖—金莲石—玉兔凝神—玉女峰—骆驼峰—火焰峰—老鹰岩—一柱擎天—双峰寨—双峰尖
参考资料
《浮山志》第三章 第二节 碑刻.佛教导航.2009\u5e7412\u670821\u65e5
浮山风景区.枞阳县人民政府.
浮山风景区.铜陵市文化和旅游局.
最新修订时间:2024-11-03 12:00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