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水泥厂
江苏省南京市栖霞区境内文物保护单位
江南水泥厂,位于江苏省南京市栖霞区东麓,1935年由唐山启新洋灰公司股东集资创办,原名江南水泥股份有限公司栖霞工厂。距南京市区22公里,厂区公路与312国道相连,另有3.7公里铁路专用线与沪宁铁路接轨。距长江1公里,建有万吨级泊位、年输出量30万吨散装水泥码头。拥有石灰石矿和粘土矿自行开采。
历史沿革
民国24年(1935年),由唐山启新洋灰公司股东集资创办,原名江南水泥股份有限公司栖霞工厂。采用从丹麦史密斯公司购进年共产水泥20万吨的二条湿法回转窑生产线,年生产能力20万吨。
民国26年(1937年)11月,刚刚建成的江南水泥厂完成了第一次空载试机。但一天后,日军在杭州湾登陆,侵略者铁蹄已近在咫尺。工厂主要负责人陈范有找到德国人卡尔·京特和丹麦人辛德贝格,发出护厂邀约。卡尔·京特和辛德贝格抵达时,日军已开始对南京城狂轰滥炸。为让水泥厂免遭日军占领,他们组织留守人员在工厂前、后大门处,挂起德国和丹麦的国旗,并在工厂大门口竖起了“德、丹合营江南水泥厂”的牌子。
民国26年(1937年)12月,卡尔·京特与辛德贝格在江南水泥厂建立起了难民营,救助了成千上万的难民。
民国32年(1943年),日军强行将窑、磨主机及附属设备全部拆除,运往山东张店改制铝厂。
民国36年(1947年),江南水泥股份有限公司再筹资金重建,终因输电工程拖延,安装就绪的设备迟迟无法试车。
民国37年(1948年)8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市军事管制委员会迅速组织力量架通宁栖第一条高压输电线路。
1950年9月,正式开工生产,结束了16年的建厂历程。
1953年,水泥产量超过年产能力20万吨。
1954年,实行公私合营,简称公私合营江南水泥厂。
1966年,私股定息终止,并改名为“红旗水泥厂”。
1972年,恢复江南水泥厂名称。
到1987年,国家用于该厂改、扩建项目的投资累计7600余万元,对原设备、工艺逐步进行技术改造和扩建。
20世纪60年代,实现厂区物料系统卸、装、运和矿山开采、运输机械化;70年代,建成自行设计、制造台时产量27吨的3号湿法长窑,新建年产能力90万吨的茨山石灰石矿;80年代,建成30万吨散装水泥装运码头。经过一系列的改造、扩建工程,该厂年产水泥能力已达55万吨。
1985年,水泥产量57.2万吨,创历史最好记录。
1987年,国家批准建设日产4000吨水泥熟料窑外分解生产线。
2012年,江南水泥厂旧址被公布为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2018年,江南水泥厂厂址被列入中国首批工业遗产保护名录。
2020年3月30日,江南水泥厂开始实施修缮工作;8月底,第一期修缮保养工程全部完成;10月14日,通过了南京市文物局的检查验收。
主要遗存
16栋民国建筑:昆德旧居、小黄楼、甲乙丙丁住宅等
建厂初期水泥旋窑、栈房、筒仓;窄轨火车、职工生活区
最新修订时间:2024-04-27 10:41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