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理工大学材料与化学工程学院
江西理工大学下属的二级学院
江西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组建于 2011年4月,由原材料与化学工程分为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与冶金化学与工程学院而成立的。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是我国材料加工领域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之一,省级重点学科材料加工工程的建设可追溯到1958年建校初期。
学院规模
学院设有金属材料工程、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材料物理材料化学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等5个本科专业。其中我院金属材料工程在8个省份(江西、安徽、甘肃、河南、河北、内蒙古、海南、青海)进入一本批次招生。
学院现有硕士研究生学位点:材料加工工程,材料学、冶金物理化学、凝固态物理、钢铁冶金、化学工艺等8个学位点。
学院先后培养了本科生、硕士研究生近 4000 人,毕业生供不应求,深受用人单位的好评。在读研究生逾百人,本科生1600 余人。
机构设置
材料与化学工程学院设有:学院办公室,学生分团委,学生会,冶金工程教研室,材料加工工程教研室,材料学教研室,化学教研室,化学工程教研室,化学与化学工程实验室。
学院现有教职工98人,教授15人,副教授22人,讲师49人。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28人,硕士学位48人,硕博研究生学历所占教师比例80%以上。院士1名,“井岗学者”1名,江西省优秀科技创新团队1个,江西省“五一”劳动奖状获得者1名,江西省师德标兵1名。
学院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省部级科研项目、企业委托科研项目 100 余项。获国家级,省部级科技奖 10 多项,国家专利四位。现已在有色金属冶炼、材料加工与制备、化学工程与工艺、稀土工程等领域,特别是在铜、钨、稀土、镍钴等的冶金、加工与新材料制备等方面形成了自身特色的研究方向。
现任领导
党总支书记:陈一胜(主管学院党总支、工会工作)
院长:廖春发(主管学院全面工作)
副院长:钟盛文(主管科研与工程硕士培养工作)
副院长:徐志锋(主管研究生与本科教学工作)
党总支副书记:陈火平(主管本科学生工作)
发展历程
1958年 钢冶系成立,分别设置炼铁、炼钢和轧钢专业
1972年 有色系成立,分别设置重有色金属冶金、稀有金属冶金、金属压力加工等3个专业
1979年 钢冶系和有色系合并,成立冶金系
1983年 学校归属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钢铁领域专业分配到其他院校
1994年 冶金系更名为材料工程系,设置有色金属冶金和金属压力加工2个专业。同年化学工程系成立。
1998年 钢铁冶金专业恢复,同时根据教育部的新专业目录,有色金属冶金、钢铁冶金、冶金物理化学合并为冶金工程专业;金属压力加工更名为金属材料工程
2001年 根据学校推行的优化联合、资源共享的现代办学模式,原材料工程系、资源系的无机非金属专业以及化学工程系合并,成立材料与化学工程学院。
2002年 根据江西省区域经济的发展要求和赣南有色金属资源的优势,2002年以来新增稀土工程、材料物理、材料化学、材料成型与控制以及生物化工等多个专业,并由原来4个本科专业拓展到9个本科专业。
2011年 依据学院专业资源整合的形势,学院拆分为冶金与化学工程学院与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继续服务于我国的冶金及材料化学领域。
专业特色
材料与化学工程学院依托有色金属冶金、材料加工工程等学科建设的研究开发及检测平台有:国家钨与稀土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教育部钨资源高效开发与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国家铜冶炼及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西省有色金属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西省铜冶炼与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化学化工实验示范中心。
学院有色金属冶金、材料加工工程是江西理工大学的传统优势和品牌学科,江西省“九五”、“十五”、“十一五”重点学科,江西省品牌专业。学院拥有冶金工程、金属材料工程、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3个江西省品牌专业;冶金工程(一级学科、江西省示范性硕士点)、材料加工工程(江西省示范性硕士点)、材料学、凝聚态物理、应用化学、化学工艺、环境工程等6个硕士学位授予权学科;冶金工程、材料工程、化学工程等3个工程硕士学位授予权领域;应用化学、材料加工工程等2个高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授权点。
科研成就
学院近三年学院承担国家科技攻关计划项目4项、国家863项目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9项、省部级科研项目30多项,以及企业委托科研项目100余项,科研经费2300多万元;荣获国家级科技进步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2项,取得国家授权发明专利11项。其中“白(黑)钨矿洁净高效制取超高性能钨粉体成套技术及产业化”荣获2007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球形、单晶、超细仲钨酸铵粉体的制取技术”荣获2006年江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在国内外学术会议和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700余篇,其中60多篇被SCI、EI和ISTP收录,出版专著、教材10多部。
外事交流
学院国际合作交流频繁,近三年邀请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讲学53人次,成功地主办了“第十届全国冶金反应过程学术会议” 、“第三届全国湿法冶金学术会议”等6次全国性的学术会议。参加国际国内会议78人次。已与泰国宋卡王子大学(Prince of Sonkla University)、新加坡国立大学(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加拿大温哥华国家科学院燃料电池创新研究所、香港理工大学(The Hong Kong Polytechnic University)、香港中文大学(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等研究机构与大学等建立了合作研究及学术交流关系。
面向新世纪,学院将秉承我校“志存高远、责任为先”的校训和“育人为本、质量立校、特色强校、和谐兴校”的办学理念,努力将学院建成学科方向齐全、综合实力雄厚、江西一流、在国内有重要影响的人才培养、基础研究与技术创新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学院。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19 21:59
目录
概述
学院规模
机构设置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