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的
道地药材很多,但其中以“浙八味”最为有名。“浙八味”实际上是指白术、
白芍、
浙贝母、
杭白菊、元胡、
玄参、
笕麦冬、
温郁金这八味中药材,由于其质量好、应用范围广及疗效佳而为历代医家所推崇。早在汉代著名医学家
张仲景的《
伤寒杂病论》中就有58处运用“浙八味”。明代著名药学家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引宋代的《
图经本草》说:“白术生杭、越。”可见“浙八味”早已驰名中外。北京
同仁堂、上海
雷允上、
杭州胡庆余堂等一些名老药店,都选购“浙八味”作配方用。 “浙八味” 在浙江的栽种已有悠久的历史。
中药“浙八味”属浙江地区
道地药材,即在浙江所处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等诸因素的综合作用下,所形成的产地适宜、品种优良、产量高、炮制考究、疗效突出且带有地域性特点的中药材。而所谓的“道地”既有相对性,又有绝对性,二者是辨证统一的,是经过历史演变并在某一特定历史阶段下的经验积累,具有最佳和稳定药效的
药材生产基地。中药“浙八味”历史悠久,根据历史史籍的记载,“浙八味”作为浙江省道地药材种植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明代著名药学家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引宋代的《
图经本草》说:“白术生杭、越。”明代成化年间(公元1465~1487年)《新昌县志》记载:“白术出十四都
彩烟山,即《本草》所谓越州术”。
我国辽阔的大地和海域广布着品种繁多、产量丰富的天然药材资源,仅正式药典所载已达3000多种,而有初步资料证实已达5000多种。浙江省作为中药材大省,资源种类近2400种,蕴藏量达10多亿公斤。“浙八味”等
道地药材更是驰名国内外。通过考证得出:沿用“浙八味”的名称比较久远,但无从确认其最早出处,且随着历史变迁,“浙八味”的内容也出现了一定的差异,即除了公认的道地药材(白术、白芍、
杭白菊、
温郁金、浙贝母、玄参、麦冬、延胡索)以外,中药
山茱萸也被列入其中[1]。其实浙江省除了“浙八味”之外的道地药材比比皆是,例如乌药、乌梅、
玉竹、
栀子、
乌贼骨,蚕桑资源如
蚕砂、
蚕蛹、
蚕蛾、
桑叶、桑椹、
桑白皮等等。因此广义的“浙八味”已远远超出了它最初的内容所指,而是以“浙八味”为代表的浙江道地药材的总称,其名称与内容更多反映的是一种“浙八味”文化理念与范畴,是浙江“
中药文化”的具体代表。
浙江省地理位置处于中纬度地带, 属
亚热带, 气候温和, 雨量充沛, 日照时数长, 热量资源丰富, 有利于常绿阔叶树的生长和发育。 在植被分布上, 南部以常绿阔叶林为主, 北部则落叶林树种增多。 由于海拔较高, 气候垂直差异明显, 而夏季又较冬季差异大, 且山地上部风大, 云雾多, 日照短, 因而自山麓至山顶, 呈现明显的地带性。这些气候条件在北部平原区和南部丘陵山地之间,在东南沿海和西北内陆之间呈过渡性变化, 形成不同的道地药材生成环境 。 浙江省土壤主要为山地黄泥土, 山地石砂土, 高山香灰土和紫丘砂土等, 酸碱度 (pH值)4.5 ~ 6.0。 由于本省的优势自然环境, 给动植物生长带来有利条件, 故野生植物种类繁多,而且有栽培中药材的习惯, 有规模生产管理的先例 。 而 “浙八味”基本上分布在宁 (波 )绍(兴 )平原和北部太湖流域, 尤以鄞县、磐安、嵊县、杭州、金华、东阳 等处为著名产地。
中药“浙八味”多以苦、辛,寒或温为性味的主要特征,
归经涉及内容较广。而功效结构似可归结为两类,一类是“清、散”(如浙贝母、
杭白菊、玄参、
元胡、
温郁金),另一类是“调、补”(如白芍、白术、
山茱萸)。其中“清”包括泄热、逐淤,“散”包括
开郁、散结、活血,而“调、补”则以调理气血阴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