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飞凡(1897年7月23日—1958年9月30日),男,著名微生物学家、
病毒学家,
沙眼衣原体的发现人之一。曾任卫生部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研究员、所长。
人物简介
汤飞凡(1897年7月23日—1958年9月30日),男,中国第一代医学病毒学家、医学微生物学家,湖南
醴陵人。又名瑞昭。1914年入湘雅医学专门学校,1921年毕业,获湘雅医学院医学博士学位。任教于北京协和医院。 1926 年被派往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从事细菌学研究。1929年回国后,任上海中央大学医学院副教授、教授、细菌学系主任,1932年后兼任上海雷氏德医学研究院细菌学系主任。1935年任英国国立医学研究院研究员。1937年后,任上海医学院细菌学教授,中央防疫实验处生物制品技正、处长,创建昆明卫生防疫处。1947年在世界微生物学会第四次大会上当选为常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卫生部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菌种保藏委员会研究员兼主任。1957年被聘为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委员。是中华医学会理事,中国微生物学会理事长,全国生物制品委员会主任委员。毕生从事病毒的研究。30年代和
魏曦共同对支原体进行研究,否定了沙眼细菌病因说;组织研制出中国第一批5万单位青霉素,创建青霉素生产车间,为预防天花、黄热病、鼠疫等疫病做了大量工作;50年代和张晓楼等人成功地分离出沙眼病毒(
沙眼衣原体),被称为世界上第一个分离出沙眼病毒的人,沙眼病毒被称为“汤氏病毒”,1981年获国际沙眼防治组织追赠颁发的“沙眼金质奖章”。“沙眼衣原体分离培养”获1982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撰有《沙眼病原学研究:接种鸡胚,分离病毒》等论文30多篇。
个人生活
家庭教育
清朝咸丰以后,连年战乱、灾荒。汤氏祖辈多是读书人,不善理财,故而家道中落。其父汤麓泉是位乡绅,为维持家计设塾馆教书。汤飞凡是他的次子,幼名瑞昭。汤何两家是几代世交,何忠善之子何键与汤麓泉过往甚密。何键除读经史外还修新学,见汤飞凡读书勤奋,认为是个可造之材,特地为他辅导算术和自然。汤飞凡天赋并不过人,但倔犟好胜,学习极为刻苦,进步很快。
汤飞凡幼年常听父老谈论维新、改革,“学西方、学科学,振兴中华”。这些思想不知不觉地透进了他幼小心灵。他从小在家乡看到穷苦农民贫病交加,中国被人讥笑为“东亚病夫”,就立志学医,意欲振兴中国的医学。
家庭成员
女儿:汤梦湘
外孙:董陵
外孙女:董雅
曾外孙女:董文婧
人物生平
1897年(清光绪二十三年)7月23日,出生于湖南省醴陵县西乡汤家坪汤麓泉家,12岁到长沙读中学,·后进湖南甲种工业学校。
1914年12月8日,
湘雅医学院(Hunan-Yale College of medicine)成立,汤飞凡从甲种工业学校退学,被破格免试英语录取为湘雅医学院首届学生。
1925年,被推荐去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学习。
1929年,学成回国,先后担作上海中央大学副教授、上海医学院教授。
1935年,赴英国国立医学院研究所进修。
1937年,学成回国,被任命为中央防疫处处长。
1938年4月,汤飞凡从英国国家医学研究所短期工作归国,来长沙组建中央防疫处,女儿汤梦湘在湘雅医院“红楼”病房里出生。
1950年,任中央人民政府卫生部生物制品研究所所长;同年,任中央人民政府卫生部生物制品检定所所长所长。
1957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1958年9月30日,在所谓“
拔白旗”的运动中受辱,
自缢身亡。
1976年6月,卫生部为汤飞凡举行追悼会,给汤飞凡恢复了名誉,并予以很高的评价。
1979年,原卫生部为其平反昭雪。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中国第一代病毒学家,最早研究支原体的微生物学家之一。20年代末到30年代中,汤飞凡和
秦瑟利用砂棒滤器、普通离心机等简单设备,用物理方法证明了病毒是可过滤的、能离心沉淀的、能自我复制的、有生命的颗粒,是寄生于细胞内的微生物。他们还研制成第一代微孔滤膜(火棉胶膜),并用它测定出各种病毒的大小。
20世纪30年代,他在上海和中国眼科专家周城浒合作,通过大量动物实验和自我试验,以可靠的材料为依据,发表了《沙眼杆菌与沙眼之研究》的论文,否定了当时由日本学者野口矢提出的“沙眼杆菌”的发现。
1938年,汤飞凡带领工作人员成功地回收利用废琼脂,采用乙醚处理牛痘苗杂菌,改良马丁氏白喉毒素培养基。
1943年,指导研究人员用自己分离的中国菌种,生产中国首批5万单位一瓶的青霉素。解放战争时期,他带领有关人员赶制出10万份牛痘疫苗,支援解放区。后来改进生产方法,制出大批优质牛痘疫苗,推动了全国规模的普种牛痘运动。
1950年,察哈尔北部鼠疫流行,他带领一个突击小组,赶制出中国自己的鼠疫减毒活疫苗。后来,为防止帝国主义的细菌战,他承担对黄热病疫苗的研制工作,领导易有年等解决了病毒毒力变异问题,并制成中国自己的黄热病减毒活疫苗,为1960年天花病在中国国内绝迹做出了贡献。
1951年,汤飞凡主持制定了中国第一部生物制品规范——《生物制品制造检定规程》(草案)。中国从此才有了生物制品质量管理的统一体制。
1954年以后,汤飞凡致力于对沙眼病原体的研究。此项研究,从19世纪末以来,即有细菌病原说和病毒病原说,但都未能得到证明。1955年,他和助手黄元酮一起,经过几百次试验,终于采用鸡胚卵黄囊接种和链霉素抑菌的方法,分离出世界上第一株沙眼病毒。他将沙眼病毒接种在自己的眼里,结果引起典型的沙眼症状与病变,随后又从自己眼里分离出这株病毒。1956年,他发表分离沙眼病毒成功的报告,得到世界医学界的承认,被誉为“汤氏病毒”,并推动了对鹦鹉热和鼠蹊淋巴肉芽肿病原的研究。由于有了病原体可供系统研究,微生物学界才正式确定沙眼与鹦鹉热和鼠蹊淋巴肉芽肿的病原体,同属于介乎细菌与病毒之间的微生物,从而在微生物分类学中又新增添一个衣原体目,沙眼病原体被命名为沙眼衣原体。
沙眼衣原体分离成功后,汤飞凡将研究重点转向当时对儿童的健康和生命威胁极大的麻疹和脊髓灰质炎。1954年J.F.恩德斯(J.H.Enders)发表了用组织细胞培养分离麻疹病毒成功的报告。汤飞凡认为这是病毒方法学的一个突破,必须尽快掌握它。1955年,他就领导闻仲权开始建立了人胚和猴肾细胞的组织培养。1958年,在他的指导下吴绍元分离出中国第一株麻诊病毒M9。组织细胞培养技术的建立,不但使麻疹病毒分离成功,而且为制造脊髓灰质炎和麻疹疫苗奠定了基础。
汤飞凡先后发表论文44篇,翻译美国秦瑟教授著作《秦氏细菌学》。
1 Zinsser H,Tang Fei-fan.Studies in ultrafiltration.JExperim Med,1927,46(2):357—378.
2 Ward HK,Tang Fei-fan.A note on the filtration of the virus ofherpetic encephalitis and of vaccinia.J Experim Med,1929,49(1):1—4.
3 Zinsseer H,Tang fei-fan.Further experiments on the agent of herpes.JImmun,1929,17:343.
4 Tang FF.Centrifuge experiments with the virus of vaccinia.JExperim Med,1930,51(6):859—866.
5 Tang FF.An attempt to isolate bacterium granulosis noguchi fromcases of trachoma.Natl Med JChin,1930,16(1):68—74.
6 Tang FF.A preliminary note of a filtrable virus from a patient withmumps.Natl Med J Chin,1931,17(3):360—367.
7 Tang FF.Adsorption experiments with the virus of vaccinia.J Bact,1932,24:133—143.
8 Tang FF,Wei H,Mc Whirter DL,EdgarJ.Studies on the virus ofpleuro-pneumonia of cattle.Trans.Ninth Congress Far East.Assoc Trop Med,Nanking,1934,259—261.
9 Tang FF.Recent progress in the study of etiology of trachoma.ChinMedJ,1934,48(9):839—846.
10 Tang FF,Liu SH,Kau LS.A case of glanders inmen.Chin MedJ,1935,49(3):248255.
11 Tang FF,ChouCH.Studies on the relation of bacterium granulosisto trachoma.JInf Dis,1935,56:246—272.
12 Tang FF,Wei H,Mc Whirter DL,EdgarJ.An investigation of thecausal agent of bovine pleuropneumonia.J Path Bact,1935,40:391406.
13 Tang FF,Wei H,EdgarJ.Further investigatio n on the causalagent of bovine pleuropneumonia.J Path Bact,1936,42(1):4551.
14 Elford WJ,Andrewes CH,Tang FF.The sizes of viruses of humanand swine in fluenza as determined by ultrafiltration.BrJ ExperimPath,1936,42(1):51.
15 Tang FF,Elford WJ,Galloway IA.Centrifugation studies:IV.themegatherium bacteriophage and the viruses of equine encephalomyelitis and louping ILL.Br J Experim Path,1937,43:269.
16 Tang FF.Recent advance in the study of filterable viruses.JClinMed,1937,2(2):75—89.
17 Tang FF,Wei H.Morphological studies on vaccinia virus cultivated in the developing egg.J Path Bact,1937,45(2):317323.
人才培养
汤飞凡和
谢少文、张乃初、陶善敏合著《细菌学》(商务印书馆,1953),供助产士学校作教本;又和
白施恩、谢少文合著《微生物学》(人民卫生出版社,1953),由中央原卫生部卫生教材编审委员会初审作为试用护士学校教本。
荣誉表彰
1981年5月,在巴黎召开的第25届国际沙眼防洽组织大会上,为故去汤飞凡颁发防治沙眼金质奖章。
1982年11月,国家追授汤飞凡成功分离沙眼衣原体科学发明奖。
学术轶事
“老爷”汤飞凡
1938年初,一名“大员”突然空降而来,别看他身高只一米六,但总是腰杆挺直,如果对面的人比他高,他就离开两步说话,而不是抬头仰脖,从而使对方感到十分威武。人们背地里给这位新上任的副处长起了个绰号:“老爷”,他就是汤飞凡。他一上任就有闲言碎语:卫生署署长
颜福庆是汤飞凡在湘雅读书时的老师,内政部长
何键是汤飞凡的岳父,人们说他后台硬,挤走了处长
陈宗贤。这些议论传到汤飞凡耳中,他根本不予置评。
读书会中平等交流
别看“汤老爷”平时严肃,但讨论起学术问题来却平易近人。每周五在汤飞凡家举行的读书会,不论年龄长幼,不分职位高低,大家轮流主讲。正是通过这样的交流,拉开了中国研制
青霉素的序幕。据汤飞凡在《吾国自制青霉素的回顾与前瞻》一文中的自述,读书会是在1942年秋,从医学论文中关注到青霉素,并意识到这种药对战争必有莫大贡献,于是开展研制的,可以说几乎与国际同步。
人物故事
“霸蛮”湘人
因外公汤飞凡是免试英语进湘雅的(外语水平太差),入校初期,为了能听得懂外籍老师上课,跟上学习进度,他特意买了一本《韦氏英文字典》,天天背诵单词,以致后来字典的纸张翻得断了线,缺了角,他硬是将英文补了上来了,他的镜片也随之变得越来越厚。有年放假回家,他竟闹出了错把哥哥认作父亲的笑话。后来他不但能顺利地听懂每一节课,看懂英文教科书,而且毕业时的两篇论文《A STUDY OF THE WASSERMANN REACTION》和《A STUDY OF APPENDICITIS 》,洋洋洒洒几万字,全部是英文写就。
善于学习
汤飞凡虽然有死背字典的故事,但他从不读死书。不管是在校学习还是后来搞科研工作,做起学问来,他都善于动脑筋。只要遇到难题,他总是不畏惧,不打退堂鼓。而是勤思考,反复推敲,至少想出三个以上的“点子”去攻克它,所以他的一生都是在攻克难题中度过的。
去留两难
作为湖南军阀
何键(下令杀害
杨开慧)的女婿,汤飞凡为夫人
何琏考虑,决定移居美国,回
哈佛执教。可何琏却发现,他吃不好,睡不安。1949年4月5日,在
上海法租界亨利路的汤宅,大件行李已提前运往香港,只留下几个随身携带的小箱子,去纽约的飞机票就放在何琏的书桌上。一切准备就绪,只等次晨5时上飞机。
已经很晚了,可
何琏和汤飞凡都没有睡意,他们想到各个房间再最后转一圈。到了小书房,何琏请汤飞凡帮她把一张被挪动过的桌子抬回原处。刚刚抬了两步,突然“砰”的一声,汤飞凡把桌子撂在地板上说,“离开自己的国家去寄人篱下,我的精神不愉快!”
何琏见他这样,便说:“那我们不走好啦!”此时,楼道里的挂钟敲了11下,离他们要乘的飞机起飞时间只有6个小时。汤飞凡临时改变主意,与他共同生活20多年的何琏并不意外。在关键时刻,选择为国效力……但在“
拔白旗”运动中不堪忍受屈辱,1958年9月30日清晨自杀身亡。
敢为人先
在去世的那年元旦,汤飞凡为了进一步确定所分离的病毒就是沙眼病毒,冒着双目失明的风险,瞒着家人叫手下私自将沙眼病毒滴入自己的眼睛,造成感染
沙眼。又在其后的40天内坚持不做治疗,收集到了可靠的临床资料,彻底地解决了70余年关于沙眼病原的争论。成为名符其实的“东方巴斯德”。
以死抗争
汤飞凡在世的最后一个月里,所里天天开批斗会,要拔掉他这面医学界的“白旗”,但不管是做“思想工作”还是狂风暴雨般的批斗,汤飞凡从不屈服于“软硬兼施”,从不说违心的话,做违的心事。实在无路可走了,只得以死抗争!可以想象,在那样的年代,那样的环境下,一个60多岁的老头除了牺牲自己保护学生和同事外,还能做什么呢?真是天妒英才也!
社会任职
1948年,汤飞凡当选为国际微生物学会常任理事。
1950年,汤飞凡兼任国家菌种保藏委员会主任、中华医学会理事、中国微生物学会理事长、中国生物制品委员会主任等职。
人物评价
汤飞凡是“19世纪英国谚语里的‘人类的朋友’”,是“预防医学领域里的一位顽强的战士。”(著名的中国科学技术史权威
李约瑟爵士评)
汤飞凡教授是中国生物制品事业的重要奠基人。(《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专家名录》评)
汤飞凡是中国微生物科学的奠基者,也是享有世界声誉的著名微生物学家之一。(《中国当代科学家传》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