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黄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河南省境内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河南黄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河南省西北部黄河中下游段,是中国东部平原与西部山地丘陵、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带,保护区东西长301公里,总面积68000公顷,横跨河南省4个省辖市8个县(市、区)。
历史沿革
1995年,经河南省人民政府批准在先后黄河湿地三门峡及孟津段建立“三门峡库区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和“洛阳孟津水禽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1999年,河南省人民政府又批准建立了“洛阳吉利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
2001年,在河南省林业厅协调下,决定在以上3个省级自然保护区的基础上,申请建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2003年6月,国务院批准在以上三个省级保护区和“三门峡黄河国有林场”、“孟州市国有林场”的基础上建立河南黄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2023年11月30日,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公布《陆生野生动物重要栖息地名录(第一批)》,河南三门峡黄河湿地候鸟重要栖息地 入选。
地理环境
地理位置
河南黄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河南省
气候
保护区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旱涝频繁,冬季寒冷雨雪少,春季干旱风沙多,夏季炎热雨丰沛,秋季晴和日照长。
区域范围
区域面积
河南黄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处黄河中游,是中国东部平原与西部山地丘陵、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带。保护区总面积68000公顷,核心区面积20830公顷,缓冲区面积8900公顷,实验区面积38270公顷。
区域范围
保护区东西长301公里,横跨河南省4个省辖市(三门峡市、洛阳市、焦作市、济源市)8个县(市、区)(孟州市、灵宝市、陕县、渑池县、新安县、孟津县、吉利区、偃师市)。保护区范围包括三门峡水库小浪底水库、及小浪底水库以下至孟津县巩义市交界处。
三门峡水库段:西自山西与河南交界起,沿河南省界至三门峡水库大坝,东以三门峡市至大坝沿黄公路为界,南界自王官村以西从泉村起,经王家、高柏、西吕店、西古驿、后地、东官庄、七里堡、会兴等村庄的北界连线为界。
小浪底库区段:西自三门峡水库大坝起,沿河南省界至小浪底大坝,南界以第一层山脊连线为界。
小浪底大坝下游段北界:济源市以蓼坞至坡头以东以生产堤为界。吉利区白坡以西老金清路以南为界,以东以引黄灌渠为界。孟州市以孟州农场南界至梁庄南吉祥路连线为保护区界,东边界至孟津与巩义市交界对应处。
小浪底大坝段:南界属孟津县境,库区以东至焦枝铁路桥以滩地和山坡交界线为界,铁路桥以东至堡子村以铁路及沿线村庄北界为保护区边界,堡子村至扣马以白鹤、会盟沿黄公路及沿线村庄北界为保护区边界,扣马以东以邙岭与河滩交界线为界,东至孟津县与巩义市界。
保护目标
保护对象
河南黄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主要保护对象为黄河湿地生态系统及其珍稀濒危野生水禽。
动物资源
截至2012年,保护区内175种鸟类中,其中天鹅是保护区的主要保护物种之一,属国家一级保护的就有黑鹳白鹳金雕白肩雕大鸨白头鹤白鹤丹顶鹤玉带海雕白尾海雕10种;属国家二级保护有大天鹅灰鹤等31种。还有中日签订的候鸟保护协定鸟类83种,中澳签订的候鸟保护协定鸟类22种。
植物资源
截至2012年,保护区内共有植物743种,其中藻类植物118种,苔藓植物27种,维管束植物598种。黄河两岸山坡、堤坡等陆地分布着天然草本植物、灌木以及农作物和少量人工营造的防护林、经济林等;湿地分布的植物主要为天然草本植物和农作物。
管理措施
管理机构
管理内容
负责自然保护区的行政管理;贯彻执行国家有关自然保护区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制定自然保护区的各项规章制度,统一管理自然保护区;调查自然资源,组织环境监测,保护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开展科学研究工作以及合理开发利用;进行自然保护区的宣传教育;依法承担自然保护区的行政执法工作。
保护价值
保护区具有丰富的生态系统多样性,它不但具有河流湿地特征,同时还具有库塘湿地沼泽湿地的特征。保护好黄河湿地生态,对大量栖息繁衍于其中的生物物种和黄河湿地特有的生态与环境、生物多样性,对调节当地气候、涵养水源、防洪排涝、改善环境、维护生态安全以及国家重点水利枢纽工程的保护等,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最新修订时间:2025-01-07 17:57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地理环境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