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尔·京特
江南水泥厂厂长
卡尔·京特(德语:Karl Günther)( 1903-1987年)德国人,1937年12月,日军兵临南京城下,卡尔·京特在自己任厂长的江南水泥厂厂区设立了安全区,拯救了几万名中国人的生命,该难民营一直到1938年6月才解散。并见证南京大屠杀,保留了许多珍贵的照片和资料。中国抗日战争结束之后,卡尔·京特改任江南水泥厂化学分析师。1950年底,卡尔·京特偕妻儿返回德国,直至逝世未再回到中国。
事件评论
新华社南京5月11日电(成银生、华卫列)南京大屠杀研究会会长、南京大学历史系高兴祖教授最近在对南京大屠杀史料档案的研究中发现,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期间,当时正在南京栖霞山江南水泥厂工作的丹麦人伯恩哈特·阿尔普·辛德贝格先生(B.A.Sindperg)与拉贝先生等国际友人一道做了许多帮助中国难民的工作。
高兴祖教授说,从史料上看,丹麦人辛德贝格先生当时与德国人京特博士同在南京栖霞山江南水泥厂工作,1938年初,南京市郊区农民给辛德贝格先生和京特博士写了求救信,报告他们所遭受的日军残酷暴行,信后附有40余名被日军屠杀的遇难者名单。信中写道:“日本人在村里一见到年轻人,就马上开枪把他们打死……,老年人经常由于不懂日本话而遭残杀。妇女和姑娘不分老少均遭强奸。”
辛德贝格先生在南京大屠杀期间曾试图将几名受伤的中国难民送到南京来救治,并曾委托南京国际委员会主席拉贝先生向日本大使馆递交了17000名难民致日本当局的请愿书,难民们在请愿书中请求得到怜悯及保护。1938年1月25日,栖霞寺聚集了2万多难民,为得到西方人士的援助,难民又向辛德贝格先生写信,报告他们在日军暴行中所受的苦难。2月3日,辛德贝格先生致函拉贝先生,将已经译成德文的难民信件呈送给他。信中扼要列出了日本士兵自1938年1月4日以来所犯下的罪行,其中仅15日一天寺中即有10名年轻妇女遭强奸,2名男孩和一名老人遭杀害。
高教授说,从这些信件中不难看到,当时南京不论是城区还是郊区,都饱受着日军烧杀淫掠的苦难,渴望得到救助。辛德贝格先生为了救治难民、递交南京郊县人民的请愿书,不畏生命危险,多次徒步往返于栖霞山和南京城区之间,体现了高尚的人道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
据高兴祖教授介绍,丹麦在了解到这一情况后,专门成立了寻找辛德贝格先生及其家属的三人小组,目前已开始了寻找工作。如果他们还保存着当时援助中国难民的文件或记录,将为证明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的罪行提供又一铁证。
报社报道
(以下出自中国青年报)
受本报委托在德国找到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见证人卡尔·京特博士亲属的金存桐先生,日前回国造访本报,带来了京特的一些遗物。
其中,1939年3月德国红十字会为感谢和表彰京特的“特殊功绩”而授予他的红十字二级荣誉勋章及证书,以及南京沦陷前夕,京特赴宁时德方发给他的《通行证明》,具有相当的文物价值。
1937年12月1日和7日,德驻沪领馆和驻华使馆,分别用英文、中文在《通行证明》上注明:“查本国侨民昆德(京特的中文名字——记者注),奉派前往南京附近江南水泥厂驻守,以便保护上海德商在该厂之利益,合行给照证明,须至执照者。”
其时,京特佯以德国禅臣洋行代表的身份来宁,来宁前他是唐山启新水泥有限公司(创办江南水泥厂的发起单位)下属企业聘用的外籍技术人员。
本报最新研究表明,京特赶到江南水泥厂的确切时间是1937年12月4日。当时,侵华日军逼近南京,各国纷纷撤侨,京特、丹麦人辛德贝格和中国人颜柳风(日语翻译)、李玉麟(英语翻译),在一片枪炮声中来到江南水泥厂。
南京师大南京大屠杀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张连红博士同意本报记者的看法,即:红十字勋章和证书,进一步证实了京特保护、救助中国难民的事迹。侵华日军如无暴行,成千上万的难民不会跑到江南水泥厂寻求京特等外国友人的帮助。
张连红评论说,京特的善举,得到超越国界的红十字会的认可,连与日本结为“轴心国”的德国也嘉许了京特,更可见侵华日军在南京暴行的丑陋。他认为,京特所持《通行证明》,在当时为避免日军可能对京特带来的灾难,提供了心理上的保护;在南京沦陷之初,京特的这张“护身符”对保护江南水泥厂厂产起到了积极作用,也为京特保护逃到工厂避难的难民提供了方便。
史料显示,当时留守南京的德国驻华使馆政务秘书罗森博士等外交官以及拉贝、克勒格尔等德国侨民,对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的暴行都有记载。
此次,由金存桐先生从德国京特夫人处带回国内的京特遗物中,还包括京特本人的博士证书、望远镜、探矿的专业手杖。
京特夫人还托金存桐赠给本报记者一本镶嵌有京特照片的画册。
本报将于近期委派专人,把京特博士的遗物带到南京,交给团中央命名的全国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戴袁支)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01-07 23:40
目录
概述
事件评论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