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晶(拼音:shuǐ jīng,外文:Crystal、Rock Crystal)又名水玉、水精、水碧等,指
石英结晶体,是一种
宝石矿物,主要成分是
二氧化硅(SiO2),纯净时形成无色透明的
晶体,有时会含有
铁、
锂、
铝、
钙、
镁、
钾等元素而产生不同的颜色,可用来制
光学仪器、
无线电器材和
装饰品等。
例句
名称
外文名称
西方国家认为,只要是透明的都是“Crystal”,“Crystal”这个词包含了无色透明的
玻璃(
K9水晶一类,
普通玻璃发蓝),也包含
天然水晶矿石。
中文名称
中国古老的水晶名称是水精、水碧、水玉、
晶石等十多种称呼。
名称细节
为了便于区分,国际上通常以“Rock Crystal”来
特指水晶——发育良好的二氧化硅
单晶。结晶完整者称为水晶,不完整者称为
石英,胶化脱水后称为
玛瑙,含水胶体凝固后称为
蛋白石,晶粒小于几微米时称为
玉髓、
燧石、
次生石英岩。
别称
世间一物多名,不足为奇,而像水晶拥有这么多的别称,实不多见。从水玉、水碧、白玉、玉瑛、水精、石英、黎难、晶玉等
雅称,到菩萨石、马牙石、眼镜石、放光石、千年冰、高山冻、鱼脑冻等俗称,构成一部奇石鉴赏史,彰显水晶文化的历史悠久。
水玉
中国最古老的称法叫水玉,意谓似水之玉,又说是 “ 千年之冰所化 ” 。
唐代诗人温庭筠《题李处士幽居》写道:“ 水玉簪头白角巾,瑶琴寂历拂轻尘 ”。
水玉一词最早频繁出于《
山海经》:“ 又东三百里,日堂庭之山 …… 多水玉 ”;“ 丹山出焉,东南流注于洛水,其中多水玉 ”;“ 逐水出焉,北流注于渭,其中多水玉 ”。
司马相如《上林赋》曰: “ 水玉磊河 ” 。
水晶得名水玉,古人是看重 “ 其莹如水,其坚如玉 ” 的质地。
水碧
《
山海经》中,水晶又被称作水碧: “ 又南三百里,日耿山,无草木,多水碧 ” ,郭璞注: “ 亦水玉类 ”。
这种称谓常被文人所引用,晋代郭景纯《璞江赋》道: “ 鬼,水碧潜 ” 。水晶又有人称它叫玉瑛。《符瑞图》载“ 美石似玉,水精谓之玉瑛也。 ”
水精
水晶为何称为水精,《广雅》有巧解:“ 水之精灵也 ”;李时珍则说:“ 莹洁晶光,如水之精英 ”。
水精一名,最初见于佛书,后汉
支曜翻译的《具光明定意经》说:“ 其所行道,色如水精 ” 。
《庶物异名疏》中说: “ 水精出大秦国,一名黎难 ” 。
石英
《广雅》称水晶叫石英,色白如莹者又叫白。为附的异形字。司马相如《
子虚赋》就有 “ 雌黄白 ” 之句。苏林解释:“ 白 ,白石英也 ”。
其他
结晶完整的水晶晶体,就如参差交错的马齿,所以人们又叫它马牙石。
先民们最早用它研磨成眼镜片,因而送它一个眼镜石的绰号。
江苏东海县山民发现水晶会 “ 窜火苗 ” ,于是给它起个放光石的俗名。
诗缘
李商隐,杜牧,白居易,欧阳修,苏轼,呈大昌,辛弃疾,杨万里,吴文英,杨基,魏源等诗坛,词林大家都有歌吟水晶的佳篇传世。
登昆仑兮食玉英,与天地兮同寿,与日月兮同光。
这是中国最早的大诗人
屈原,同时也是有史最早提到水晶的诗句。
玉英,水玉都是水晶早期的别称。传说古时候赤松子曾服,以教神农并自己跳进火里焚烧自己登仙水晶,澄澈的机体,旷世的精灵。它蕴藏着天地间的灵秀之气,流泻着宇宙里的雄浑之韵,凝聚着文明古国的文化情节。精美的石头会唱歌,会唱歌的石头更能激发墨客骚人纵情吟唱水晶。石头,水晶,成为楚骚,汉赋,唐诗,宋词,元曲一个歌吟不息的对象,催法了中国文学史上许多不朽诗篇。《山海经》《述异记》将水晶神化。《韩非子》,《太真外传》将水晶灵化。粗略统计,作为文化而言,历史上与水晶有关诗词有300篇,其中唐诗近百篇,宋词超百篇,金元明清至近代有百多篇。像屈原,司马相如,李白,杜甫,
韦应物,
王建,罗维李去了昆仑山,连炎帝神农的小女儿亦照此法服水晶入火自烧追随他而去。
未肯齐珉价,宁同杂佩声;任黄雀,亦欲应时明。
诗中“胜美玉”,“过冰清”,写出水晶的质地美,而“亦欲应时明”则描绘出水晶充满灵性的动态美,耐人寻味。罗维是有独特眼光,懂得水晶真谛,第一个称赞水晶超过美玉的伟大诗人。他的认识已被千年之后的科学理论所证实;以水晶为直接吟咏对象的诗篇还有:
诗中道出一段唐代由盛变衰的史实。玄宗末年,杨贵妃得宠,三姐妹并封为国夫人。他们养尊处优,奢华至极,仆人用水晶盘将珍馐佳肴端到宴席上,美人觉得没有口味,懒得动筷子。作为“诗圣”作为“史诗”,紫驼一段写饮食之精美,不空发议论,只尽情揭露事实,无一刺讥语,无一慨叹声,却使人于以外得之:此诗之善讽也。以史为鉴,这样的世道,这样的人物,国家不出“
安史之乱”那样的大祸反倒不正常了。
性质
产出
天然形成
天然水晶多是在地下
岩洞中,需要有丰富的地下水来源,地下水又多含有饱和的
二氧化硅,同时此中的压力约需在大气压力下的二倍至三倍左右,温度则需在550-600℃间,再给予适当时间,就会依着
三方晶系的一般规律结成六方柱状的晶体。天然水晶在生长时多可以发现和柱形尖端棱线平行的生长纹(growth lines)。由于在地底、岩洞中的生长空间多狭窄,尤其在遇到地震时,或地壳变动时,甚至容易遭到其他矿石的挤压,常常会压迫产生不同的「晶面」。还有,当水晶还是在液态状的时候,常常也会包覆着其他的矿石(如
金红石)、火山泥灰一起结晶成长,成为
发晶、
幻影水晶等。
人工合成
在人为控制的理想环境中,即物理、化学条件都符合上述条件的状况下,水晶的生长速度约为每天0.8
毫米,这也是许多
合成水晶的
实验室、工厂的标准生产速度。由此所培养出来的水晶通常多切割为晶片(chips)供作电子、电脑、通讯工业用途。
合成水晶又称为“养晶”,虽是使用不同的名称,其实讲的是相同的东西。
所需时间
工业用30mm水晶需要约40天,珠宝业用100mm水晶需要120~180天,天然水晶需要数万倍于此的时间。
形成条件
自然界中,发育的节理裂隙及断层是水晶生长的良好空间。花岗岩发育或变质作用强烈,可提供充足的热液,这种热液本身就具备较好的温度与压力。时间因素更易获得,因此在地球上水晶的产出较为广泛。
产地产状
水晶的内生矿床有伟晶岩型、热液型和矽卡岩型,外生矿床常见于砂矿,宝石级的水晶主要产于晶洞或伟晶岩脉中。几乎世界各地均有水晶产出,如马达加斯加、赞比亚、巴西、德国、俄罗斯、缅甸、阿富汗等,中国的水晶矿床分布也较为广泛。
水晶常以晶簇、晶洞形式产出,其中水晶洞一般存在于由火山喷发而形成的巨厚熔岩流层的火成岩与玄武岩中。火山喷发时所含的气体或热水溶蚀等作用导致岩层中出现大量的孔隙,当富含硅质矿物的流体进入较薄的熔岩孔隙中,且温、压条件合适时将结晶沉淀出水晶等矿物。
分类
评价
多数宝石把颜色放在评价的第一位,而对水晶来说,颜色和
净度几乎同等重要。
水晶的等级划分暂无具体的
国家标准,水晶品种繁杂,评判标准各不相同。
纪录
瑕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