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纪年,是
中华民国的国家纪年方式,由
中华民国政府规范颁布,表记时称作中华民国××年,简称民国××年、民××。这种纪年方式以公元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为元年,与旧年历相差1年,月、日、置闰则同
公历。依照民国纪年制定的历法又称国历(中华民国历,非
国历)。
农历
辛亥年(公历
1911年),
孙中山领导的革命党人于
武昌起义,推翻清朝帝制。
湖北军政府的文告和各省响应的宣言表明不再使用帝制年号,改用黄帝纪元;但革命党人讨论成立共和政府时,认为黄帝纪年也不合民主共和的宗旨。各省代表于12月29日在南京召开临时大总统选举大会,孙中山当选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1912年
元旦孙中山正式就职,通电各省,颁订
国号为中华民国,并且不再使用帝制年号,以黄帝纪元4609年11月13日(公历1912年1月1日)为中华民国元年元旦,并改用
公历。中华民国成立前的纪年可用“民前”,例如民前一年就是1911年。
值得一提的是,民国纪年的起始年份,与
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的
主体纪年和日本
大正天皇在位期间(1912年至1926年)的日本年号“大正纪年”一致,即中华民国的“民国×年”同时是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主体×年”和日本“大正×年”(至1926年大正天皇驾崩为止)。这是因为中华民国元年、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的创建者
金日成的出生年份以及日本
大正天皇嘉仁的登基年份均为公元1912年的缘故,纯属历史巧合,三者并无任何关系。
此外,1月1日称“开国纪念日”(纪念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成立),10月10日是“中华民国国庆”、“
双十节”(纪念1911年10月10日由资产阶级代表的国民党领导的“武昌起义”,推翻了封建帝制,具有划时代意义)
根据《中华民国国家标准法》CNS 7648《资料元及交换格式–资讯交换–日期及时间的表示法》(与ISO 8601类似),纪年可用公元,也可冠以大写“R.O.C.”字母用民国纪元。
宣统(1909年1月22日—1912年2月12日;1917年7月1日-1917年7月12日):清宣统帝
溥仪之年号。
明治(1868年1月25日—1912年7月30日):日本
明治天皇之年号、日本殖民时台湾使用的年号(1895年-1912年7月30日)。
大正(1912年7月30日—1926年12月24日):日本
大正天皇之年号、日本殖民时台湾使用的年号。
昭和(1926年12月26日—1989年1月7日):日本
昭和天皇(-1947年5月2日)、日本昭和天皇(1947年5月3日—)、日本殖民时台湾、朝鲜半岛时(—1945年)使用的年号
檀君纪元(?—1948年8月14日;1948年9月25日—1961年12月31日):大韩民国之年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