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宁波江北区新马路48号。浙东中学为宁波四中前身,
基督教会办的私立中学。抗战时期校毁。学校曾借永丰路圣模小学和槐树崇信小学作校舍,后由工商业者金廷荪低价出让新马路仁济医院和应彭年慨赠震萌堂为校舍于1947年迁入今址。解放后改名为宁波第四中学。“浙东”的后继者宁波四中,几十年来培养出的优秀人才自然数量更多,如青岛大学原校长、杰出的航天轨道专家竺苗龙,生物工程专家黄明珥,全国十大著名女诗人之一的褚佩荣
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朱意达、徐舫艇等。
简介
浙东中学为
宁波四中前身,办的。抗战时期校毁。学校曾借永丰路圣模小学和槐树崇信小学作校舍,后由工商业者金廷荪低价出让新马路仁济医院和应彭年慨赠震萌堂为校舍于1947年迁入今址。解放后改名为宁波第四中学。
建筑格局
现建筑大门券形,上置钟楼,类似城墙式,砖混结构,西式风格。两旁各有五道饰莲花样的西式边门,总面阔20余米,三层楼。并列四根高大仿古罗马科林斯柱,庄重宏伟。震萌堂(现宁波四中办公楼),西式建筑,砖混结构,约建于1930年,平面呈“凹”字型,占地面积约200平方米,保存完整。仁济堂医院手术室,二层楼,钢筋砼结构,一层为敞开式大厅,为我市早期钢筋砼建筑。二层手术室因屋面有采光面较大的人字坡玻璃顶而具特色。
论浙东中学
作为文脉传承,浙东中学在此演绎一部校史,但又不能脱离校史,两难中我们只能从大框架上简介一下校史,而更多
地去追寻“浙东”的人文精神。毋庸讳言,浙东中学前身是欧美列强殖民主义的产物———教会学校,论资格在宁波绝对数一数二。2000年宁波第四中学的校史纪念册,把学校发展概括为由“一个源头、两条干流、三条支脉”汇合而成。那么“源头”是什么呢?是欧美的教会,这是他们殖民主义的需求,从这一源头淌出来的第一滴水便是美国长老会于1845年创办的
崇信义塾,几经曲折,于1912年发展成为崇信中学。所谓“两条干流”中的第一条,便是上述的崇信中学,与1855年由
美国浸礼会所办的私塾演变而来的养正书院———浸会中学,于1923年合并成统一命名的“
四明中学”;第二条,是1860年由英国循道公会创办的私塾,逐步发展为1930年的斐迪中学。美英的三家教会经协商,又于1935年将四明、斐迪两所中学合并统一,改称为“浙东中学”,校址设在占地30亩的原斐迪中学内,依然为教会中学,每周日必须做礼拜。1952年12月,教会办的私立浙东中学被
宁波市人民政府接办为公立宁波四中。所谓“三条支脉”,一是1949年益三中学并入浙东中学,二是1964年宁波市劳动局技校并入四中,三是1965年江北初中并入四中。
欧美列强创办教会学校的目的是很清楚的,在“民主自由”、“上帝公平”、“发展科学”幌子下,传播并推行殖民主义,培养亲西方的华人知识分子,来为西方的经济政治利益服务效劳。然而古往今来,无论外国无论中国,统治阶级决策施政的主观愿望和其客观效果从来是不可能完全一致的,学校向学生提供的优惠也是相当可观的。当时的斐迪学校除了初中、高中,还设有大学预科班,预科毕业生可直升上海的圣约翰大学(英国人办的教会大学,在如今的
华东政法大学校址)读三年级,经费由循道公会拨助。可是1925年“
五卅惨案”发生时,
宁波的斐迪学生也纷纷上街参加罢课罢市游行,并与英籍校长斐斯发生激烈冲突。爱国义愤中的学生以读斐迪为耻,毅然离校者达180余人,使斐迪一蹶不振,1927年只得关门停办。至1929年5月,才由热心教育事业的前几届毕业的校友袁履登、徐学传发起,组织校董会(九名校董中两名是英国人,七名是中国人),于次年复校,并报教育部正式备案。此后
英国人不再担任“浙东”校长了,学校聘请
袁履登为名誉校长,接着又委托陈里仁为代理校长,于是学生人数又一年比一年多了起来。
不管帝国主义列强如意算盘是怎么打的,浙东中学及其前身的一代代莘莘学子皆能高举爱国旗帜,坚持
民族气节,孜孜不倦地寻求振兴中华的救国救民之路。他们中有的如张秋人、
赵济猛等参加早期的中国共产党,在大革命的铁血斗争中英勇牺牲。有的努力学习现代科技文化,矢志科教报国,在文教科技战线作出卓越贡献,如效实中学创办者之一的陈谦夫,国际著名遗传学家中科院院士谈家桢,宁波第二医院原院长、著名医学家吴元璋,曾任新中国教育部副部长的著名教育家
林汉达,中科院院士著名生态学家
孙儒泳,监察部副部长、经济学家
冯梯云,解放军总医院口腔科主任医师洪敏等等。“
七七事变”爆发后,“浙东”学子热血沸腾,为挽救民族危亡进行前仆后继的斗争,有的如洪崇基等人经受了血火洗礼,迅速成长为无畏的革命者。
“浙东”的后继者宁波四中,几十年来培养出的优秀人才自然数量更多,他们中许多人如今正是各条战线的骨干力量,如青岛大学原校长、杰出的航天轨道专家
竺苗龙,生物工程专家黄明珥,全国十大著名女诗人之一的褚佩荣,
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朱意达、徐舫艇等等。
江山代代无穷已,但见长江送流水。整整一个半世纪,浙东中学和它的前生后世,为国家为民族培养了数以万计的人才。那些人才尽管秉性各异,志趣不同,但有一点始终是他们的共同精神财富,那就是浙东中学校训“诚朴爱”。不管什么时代,也不管在什么地方,一个人只要具备这三条品性,他就是一个正直的人高尚的人,就会到处受尊敬受欢迎,让人信得过,可
堪托死生。这一个校训是浙东中学首任校长寿子鲲先生于1935年提出来的,他本人就是这个校训的身体力行者,甚至可以说就是校训的化身。寿先生是浙江诸暨人,毕业于上海沪江大学,1925年投身教育事业,后来担任斐迪中学校长,斐迪与四明合并为浙东中学后,顺理成章又当了浙东校长。新校应有新气象,经过深思熟虑,寿校长认为无论办学无论做人,没有比“诚朴爱”更可宝贵了,遂定为校训。
抗日战争时期,浙东中学先后迁至奉化浦口王、诸暨牌头乡等地办学,寿校长吃尽千辛万苦,终于积劳成疾,在1944年6月病逝任上,身上萧条。当年校刊的纪念文章中曾有如下记载:“……抗战期间,因校中经济困难,寿校长为安定诸同事心神,曾郑重宣示谓寿某委身教育十余年,今即使不幸为‘浙东’而私人破产,亦在所不惜,请先生们安心服务。”破家纾难的心迹天人可鉴,至诚至朴至爱,全在先生的言行之中了。
讲民主科学的“浙东”精神,说“诚朴爱”的校训,我们还想在此插一段佳话。上面讲到英国人办的斐迪学校,由于上海“五卅惨案”期间,英籍校长严禁学生抗议英国主义的暴行,遭爱国学生唾弃而一蹶不振;复校后,校长从此概由华人充任,第一任的实际校长就是陈里仁先生。陈里仁,斐迪学生出身,后来又当上了斐迪的教师和校长。无独有偶,30年后,他的儿子陈鸿培也成了宁波四中教师。再过十年,陈校长的孙女陈波儿也鬼使神差进四中拿起了教鞭。一门三代人先后在同一所学校任教,这不但在“浙东”是唯此一家,在宁波市也绝无仅有。有趣的是承上启下的陈鸿培老师自第一个教师节开始,年年为学校赋诗送诗一首,歌颂祖国繁荣富强,祝福老师桃李芬芳。今录两首如下。《七秩有感》:“情深七秩两依依,三代园丁一校稀。欣看勤栽幼苗壮,来朝桃李自芳菲。”《忆江南》:“园圃美,灌溉仗园丁。江北琴书闻旷野,浙东桃李芳汀,俊赏看群星。”由于鸿培先生是宁波市著名书法家,他的二十几幅诗作书法精品几乎成了宁波四中校史室的镇室之宝。如今陈波儿也已到了退休年龄,我们期盼陈门第四代以后也能到四中来教书,让这稀罕的佳话继续地谱写流传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