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氏是中国百家大姓之一,在
百家姓中排名第35位。在我国历史上,许氏家族,尤其是汝南许氏,出现了很多著名的
历史人物,他们在政治、军事、文化、科技等各个领域,都建造了辉煌的业绩。研究许氏发展历史,总结和评价许氏历史人物,对于启迪今人,教育后人,促进海内外思想、文化和经济的发展与交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许氏源流
其一、源于许由
根据《史记·伯夷传》、《根在箕山》等相关史料记载:许由,一作许繇,字仲武(亦武仲),又一字道开。上古阳城
槐里人(今属河南登封),是上古时期的一位高洁清节之士。相传许由为炎帝之后,曾是尧时期的一方诸侯,许部落首领。许部落起于河南登封箕山、嵩山一带,为了寻求更优越的生存环境,许由和他所领导的部落沿颍水向东迁徙,来到今天的许昌一带,见这里土地肥沃,草水丰茂,物产丰富,便在这里定居下来。在许由的领导下,凭着优越的自然条件,许部落迅速地壮大起来。帝尧听说许由是一个非常能干、很有才能的人,便亲自到许地拜见他,尊他为老师,并要把天下禅让给他。许由不受,逃于箕山之下,农耕而食;尧又请他做九州之长,他耻闻此言,到颍水边洗耳,表示不愿听到这一类的话。后世把许由与他同时代的隐士巢父,并称为巢由或巢许,用以指隐居不仕者。许由因此而名传千古。
据史料考证,古代典籍中许由是第一个以许为氏的人,并且又是一方诸侯、名士。正是因为有了许由,之后才有许部落、许地、许国和许氏的出现。许由又是炎帝的后裔,所以,许氏后人便尊许由为“许氏始祖”
其二、源于文叔
据《姓源韵谱》记载:“许姓源于姜姓。尧四岳伯夷之后。周武王封其裔孙文叔于许(国),子孙以国为姓,望出高阳、汝南。”
《
元和姓纂》载:“姜姓,炎帝四岳之后,周武王封其裔孙文叔于许,后为楚所灭。子孙分散,以国为氏。”
《通志·氏族略·以国为氏》载,许姓,四岳伯夷之后。“周武王封其苗裔文叔于许,以为太岳之后,今许州是也。”
以上史料说明,许国和文叔是许氏形成的至关重要的因素。
文叔是公元前1066年被周武王封于许地的,他随即以地为名,建立了许国。文叔便是许国的开国之君。据《
辞源》、《中华姓氏源流》等史书载,许国的国都在“今河南省许昌市东,张潘镇古城村。”城池尚存。许国的疆域,大约相当于今河南登封、鄢陵、许昌魏都区全境以及临颍县的盘龙寺,沃城村等以北的大片区域。与当年许由部落活动的区域基本一致。
文叔,在当时的各诸侯国中,可以算得上是一位有治国之才和实干爱民的好国君。他在治国安邦方面采取的举措有五点,一是实行“国野制”(“国”即国都,“野”为农村)。即国家疆土,除国都由国君直接管辖外,其余四周地区,划分为四大隅区,分别派人负责管理。二是废除奴隶主制,实行定点定制,引导人民由
游牧生活的方式,逐步转变为定点(村的雏型)、定居(户的雏型)的生活方式。还教人们构木筑巢(房子),立家自炊,使全国形成了一户为一家,几十户为一村的格局。三是土地实行“方块制”,他将许国的土地,划分成大小若干个方块,再按村、按户、按人分田方耕种,采取谁耕种谁收益的原则,让人民自由耕种,从而推动农业生产的发展,改善百姓的生活。
四是引导和教育许国臣民搞创造发明,制作农具,培育良种,制作陶器,改善生活用具,种桑养蚕,缫丝织帛。他还指导人们捕渔、种果树、采药治病。他领导许国人民兴土木,修皇城,建宫殿等,至今许国皇城遗址尚存。五是教导许姓人祭祖、拜祖。并以血缘、血统为纽带,加强自身的团结。他把传说中的许由高士尊为许姓始祖,在国都东北的卧龙岗上,建起许由高士墓冢,添土烧纸,以示纪念。随后,许姓子孙把他这一美德继承下来,每年的清明节,都到许由墓前,添坟、烧纸,予以祭奠。
为许国和许姓的繁荣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的文叔,死后葬于银河畔的岗丘上,墓冢就在今河南省许昌县五女店镇许庄西北的戴洼坡(参见《老年春秋》2005年第二期载许子茂文《许国开国之君——许文叔》)。
现根据杜预《春秋世族谱》和许齐平《许氏源流和迁散考证》等相关资料整理,许国自文叔开始到许国灭亡所历经的二十四代世系排列如下:
文 叔——德 男——伯 男——孝 男——靖 男
——廉 男——文 公——武 公——鳌 公——庄 公
——桓公郑——穆公新臣——僖公业——昭公锡我——灵公宁
——悼公买——许男期——元公成——夫 人——穆 夫 子
——公 子——哀世子——太子止——公子结
文叔封于许地后,与周朝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他曾受命协助管、蔡、霍三国监督和控制商朝的遗族宋国,防止他们叛乱。到西周末年,许国乃是中原地区的重要国家之一,甚至参与了操纵周朝的政治,拥立周平王,开创东周新局面的重大政治活动。所以,东周初期,许国国力达到鼎盛,拥有了以许昌为中心的百里之地。不过,好景不长,就出现了危机。原因是许国北境原来是鄢国和郐国。
平王东迁时,势力较强的郑国也东迁至今新郑一带,相继吞并了鄢、郐二国,成了许国北边较强的国家。至鲁隐公八年(前715年),郑国吞并了原属于许国的许田(即郑州东郊圃田)。三年后,郑又联合齐、鲁二国攻打许国,进入许国都城,从而使许国急剧衰落。之后,齐、宋、晋、楚等强国争霸中原,许国则成了他们交战的中心地带,几乎年年遭兵祸之苦。从此,许国不得不依附于大国的羽翼之下,以求生存。所以国都曾进行过五次迁徙。(1)公元前576年10月,许灵公迫于郑国的威逼,得到楚公子申的同意后,南迁于叶(即今河南叶县东30里处)。从此,许国便成了流亡政府,沦为楚国的附庸国,命运掌握在楚国人手里。(2)《左传》载:昭公九年(前533年)“楚迁许于夷,实城父”。夷即今安徽亳县西70里处的许村,现有许国国君墓在此。(3)公元前529年夏,楚“灵王迁许、胡、沈、道、房、申于荆焉”。荆即荆州,今属湖北省,不久,又复迁许于叶。(4)公元前524年,“楚迁许于析,实白羽”。白羽即今河南省西峡淅川白亭堡。(5)公元前506年,楚又迫使许迁于容城(今河南鲁山县东南约30公里处)。
在群雄四起、
诸侯争霸中原的春秋末期,许国王纲不振,在楚国的羽翼之下东迁西徙,彼于奔波。公元前504年,郑国趁楚国被吴国击败无力北顾之机,派大将游速伐许,灭许于容城,俘虏许男新而归,许国灭亡。在郑国灭许之际,楚国又立悼公的孙子成为许国国君,是为许元公。二十三年后,即公元前481年,历史已进入战国时期,楚国最后把许国灭掉。于国破之际,许国人以国为姓,四处迁徙,他们尊许文叔为许姓始祖。
其三、天下许氏、同根共祖
从以上情况看,许氏得姓于许由和文叔的说法,都有十分充分的史料依据,互相都不能否定。但如果把相关史料联系起来,进行认真地分析研究,我们不难看出,许氏得姓的两种说法,实际上还是一个源头。
(1)都是炎帝的后裔,同根共祖。
(2)许由确有其人,并且是天下许氏第一人。他还是一个操行很高、很有能力的一方诸侯或方国领袖。尧帝“礼待之”也好,“禅让”也好,或“有让天下之名,实不失天下”之意也罢,包括许由死后,葬于箕山山顶,尧封其为“萁山公神”,以配食五岳,世代奉祀,等等,都说明了许由有很高的声望和地位,正因为有许由,才有许部落,许地、许国以及许国子民于“国亡之后,以国为氏”的结果。所以,许由是许氏产生的源头。
(3)文叔是许氏形成的一个重要的历史人物。《通志·氏族志》记载:许由之后的春秋时期,“晋有许偃,楚有许伯,郑有许瑕”。这只说明许为楚所灭,其“子孙分散,以国为氏”的说法不完全正确,但真正从姓氏研究的角度上讲,许氏形成应该是在许灭亡之后。文叔被尊为许姓始祖,也是不无道理的。
(4)天下许氏,一脉相承。史书中关于文叔为四岳伯夷之后,记述得较多,也有史书记载文叔为许由之后。不少史料还称许由和文叔同为一个人。关于许由和伯夷是否是一个人,说法不一。即便许由和伯夷不是一个人,也不影响“天下许氏,一脉相承”的结论。《太平御览》卷177所引用戴延之《西征记》曰:“许昌城本许由所居,大城东北九里有许由台,高六丈,广三十步,长六十步。由耻闻尧让,而登此山,邑人慕德,故立此台。”许昌既是许由所居,许由的后人也就是许国之民。许国亡后,其民以国为姓,其中也包括有许由的后人,所以要把许由之后和文叔之后的许姓分开,实际上是不可能的。其次从族源上讲,许国的始祖文叔,是炎帝后裔伯夷之后,而许由也是炎帝的裔孙。从《左传》“尧欲让许由以天下”之句可以看出,许由还在伯夷之前,本属一脉相承。总之一句话:天下许氏,同根共祖。
郡望形成
许氏迁徙及汝南许氏郡望的形成
许国灭亡之后,许国的遗民开始向外迁徙,也有少量迁至江南各地。如许国人初被楚国迁至叶县一带的时候,当地便出现了舞水、舞阳等地名。因古代的繁体字许与“舞”相通,故“舞水”、“舞阳”,实际就是许水、许阳,属同音互转。到战国时期,在湖南新晃、芷江一带,也出现了舞阳的地名。据近代学者考证,当地居民也是许国居民在亡国之后被迫迁去的。除此之外,今河南的许昌、登封、叶县、舞阳、鲁山、淅川、安微的
亳州,湖北的荆山等地都有许氏人居住,但迁徙最集中的应该是河北高阳,河南汝南和山东昌邑。后来,随着历史的发展,逐步形成了河北高阳与河南汝南两个许氏郡望。
汝南郡是
汉高祖四年(前203)所置。《
后汉书》记载,
汝南郡辖境有三十七城(县),实际上,有关资料记载辖四十或四十二县。两汉时期治所在汝南平舆故城(今平舆射桥镇故城村),是豫州的一个郡,位于中原腹地,是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所以,由于各种原因,许多有地位、有才能的人或来此地做官,或移居此地谋求发展。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汝南也是许氏迁徙的重要选择地。因此,原已移居高阳、长安和昌邑的许氏人,也移居汝南,形成汝南许氏的一大望族。
1、从许地迁往汝南(主居地在今汝南县城东三门闸乡老许庄)。
这支许姓是较早迁入汝南的,有建于汉代以前的许家祠堂,现还遗有
残碑,碑文叙述了战国时,
许国灭亡以后,这支许氏逐水草而居,沿汝水迁至汝南的经过。他们是由许地直接迁徙而来的,这支许氏在汝南繁衍发展很快。直到今天,汝南境内还有以许庄、大许庄、老许庄、许屯、许楼等以许姓命名的村庄12个,全县许氏人口达到近万人。
2、迁往高阳又迁往汝南。
高阳,古地名,东汉桓帝时置郡,治所在高阳(今河北高阳县东),后废。晋泰始初置高阳国,治所在博陆(今河北省蠡县南),辖境相当于今河北省的保定市、清苑、高阳、博野、蠡县等地。北魏改为郡,还治高阳。隋开皇以后废。这支许姓是由许地直接迁徙而来的。《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记述:“(许)为楚所灭,迁于容城(今河南鲁山),子孙分散,以国为氏,自容城徙
冀州高阳北新城都乡乐善里。”这支许氏迁移此地的主要原因是,他们是勾龙的后裔,勾龙在颛顼时是高阳土正,朔本求源,高阳也算是他们的祖居地吧。
据《
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记载:到了秦代,高阳许氏家族中又出现了一个“出名当世”的大隐士许猗。由于许猗是个隐士,当然谈不上什么官职和业绩,但许猗的曾孙许毗,在汉代却出人头地,官至侍中、太常,位列九卿。毗生德,字伯饶,汉安定、汝南太守。因此,定居汝南平舆。这支许姓后来又分为三大支系:
第一支系为许德的七世孙许茂家族。《
魏书·许彦传》载:“祖茂,慕容氏为高阳太守。”许茂的孙子许彦,北魏时历武昌公,相州刺史,安东将军。许彦有子许熙、许龙和许宗之。其中许宗之为殿中尚书、定州刺史,封颍川公,其孙子许亮任荡寇将军、冀州骠骑长史。许熙袭父职。熙卒,子安仁袭。安仁卒,子元康袭,后降爵为侯。元康子廓,袭爵,官奉朝请,累迁至顿丘、东太原二郡太守。廓子躬,袭父爵,武武定末为中外府水曹参军。躬之弟宪,太尉中兵参军。元康弟许护为州主簿,有子瑞、绚、逊、晔、惇。瑞为州主簿。许绚拜太中大夫,赠吏部尚书、冀州刺史。绚弟逊,武定末,东阳平太守。逊弟晔,州治中、别驾、西高阳太守、太中大夫,卒赠镇东将军、瀛洲刺史。晔弟惇,武定末兼大司农卿。惇子文纪,度支郞中;文经,武平末任殿中侍御史。隋开皇初侍御史兼通直散骑常侍,许穆任晋给事中,散骑常侍,卒于相州长史。惇兄逊,平原太守。赠信州刺史。逊子文高,司徒掾。熙弟龙,官赵郡太守。其孙许琰,太学博士,累迁尚书南主客郎、瀛洲中正。卒赠平东将军、沧州刺史。永熙中,重赠散骑常侍、卫将军、尚书右仆射、瀛洲刺史。琰弟玑,厉广平王常侍、瀛中大中正、散骑常侍、荥阳太守,行南青州事。
第二支系是许德的七世孙许询(许茂之弟)家族。许询于南朝时任太中大夫,卒后赠吏部尚书。其后裔徙居杭州新城,人才辈出唐高宗时的宰相许敬宗,就是许询的后代子孙。
第三支系为安陆许氏。许德的十一世孙许君明(也是许询的五世孙),侍梁任楚州刺史,移居湖北
安陆(今湖北孝感市)。这支许氏也出了很多历史名人,唐高宗时与许敬宗同朝为相的许圉师即出自此门。
3、从高阳迁往长安,又从长安徙居汝南。
据许嘉立《
河南省汝南许氏族谱序》记载:西汉名儒、名臣
许商,字长伯,是许国国君文叔第四十三代孙,世居高阳,于西汉入京做官,移至长安。西汉名儒
周堪,宣帝时为太子少傅。元帝时任光禄大夫、
领尚书事,与太傅
萧望之等辅政。许商是周堪的高弟。许商善为算术,著《五行论》,历位至九卿。其弟子门人多为儒学、高官。其后“商公与子许纲,徙居于汝南之平舆。”这支许氏尊许商为汝南许氏一世祖。东汉时期的许敬、许训、许相祖孙三代皆为司徒,以“月旦评”而名扬天下的许劭、许靖以及唐代著名的漳州刺史许天正,都是许商的后裔。
据相关史料记载,
郑国灭
许国之后,许氏有一支迁至
昌邑(今山东巨野县南),到了西汉初年,汉高祖刘邦有一位功臣叫许温(《汉书》称作许盎),“以骈骑从起昌邑,以护卫入汉,以中尉击籍(项羽),侯千户”(见《后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二传至许昌,于景帝后元三年(前141年)任太常,于武帝建元二年(前139年)任丞相,建元六年免相。四传到许福,于武帝元鼎二年(前115年)“坐为奸、为鬼薪”。不仅失去了侯位,而且还判了三年徒刑。
汉宣帝时期,昌邑人
许广汉曾为昌邑王郞。宣帝养育宫中时,曾与之同舍居。掖庭令
张贺劝他以女
许平君嫁于宣帝。《汉书.外戚传》:“立许婕妤(即许平君)为皇后。”封许广汉为昌成君。地节三年(前67年),封平恩侯,位特进。后又封许广汉的两个弟:
许舜为博望侯,许延寿为乐城侯。宣帝以延寿为大司马、车骑将军辅政。
许广汉之侄
许嘉,初元元年(前48年)以中常侍嗣平恩侯,永光三年(前41年)为大司马、车骑将军。成帝建始二年(前31年),许嘉之女又立为皇后。但许氏三侯传至
王莽新政时,均先后败落。时至东汉,昌邑许交州移居汝南平舆。这支许姓中的许旉,大约在汉和帝时,已官至公府掾,为三公府属吏。有资料说汝南
许靖、
许劭是这支许氏后裔,但由于手头资料有限,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许慎在《说文解字·序》中,有“曾曾小子,祖自炎神,……,自彼徂召,宅此汝滨”句。彼,指楚。徂,往、到。意思是说,许国被楚国灭掉了,我们家便迁到了汝水之滨的汝南召陵了。召陵在今郾城县东30里,当时属汝南郡管辖。所以称之为汝南召陵。从许商世系可以看出,召陵许氏是由汝南平舆迁徙而来的,在这支许氏中,许慎是突出的代表。
6、从汝南迁往会稽阳羡。
会稽,地名,今江苏苏州市。秦始皇二十五年(前222年)于原吴越地置郡,治所在吴县(今江苏苏州市)。西汉时辖境相当于今江苏长江以南,茅山以东,浙江省大部分及福建全境。阳羡(今江苏宜兴)属会稽管辖。据许嘉立《河南省汝南许氏族谱序》记述:西汉许商有二子许纲和许鉴,许鉴有三子许武、许晏和许普。许武,字季长,居会稽阳羡。许武生许景,景生荆,荆生慎,居汝南召陵。
有关史料介绍:会稽阳羡许氏是汝南召陵许氏的分支,其开基祖是东汉著名的文字学家许慎之后。显然与许嘉立的说法是矛盾的。为此笔者查阅了许武、许荆和许慎生活的年代,其结果是:
许武:
汉光武帝时举为孝廉。光武帝执政时间是公元25—56年;
许荆:
汉和帝时任桂阳太守。和帝执政时间是公元89-105年;
以上三个人生活的年代看,许武从汝南移居
阳羡在前,许慎居召陵在后。
许慎是许武的后代。会稽许氏中,在东汉时期出了两位历史名人
许武和
许荆。许武以“谦恭克让”而得美名,官长乐少府。许荆官至谏议大夫。
7、从汝南迁往漳州。
据宋理宗宝祐四年(1256年),唐漳州刺史
许天正之二十二世孙许君辅所修《韩山名贤世家许氏谱》和《河南列祖世系表》、《重修汝宁府志》、《汝南县志》等相关资料记载:许天正,唐代汝南人,为东汉许靖十五世孙。唐高宗
总章二年(669年),许天正与父许陶随陈政入闽平乱,后安居漳州,终身戊边,官至漳州刺史,卒后葬于漳州市北25里浦南镇诗朋村,其后裔在当地繁衍发展。许天正之子许平国,袭祖爵兼治州事。性格刚直方正,为乡民余拱震论奏,降为海寨巡检使,辖都监二员,巡检十员,兵马二千三百余人,仍镇南诏兼治州事。历孟广、俊和、伯业、敦熙、果毅、君奭、程年、本旺、宋庸,自唐代经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及宋,俱袭前职,世居南诏。
许天正第十一世孙许烈,称居潮州韩山,为韩山一世祖。许烈四世孙
许珏,是
宋英宗驸马,娶尚德安公主为妻。广州潮州市中山路葡萄巷,现仍保存有治平二年(1064年)修建的
许驸马府,已被列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8、从汝南迁往常州。
从汝南迁往江南的还有常州义兴(今江苏宜兴)的许胤宗。
许胤宗(约536-626年),隋唐间常州义兴人,曾任尚药奉御。《
旧唐书》说他,陈时,“初事新蔡王外兵参军,柳太后病风不语,名医治皆不愈”他造黄芪防风汤数十斛,置于床下熏治,气如烟雾,柳太后“其夜便得语”。“拜义兴太守”。唐武德年间,关中(今陕西中部)多骨蒸病(相当于今天的结核),得之必死,并且还互相传染。诸医无能疗者。但经许胤宗治疗者,无不愈。他主张切脉诊断,用药若有正相当者,则主张单用一味,不宜杂药乱投
据《
中国历史大辞典》记载:唐中宗、睿宗年间,常州义兴
许景先,进士出身,徙家洛阳。中宗、睿宗时,初授夏阳尉、神龙初拜左拾遗,以论事切直,迁滑州司士参军。唐玄宗开元初,为给事中。以每年赐射,动用府库赐物,耗国损人,上言切谏,自是停赐射之礼。转中书舍人,与
齐浣、
王丘、
韩休、
张九龄掌知制诰,以文翰见称,为宰相张说所重。
开元十三年(725年),玄宗令宰臣择刺史外任,许景先出任虢州刺史,转岐州刺史,后入京任吏部侍郎。今存其诗《征君宅》、《折柳篇》、《
奉和御制春台望》、《阳春怨》、《奉和圣制送张尚书巡边》五首(刊载于《全唐诗》一九九三年一月版第325页),文二篇。
9、从汝南迁往
楚州(今江苏淮安),又从楚州迁至河南灵宝。
据许嘉立《河南省汝南许氏族谱序》记载:许氏“自容城迁高阳,世传至汉有名德者,为汝南太守,因居平舆。由德而下,延至君明为楚州刺史,居家迁至安陆,后又随职迁至同州(今陕西大荔)。再历及金,自同州迁长安,长安之始祖名东,东公生祥,祥公生佐,佐为金进士。佐公生炳,官军千户。炳公生威,元为
金吾卫上将军、兵马都元帅,佩金虎符。因西征过灵宝之梁村,爱其风土,遂家焉,梁村自此有许氏之始。”
据《灵宝许氏父子四尚书图像·附谱略》记载:这支许姓人行居梁村后,相继出了许实、许进、许诰、许赞、许论等历史名人。其中许进、许诰、许赞、许论父子四人在明代相继任各部尚书,是当时天下著名的望族之一。这支许姓人至今已传至26世,发展至数千人,共留下有许家祠堂、许家坟、东崖精舍、石马院等著名文化遗迹和人文故事。
10、从汝南迁往丹阳句容。
句容,县名,在江苏省西南部、北临长江,沪宁铁路横穿北部。汉汝南人许光,字少张,过江居丹阳句容,后仕吴,官至光禄勋。其后裔居此繁衍,形成望族。据《重修汝宁府志》和许嘉立《河南省汝南许氏族谱序》记载,丹阳句容。这支许中出了很多历史人物,其中代表人物有许迈、许浑、许翙(玉斧)、许谧(许穆)等。且许迈、许谧、许翙都以修道求仙而名载史册。
11、从汝南迁往太原。
太原,古郡名,战国秦庄襄王四年(前246年)置,治所在晋阳(今山西太原西南),辖境相当于今阳曲、交城、平遥和晋中地区,这支许氏乃东汉末年大名士许劭之后,因在太原做官而落户,并形成望族。
12、迁往广州高第街。
《岭南记事杂志》2008年第5期刊载吴昊《“广州第一家族”的百年沉浮》一文记述:广州市
高第街的许氏家族,是庞大姓氏南下(迁)的一支。唐高宗时,他们从河南迁徙至福建诏安、泉州一带;宋真宗时又转辗来到潮州;三、四代人后,许氏子孙离开潮州城移居揭阳县沟南村。据《福建诏安县许氏族谱序》记载,这支许氏是漳州刺史
许天正的后裔。清乾隆年间,
沟南村许氏的第15代孙
许永名离开家乡到广州高第街落户经商,许永名是高第街许氏家族的始祖。这支许氏家族,自清道光年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出了很多历史名人。如清中议大夫
许拜庭,巡抚 、礼部尚书
许应骙,国民党高级将领
许崇智、
许崇灏、许崇济,著名教育家
许崇清,中共红七军政委
许卓,鲁迅夫人
许广平,打入国民党内部的高级特工、新中国航空学专家许锡钻等,都是广州高第街许氏家族的优秀子孙。
另外,据史书记载,自东汉末年,汝南许氏因避乱大量南迁。
许靖去了蜀地(四川),
许劭移居豫章,许光去了丹阳,
许曼、许副、许逊皆流寓江南。西晋末年
永嘉之乱,中原许氏也随士族逃往江南,至此,南方到处皆有许氏。有文献证明,宋移居江、浙、闽、粤的许氏,又大量流入台湾及东南亚各国。
世系简表
许天正河南列祖世系简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