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团圆》是作家
张爱玲创作于1975年的长篇小说,首次出版于2009年2月。
内容简介
《小团圆》描写了女主人公九莉与有妇之夫邵之雍的一段爱情故事,九莉有着与生俱来的敏感与惊人的记忆,从幼年传统家族在新旧时代冲击中的争斗、观念对立的父母笼罩的阴影,到读书时女中千面百样的同学、战时人与人剑拔弩张的紧绷感,点点滴滴的细碎片段,无一不在她生命刻下印记,并开出繁盛的文字。而就是这种特殊的文采,吸引了邵之雍天天来拜访九莉。他说就算这文章是男人写的,也要去找他,所有能发生的关系都要发生。22岁还没谈过恋爱的九莉,觉得这一段时间与生命里无论什么事都不一样,让她不顾一切,即使他是有妇之夫。
创作背景
1975年,张爱玲在给好朋友、翻译家
宋淇的信中表示,因为中国台湾一个叫
朱西宁的作家想以
胡兰成的《
今生今世》来写她的自传,让她隔了20多年,又动了写自传小说的念头,这就是《小团圆》。
张爱玲曾抱怨胡兰成在《今生今世》中,写他们之间的事“夹缠不清”。《小团圆》中,展现的是张爱玲版本的“张胡之恋”。这部自传式小说讲述的是女主角作家九莉的经历,从幼年时新旧世代交替身处的传统家族到在修道院女子中学遇到各式同学,以至九莉遇上被说成为汉奸、有妇之夫的邵之雍,这些情节都与张爱玲的传奇人生相似。
人物介绍
作品鉴赏
作品主题
张爱玲藉《小团圆》来铭刻生命的创伤,将被压抑的欲望与恐惧改头换面,重现于字里行间。这种创伤性体验不仅成为其创作的根本冲动,并且对作品产生了倾向性的根本影响。这种影响主要在两个方面:一是固恋童年,拒绝现实;二是专注于男女之情的描述,表现爱的始原性创伤。
《小团圆》叙述了在新旧文化的交替中,众多人物离散、残缺的生活与命运,而在小说文本中又多处出现了对二美三美的“大团圆”的叙述,但作家却把小说命名为“小团圆”,这不仅是对“大团圆”的嘲讽,也是作家在经历过离散、放逐之后,在彼岸世界与家族在隐秘的心灵世界中的一种“团圆”,而在此意义上的“小团圆”,正是作家想要建构不被大的背景、文化、叙事所淹没的个人叙事话语的体现。
《小团圆》的题目和内容是爱和幻灭的对照,整篇小说都是围绕九莉“万转千回”地寻求爱和一次次爱的破灭写就的。九莉对爱的渴求源于母爱的匮乏,爱的幻灭源于对母爱的幻灭。正是在疏离紧张的母女关系下,九莉才会有自我的分裂和冲突,才会对爱一边呼唤、一边绝望。《小团圆》就是一出母女冲突下的“对照记”。
艺术特色
《小团圆》虽然是自叙传,但它反映了张爱玲的少年生活、求学经历、爱情遭遇、母女关系等,但又不同于自叙传,它来源于张爱玲的生活积累,同时又有张爱玲的匠心独运,它反映了张爱玲高超的创作技巧,特别是张爱玲对苍凉风格的选取运用。
《小团圆》用复杂的结构和丰富的内容诠释了人间冷暖,充盈着生命的悲怆情怀,集中体现了作者晚期小说的创作风格。《小团圆》所反映的其晚期创作风格的转变,一是内容上趋近平淡自然,二是语言上更加朴素化,又极具蕴藉性。
《小团圆》是个体意识的零碎记录,由一个个小故事拼接而成,不像“大团圆”的情节起承转合一应俱全;《小团圆》的核心内容是私人的残缺的情感——不完整的母爱与父爱、稍纵即逝的爱情,而在“大团圆”的故事中,母慈父严,夫妻举案齐眉,天长地久,这些个人的情感只占小小的比例,多被功成名就、定国安邦的豪情冲淡;《小团圆》着重表现人性中“小”的一面——纵情、重利、贪生,作者对这些不做彻底的道德评判,而“大团圆”有着明确的道德判断,讴歌大公无私、重义轻利、舍生取义等人性中较伟大的一面。
作品评价
《小团圆》和《
红楼梦》有着跨越时空的对接。肯定《红楼梦》的人,就不会否定张爱玲。——华东师范大学教授、作家
陈子善《小团圆》肯定有针对《
今生今世》的意思,但把它人间化了,实在化了,有血有肉。——周作人研究专家、张爱玲研究专家、作家
止庵就小说而言,当然值得一读。比所有违反她意愿“出土”的少作更有价值。一个比较完整的张爱玲的世界,一部冷酷的成长小说。——马来西亚作家
黄锦树这是本一翻开就教人魂飞魄散的书,一面读一面手心冒汗,如同堕入不见底的梦魇。很少有作家肯这样暴露自己的冷和残酷,不稀罕任何体谅,更不屑廉价的同情。——迈克
作品影响
2009年,该书入选新浪2009年度中国文学好书榜。
出版信息
1993年7月30日,张爱玲致信
平鑫涛,“《
对照记》加《小团圆》书太厚,书价太高,《小团圆》恐怕年内也还没写完。还是先出《对照记》吧。”张爱玲本人一度同意将《小团圆》在1994年2月的“皇冠四十周年庆”时刊出,与《对照记》合集出单行本。但随着张爱玲本人身体不佳,其写作进度非常缓慢。1993年10月8日,张爱玲在给平鑫涛的信里说:“欣闻《对照记》将在11月后发表,《小团圆》一定要尽早写完,不再会对读者食言。”同年,12月10日,张爱玲在给平鑫涛的信里说,“《小团圆》明年初绝对没有,等写得有点眉目了会提早来信告知。不过您不能拿它当回事,内容同《
金锁记》与《
私语》而较深入,有些读者会视为炒冷饭……”《对照记》单行本于1994年6月出版,成为张爱玲生前发表的最后一部作品。
作品争议
遗嘱:销毁
自1970年代开始创作《小团圆》,20年间已几易其稿,但在遗嘱中却要求将手稿“销毁”。在现存的张爱玲写给
宋淇夫妇的一封信中,除了写明遗产处理问题外,还要求“《小团圆》小说要销毁”,并“不想立基金会作纪念”。
张爱玲研究专家、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
陈子善告诉记者,作为一本自传性的小说,《小团圆》对张爱玲的生平研究提供了很重要的参考价值,但《小团圆》出版这一举动本身也引起了学术界的极大争议。
张爱玲遗产执行人
宋以朗对外公布将出版《小团圆》时,就被人指责违反了张爱玲的遗嘱。宋以朗反驳,“张爱玲的遗嘱只交代了两件事情:第一件就是把所有的遗产都赠与宋淇夫妇,第二件就是要求遗体火化,骨灰撒到无人之处。遗嘱根本没有就《小团圆》的手稿交代过任何事情。”
出版:侵权
《小团圆》出版后,资深张迷中发起了一场拒买、拒读、拒评的活动。
台湾大学外文系教授
张小虹就撰文驳斥《小团圆》的出版:“台面上的出版理由一说张爱玲终究还是打算出版,二是此书乃张爱玲浓缩毕生心血的巅峰之作,是因应广大张迷之期待。张爱玲1995年过世时,在公寓里几天没人发现,当然也不会有人来得及问她《小团圆》改好了没,决定出不出版还仍在犹豫,就算张爱玲生前没完全放弃出版的念头,想她也不会愿意以修改中的‘未完成’稿出版,因此《小团圆》的出版在法律程序上是合法的,但在情感道义上属‘盗版’,是未经授权、擅自印行。”
作者简介
张爱玲,1920年9月30日出生于上海,原名张煐;1922年迁居天津;1928年由天津搬回上海,读《
红楼梦》和《
三国演义》;1930年改名张爱玲;1939年考进
香港大学;1941年与
胡兰成结婚,1947年离异;1945年自编《倾城之恋》在上海公演;同年,
抗战胜利;1952年移居香港;1955年离开香港赴美国;1969年《红楼梦未完》在中国台湾发表;1973年定居美国
洛杉矶,《初详红楼梦》刊载于中国台湾杂志;1975年完成英译《
海上花列传》,《二详红楼梦》在中国台湾发表;1976年《三详红楼梦》在中国台湾发表;1977年《
红楼梦魇》在台湾皇冠出版社出版;1995年9月逝于洛杉矶公寓,享年74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