棕榈果(palm fruit)亦称
油棕果,外层为果肉,含油45%~50%,内有坚硬的棕核,核内有仁。果肉可制取皮油,棕仁可制取棕仁油。世界上主产国为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
棕榈油是棕榈果经熬制或轧制提炼而成的,棕榈仁油是棕榈仁经压榨提炼而成的。棕榈油是全球第二大食用植物油。棕榈种植成本低,棕榈油价格低,因此在世界食用油市场上具有很强的竞争力。
经精炼的棕榈油呈红棕色,在常温下呈半固态。棕榈仁油由棕榈果的核仁中提取,若生产100 t棕榈油,可得10~13 t棕榈仁油。两者的性质差异较大。棕榈油的主要成分是甘三酯,其性质(如熔点、结晶方式等)取决于甘三酯中脂肪酸碳链的结构和碳原子数目。棕榈油的熔点为30.8~37.6°C,碘价50.6~55.1,相对密度0.888~0.889,折射率1.455~1.456。棕榈油中的饱和脂肪酸和不饱和脂肪酸各占50%。这种平均状态使棕榈油与其他植物油(豆油、菜油、花生油、玉米油等)相比,具有更好的氧化稳定性。同时,棕榈油中含有500~700 mg/kg的类
胡萝卜素(α、β类胡萝卜素),在毛棕榈油中是很好的
抗氧化剂,不过类胡萝卜素在精炼脱臭中会因高温而遭破坏。棕榈毛油中VE和三烯生育酚的含量为600~1 000 mg/kg,精炼后仍可保留一半。VE和三烯生育酚是天然的抗氧化剂。棕榈油毛油中的胆固醇含量少于其他植物油,精炼后就更少了。棕榈油是最稳定的植物油之一,这归功于棕榈油中存在
天然抗氧化剂,且饱和脂肪酸和不饱和脂肪酸的比例较为平衡。
油棕榈原产自西部非洲,但它的生长适应范围却非常之广。目前,棕榈树已经大量生长于亚洲、北美洲和南美洲等许多国家。
油棕榈最早产于非洲,是非洲的传统产业,其采摘方式也主要依靠人工采摘。马来西亚是一个棕榈树种植大国,棕榈产业是其一大经济支柱,2012年其种植面积超过400万hm2,给马来西亚带来了约60亿美元的收入,但是棕榈果的采摘仍然为人工采摘,而且是雇佣海外劳工,不仅效率低,而且大量的海外劳工涌入带来了很多的社会问题。因此,马来西亚急需一种棕榈果的采摘机械,以提高采摘效率,同时缓解大量海外劳工涌 入带来的社会问题。近年,马来西亚政府投入巨资以研究棕榈果的采摘,但是一直未取得研究突破。除马来西亚外,印度尼西亚也是主要的棕榈油生产国,到2013年,印尼棕榈油的 产量已超过3 000万t。然 而, 管印度尼西亚的棕榈油产量如此之高,其采摘方式仍然以人工刀砍为主,劳动强度大,作业效率低,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资源,在收获旺季时往往出现人手不足的情况,以至棕榈果的收获效率不高,从而降低其经济效益。因此,整个棕榈行业的采摘条件都急需改善,亟需高效便捷的棕榈果采摘技术和设备,来降低工人的劳动强度,提高收获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