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文
自然学科
水文指的是自然界的变化、运动等的各种现象
词语概念
基本信息
词目:水文
拼音:shuǐ wén
注音:ㄕㄨㄟˇ ㄨㄣˊ
词义:指研究自然界水的时空分布、变化规律的一门边缘学科。
基本解释
[hydrology] 指自然界中水的变化、运动等的各种现象。
蒋家沟频繁地爆发大规模的泥石流,长期遭受泥石流的灾害,是和这一带的地质构造、水文、气候、植被等自然条件分不开的。——《一次大型的泥石流》
引证解释
自然界中水的各种变化和运动的现象。
其他信息
工作成绩
建国60年来,水文事业随着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1949年,水位站203处、雨量站2处。我国已建成各类水文站点3万多处,形成包括水位、流量、雨量、水质、地下水、蒸发、泥沙等项目齐全、布局比较合理的水文站网。
理顺水文体制
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水文体制改革取得重大突破。全国除海南、北京、天津和上海四省市外,省级水文机构都建立了水文水资源(勘测)局,内蒙古自治区、湖南省水文机构明确为副厅级,四川、山东、甘肃三省水文机构正职领导明确配备副厅级干部。全国共有15个省(自治区)地市级水文机构确定为处级或副处级。1997年,西藏自治区水利局印发《关于对水文工作实行双重领导的意见》,明确实行以自治区水文水资源勘测局领导为主、条块结合的水文机构双重领导体制。站队结合是一项行之有效的基层测验方式改革,自1978年开展站队结合基地建设和巡测工作以来,初步建设了站队结合基地315个,占应建总数的65%。
水文基础设施建设
水文系统不断进行技术改革,水文测报手段和技术有了较大发展。长江委、江苏等水文单位配置了多普勒剖面流速仪和全球卫星定位系统等技术先进的水文仪器设备,在太湖等流域建设了水文自动测报系统。引进澳大利亚固态存储器技术,在国内组装了6600多套水位、雨量自记仪器,已有1/3投入使用。通过国家公用数据交换网和水利专用通信网,建成了各个层次的通信网络,水文通信条件显著改善。水情信息处理技术得到迅速发展。80年代以前主要由手工处理水情信息,已经开发出实时水情信息接收处理系统,并在全国推广使用,基本实现水情电报翻译、图表绘制、水情信息处理的自动化。卫星云图雷达测雨等先进技术的应用也得到较快发展。1990年开始建设水文数据库,全国已有70%水文单位将80%以上的水文资料输入水文数据库,并开发了相应的查询服务系统,有的已初步投入运用。
行业管理逐步加强
水文工作得到各级政府高度重视,行业管理逐步加强。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水文工作,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视察水文站,表扬水文工作和水文职工,要求加强水文设施建设,做好水文测报工作。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决定》强调:“进一步健全气象、水文、防汛服务体系”近年来四川、云南、河北、湖南、山西、安徽、广西、江西、山东、湖北、甘肃、陕西等省(自治区)政府先后颁发了《关于加强水文工作的通知》,有力地促进了水文工作的发展。
由于各级政府的重视和有关政策的逐步完善。水文投入有较大幅度增加。其中,1998年地方水文投入6亿元,比1995年的3.9亿元增长54% 。江苏省水利厅于1991年出台了“工程带水文”政策,明确规定新建、改建、扩建和加固水利工程,应包含水文观测基础设施的投资,96~98年累计投入水文1500多万元。山东、安徽、湖南、河北等省也抓住机遇,出台相应政策,以“工程带水文”的形式,分别落实水文基本建设经费1000万元左右,促进了水文基础设施建设。湖南省计委、财政厅、水电厅于1996年联合下发文件,要求各地(市)、县、乡将发展本地水文水资源事业的基建投资和经费,分别列入同级计划和财政预算,实行“双重计划体制”。1998年河南省水文水资源勘测局全局事业费总额为2452.6万元,是改革预算管理体制、实行零基预算前1995年事业经费总额的两倍。
我部制订颁发了《水文管理暂行办法》、《水文、水资源调查评价资格认证管理暂行办法》等法规,制定了《水文站网规划技术导则》、《河流流量测验规范》、《水文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意见》等共80多项技术规范和标准。西藏自治区政府颁发了《西藏自治区水文工作条例》,湖北、西藏等省区制定了《水文资料成果审定制度》。水文工作逐步向法制化、标准化方向迈进。
抗洪减灾中的巨大贡献
水文在历年的抗洪减灾工作中,做出了巨大贡献,真正起到了耳目和参谋的作用。特别是1998年在长江松花江、珠江、闽江等主要江河发生大洪水或特大洪水期间,广大水文职工冒着生命危险,克服种种困难,及时测报洪水,提供了大量准确的水文信息,为防汛指挥决策、水利工程的安全调度和运行提供重要依据。如长江上游8次洪峰的准确预报,特别是对第六次洪峰,不仅准确预报了洪峰水位,也准确预报了超额洪量,避免了荆江分洪区运用。对松花江洪水提前12天做出哈尔滨站要超过历史最高洪水位的预报。对西江梧州做出了26.50米最高水位的预报,误差仅为1厘米。据计,1998年水文防洪减灾效益超过800亿元。党和政府对水文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江泽民总书记在全国抗洪抢险总结表彰大会上高度赞扬“水利、气象、水文等方面的科技工作者夜以继日地工作,发挥了重要的技术指导作用。”“没有水利、气象、水文等方面取得的技术进步,要夺取这样的胜利是难以想象的。”长江发生了大洪水,太湖发生了超过历史最高的洪水,水文同样发挥了重要作用,水文防汛减灾效益达200多亿元。
水资源管理和作用
在水资源管理和保护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全国水文系统积极参与水资源管理和保护工作。80年代,组织开展了第一次全国水资源评价,汇总出版了《中国水资源评价》,摸清了我国水资源的家底,为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极其宝贵的资料。从1995年起,组织编制《水资源公报》,在部分城市开展水资源研究。加强水环境机构的计量认证工作,全国250个水环境监测中心,已全部通过国家级计量认证。配合取水许可制度的实施,积极开展取水、退水水量、水质监测工作。组织开展水资源质量评价,编制出版《中国水资源质量评价》报告。此外,水文工作在水资源开发利用、工程建设管理、农业灌溉、城市用水、航运等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队伍建设成绩显著
长期以来,水文职工发扬了实事求是、艰苦奋斗、敬业爱岗、无私奉献的可贵精神,为祖国和人民默默地做出了巨大贡献,有的甚至献出宝贵的生命。据统计,建国以来水文系统因公牺牲的同志共有210多名。水文职工的突出表现得到了各级政府的充分肯定。1998年全国有42个单位、121人获得了省部级以上表彰。1997年我部组织“水利职工先进事迹报告团”,水文系统先进人物张先梅、闫寿松、刘亦清和黄委水文群体的事迹在水利行业内外引起了强烈反响。1997年,长江委九江等3个水文站被评为“水利系统文明服务示范窗口单位”,湖南省水文职工何江波获得全国技能人才表彰的最高荣誉“中华技能大奖”,黄委李建文等4名水文职工获得“全国技术能手”的光荣称号。
全国水文系统在努力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积极开展科技咨询服务,拓宽水文服务范围,因地制宜兴办经济实体搞创收,安排了部分富余人员。
回顾水文工作走过的历程,特别是工作实践,我们得出的基本认识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水文发展的前提;改革理顺水文管理体制是水文发展的基础;各级政府的重视是水文发展的关键;经费投入是水文发展的保障;人才培养和技术进步是水文发展的根本出路。
存在问题
水文工作虽然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是,也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是:
1、 一些省厅(局)对水文工作重视不够,影响水文水资源改革理顺管理体制的进展。浙江、安徽、福建、广东、海南、云南、西藏、陕西、甘肃、新疆、宁夏、青海等省(自治区)地市级水文机构级别问题未得到解决。
2、 有些省厅局对水文工作重视不够,水文投入严重不足。
3、水文信息处理、洪水预报的精度和时效有待提高。
措施
社会环境情况
21世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对防洪、水资源、生态环境的要求将越来越高。党中央国务院对水利工作非常重视。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开始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而水资源短缺是我国西部地区开发的主要问题。为适应形势发展,汪恕诚部长强调,水利工作要实现从工程水利到资源水利的转变,要从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统筹考虑防洪、水资源统一管理和保护问题,做好水资源开发、利用、管理、配置、节约和保护工作。水文是水利建设的尖兵、防汛抗旱的耳目、水资源管理与保护的哨兵,是资源水利的基石。当前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对水文工作非常重视,水文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大好形势。水文系统应抓住机遇,紧紧围绕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要求,从资源水利出发,努力探索,埋头苦干,开创21世纪水文工作新局面。
主要任务
21世纪初期,水文工作的推进站队结合,积极开展巡测,加强设施建设和管理,提高水文现代化水平。
1、加速理顺管理体制,加快建设步伐,积极开展巡测工作。
省级机构改革已经开始,各流域机构、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水利厅(局)领导要高度重视,抓住机遇,尽快理顺水文管理体制。(1)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水文单位应建立以省级水文机构管理为主,与地(市)、县水行政主管部门共同管理的双重领导体制。省、地(市)水文单位的领导应为同级防汛指挥机构办公室的领导成员。(2)根据水资源统一管理和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要求,以及水文工作的特点和性质,省级水文机构应明确为副厅级,地(市)级水文机构明确为处级或副处级。(3)水文情报预报是水文工作的重要内容,在其他部门另设的应在这次机构改革中调整理顺。(4)水文自动测报系统的建设与管理,应纳入水文行业管理,充分发挥水文系统的作用。同时,根据具体情况,水利通信和水利信息化工作有关任务也应交由水文系统承担。(5)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水文机构职能中应参照水利部水文局的职能,明确水文系统负责江河湖库及地下水水量和水质监测评价、水文资料审定、组织编制洪水影响评价报告等工作。
2、加大投入力度,提高水文测报设施建设标准。
水文经费不足是制约水文事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各级领导都要转变传统观念,把水文测报、水质监测、通信设施作为工程措施纳入计划安排,完善投入机制。
按照我部颁发的《关于加强水文基础设施建设的实施意见》,更新改造水文测验、报汛和通信设备设施,加快推广应用新技术、新仪器、新设备,积极应用遥感技术、信息技术和自动化技术,扩大信息源,加强水文预报研究和软件开发,提高水文预报的精度和时效。要求在2005年前,普及应用发达国家90年代末广泛采用的水文先进技术,实现水位、雨量观测全部固态存储长期自记,在半小时内将报汛站的水情信息传递至防汛指挥决策部门。在2010年前,达到国家重要水文站中大江大河干流及其主要支流控制站能施测百年一遇洪水,其他国家重要水文站能施测五十年一遇洪水,省级重要水文站和一般水文站能施测三十年一遇洪水。完成防汛水文自动测报系统建设,建成水文信息传输、处理、存储、服务一体化的水文信息服务系统,初步实现水文现代化。
3、努力提高水文测报水平和水资源水量、水质监测质量。
4、 加强水文行业管理。
《水文》:国内外公开发行的我国水文水资源领域的专业技术性刊物。
特征指标
要研究一个地方的水文,进而为生产生活报务提供指导,离不开对水文的表现把握。主要就确定一些重要指标进行衡量。一般而言,针对河流湖泊来说,重点看以下几个方面:
水位高低
水位高低反映水文系统的含量储备能力。它可以决定这个水文系统的负载能力和自我调节限度。比如,通航力就得首先考察水位高低。
水量大小
水量大小直接影响一个地方经济发展的规模和人口的承载力。人们生活生产,首先要考虑的是本区的水资源的多少。如果水资源可能利用超载,则会成为发展的致使瓶颈。
含沙量
含沙量的多少直接涉及水源未来的演变趋势和可能带来的一些不良后果。因为,含沙量直接与水系地带的生态环境(例如水土流失严重度)相关联。对未来水源的存在及可能开发都有很大影响。
汛期长短
这也是反应地区水文的重要指标,汛期长,则意味着本区降水量大,降水期长,这为人们做好防洪工作提供现实客观依据。也为大力开展航运服务提供前景。汛期短,意味着,降水量较小,水量不可能太大,对本区大部分时间产生人们生活生产限制作用。但另一方面,也有短期的防洪任务,但重心还是为未来抗旱工作提供依据。
互外,反应水文的指标还有其他一些方面。比如,一个地方的水系是否会存在结冰期,以及时间的长短等等。这些都是水文工作者和其他相关人员必须了解和研究的方面。
结冰期
是气温下降,河流出现冰凌的时期。
补给方式
一般分为雨水补给、高山冰雪融水、季节性冰雪融水、湖泊水补给、冰川侵蚀滑行融水、地下水渗透等几种方式。补给方式不同,汛期一般也不同。雨水补给和高山冰雪融水的河流汛期一般在夏季,有季节性冰雪融水补给的河流一般会出现春汛,湖泊水补给和湖泊水补给的河流一般较稳定,不会出现明显汛期。
工作历程
1949年建国初,全国有水文站148处、水位站203处、雨量站2处。我国已建成各类水文站点3万多处,形成包括水位、流量、降雨量、水质、地下水、蒸发量、泥沙等项目齐全、布局比较合理的水文站网;积累了总额为9.7亿元的固定资产;水文职工总数约3万6千名;每年收集6亿多条水文水资源数据。
问题
1、 一些省厅(局)对工作重视不够,影响改革理顺管理体制的进展。浙江、福建、广东、海南、云南、西藏、陕西、甘肃、新疆、宁夏、青海等省(自治区)地市级水文机构级别问题未得到解决。
2、 有些省厅(局)对水文工作重视不够,支持不力,水文投入严重不足。据统计,建国以来水文基建投入共11.5亿元,仅占水利基建费的0.44%;改革开放以来水利基建费年平均增长率为20.2%,水文仅为12.2%。由于资金不足,直接影响到水文测报设施的建设。 据统计,全国有35%水文站设备设施抵御不了20年一遇的洪水;站队结合基地建设缓慢,已建基地标准不高,不少还是 “半拉子工程”;由于缺乏基建经费,需要开展巡测工作的,尚未起步;有些省区水文站网密度偏低,低于世界气象组织提出的“容许最稀站网”要求,难以有效监测雨水情;水文数据库建设迟迟不能建成。
水文测报设施维护费用没有得到妥善解决,造成已建水文测报设施老化失修相当严重。据统计,全国有35%的水文缆道和37%以上测船在每年防洪测验中带病作业;全国3000多个委托雨量报汛站,委托观测费偏低,造成队伍不稳,影响报汛质量。
3、水文信息处理、洪水预报的精度和时效有待提高,特别是多泥沙河流和华北、西北等资料缺乏地区水文预报精度偏低。水文报汛、通讯网络尚未全部建成,全国水文信息收集一般要2~4小时,影响水文预报的时效性。水资源短缺地区省际间及重要取水、退水口水资源水量、水质监测薄弱,水质监测设施手段相当落后。
4、有些单位思想组织作风建设存在一定差距。个别单位领导班子不团结,有些单位长期不抓职工的学习,不管思想,不抓业务,甚至有的个别单位工作不负责任,违法乱纪。此外,水文战线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破除旧体制下形成的一些传统观念,扩展视野,明晰工作创新思路,研究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为深化水文改革保驾护航。
主要措施
1、加速理顺管理体制,加快站队结合建设步伐,积极开展巡测工作。
加快站队结合和水文巡测步伐,制定《全国水文站队结合及巡测规划》,纳入国家水利发展规划,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应尽快审定并积极实施《水文站队结合及巡测规划》。各省水文单位要将站队结合和巡测规划报省计委批准,并纳入年度计划加快实施,在2010年以前要完成站队结合建设任务,对于符合巡测条件的水文站全部实现巡测。
2、加大投入力度,提高水文测报设施建设标准。
水文经费不足是制约水文事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水利系统各级领导都要转变传统观念,把水??划安排,要下大力气研究水文经费问题,拓宽经费渠道,完善投入机制。(1)做好水文发展规划,并纳入水利发展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中,加以实施;(2)按照1987年国家计划委员会、财政部、水利电力部联合下发的文件要求,从水利基建费中划出一定比例用于水文站和站队结合基地建设、设施设备建设改造等。要从特大防汛费、水利基金中优先安排水文水毁经费,保证水文水毁设施的及时修复。在建设上,制定“工程带水文”政策,明确在编制水利工程建设计划时必须考虑水文站建设和设施改造。按项目管理,严格按基建程序办事,实行三制,确保工程建设进度和质量。(3)水文工作主要是为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水文是国民经济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社会公益性事业,同时水文也是水资源管理的专业技术队伍,所需业务经费应首先纳入财政预算。若地方财政有困难,应从省、地、县收取的水资源费中划出一定比例用于水文,确保其业务工作开展的需要。(4)制定水文设备设施运行管理办法,在财政预算中列入占固定资产总额5%~15%的设备设施运行维护管理费。(5)要提高委托观测人员的待遇,保证雨量、水位观测质量。要高度重视,加强对水文经费的管理,严禁挤占、挪用和浪费,用好这些来之不易的经费。
水文站网是水文工作的基本单元。各单位要在稳定现有水文站网的基础上,根据防洪、水资源统一管理和城市建设等方面的需要,调整发展站网,重点完善防洪重点流域的水文站、水位站、雨量站,增设省(区)际、重要取水和退水口的水资源水量、水质监测站,建设重要城市水文监测站网。
在2007年11月15日召开的国家防总会议上,温家宝副总理指出:“国家防汛指挥系统是一项很重要的防洪非工程措施,要抓紧立项,加强领导,认真做好项目建设,争取尽快发挥效益。”汪恕诚部长也明确要求“要切实抓好建设管理工作,各地要组建专门班子,加强对这一工作的领导,充实技术力量,认真搞好设计和施工,严格按三制的要求建设,确保指挥系统达到先进水平,争取尽快发挥效益。”各流域机构,省、自治区、直辖市水利厅局领导要高度重视国家防汛指挥系统的建设工作,落实配套资金,充分利用水文部门的优势,让他们承担有关规划、设计和建设任务。
3、努力提高水文测报水平和水资源水量、水质监测质量。
水文系统应认真总结多年来、特别是近两年测报大洪水的经验和教训,做好来年水文测报工作,决不能有丝毫的麻痹大意。要建立责任制,制订完善水文测验和预报方案,不断提高测验能力、预报精度和时效,保证做到测得到、测得准、报得快、报得好,及时快捷,优质服务。抓紧修复水毁水文测验设施,检修仪器设备,着手实施应急工程项目,按防大汛、测大洪的实战要求,做好一切准备。
水文系统应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拓宽服务领域。加强水资源水量、水质监测工作,不断提高监测水平和质量,尽快完善水资源监测网络,特别要加强省(区市)际断面、重要取水和退水口水量、水质统一监测工作;协同组织开展第二次全国水资源评价,做好《水资源公报》编制的有关工作;加强对地面沉降、海水入侵、盐碱化和荒漠化等问题的观测和研究,为水资源科学配置、调度、管理和保护提供决策依据。同时,水文系统要认真做好洪水影响评价和水利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开展重点建设项目水资源和防洪论证工作,为防洪、城市规划和国民经济建设开展多方位的优质服务。
4、 加强水文行业管理。
水利部水文局要积极工作,研究制定相应政策法规,并经国务院批准实施,以利进一步明确水文的地位、工作的职责和水文投入等问题。
水利要发展,水文应先行。水文工作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整个国民经济建设的大局。加强水文工作,关键在领导。各流域机构,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水利系统的各级领导必须高度重视水文工作,加强领导,将水文工作纳入重要的议事日程,常抓不懈,一抓到底。要积极主动地向省(区、市)党委、政府和财政、计委等综合部门领导汇报水文工作情况,争取取得对水文工作的更大支持。各级水利部门领导,特别是主要负责同志,要多帮助、多支持、多关心水文,经常听取水文部门的汇报,解决存在的实际问题。检验我们水利部门的领导是否真正重视水文,一看体制顺不顺,水文机构规格高不高。在这次政府机构改革中,水文工作只能加强,不能削弱;二看投入增加得多不多,所需业务经费基数定没定;三要充分发挥水文部门的作用,用好这支队伍,把水文作为水资源管理和保护的一大业务支柱,不要另起炉灶,另拉队伍,以免造成工作扯皮、制肘。
水文名词
(一)流域和水系
流域是地表水与地下水分水线所包围的集水区或汇水区,因地下水分水线不易确定,习惯上将地表水的集水区称为流域。河道干流流域是由所属各级支流流域所组成。流域面积的确定,可根据地形图勾出流域分水线,然后求出分水线所包围的面积。河流流域面积可以计算到河流的任一河段,如水文站控制断面,水库坝址或任一支流的汇口处。流域里大大小小的河流,构成脉络相通的系统,称为河系或水系。
(二)河流的分段及其特点
每条河流一般都可分为河源.上游.中游.下游.河口等五个分段。
河源。河流开始的地方,可以是溪涧.泉水.冰川.沼泽或湖泊等。
上游。直接连着河源,在河流的上段,它的特点是落差大,水流急,下切力强,河谷狭,流量小,河床中经常出现急滩和瀑布。
中游。中游一般特点是河道比降变缓,河床比较稳定,下切力量减弱而旁蚀力量增强,因此河槽逐渐拓宽和曲折,两岸有滩地出现。
下游。下游的特点是河床宽,纵比降小,流速慢,河道中淤积作用较显著,浅滩到处可见,河曲发育。
河口。河口是河流的终点,也是河流入海洋.湖泊或其它河流的入口,泥沙淤积比较严重。
(三)河流的断面
河流的断面分为纵断面及横断面。
1.纵断面。沿河流中线(也有取沿程各横断面上的河床最低点)的剖面,测出中线以上(或河床最低点)地形变化转折的高程,以河长为横坐标,高程为纵坐标,即可绘出河流的纵断面图。纵断面图可以表示河流的纵坡及落差的沿程分布。
2.横断面。河槽中某处垂直于流向的断面称为在该处河流的横断面。它的下界为河底,上界为水面线,两侧为河槽边坡,有时还包括两岸的堤防。横断面处称为水断面,它是计算流量的重要参数。
(四)水尺与水位
水尺是直接观读江河、湖泊、水库、灌渠水位的标尺。水尺的历史悠久,直到现代仍在广泛使用。
河流或者其它水体的自由水面离某一基面零点以上的高程称为水位。水位的单位是米,一般要求记至小数2位,即0.01m。以水位为纵轴,时间为横轴,可绘出水位随时间的变化曲线,称为水位过程线。
(五)基面
变化曲线基面是指计算水位和高程的起始面。在水文资料中涉及的基面有:绝对基面.假定基面.测站基面.冻结基面等四种。
(六)流速
流速是指水流质点在单位时间内所通过的距离。渠道和河道里的水流各点的流速是不相同的,靠近河(渠)底、河边处的流速较小,河中心近水面处的流速最大,为了计算简便,通常用横断面平均流速来表示该断面水流的速度。
(七)径流与径流量
流域地表面的降水,如雨、雪等,沿流域的不同路径向河流、湖泊和海洋汇集的水流叫径流。在某一时段内通过河流某一过水断面的水量称为该断面的径流量。径流是水循环的主要环节,径流量是陆地上最重要的水文要素之一,是水量平衡的基本要素。
(八)径流量的表示方法及其度量单位
(1)流量Q。指单位时间内通过某一过水断面的水量。常用单位为立方米每秒(m3/s)。各个时刻的流量是指该时刻的瞬时流量,此外还有日平均流量、月平均流量、年平均流量和多年平均流量等。
(2)径流总量W。时段Δt内通过河流某一断面的总水量。以所计算时段的时间乘以该时段内的平均流量,就得径流总量W,即W=QΔt。它的单位是立方米(m3)。以时间为横坐标,以流量为纵坐标点绘出来的流量随时间的变化过程就是流量过程线。流量过程线和横坐标所包围的面积即为径流量。
(3)径流深R。指计算时段内的径流总量平铺在整个流域面积上所得到的水层深度。它的常用单位为毫米(mm)。
若时段为Δt(s),平均流量为Q(m3/s),流域面积为A(km2 ),则径流深R(mm)由下式计算:R=QΔt/(1000A)
(4)径流模数M。一定时段内单位面积上所产生的平均流量称为径流模数M。它的常用单位为m3/(s·km2 ),计算公式为: M= Q/A
(5)径流系数α。 为一定时段内降水所产生的径
流量与该时段降水量的比值,以小数或百分数计。
(九)径流的形成过程
从降雨到达地面至水流汇集、流经流域出口断面的整个过程,称为径流形成过程
径流的形成是一个极为复杂的过程、为了在概念上有一定的认识,可把它概化为两个阶段,即产流阶段和汇流阶段。
1.产流阶段。当降雨满足了植物截留、洼地蓄水和表层土壤储存后,后续降雨强度又超过下渗强度、其超过下渗强度的雨量,降到地面以后,开始沿地表坡面流动称为坡面漫流.是产流的开始。如果雨量继续增大,漫流的范围也就增大,形成全面漫流,这种超渗雨沿坡面流动注人河槽,称为坡面径流。地面漫流的过程,即为产流阶段。
2.汇流阶段。降雨产生的径流,汇集到附近河网后,又从上游流向下游,最后全部流经流域出口断面,叫做河网汇流,这种河网汇流过程,即为汇流阶段。
参考资料
资料.汉典.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27 12:35
目录
概述
词语概念
其他信息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