毡房,它不仅携带方便,而且坚固耐用,住居舒适,并具有防寒、防雨、防地震的特点。房内空气流通,光线充足,千百年来一直为游牧民所喜爱,由于是用白色毡子做成,毡房里又布置得十分讲究,人们称之为白色的宫殿。
释义说明
词目:毡房
拼音:zhān fáng
基本解释
[yurt] 圆顶帐篷,用木条做骨架,上蒙毡子。
详细解释
即毡帐。 元
袁桷《云州》诗:“毡房联涧曲,土屋覆
山椒。”
类型
毡房
毡房高一般在三米左右,占地面积二三十平方米。四周是环形的毡墙,上面是圆形的屋顶。由于春、夏、秋三季牧场的经常迁徙,因此牧区的
哈萨克牧民一年要搬十几次家,必须有易于拆卸、携带的房屋,才能适应生产和生活的需要,而毡房的特点就是携带方便,易于搭卸,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将整个毡房和生活用具,用毛绳绑扎停当,几乎每户牧民都练就了一手“绑驮子”的绝技,在崎岖山路的长途颠簸中,也毫不松散。到了目的地两个小时左右就可搭起来。如果毡房选择的地方不太合适,只要几个人抬起来,摆到合适的地方就行了,因而毡房可以十分恰当地称之为牧民的
移动房屋。
冬窝子
毡房的大小决定于房墙块数的多少,一般分为四种:简易小毡房,4块、6块、8块房墙的毡房。简易小毡房,
哈萨克语称“阔斯”(kos)。这种小毡房为圆锥形,没有房墙,房杆是直的,用数十根木杆
斜撑而成骨架,木圈顶一般是
正方形或圆形,房杆直接插入木圈顶的洞眼内,房杆周围不围
芨芨草墙篱,只围帲毡。这种小毡房轻便,易于拆卸、安装和携带,只是里面空间太窄,住人不多。多用于转场途中的临时住房,特别适用于野牧骆驼、远征、打猎和游览等。
毡房以4块房墙为最多,一个小家庭,有4块房墙就够用。经济条件好的人家多住8块或8块以上房墙构成的毡房。
材料
毡房的主要构件都是由专门的工匠精心制作的。毡房的材料几乎完全是就地取材,骨架是戈壁上的
红柳木做的,外围的墙篱是用芨芨草编的;横竖交错成菱形的围墙也是用红柳木做的,各连接处都用牛皮的绳子和牛筋连接固定,既轻便又牢固;门框和门用松树制作。除此以外,要用大量的毡子和毛绳,整个毡房构架不用一枚钉子、楔子等金属工具。
毡房所用毛毡,都是勤劳聪慧的
哈萨克族妇女
手工制作的。制作毛毡时,先用木棍将羊毛敲打松散,洒水打湿,铺在平整的地上压实,再由多人反复卷压而成。
结构
规格
毡房由围墙、房杆、
顶圈、房毡、门组合而成,分为上下两部分。下部为圆柱形,上部为穹形。下部圆柱形四周是用横竖交错相连而成的
红柳木栅栏构成的围墙。栅栏一般可分两种:一种是宽眼栅栏,称为“风眼”。这种栅栏轻便,但经不起风吹。另一种是窄眼栅栏,也称“网眼”,虽然较笨重,却经得起风吹雨打。这种栅栏都是用方形的细红柳木杆横竖交错而成菱形,交错处用牛皮绳串进扎紧,搬时可收拢。每块栅栏宽约3.2米一3.5米,高约1.5-1.7米。
围墙
栅栏的围墙外围上一层
毛线编织的芨芨草帘。这种芨芨草都要长短粗细一致,每根都用红、黄、绿、白、黑等彩色毛线编成和谐的图案,使毡房美观漂亮。一座毡房几乎要用上几千根芨芨草,还要把它编织起来,单这一项就得花很大功夫,然后在墙篱外面用毛绳拦腰扎紧,包上毛毡。扎围墙的主带(毛绳)是用染成黑、红、蓝、黄、绿色的绒毛编成的,宽约25-40厘米,捆在房墙和房杆的接头处,既能保护围墙和房杆不受损坏,又能使毡房更加美观。
穹顶
毡房上半部的穹形,是由几十根
撑杆搭成骨架,一般四块围墙的毡房,有房杆65根左右,木圈顶有65个洞眼。8块围墙的毡房则有房杆90根左右。房杆由
红柳木做成,长约3米一3.2米。靠毡房墙的篱一头弯曲呈方形,这是与
蒙古族的住房主要不同处。而“
蒙古包”靠墙的篱不是弓形,而是直的。房杆的上头则笔直光滑细圆,房杆的下端有1米多长的细毛绳捆在房墙上,顶端插入直径1米左右圆形圈顶眼内,形成穹形,圆形圈既是毡房的屋顶,又是天窗,它是用三截弧形的水头加工做成的圆形,接头处用牛皮包扎,上面打洞眼,作穿房杆用。还用4根(或6根)圆细木交叉窝成
半圆形,嵌在圆形木圈顶上,呈锅底朝天形。有的房顶毡上饰有红色或其他色彩图案。
围毡
毡房屋架搭好,栅栏围墙外的芨芨草帘也围好后,再围毡,撑杆上围盖篷毡,顶部中央开一直径1尺左右的天窗,上安一活动毡盖,白天通风,接收阳光及排除屋内炊烟,夜间和雨雪天盖上。所有围毡、篷毡和顶毡都是用羊毛擀制成的,边上系有连结固定的绳索。最后用毛绳在外面拦腰扎紧。毡
房门较小,是雕刻着花纹的双扇木板门,,一般高1.5米,宽0.8米,离地面较高,以防积雪和严寒,门
多开向东南,以避北风,毡房门外挂有用芨芨草草编织的夹有一层
花毡的门帘,冬春天放下门帘挡风雪,夏天卷起,通风凉爽。毡房内都备有长木杆,用来预木圈顶的顶毡。
毡房上半部的穹形是由几十根撑杆搭骨架。撑杆是下部弯曲、上部笔直的小木杆。当把栅栏拼合绑扎成圆形围墙后,把撑杆的下端绑扎在栅栏的上端,撑杆顶端插入直径一米左右的圆形圈顶眼内,形成穹形。圆形圈顶既是毡房的屋顶,又是天窗。
毡房屋架搭好之后,栅栏围墙外围上一圈五颜六色的、用毛线编织成的芨芨草帘,然后再外围围毡。撑杆上围盖篷毡,天窗上盖顶毡。天窗的作用是通风透光,排除屋内炊烟等。天窗盖是活动的,白天打开,晚上或刮风下雨,下雪时盖上。围毡、逢毡和顶毡都是用羊毛擀制成的,边上系有连结固定的绳索。
使用方法
一顶毡房,以最通常的4块房墙为例,可算作为4间房子来使用,进门靠右的第1块房墙是厨房;第二块是主人的卧室;第3块是客厅或礼拜处;第4块是儿媳的床位或死人的
灵位。
一个毡房高有3米多,占地面积约有二三十平方米。毡房内的陈设与布置都有一定的规矩,严格分成住宿和放物品两部分。进入毡房中间对着天窗安设做饭的
火塘,有的用铁炉。多用
牛粪代替薪柴,也有烧爬地松的。做饭
煮肉支锅架,烧
奶茶支三角架,冬天烤火,晚上照明。毡房上半部铺有一块大地毯,地毯上面的
撑杆上挂有帷帘,地毯上白天是吃饭和接人待客的地方,晚上铺上被褥作为条铺。毡房虽小,用处却很多。它不仅是供人住宿待客的地方,还是从事生产的地方。春天接羔时,毡房是护理病弱羔犊的“医院”;夏季要酿制
酸奶,提取
奶油,毡房又是牧民们生产乳制品的“车间”。特别是在隆冬时节,尽管外边
寒风凛冽,冰天雪地,毡房里却温暖如春,它是抗御
暴风雪袭击人畜的“堡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