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织有花纹图案的毛毯。毛或毛麻混织的布、地毯之类。古代产于
西域。可用作地毯、
壁毯、床毯、帘幕等。【示例】《
东周列国志》第九十九回:“赵姬轻移莲步,在氍毹上叩了两个头。”古代
演剧多在地毯上,因此又用氍毹来代指舞台。
——《
裴注三国志.魏书.乌丸鲜卑东夷传》:“
魏略西戎
传曰:此国
六畜皆出水,或云非独用羊毛也,亦用木皮或野
茧丝作,织成氍毹、毾?、罽帐之属皆好,其色又鲜于海东诸国所作也。”这是较早的有参考价值的记载,可知那时西域或:非独用羊毛也,亦用木皮或野茧丝作。
——《梁书.诸夷传.高昌》:“大同中,子坚(高昌王)遣使献鸣盐枕、
蒲陶、良马、氍毹等物。”
——《魏书.西域》:“
龟兹国,在尉犁西北,......又出细毡,饶铜、铁、钅公、麖皮、氍毹、沙、盐绿、
雌黄、
胡粉、安息香、良马、
犎牛等。”
——《元史.奸臣》:“
铁木迭儿既再入中书,居首相,怙势贪虐,凶秽滋甚。......受诸王合儿班答使人钞十四万贯,宝珠玉带氍毹币帛又计钞十余万贯。”氍毹也用作了贿赂之物。
——明
宋应星《天工开物.乃服.褐毡》:“凡毡绒白黑为本色,其余皆染色。其氍毹、氆氇等名称,皆华夷各方语所命。”
——明
张岱《陶庵梦忆.刘晖吉女戏》:“十数人手携一灯,忽隐忽现,怪幻百出,匪夷所思,令
唐明皇见之,亦必目睁口开,谓氍毹场中那得如许光怪耶!”
——《明史.文苑》“王绂,字孟端,
无锡人。博学,工
歌诗,能书,写山木竹石,妙绝一时。......在京师,月下闻吹箫声,乘兴写《石竹图》,明旦访其人赠之,则估客也。客以红氍毹馈,请再写一枝为配。”
—— 清 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灯节》:“楼设氍毹帘幕,为宴饮地。”旧时,居家
演剧用红氍毹铺地,因而又用为歌舞场、舞台的代称。
——《
玉台新咏·古乐府诗·陇西行》:“请客北堂上,坐客毡氍毹。”
——《
清史稿》:“乾隆二十五年,西陲凯旋,丰泽园筵宴,......光奕奕,安石来红,响萧萧,宛马从东。拜氍毹,簪绂雍容,油油三爵威仪重。”
氍毹:在明代,氍毹逐渐演变为对舞台的习称。当时
昆曲盛行,江南官员富户蓄优成风,时称“家乐”或“
家班”,在家中习演昆曲。而演出多于厅堂中所铺的
红地毯上进行,久之则成风俗。戏曲舞台又称“氍毹”即于此时得名。这类演出形式到
清中叶后渐衰,但以“氍毹”称舞台则成定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