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炉香
张爱玲著中篇小说
《第二炉香》是作家张爱玲创作的中篇小说,发表于1943年8—9月《紫罗兰》杂志第五期、第六期,收入《传奇》,中国大陆地区版本收录于小说集《倾城之恋》。
内容简介
故事发生在香港,主人公英国人罗杰·安白登,是华南大学的理科主任与舍监,满怀对婚姻幸福的憧憬和追求。然而在他的新婚之夜,他的妻子愫细却逃出家门,跑进学生宿舍,对人哭诉罗杰是个畜生。学生们沸腾起来,顿时谣言四起。原来,愫细的母亲为了保持女儿们的“纯洁的思想”而把她们与性知识进行隔离,使得愫细误以为有生理需求的丈夫是个变态。同样的事情先前发生在愫细的大姐靡丽笙身上。过后愫细被接回了家,尽管从表面上看,愫细原谅了丈夫,而且罗杰也憧憬着新的开始,并计划到国外旅行以对妻子开始“爱的教育”。然而流言已传至校方。罗杰与愫细夫妻之间的私生活瞬间就成为了众人的谈资。通过反复的传播,在众人眼里,罗杰俨然已经成了色情狂。罗杰被解雇了,另寻工作的机会也渺茫。在得知靡丽笙丈夫的死讯后,罗杰明白了自己仅有的可能的选择。终于他在一个晚上,关上厨房的门,用煤气结束了生命。
创作背景
《第二炉香》这部故事的发生以香港为背景,香港对于张爱玲来说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1939年至1942年,在香港大学读书的三年中,张爱玲虽然为了学业而停滞了自己的小说创作,但这并不代表张爱玲什么都没有做。相反的,她用三年的时间,来收集酝酿并沉淀自己的写作素材以及创作背景,创作出了“沉香屑”两部故事。
人物介绍
罗杰:英国人,他在华南大学教了十五年的化学物理,做了四年的理科主任与舍监。他一个月挣一千八百元港币,住宅由学校当局供给,是一个相当优美的但没有多大前途的职业。罗杰原本过着平静的独身生活,然而悲剧却从他结束单身生活与愫细喜结连理开始。愫细由于曲解了罗杰的正常性欲,并向外散播造成了罗杰的身败名裂,使得他不但在肉体上遭受折磨,更要忍受精神上的无尽压迫。以至于罗杰几乎愿望,他所娶的是一个富有经验的女人。
愫细:罗杰妻子。愫细看不起和她玩的年轻军官,觉得自己的智力年龄比他们高,只有罗杰是与众不同的,于是她就答应嫁给罗杰。愫细虽然二十一岁了,依旧是个纯洁的孩子,天真得使人不能相信。她已然嫁为人妇但对于男女之事丝毫不知,新婚之夜的仓皇出逃不仅让自己颜面扫地成为人尽皆知的笑柄,更将罗杰逼入绝境。面对罗杰违心的道歉时,愫细并未有一丝醒悟,反而做出了大度的姿态来宽宥罗杰,给罗杰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
蜜秋儿太太:愫细母亲,有靡丽笙、愫细、凯丝玲三个女儿。蜜秋儿太太早年就守了寡,单身一人带着三个女儿生活。蜜秋儿太太一向穿惯了黑,个性里大量吸入了一般守礼谨严的寡妇们的黑沉沉的气氛。她的家教非常严明,连女儿们所读的报纸,也要给她检查过才能看。作为母亲的蜜秋儿太太从没有反思自己的错误,在发生靡丽笙的悲剧后继续错误地引导女儿,将一切问题归咎于愫细姐妹的爱人和女儿不济的命运。
作品鉴赏
主题思想
《第二炉香》通过罗杰·安白登和愫细·密秋儿的婚恋悲剧,揭露了性本能难以满足的畸形婚姻的悲哀的同时,批判了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女性对于性的错误认识。小说从主题方面完成了对“五四”国民性叙事的戏拟、消解,将西方与中国同样的精神困境呈现于读者面前,在剥离西方权威色彩的基础上,为自我意识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新方向。“五四”国民性叙事的基本主题是对国民劣根性的揭露与批判,而阿Q们之所以呈现出劣根性,除自身的原因外,还因为始终有西方的他者作为话语资源在场。而《第二炉香》却让英国绅士的罗杰·安白登与淑女·愫细密秋儿也同样深陷在愚昧、自欺及隔膜的泥沼之中。
男主人公罗杰只是一个普通的男性,他的妻子愫细因深受禁欲主义影响而将丈夫的正常欲求视作了变态行为,在新婚之夜狼狈出逃,从而引起了轩然大波。对于女性贞操的极端重视曾经导致了祥林嫂的悲剧,而今这一悲剧在西方男女身上重演了。19世纪中期以来,渴求民族新生的中国知识分子们在批判传统中国的精神沉疴的同时,也树立了这样一个假设:与保守、封建的旧中国对比,西方是开放、先进的。然而罗杰的悲剧,让读者看到了这一普遍真理中的虚妄,原来西方的所谓进步、开放不过是针对中国而产生的一种先验性的特征,实际上他者也同样背负着难以根除的精神重负,他者同样可能成为愚昧、封建的具体表征。造成罗杰悲剧的,除了愫细近乎可耻的天真以外,还有无聊的看客们以及他们所制造的无形的杀人舆论。
艺术特色
身份互换
《第二炉香》在讲述主人公婚恋悲剧的时候借助了“五四”国民性叙事的基本故事因素与故事模式,却将故事人物的民族身份进行了彻底的置换,使西方他者陷入了与阿Q们一样的悲剧之中,甚至呈现出同样的劣根性,以此来消解他者的先进的意义。为防止读者将他者的悲剧引申为受到中国风气的影响,张爱玲在情节设置中特意强调愫细的姐姐靡丽笙有着与愫细相同的经历,而罗杰的结局则与靡丽笙丈夫的结局一样,通过姐妹故事的互证,作者要将这一悲剧的源头固定在密秋儿家族,以此隐喻危机与悲剧就在他者文化里长久地潜伏。
在形式上,小说利用“戏中戏”的结构将变国民性叙事中的“西方讲中国故事”变为“中国讲西方故事”,把西方从审视者、裁判者的位置上拉下来。罗杰的主体故事被嵌套在两个女孩的对话中。从她们的对话中,读者可以明显地感知到两个人对于罗杰故事的不同态度。爱尔兰女孩克荔门婷“兴奋地”、“假装不介意的样子,用说笑话的口气”向中国身份的“我”讲述罗杰的故事,并以非常猥琐、隐秘的口气谈到了“性”。而“我做出漠然的样子说:‘我很奇怪,你知道得这么晚!’在克荔门婷与“我”的微妙关系中,以往审视者与被审视者的角色已然不动声色发生了调换,而那些附着在西方形象上的先进、开明等价值也随之崩塌。小说通过戏中戏的结构方式,颠倒了国民性叙事中西方与中国,审视者与被审视者的地位。文中的叙事者没有占据任何一个理论观念构筑的高点,而是采取旁观平行的姿态,在不露声色地揭除了权威外衣的同时,也对人物的困境表现出理解与悲悯。
手法
作者在这篇小说里所运用了叙述语调和象征暗示的手法。作者对整个故事的叙述采用的是一种第三人称全知视角,不过她并没有完全探入各个角色的意识之内,而是只限于对中心人物罗杰·安白登的心理描述,侧重于对罗杰的内心感受的表白,通过罗杰的眼睛看到其他人,来描写其他人。最初,在罗杰的眼中,愫细是“最美丽的女人”,是一个“纯洁的孩子”,而当他经历过那个荒唐的新婚之夜后,他眼中的愫细就发生了变化,虽然还是那样美丽,可是却笑着露出了“一排小蓝牙齿”。在文中,“小蓝牙齿”共出现了三次,是一个突出的象征意象,起着很强的暗示作用。
同时,小说中两次出现了《马卡德耐使华记》这本著作,这是作者在文本中设置的一个隐喻。马卡德作为英国使臣,于18世纪初出使中国,试图与中国开展贸易,进而建立外交关系。由于文化观念的差异,英国人的请求遭到乾隆皇帝的傲慢回绝。马卡德耐出使事件成为近代中西文化交流史上颇为尴尬的一幕。张爱玲以这一史实作为隐喻,对小说中心情节做出了预示。罗杰遭遇的悲剧起因正是由于愫细在其母修道院式的禁欲主义教育下对正常生活的隔膜与无知。比较而言,罗杰的婚姻悲剧与马卡德耐出使事件具有明显的同构性。作者借用史实设置了一个与中心情节同构的潜文本,实现了对情节的预叙。
设置悬念
张爱玲巧妙地设置了悬念,在叙述姐姐靡丽笙婚姻的不幸时只是借助姐姐停不下来的眼泪将婚姻不幸的痛苦铺陈开去,极度渲染了如何的不幸,却并没有表明为何而不幸,很容易将读者的视角引导到谴责丈夫佛兰克这一方面。直到愫细结婚,愫细可以欣然接受罗杰的爱抚与亲吻,但作品行进到了他们本应欣忭的新婚之夜,张爱玲以隐晦的语言表现出了愫细无法接受罗杰性要求的尴尬。如此,愫细终于步了姐姐靡丽笙的后尘,也将姐姐不幸的本质这一谜团揭示得显明透彻。
愫细只能接受罗杰的吻,弗洛伊德将接吻诠释为倒错的经典行动。在弗洛伊德看来,接吻的动作以嘴唇的接触代替了真正的性,虽然在艺术上具有美感,而且如果作为性的准备活动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倒错,但如果仅以接吻简单地替代生殖行为,则产生了真正意义上的倒错。愫细与靡丽笙的性爱观符合弗洛伊德对于性倒错的定义。他们的性爱观如同婴儿一般纯粹,但倒错者必须为自己的倒错付出现实的代价。正如愫细在新婚的良辰美景四处哭诉自己的“不幸”,面对罗杰违心的道歉时并未有一丝醒悟,反而做出大度的姿态来宽宥罗杰,给罗杰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而愫细绝不知道她的行为带给罗杰怎样的伤害。愫细为自己的性倒错付出了失去丈夫的代价。其实愫细相对于靡丽笙还是幸运的,靡丽笙的爱人佛兰克并没有罗杰的好耐性,留给靡丽笙的只有离婚结果以及靡丽笙自说自话的委屈与伤痛。即使愫细与靡丽笙失去了心中所爱,她们仍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拥有的只有困惑或自以为是的宽宥。
色彩运用
《第二炉香》中,几乎随处可见作者使用色彩视觉修辞手法。这些视觉修辞对深化人物性格命运、突出人物性格、渲染环境氛围、衬托心理活动等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小说中罗杰与愫细的新婚之夜,围绕在这对年轻夫妻周围的是像“眼睛亮晶晶的黑色的怪兽”一样的木槿花、各种“毒辣的”草花、“背对背开的并蒂莲花”、无数蠕蠕地爬动的昆虫、银色的小四脚蛇,连寂静都是怔忡不宁的。这些描写暗示了在这个夜晚,幸福将被吞噬。对愫细的姐姐靡丽笙,小说中有两次外貌描写。第一次是罗杰在婚前两小时去看愫细。靡丽笙来到客厅,脸上“湿漉漉地、挂着泪珠儿”,刚刚才哭过。头发乱蓬蓬的,赤褐色的,衣着是一身白色。第二次是愫细逃回母亲家,靡丽笙以为妹妹被命运玩弄,跟她一样也遇到一个“禽兽”丈夫。靡丽笙脸色变得雪白,眼眶发肿,“尖下巴极力向前伸出,似乎和楼上的蜜秋儿太太有过一番激烈的争辩。”这一次,靡丽笙的情形更加恶化,表现出妹妹的遭遇进一步触动了她的内心,她已几近疯狂之态。视觉修辞的运用形象地刻画了靡丽笙可怜可悲的形象。
作品评价
《菲律宾世界日报》:《第二炉香》勾画出香港上层社会西方男女的群像,笔饱蘸着讥讽的墨汁。作品独特的叙述方式也值得我们玩味:它有别于我们习见的域外题材作品,作者强调了中国女孩,中国文化。
紫罗兰》月刊主编周瘦鹃:《沉香屑:第一炉香》和《沉香屑:第二炉香》的风格很像英国名作家毛姆的作品,而又受了一些《红楼梦》的影响。不管别人读了如何,而我是“深喜之”了。
作者简介
张爱玲,中国现代作家。祖籍河北丰润,1920年9月生于上海,1995年9月逝于美国。张爱玲深受中国古典文学影响,又接受了西式教育,从而形成中西兼备的文学视野。她的作品多着眼于普通人的命运,洞察人性的幽微,又有历史意识,写出了大变动时代下的众生相。代表作品有《倾城之恋》《半生缘》《金锁记》《红玫瑰与白玫瑰》《怨女》《小团圆》等。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10-20 02:23
目录
概述
内容简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