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河段位于
河南省洛阳市。洛水源出陕西省
洛南县洛源乡的木岔沟。东流入河南境,经
卢氏县、
洛宁县、
宜阳县、
洛阳市,到
偃师县杨村附近纳
伊河后称伊
洛河,到巩义市洛口以北入
黄河。全长453千米。大致以
洛宁的长水为界,上段
洛河穿行在峡谷和盆地之间,多险滩急流;
范里至长水一段,两岸悬崖陡壁,谷深在200米左右;出长水后,洛河脱离山区,水面渐宽,水中多沙洲。
流域面积在100平方千米以上的
支流有24条。其中最著名的是
涧河。
洛水悠悠,弥漫神迷色彩。
秦始皇巡幸
洛阳时,专门在洛水边修建了侍奉
洛神的祠堂,以祀洛水。祭祀时,忽有“
黑头公”从水中现出,大声朝
秦始皇喊:“来受天之宝!”天意传国于秦,秦始皇激动得当即唱起《祀洛水歌》,众臣伴和,场面壮观。《祀洛水歌》曰:“
洛阳之水,其色苍苍。祭祀大泽,倏忽南临。洛滨缀祷,色连三光。”唐垂拱四年,洛水出一“瑞石”,上刻“圣母临人,永昌帝业”,正合欲当皇帝的
武则天的心怀。她称那块石头为“天授圣图”,并封
洛神宓妃为“显圣侯”,封洛水为“永昌洛水”,禁渔钓。其实,这一幕的总导演是
武则天的侄子魏王
武承嗣,他指使人伪造并发现了“瑞石”,为武后登基制造舆论。后来,
武则天果然当了皇帝,又加封洛水为“神河”,尊
宓妃为“天中皇后”。
隋炀帝建都
洛阳,周围80里,规模浩大。洛水从城中穿过,有“天汉之象”,故建天津桥,天津,意为银河也。在桥北建皇宫,取名紫微宫,意为天宫。
隋炀帝以
洛阳为中心修建大运河,南达余杭(杭州),北抵涿州(北京)。洛水水道经拓宽,即为大运河发端。
隋炀帝乘三层龙舟,三下扬州。全国的物产经运河,在
洛阳集中。洛水两岸兴建起庞大粮仓,如兴洛仓等,储量惊人。
李世民攻取
洛阳后估计,隋末的粮储“得供五六十年”。
隋唐洛水水势浩渺,帆樯林立,
岸柳成荫,芳草鲜美,长桥卧波,人车熙攘,为
洛阳留下八大景之二景。其一,天津晓月。天津桥连接皇城正门端门,每天清晨,晓月尚挂在空中,桥上就车水马龙,这一景色被称作“天津晓月”。唐代诗人
刘希夷有诗道:“天津桥下阳春水,天津桥上
繁华子。马声回合青云外,人影动摇绿波里。”其二,
洛浦秋风。洛浦风光旖旎,尤其是“金风消夏,半月横秋”时节,引得无数达官贵人、文人骚客观景赋诗,李白、杜甫、
白居易均有佳篇。
唐太宗《临洛水》诗曰:“霞处流萦锦,风前漾卷罗。水花翻照树,堤兰倒插波。 岂必汾阴曲,秋云发棹歌。”
洛水潺潺,流着磅礴气势,也流着恬静婉约。周公制礼作乐大功告成后,曾率群臣在洛水边摆
曲水之宴。他让群臣沿水边席地而坐,将叫做觞的木质酒具放入水中,任其漂浮。觞在何处羁绊打旋,离此处最近的人就要饮酒一杯。据说,“滥觞”一词就源于此。后晋代书法家
王羲之仿效
周公流觞,用人工挖掘的弯曲小溪替代河水,
呼朋唤友玩起“
曲水流觞”,留下一段兰亭雅事。唐开元年间,玄宗住洛水之畔的上阳宫。正月十四,乐师写《紫云回》曲调优美,玄宗兴致勃勃用玉笛吹了此曲。第二天是元宵节,玄宗上街观灯,忽听酒楼传出《紫云回》笛声。玄宗大惊,命人抓来吹笛人,一审,此人叫
李谟,是昨夜在天津桥偷学的曲谱。他还偷学了多首,尽是宫中新曲,经他一吹,出神入化。玄宗大喜,将
李谟留在宫中。这便是“
李谟偷曲”的故事。
洛阳因在洛水之北称洛阳,洛水肇造了
洛阳。今
洛阳市区沿洛水以下30公里的区域,排列着夏都
斟鄩、
偃师商城、周王城、
汉魏故城、隋唐洛阳城五大都城遗址,人称“
五都贯洛”,洛阳的十三个朝代1500年建都史皆在其中。洛水汩汩,昔日的辉煌可能一去不复返,但每一寸堤岸,都在讲述洛水的神话,每一个降生的婴儿,都会听到
洛阳的传说。
传说有神龟出于洛水,其甲壳上有图象,结构是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为肩,六八为足,以五居中,五方白圈皆阳数,四隅黑点为
阴数。称为
洛书,古称龟书。溯洛水而上,
洛宁长水有一通碑,为“
洛书碑”。据载,大禹治水时到这里察看水情,有一只巨龟从洛水中浮出,其背上有“
箓图”,这就是《
洛书》。大禹据此创制了《洪范九畴》,存于《尚书》,为中国古代国家制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而在此之前,
伏羲在
洛阳以北的
黄河里发现龙马,他据龙马身上的毛纹悟画出“八卦”,称《河图》。《河图》、《
洛书》闪烁先哲的智慧,被誉为中国文明的第一缕曙光。
洛神就是
宓妃,原是
伏羲氏的女儿,因迷恋
洛河(洛水)两岸的美丽景色,降临人间,来到洛河岸边。民间还有三国
洛神赋的传说。
洛神赋还是一幅名画和TVB的一部电视剧名。
曹植在《
洛神赋》中这样写她的姿态:“
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
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蓉出渌波。”真是形象鲜明,色彩艳丽,令人目不暇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