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公园
广东省江门市境内公园
中山公园是位于江门常安路的北端范罗冈山上的公园。该公园是1925年孙中山逝世后,新会县长黄维玉为纪念孙中山而发起兴建的,其动工时间与汕头中山公园差不多同时,是我国专为纪念孙中山而修建得最早的公园之一。公园占地面积2.16万平方米。
历史沿革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先生在北京逝世。1926年,时任新会县县长的黄维玉鉴于孙中山曾几度进出江门从事革命活动,在江门地区又有他的党徒陈少白、慧真和尚和陈宜禧等众多同盟会会员,于是倡议在江门兴建一座孙中山纪念公园,地点选定在范罗冈山。
范罗冈山虽然相对高度仅得17.5米,然而却是周围数里最高的山峰。其实孙中山并没有到过此地,但因为该山正对江门商业中心常安路,旺中取静,又或因范罗冈村富有革命传统之故,所以选取范罗冈山辟建为公园。
江门中山公园的兴建分为三期工程。
第一期工程主要兴建南北两个入口的牌坊、石级和一些亭阁。正门为南门(80年改为向西),正对常安路,建有牌坊一座,牌坊通宽10米,高12米,混凝土结构,4柱3间3楼,明楼为歇山顶,次楼为卷棚顶,均为绿琉璃瓦盖顶。4根柱的截面为长方形,底座饰有抱鼓石,明间宽4.8米,次间宽2.1米。牌坊前面为22级石阶,宽8.5米,两旁有混凝土栏板。牌坊正中刻有由当时任新会县县长黄槐庭手书的“中山公园”四字。北门也建有一牌坊和石级,但不如南门的规模大。园中建有燕亭、籍公亭、十字亭等几座亭阁。工程于1926年冬动工,1927年建成,费用由江门市民、华侨捐资。
第二期工程为兴建中山纪念堂。所需资金由江门商会和海外华侨、港澳同胞凑足。中山纪念堂长38米,宽25米,建筑面积950平方米,是公园内最大、最漂亮的建筑物。内设有座位600个,舞台一座,可供开会及演戏之用。门口悬挂着由当时江门驻军首长、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第十二师师长(后任第一集团军第二军军长)香翰屏所写的“中山纪念堂”匾额。
江门中山纪念堂于1927年动工,1929年建成,为砖、木、角钢金字架混合结构,北欧风格。虽然规模远远比不上广州的中山纪念堂,但其动工及竣工时间均比广州中山纪念堂(1928年3月22日动工、1931年10月10日竣工)为早,是为中国第一座、也是至今尚存最古老的中山纪念堂。
1929年底,江门市市长严博球行将卸任,为纪念他筑路有功,人们用筑路余款3000多元,委托会城建筑师龚容汉设计,在中山公园的入口处兴建了一座“去思亭”,这便是江门中山公园的第三期工程。1929年1月,严博球接任江门市政厅长,随即成立“江门市政促进委员会”,集资20万银元,大搞江门市政建设。至年底,江门先后修好了鱼栏至聚源路口1.8公里长的长堤路和钓台路,又扩建、修建了太平路、塘步路、新市路、宝善路、莲平路、更兴路等13条马路,并把常安涌填平,变为常安路,全部铺上水泥或沥青路面,新修马路的马路总长度达3658米,江门这个古老墟集从此有了现代城市的味道。
去思亭平面为正方形,边长5米,面积25平方米,重檐攒尖顶,担角上翘,绿琉璃瓦顶,亭顶于以绿琉璃宝珠,亭顶用4根花岗石圆柱支撑。亭内原立有一座严博球的立像和刻有建亭始末的石碑。
江门中山公园建成后,免费供人们休息、游览。
1939年3月30日,日本侵略军占领江门,随即在蓬江酒店设立日本南支那派遣军重久旅团司令部。由于中山公园南邻蓬江酒店,北临新宁铁路,又是城内的制高点,地理位置重要,日军便在山上修筑工事,设置炮台和机枪阵地。中山公园顿成军事禁区,游人不得进入。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裕仁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9日下午,驻江门日军一二八联队队长高谷从蓬江酒店日军司令部徒步前往设在紫茶路黄家祠的六十四军前进指挥部,拜见军长张弛,商洽有关江门防区日军投降事宜。随后,中山公园的日军军事据点被撤销,但工事未拆除。
解放战争期间,国民党军节节败退。1949年10月23日,驻江门三角塘的国民党广东省保安司令部暂编第二纵队1000多名官兵宣布起义,25日,起义部队奉命集中在江门中山公园内的中山纪念堂广场,由中国人民解放军粤中纵队代表吴枫宣布正式接收、改编该支部队。
1951年1月12日,经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批准,江门从新会划出设市。随后,市府拨出专款对中山公园进行修建,炸毁、铲平了日军设置的炮台和工事,对中山纪念堂进行内部整修,把门口香翰屏书写的匾额摘下,挂上由书法家黄兆纪书写的中山纪念堂匾额。此后,中山纪念堂便成了江门市委、市府召开会议的专用会堂。江门市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便是在这里召开的。
解放后,江门市政府分别于1950、1962、1975、1980年四次拨出专款对中山公园进行重修、扩建,并增建了江门市图书馆(后迁往凤凰山)、江门市青少年宫等。其中1980年那次规模最大:劈开正门的山坡辟为连接跃进路和常安路的马路,把正门挪到旁边改为向西。
主要景点
位于江门中山公园内的中山纪念堂每逢周五、六、日和法定假期的上午9点至下午5点免费向市民开放,其余时间闭馆。
中山纪念堂是江门市为纪念辛亥革命孙中山先生,于1927年兴建,1930年元旦落成,随后经过1950年、1965年、1980年三次修葺。2009年,民革江门市委会提出了重建修葺江门市中山纪念堂的建议后,得到了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专门拨款450万元进行了第四次全面修葺,并于2011年7月22日修缮落成并正式对外免费开放。
建筑占地面积950平方米,由放影室、戏台、化妆间及观众坐席等组成,顶部原为工字钢梁结构,1950年重修后改为钢筋水泥结构。
2012年5月28日,在江门中山纪念堂前隆重举行了孙中山先生铜像揭幕仪式。
交流影响
孙中山曾四过江门
江门人之所以起意兴建一座中山公园,皆因孙中山曾四过江门。
1895年2月下旬的一天(一说6月1日,即农历五月初九日),孙中山由陈少白陪同,从香港来到江门,然后前往外海茶庵寺,会晤了慧真和尚。经孙中山晓以革命大义,慧真和尚同意加入兴中会。之后,两人又返到江门,搭船前往广州,准备在广州建立兴中会组织。
1908年2月18日(农历戊申年正月十七日),孙中山第二次来到江门。他这次的江门之行,是茶庵寺的慧真和尚报告说已争取到新宁(台山)的陈宜禧,请孙中山与他面谈入会事宜。陪同孙中山到访江门的,有陈少白、刘义(原刘永福的部下)、黄顺(孙中山之兄孙眉的义子)、卢怡若、郑卓等5人。他们从江门徒步前往外海,孙中山化装成行医的郎中,其他人则作跟班。
孙中山在茶庵寺过了一夜,次日,由陈宜禧的侄儿陈忠堂到茶庵寺迎接,众人又取道江门,然后前往牛湾火车站会晤陈宜禧。
就这样,孙中山两进两出、前后共4次经过江门。他虽然没在江门过夜,但在江门的马路上,却四度留下了这个伟人的脚印和身影。
1911年11月16日,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会员黄明堂、黄梓等2000多人在江门举行辛亥武装起义,同日占领江门。11月19日,黄明堂率600多名起义军进攻会城,迫使新会县知县朱纮反正,脱离清政府,归顺革命军。这次起义,是孙中山组织的十多次武装起义中,唯一取得成功的一次。
地图信息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27 10:37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