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优越感(
英语:Ethnocentrism),是一种相信自身
种族或
族群是极为重要的,并认为其他族群都和自身族群有关联性的倾向。具有民族优越感的个人会判定其他族群与自身族群或文化有关连,尤其是
语言、行为、
习俗与
宗教方面。这种民族上的优越感可定义每个族群独特的
文化认同
民族优越感一词是由威廉·G·萨姆纳观察到人们时常区别是否为内部集团而创造。他定义此术语用来形容“认为自身族群是万物中心的观点,而其他族群则与他的族群有着关连”的观念。 他更进一步描述这种人常会活在骄傲、自负中,认为自身族群是优越的,并轻视其他族群。 罗伯特·K·默顿评论萨姆纳的附加描述盗取了一些分析力的概念,因为中心感与优越感常是关连的,而非保持分析上的区别。
人类学家法兰兹·鲍亚士与布朗尼斯劳·马凌诺斯基认为每个人类科学都应该在科学家的民族优越感之上。两人鼓吹人类学者引领
民族志的实地考查 以消除他们的民族优越感。鲍亚士提出了
文化相对论 的原则,马凌诺斯基则发展了
结构功能主义的理论,做为无民族优越主义影响的不同文化研究的引导。
马凌诺斯基的《美拉尼西亚西北部野蛮人的性生活》(The Sexual Life of Savages in North-Western Melanesia)、露丝·潘乃德的《
文化模式》(Patterns of Culture)以及
玛格丽特·米德的《萨摩亚人的成年》(两位为鲍亚士的学生)等书即是经典的反民族优越人类学之例。
生于某个特定的文化,并于成长中吸收该文化的价值观与行为的人们,会发展出一种想法,认为该文化是正常的。人们若体验到其他文化有不同价值观与正常的行为,会认为此模式应该是模仿自他们所出生的文化。然而,由于人们对他们出生的文化已经习惯,要他们不以自身文化而以其他文化的观点看待其他文化人们的行为是有难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