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源区
湖南省张家界市辖区
武陵源区,隶属于湖南省张家界市,位于张家界市中部,澧水中上游,属武陵山脉,介于东经110°22′30″—110°41′15″,北纬29°16′25″—29°24′25″之间,总面积397.58平方千米,距张家界市区32千米。截至2023年6月,武陵源区下辖2个街道、2个乡。截至2023年末,武陵源区常住人口5.96万人,城镇化率71.14%。
历史沿革
上古
武陵源区行政建置历经变迁。远古时期,境内就有人类活动。
楚国
周成王熊绎于楚,居丹阳(今湖北省秭归县年),慈利(含今永定区、武陵源区及桑植县年)为其辖地。
春秋战国
周赧王三十七年(前278年),秦昭王黔中郡(郡治在今沅陵县西),辖慈利。武陵源区域属慈利所辖。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分辖区为36郡。在黔中郡下置慈姑县(县治官塔坪,今慈利县蒋家坪乡太坪村),辖今安乡、澧县、津市、临澧、石门、慈利、桑植各县及永定区、武陵源区、湖北省公安、鹤峰县、湖南省桃源县一部分。
西汉
汉高祖五年(前202年),废黔中郡设武陵郡,将慈姑县分置零阳、孱陵、充县三县。此时,武陵源区域为充县(县治今永定区,辖今永定区、桑植县及水中游区域)辖地。
三国吴
永安六年(263年),因嵩梁山裂,有石壁立如门,吴帝孙休以为祥兆,遂析武陵郡北部置天门郡,分零阳、充县地设娄中县。此时武陵源区域分属充县和娄中县管辖。
西晋
太康元年(280年),析娄中县设临澧县,析零阳县置澧阳县天门郡领零阳、充县、临澧、娄中、澧阳五县。
南北朝
梁敬帝绍泰元年(555年),废天门郡,置澧州石门郡
北周建德四年(575年),废娄中、临澧二县,置北衡州。废充县,设崇义县,本境与零阳俱隶北衡州。
开皇十八年(598年),改北衡州为崇州,更零陵县为慈利县,与崇义县同隶崇州。
大业三年(607年),废崇州,改澧州为澧阳郡,领石门、孱陵、澧阳、安乡、崇义、慈利六县。
武德二年(619年),改澧阳郡为澧州,复置充县
麟德元年(664年),废充县,并崇义入慈利县。
天宝(742—756年)初,改澧州为澧阳郡
乾元元年(758年),复名澧州。
五代
区境属马殷、周行逢割据的楚国所辖之澧州
乾德元年(963年),改澧州为澧阳军州,属荆湖北路
至元十二年(1275年),升澧阳军州为澧州路
至元十四年(1277年),改澧州路总管府,领澧阳、石门、安乡、慈利四县。
元贞元年(1295年),升慈利县为慈姑州,旋复名慈利州,辖今慈利、桑植、永定、武陵源等区县。
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朱元璋即吴王位,改澧州路为澧阳府。
洪武二年(1369年),降慈利州大庸县,不久废大庸县,复名慈利县,属澧阳府(后复为州)。
洪武三年(1370年),羊山卫治(今永顺羊峰山)迁大庸,改名大庸卫(今大庸所)。
洪武四年(1371年),大庸卫城迁今永定区所。
洪武九年(1376年),改澧属慈利等县隶属常德府
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大庸卫改永定卫,辖六所(前、后、左、右、中及大庸所),行政区属慈利县。
洪武二十三年(1396年),设九溪卫(卫治在今慈利县江垭),领前、后、左、右、中五所及添平、麻寮、安福诸所。
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慈利改隶岳州府
雍正八年(1730年),改土归流,升澧州为直隶州,慈利县改隶澧州。废九溪、永定两卫,置安福县(今临澧县)。割麻寮所(慈利十七都部分地及十八都)入容美司,置鹤峰州,隶宜昌府;割安福所(慈利十六都)入桑植司置桑植县,隶永顺府
雍正十三年(1735年),拨慈利十、十一、十二、十三都及八、九、十四都各部分地置永定县(今永定区)。
中华民国
民国三年(1914年),废府、州、厅建制,保留道一级建制。因永定名与福建省永定县同名,奉北京政府令,改名为大庸县,与慈利同属武陵道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建立湘西绥靖处,下设五个行政督察区。其中慈石庸行政督察区专员办事处设慈利,辖慈利、石门、大庸三县。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慈石庸行政督察区扩并为第二行政督察区,辖慈利、石门、大庸、临澧、澧县、桑植六县。专员办事处仍设在慈利。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至二十九年(1940年),慈利县属湖南省第四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设常德)、大庸属第八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设永顺)。
1988年12月,境内国营张家界林场(即今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管理处,下同)、协合乡、中湖乡隶属湘西自治州所辖的大庸县(市)(今永定区),索溪峪镇属常德专区所辖的慈利县,天子山镇属桑植县(1953年属大庸县,后属慈利县,1958年隶属桑植县)。
1988年5月18日,国务院批准大庸市升为地级市,将慈利、桑植两县划归大庸市管辖。市另辖两区:原县级大庸市改名为永定区,新设武陵源区。将原大庸市的协合、中湖两乡和国营张家界林场、慈利县索溪峪镇、桑植县天子山镇划为武陵源区行政区域。
行政区划
区划沿革
1988年5月18日,国务院批准大庸市升为地级市,将慈利、桑植两县划归大庸市管辖。市另辖两区:原县级大庸市改名为永定区,新设武陵源区。将原大庸市的协合、中湖两乡和国营张家界林场、慈利县索溪峪镇、桑植县天子山镇划为武陵源区行政区域。区人民政府驻索溪峪镇(军地坪)。
1988年12月,境内国营张家界林场(即今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管理处,下同)、协合乡、中湖乡隶属湘西自治州所辖的大庸县(市)(今永定区),索溪峪镇属常德专区所辖的慈利县,天子山镇属桑植县(1953年属大庸县,后属慈利县,1958年隶属桑植县)。
1996年,武陵源区面积393平方千米,辖1个镇、2个乡、1个民族乡:天子山镇、索溪峪土家族乡、中湖乡、协合乡。区政府驻索溪峪,距市政府43千米。
2002年末,武陵源区总面积397.5平方千米,其中核心景区面积217.15平方千米。辖3乡1镇2街道,42个行政村、居委会。
2004年,全区辖1个街道、1个镇、3个乡(其中1个民族乡):军地坪街道、天子山镇、索溪峪土家族乡、协合乡、中湖乡。区政府驻军地坪街道。
截至2005年12月31日,武陵源区辖1个街道、1个镇、2个乡、1个民族乡。
2015年,张家界市乡镇区划调整,索溪峪土家族乡、天子山镇、军地坪街道成建制合并设立军地坪街道。
区划详情
截至2023年6月,武陵源区下辖2个街道、2个乡。武陵源区人民政府驻军地坪街道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武陵源区位于湖南省西北部张家界市中部,澧水中上游,属武陵山脉,为慈利县、桑植县和永定区所环抱,介于东经110°22′30″—110°41′15″,北纬29°16′25″—29°24′25″之间,总面积397.58平方千米,其中核心景区面积217.2平方千米,外围保护地带174平方千米,发展区6.38平方千米,距张家界市区 32千米。
地形地貌
武陵源区地处武陵山脉余脉。其中风景名胜狮寨,四面绝壁,放眼望,峰峦叠翠。整个地势以中部为核心,向四周呈辐射状扩散。周围有若干河谷型小盆地,外围为山地。
武陵源区内石英砂岩柱峰有3103座,千米以上峰柱243座,最高峰为兔儿望月峰,海拔1264.5米;境内长2000米以上的沟谷32条,总长达84.6千米,其中,以金鞭溪最为著名。峰顶多为三面悬崖深谷的台地,常为山民安居扎寨之处,最为有名的有黄石寨、鹰窝寨、锣鼓寨、躲官寨等。
石英砂岩峰林地貌:武陵源共有石峰3103座,峰体分布在海拔500—1100米,高度由几十米至400米不等。峰林造型景体完美元缺,若人、若神、若仙、若禽、若兽、若物,变化万千。武陵源石英砂岩峰林地貌的特点是:质纯、石厚,石英含量为75%—95%,岩层厚520米。具间层状层组结构,即厚层石英砂岩夹薄层、极薄层云母粉砂岩或页岩,这一层组结构有利于自然造型雕塑,增强形象感。岩层裸露于向斜轮廓产状平缓(5°—8°,局部最大达20°),增加了岩石的稳定性,为峰林拔地而起提供了先决条件。岩层垂直节理发育,显示等距性特点,间距一般15至20余米,为塑造千姿百态的峰林地貌形态和幽深峡谷提供了条件。
构造溶蚀地貌:武陵源构造溶蚀地貌,主要出露于二叠系、三叠系碳酸盐分布地区,面积达30.6平方千米,可划分为五亚类,堪称为“湘西型”岩溶景观的典型代表。主要形态有溶纹、溶痕、溶窝、溶斗、溶沟、溶槽、石芽、埋藏石芽、石林、穿洞、洼地、石膜、漏斗、落水洞、竖井、天窗、伏流、地下河、岩溶泉等。溶洞主要集中于索溪峪河谷北侧及天子山东南缘,总数达数十个。以黄龙洞最为典型,被称为“洞穴学研究的宝库”,在洞穴学上具有游览和探险方面特殊的价值。
剥蚀构造地貌:分布于志留系碎屑地区,见及三亚类:碎屑岩中山单面山地貌,分布于石英砂岩峰林景观外围的马颈界至白虎堂和朝天观至大尖一带;鲤鱼脊Ⅴ谷中山地貌,分布于湖坪、石家峪、黄家坪等地;碎屑岩低山地貌,分布于中山外缘,山坡较缓,河谷呈开阔的Ⅴ型。
河谷侵蚀堆积地貌:本类型可分为山前冲洪扇、阶地和高漫滩。前者分布于沙坪村,发育于插旗峪—施家峪峪口一带;索溪两岸发育两级阶地,二级为基座阶地,高出河面3—10米;军地坪—喻家嘴一线高漫滩发育,面积达4—5平方千米。
气候特征
气温
武陵源区四周有张家界、袁家界、琵琶界、羊止界、芦茅界五条山脉包围。境内峰耸谷深,溪谷纵横,森林茂密,地形复杂,寒流难入,以致气候温和,冬暖夏凉,无酷暑、无严寒,属典型的中亚热带山原型季风湿润气候,多样性和垂直差异性十分明显。境内属东亚季风区,一年有两次气候转换。
冬季受北方干冷气团控制,盛吹偏北风,气候寒冷干燥;夏季受暖气流影响,盛行偏南风,温高湿重;春秋两季为冷暖气流交替过渡期,轻寒微暖,气候宜人。本境四季分明,四季的长短随海拔递增而变化。低海拔地区(300米以下)冬夏长,春秋短;高海拔地区(1000米以上)冬春长,夏秋短。
降水湿度日照
武陵源区境内年均降水量1380.0—1450.0毫米。降水量随海拔升高而增加,天子山比军地坪年均降水量要多10%。各月降水分布不均,集中在4—7月,降水日达49天,约占全年降水日32%。强降水集中期为5—7月,降水量达650毫米,占全年总量的46%。12—1月降水少,约56毫米,仅占全年总量的4%。
境内雨量充沛,森林植被完整,湿度和蒸腾量较大。海拔较低的军地坪年均水汽压为16.0帕,年均相对湿度为78%。海拔较高处易产生云雾,抬升盘绕于山腰至山顶,故山腰湿度最大,相对湿度在85%以上。山顶由于风的作用,其湿度次于山腰,高于山脚。一年之中,4—7月为相对湿季,8—9月为相对干季。
境内军地坪年平均日照为1297.2小时。以8月为最多,平均日照为202.5小时;2月份为最少,平均为55.7小时。年均日照时数与周边的永定区、慈利县相比,偏少121.4—204.7小时,略多于桑植县。由于其复杂的地形,使得不同高度、不同坡向的光照分布极不均衡,是造成局部小气候的主要原因之一,有“五里一个景,十里一层天”之说。
风雪霜雨凇
武陵源区境内军地坪年平均风力1.1米/秒,以2—4月较大,为1.3—1.5米/秒,其他月份在1.0—1.2米/秒之间。风力随海拔增高而增大。天子山黄石寨的年平均风力在5.0米/秒以上,盛吹东北风(最多风向)。
境内降雪主要集中在12月至次年2月。山区的年降雪日数在15天以上,比平地多1倍。军地坪冬季平均年降雪日数8天,最多年份17天,最少年份3天,全区积雪时间年平均约5.6天,高山区积雪从12月至翌年3月,长达100天以上。平地的最大积雪深度为19厘米,高山区最大雪深在80厘米以上。
境内30年平均有霜期91天,其中实有霜冻日为24.5天,年平均无霜期274天。霜冻最早年份从11月开始,最晚年份至次年3月终止。以1月最多,平均9.8天;12月和2月次之,分别有7.2天和5.3天。霜冻日随海拔上升而增加。
军地坪年平均雨凇日为1.3天,最长连续时间为8天,最大结冰直径9毫米(1964年2月16日),以12月为多。雨凇多出现在高山地区,天子山、黄石寨的雨凇日是军地坪的5倍以上,最大结冰直径在28厘米以上,构成景区冬季独特的冰凌世界。
植被条件
武陵源区水土气候条件适宜,森林覆盖率85%。由于地理位置、地势、气候以及岩石结构的特殊性,境内植物分布呈现多样性、过渡性、垂直性和古老性以及石峰上植被繁茂、种类繁多等特点。
多样性。以乔木为主,乔木、灌木和草木相混生;以常绿为主,常绿、半常绿和落叶并存;以天然林为主,天然林与人工林相间;以阔叶林为主,阔叶林与针叶林相混生。集观赏植物、经济植物和特种植物于一地。
过渡性。本境处于暖温带植物区系与热带—亚热带植物区系的过渡地带,为中亚热带北缘,秦岭和华北植物带的南缘。热带、亚热带、温带三个气候带植物均有分布。以华中区系植物占优势。索溪峪景区的木本植物与华中区系共有的种达235种,具华中区系特征的近100种,西南区系的6种,华南区系的7种,华东区系的3种,华中—西南区系的8种。
垂直性。植物的分布随海拔高度的变化而变化。境内海拔相对高差995.5米。海拔700米以下为红壤和黄红壤土,分布常绿针阔混交叶林;700—950米之间为黄壤,分布常绿和落叶阔叶林;950—1050米之间为黄棕壤,散布落叶阔叶林;1050米以上为山地草甸土,分布灌木和草丛。由于海拔高度悬殊,南北坡气候有别,故同一植物群落分布的海拔高度,南坡比北坡要高,种类比北坡复杂。
古老性。境内保存孑遗植物较多。中生代白垩纪至第三纪形成的被子植物科数占世界被子植物科数的29.8%,其中最原始离心皮类的被子植物有5属11种。中生代白垩纪植物有金缕梅科、樟科等;新生代第三纪植物有八角枫科、七叶树科、兰果树科、山茶科、旌节花科等。其中古老植物有八角科、五味子科、毛茛科、金粟兰科、杨柳科、桦木科、榛科、壳斗科、桑科、榆科、核桃科、杜仲科、钟萼木科、领春木科、珙桐科、大血藤科等16科。著名的第三纪孑遗植物鹅掌楸(马褂木)散生于原始次生林中。
自然资源
土地资源
截至2019年末,武陵源区主要地类数据如下:
(一)耕地3.07万亩(2049.22公顷)
其中,水田2.23万亩(1488.72公顷),占比72.65%;旱地0.84万亩(560.50公顷),占比27.35%。另外在城镇村庄范围内尚未建设土地中现状为耕地的土地还有614.85亩(40.99公顷),其中水田305.25亩(20.35公顷),旱地309.60亩(20.64公顷)。
武陵源区耕地整体位于国家划定的一年两熟制区域,均位于年降水量1000毫米以上地区。位于2度以下坡度(含2度)的耕地0.32万亩(212.37公顷),占比10.36%;位于2—6度坡度(含6度)的耕地0.32万亩(215.54公顷),占比10.52%;位于6—15度坡度(含15度)的耕地1.08万亩(718.39公顷),占比35.06%;位于15—25度坡度(含25度)的耕地1.01万亩(672.74公顷),占比32.83%;位于25度以上坡度的耕地0.35万亩(230.18公顷),占比11.23%。
(二)园地0.45万亩(299.37公顷)
其中,果园2245.20亩(149.68公顷),占比50.00%;茶园1284.15亩(85.61公顷),占比28.60%;其他园地961.20亩(64.08公顷),占比21.40%。
(三)林地52.39万亩(34927.87公顷)
其中,乔木林地49.91万亩(33274.6公顷),占比95.27%;竹林地1.26万亩(843.12公顷),占比2.41%;灌木林地0.38万亩(251.34公顷),占比0.72%;其他林地0.84万亩(558.81公顷),占比1.60%。
(四)草地0.03万亩(19.04公顷)
全部为其他草地285.60亩(19.04公顷),占比100%。
(五)湿地0.10万亩(65.96公顷)
(六)城镇村及工矿用地1.92万亩(1282.81公顷)
其中,城市用地5927.25亩(395.15公顷),占比30.80%;建制镇用地1175.10亩(78.34公顷),占比6.11%;村庄用地11756.10亩(783.74公顷),占比61.10%;采矿用地8.40亩(0.56公顷),占比0.04%;风景名胜及特殊用地375.30亩(25.02公顷),占比1.95%。
(七)交通运输用地0.51万亩(341.84公顷)
其中,公路用地2646.60亩(176.44公顷),占比51.61%;农村道路2481.00亩(165.4公顷),占比48.39%。
(八)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0.66万亩(437.79公顷)
其中,河流水面3483.00亩(232.20公顷),占比53.04%;水库水面2265.60亩(151.04公顷),占比34.50%;坑塘水面561.75亩(37.45公顷),占比8.56%;沟渠176.25亩(11.75公顷),占比2.68%;水工建筑用地80.25亩(5.35公顷),占比1.22%。
植物资源
武陵源区境内自然植被中,维管束植物达193科、730属、1630种。其中木本植物107科、250属、700种,草本植物879种。木本植物中裸子植物7科、11属、17种;被子植物96科、286属、734种。天然林遍布景区的沟壑、峰林、坡岭。
动物资源
据《向氏族谱》记载,清乾隆时的武陵源,“草木畅茂,荒郊旷野,道路俱系羊肠小径,崎岖多险,兽蹄鸟迹交错于道。山则有熊豕鹿、豺狼虎豹诸兽,成群结队,咸若有性。水则有双鳞金鲤、重唇诸色之鱼,举网即得,其味脆而甘”。随着境内人为活动增加,野生动物渐减,但仍属野生动物王国。
武陵源现存野生动物属东洋界华中区西部山地高原亚区(郑作新教授区系),东北部接鄂西北神农架,西南临黔东北梵净山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位于中国西部山地高原与东部丘陵平原亚区交界线左侧边缘。境内溪壑纵横,树草丰茂,水质清纯,许多区域人烟稀少,人迹罕至。幽静的生态环境,为野生动物的栖息和繁衍提供了理想的条件。飞禽、走兽、鱼蛇、昆虫,种类繁多,有许多珍稀种群。据1980年中国科学院华南考察队考察,境内有陆生脊椎野生动物22目、58科、149种。以鸟类居多,占种数的46.9%;其次为兽类,占28.9%;爬行类占16.1%;两栖类占8.1%。属国家一类保护的3种:豹、云豹、黄腹角雉;国家二类保护的25种:猕猴、短尾猴、苏门羚、穿山甲、黑熊、大灵猫、水獭、林麝、水鹿、豺、鸳鸯、鸢、雀鹰、松雀鹰、红腹角雉、白冠长尾雉、红腹锦鸡、褐翅鸦鹃、草鸮、斑头鸺鹠、短耳鸮、长耳鸮、虎纹蛙、大鲵。其中18种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国际贸易公约》。属湖南省级保护的有獐、毛冠鹿、红嘴相思鸟等54种。还有脆蛇蜥、丽纹蛇、鱼游蛇以及索溪峪景区野人井内通体透明的盲眼鱼等奇异动物。
兽类
境内有兽类8目、21科、43种,属国家一、二类保护的13种,散布于各景区内。
鸟类
境内鸟类众多,有10目、24科、70种。以留鸟为主,兼有候鸟。属国家保护种类的13种,占境内鸟类总数的18.6%。
两栖类
境内有两栖类动物2目6科12种,其中属国家保护对象的主要有大鲵和虎纹蛙两种。
爬行类
景区内除常见的爬行类动物外,奇异的有脆蛇蜥、丽纹蛇和鱼游蛇等。
人口
截至2023年末,武陵源区常住人口5.96万人,按城乡分:城镇人口4.24万人,农村人口1.72万人,全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71.14%。
经济
综述
2023年,武陵源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97897万元,同比增长7.4%。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5373万元,同比增长2.5%;第二产业增加值12099万元,同比下降1.6%;第三产业增加值460425万元,同比增长7.9%;三次产业结构为5.1:2.43:92.47,第一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0.19%,第二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0.07%,第三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99.88%。
历年数据参考资料
2023年,武陵源区固定资产投资同比下降9.8%,其中项目投资(不含农户)投资同比下降5.9%,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下降34.1%。
2023年,武陵源区实现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收入66827万元,同比下降16.32%;地方财政收入43399万元,同比增长5.65%,其中税收收入21326万元,同比下降15.92%,非税收入22073万元,同比增长40.45%;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支出161085万元,同比增长13.28%。
第一产业
2023年,武陵源区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3500万元,同比增长3.0%。其中农业产值24089万元,同比增长3.2%;林业产值5000万元,同比增长7.6%;牧业产值10760万元,同比下降3.0%;渔业产值751万元,同比增长7.0%;农林牧渔专业及辅助性活动产值2900万元,同比增长7.7%。
2023年,武陵源区全年粮食种植面积2733.34公顷,粮食产量1.42万吨;油料种植面积14351.23亩,油料产量1614吨;蔬菜及食用菌种植17715亩,蔬菜及食用菌产量34151吨;茶叶产量212吨。
截至2023年末,武陵源区生猪存栏1.10万头,牛存栏0.06万头,羊存栏0.54万只,家禽存栏12.39万羽。全年生猪出栏2.05万头,牛出栏0.04万头,羊出栏0.41万只,家禽出栏10.88万羽;猪肉产量0.15万吨,禽蛋产量0.03万吨。
截至2023年末,武陵源区共有农产品加工企业19家,国家级及省级龙头企业2家,农产品加工企业营业收入23199万元,实现利润1870万元。全年休闲农业经营主体个数140个,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接待人次35万人次,休闲农业经营收入7533万元。
2023年,武陵源区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2个,高标准农田建设面积0.4万亩,绿色有机地标农产品认证个数8个,全区稻田综合种养0.02万亩,全年化肥施用量(折纯)1063.69吨。
2023年,武陵源区开工各类水利工程16处,水利工程投入资金5200万元,水利工程完成土石方100万立方米。
第二产业
2023年,武陵源区工业增加值同比下降7.4%;规模工业增加值同比下降9.5%。建筑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5%。
第三产业
旅游
截至2023年末,武陵源区拥有旅游等级区(点)6家,其中4A级以上旅游景点4家。全区旅游总收入219.38亿元,同比增长173.85%,国内旅游人次1591.7万人次,同比增长109.7%;国内旅游收入215.14亿元,同比增长168.69%;入境人数31.13万人次,其中外国人24.98万人次,港澳台同胞6.15万人次。
国内贸易和对外经济
2023年,武陵源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99405万元,同比增长7.5%。全区进出口总额412.11万元,同比下降34.27%,其中出口额360.37万元,同比下降42.51%。
邮政、电信业
2023年,武陵源区电信业务总量8592.73万元,年末固定电话用户0.68万户,移动电话用户6.8万户,互联网宽带用户数4.22万户。
金融
截至2023年底,武陵源区金融机构存款余额57.44亿元,同比增长14.2%;金融机构贷款余额94.45亿元,同比增长5.0%。
交通运输
交通
焦柳线上的张家界火车站连接全国东西南北,张家界机场已开通香港、澳门、北京、大连、上海、广州、深圳、珠海、厦门、青岛、福州、成都、重庆、武汉、西安、南京等20多个城市和地区的航线,省会长沙至张家界高速公路已开通,陆、空立体交通网络基本形成。
截至2022年末,武陵源区拥有公路总里程392.23千米,其中高速公路0千米;农村三路提质改造4.1千米。
运输
2023年,武陵源区公路客运量701.6万人,同比增长218%;水运客运量108.2万人,水运客运周转量649.2万人公里。年末全区拥有公路总里程395.65公里,其中高速公路0公里;农村公路提质改造4.1公里。
社会事业
科技事业
2023年,武陵源区科技成果登记数7项,签订技术合同登记25项,技术合同成交额登记1.66亿元。全区专利申请量11件,授权专利11件。全区共有特种设备1152台,重点工业产品质量督查抽查45批次,共有强制检定计量器具1128台(件),食品生产许可证10张。
教育事业
2023年,武陵源区小学在校生3933人,初中在校生2175人,普高在校生1046人,职高在校生860人。幼儿园在园幼儿人数1693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小学毕业生升学率100%,高中阶段毛入学率96.64%。各类民办学校6所,民办学校在校学生678人。
文化事业
截至2023年末,武陵源区共有艺术表演团体3个,群众艺术馆、文化馆1个,公共图书馆1个,博物馆、纪念馆2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目录2个。全区有中、短波广播发射台和转播台1座,全区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99.55%,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99.58%,有线电视用户7115户。
体育事业
截至2023年末,武陵源区共有体育场地211个,体育馆0个,运动场83个,游泳池4个,各种训练房4个,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2.48万人,全区开展全民健身项目25项次。
医疗卫生
截至2023年末,武陵源区共有医疗卫生机构51个,其中:医院2家,妇幼保健院1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4个,诊所、卫生所、医务室16家,村卫生室24家。全区卫生技术人员338人,其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135人,注册护士122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防疫站)1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防疫站)卫生技术人员15人;卫生监督所(中心)1个,卫生监督所(中心)卫生技术人员8人;全区医院床位数140张。全区共有乡街道卫生院6家,床位数49张,乡镇卫生院技术人员50人。全区孕产妇免费产前筛查300人。
社会保障
2023年,武陵源区全年获得政府最低生活保障的城镇居民2865人次,发放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经费131.54万元,同比增长6.2%;获得政府最低生活保障的农村居民7566人次,发放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经费267.82万元。全区共有提供住宿的民政机构床位数301张,提供住宿民政机构收养人数143人;社区养老服务机构和设施14个。全区全年销售社会福利彩票620.93万元。
2023年,武陵源区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5.76万人,其中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4.08万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1.68万人,其中职工1.08万人,退休人员0.6万人。参加生育保险职工人数1.08万人。
历史文化
文物古迹
龙凤庵
位于张家界公园西北侧中湖乡的化香坡。坐北朝南,东侧有“金凤展翅”和“独龙峰”对峙。“石壁嶙峋,拥起卧龙之势;山林翡翠,飞来仙凤之形”。龙凤庵因此得名。龙凤庵碑刻记载,该庵为明代所建,清代7次修缮,规模为二进三殿,面积达1100余平方米。庵建在桑(植)、慈(利)古驿道上,昔日香火鼎盛,远近闻名,现尚存前殿、化香炉石塔,左右二龙门,左右二凤池等,另有9块碑刻,保存完好,是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朝天观。建于森林公园朝天山。“山以朝天名,意取乎仰容昊天”。观址原在山顶,其间曾历劫难数次,几致朽废。康熙年间,有和尚醒作入观苦修,恢复旧貌。乾隆年间,有山民李国玉在山顶耕地时获真武铜像,供于观中,自此香火鼎盛。后屡经修缮,规模达三进两殿20余间,面积达1900平方米,为武陵名刹。其建筑风格独树一帜,庙周围夹墙环抱,门、窗、柱、匾具是雕刻岩石结构,有大小门洞17个,历代碑刻42块。民国时被土匪毁坏,现仅存部分石墙及山门,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天子山寺庙
天子山上有“天子庙”三座,按上、中、下位置,正名分别叫“向王宫”、“天子殿”和“天子庙”,建于天子山的向天湾、丁心溶和烽火台。三座天子庙都是当地人民为纪念元末明初的土家族起义首领向大坤,于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二十三年(1390年)、二十四年(1391)建造。经清代乾隆年间(1736—1795年)、同治二年(1863年)、同治九年(1870年)三次续建和修缮。向大坤系巴蜀大盘龙洞主、靖安宣抚史向肇云之第四子,生于元致和元年(1328年),元至正十七年(1351年)逃兵燹至龙潭。明洪武二年(1369年),向大坤应青岩隐士李伯如之邀,率众上山,举旗起义,吹角齐军,称王号,称向王天子。此后攻州占县,震动朝野。明太祖曾先后派湖广平章杨景、中山侯汤和、江夏侯夏德兴率部征剿。苦战数年,于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兵败,在神堂湾跳崖身亡。三庙面积都在150平方米左右,供有向王夫妇木塑金身,在清代修缮时添立:“当今皇帝万万岁”木牌一块,现仅存遗址和天子殿、天子庙记事石碑2块。
灵贞观
在宝峰山巅海拔1212.8米处。经宝峰湖登鹰窝寨,过红箱岩、玉玺岩可达观址。坐西朝东,门洞横额为“胜武当”,下有联云:“庙貌更□留昭士,圣灵常显护众生”。呈丁字状,依山就势建筑,东西两殿堂,南北两禅房。墙为条石砌就,瓦为生铁铸成。环嵌在殿堂四周的石刻,对宝峰山记述甚详。碑云:自汉就建有小庙,宋前规模甚小,经明、清两代迁建,扩建始成规模,曾是铁禅老祖习道之处。屋上铁瓦毁于“文革”,现仅存庙身。
百丈峡石刻
石壁高耸,题刻甚多。“百丈峡”三字字径围丈许,攀崖飞刻,旁注“明进士于越天门山人李□书”等字样;明嘉靖年间,九永兵备兼左参政胡桂芳过此题诗赞曰:“峡高百丈洞云深,要识桃源此处寻,戎旅徐行风雪紧,谁将兴尽类山阴。”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正月二十七日由永定指挥张国将督工镌刻。正德元年(1506年)石刻记载的是慈利县丞其宠及地方官卓思廉督工凿通石壁便道情况,还有捐献银两的户主花名。
非遗项目
截至2022年末,武陵源区共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个。
民间艺术
八宝铜铃舞
这是土家族古老的祭祀舞蹈。相传八宝为古代土家先祖八个部落的首领,人称“八部大王”、“八部大神”,后来,八位首领先后战死。后人为纪念他们,便精心制作了八个铜铃,并按八部王在位时穿的八幅罗裙,骑着象征祖先骑过的宝马,手摇铜铃,翩翩起舞,高唱祭祖求福的古歌,以示怀念。因为八个铜铃代表八个首领,就把这种舞蹈取名为“八宝铜铃舞”。
土家打镏子
打镏子,俗称“打家伙”,是土家族一种独特的民间器乐。全套镏子由小锣(又叫勾锣)、头钹、二钹、大锣等四件打击乐组成。有些曲牌还加唢呐、板鼓伴奏。凡遇土家婚嫁迎娶、逢年过节、调年摆手等喜庆场合都少不了它。甚至有些土民有事无事打打自娱自乐,故在民间广为流传。
打镏子关键是要配合默契,还要根据曲牌旋律的提示,用独特的演奏技术,模仿出山的呼唤,水的流声,鸟的鸣叫,兽的驰骋等各种自然声响,使人如临其境。如“八哥洗澡”、“蚂蚁上树”、“野鸡拍翅”、“蛤蟆吐泡”等。由于打镏子的题材创意来自大自然,乡土气息浓,演奏奇特,因而在国际乐坛上大出风头,外国专家称赞土家打镏子是大自然的交响乐。
梯玛神歌
梯玛、土语,俗称土老司,意为敬神的人。土家族一年一度的“调年摆手”敬神祭祀活动,都由梯玛一手执掌,祭祀过程中梯玛演唱的敬神之歌就叫“梯玛神歌”。梯玛神歌的音乐旋律源于远古土家部落的牛角号,而其舞蹈摆手舞源于古代巴人的“巴渝舞”。梯玛神歌渊源久远,精深博大,它通过叙述土家族的起源、繁衍、战争、迁徙、开荒斩草、安居乐业、生产生活等,涉及天上地下、人间万物、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甚至生命价值、哲学世界,它深涵着音乐、文学、土语、民俗等多种学问,堪称土家族古文化的宝库。它是土家族一部光辉的民族史诗,谁破解了它深隐的“密码”,便可探出土家族历史的千古之迷。
茅古斯舞
茅古斯,相传为茹毛饮血时代的土家先民,意为“长毛的人”,后来把他们所创造的舞蹈也叫“茅古斯”,这是土家族最为原始的古典舞蹈。由于有比较完整的情节,有固定的场次和对话,故又被专家称为中国戏剧的“活化石”。茅古斯主要表现其祖先开拓荒野、刀耕火种、捕鱼狩猎等创世业绩,于逢年过节跳摆手舞之前进行。表演过程中,由一人扮演老茅古斯,另有若干女茅古斯和小茅古斯。除女茅古斯外,全部赤裸上身,头上扎五根大草辫,身穿稻草衣,男茅古斯腰上捆一根用草扎成的“粗鲁棒”,象征男性生殖器,有生殖崇拜的遗风。
茅古斯舞一般要跳六个晚上,按序分“生产”、“打猎”、“钓鱼”、“接亲”、“读书”、“接客”。其动作原始粗犷,滑稽有趣,是中国古典民族舞蹈的宝贵遗产。
民间歌谣
张家界民间歌谣浩如烟海、丰富多彩,精深博大,门类繁多,分劳动歌、生活歌、时政歌、历史叙事歌、山歌、情歌、丧歌、寿歌、摇篮歌、宗教祭祀歌、上梁歌、哭嫁歌及各种民间小调等。尤以情歌传播最广。民歌曲调十分丰富,各地唱法不一,桑植民歌较成系统,已唱出湖南,唱出国门,蜚声国际歌坛。民歌多为即兴演出,也有固定歌词。
摆手舞
摆手舞是土家族最有影响的大型歌舞,带有浓烈的祭祀色彩。歌随舞生,舞随歌而得名。《后汉书》称摆手舞起源于古代的巴渝舞。《晋书乐志》认为舞曲四篇中就有“矛渝”,“弩渝”是离不开武器的,故为古代一种战舞。巴人跟随周武王伐纣,“歌舞以凌,殷兵大溃”;秦末刘邦反秦,巴人以巴渝舞勇挫秦兵,刘邦认为有巴渝舞之遗风;明嘉靖年间土司兵抗击倭寇,大跳摆手舞。
摆手舞以讲述人类起源,民族迁徙,英雄事迹为主要内容。祭祀仪式由梯玛或掌坛师带领众人进摆手堂或摆手坪跳摆手舞、唱手舞,乘倭寇不备,大败倭寇,立下了赫赫战功。后来,这种战舞逐渐演变成土家祭祀活动,各土司辖地纷纷建摆手堂。清代《永顺府志》载:“每岁正月初三至十七日,男女齐集,鸣锣击鼓,跳舞唱歌,名曰摆手。
清代“竹枝词”盛赞摆手舞场面:摆手歌。摆手歌长达数万行,堪称土家族民族史诗。摆手分单摆、双摆、大摆手、小摆手数种,小摆手又称“社巴”。跳摆手舞不拘人数多少,少者数百,多则上万,摆手时,以击大锣、鸣大鼓呼应节奏,气势恢宏壮观,动人心魄。主要特点是手脚呈同边动作,踢踏摆手,翩翩进退,成双成对,节奏鲜明生动。
仗鼓舞
仗鼓舞是张家界市桑植县白族独有的一种民族舞蹈。仗鼓舞以“仗鼓”作道具,与朝鲜族鼓舞有异曲同工之妙。鼓长1.2米,两头大如碗口,用皮革绷面,中细可握,形如木杵。相传南宋末天宝年间,有谷、王、钟三姓兄弟在蒙将兀良“寸白军”服役,后“寸白军”被遣散,三人从云南大理流落到桑植县定居。某年腊月,白族兄弟们正在打糍粑准备过年,一帮官军突然围寨抓人,白族人即用粑粑杵奋起反击,将官军打败,白族人为庆贺这一仗的胜利,就以木杵作道具跳舞作乐,这便是仗鼓舞的由来。后来,白族人将粑粑杵改成鼓,配以笛子、唢呐、大号和锣鼓、钹、磬等鸣乐伴奏,同时创造了八十一套舞蹈动作,成为一种独具风格的民间舞蹈。
傩愿戏
傩愿戏是从古代傩祭活动演化而来的一种原始宗教剧种。每年农历八月十五至腊月二十四日,乡间驱除邪魔鬼魅、消除灾难厄运、庆贺人寿年丰时,请土老司若干人进行表演。傩愿戏有高傩和低傩两个流派。高傩流行于土家族、白族等少数民族地区,低傩流行于当地汉族地区。共同点都是敬奉“三元”,“三元”即“三清”,指元始天尊、灵宝天尊、道德天尊,传说是三个法力无边的神仙。傩愿分傩戏(或傩舞)、傩技,傩戏有固定故事,有人物对白;傩技则是喷水画符,双脚趟烧得通红的贯头(铧口),但见脚底冒烟,却安然无恙。另外,咬铧口、过火海(从炭火中过)、摸油锅、滚榨刺、上刀梯等惊险功夫等,是一种难以理喻的“神秘文化”现象。
三棒鼓
三棒鼓,唐代称三仗鼓,约于明代传入本境,并逐渐成为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艺术形式。每年春节,艺人们结伴走村串寨拜年,表现对象不分贫富,户户必到。如遇贫寒之家,表演者将别家赠送的礼品相送,意在人人过节欢喜。充分体现出土家人热情好客,心地善良的民族性格。对加强民族间团结有一定的作用。三棒鼓通常由三至五人组成,一人击鼓唱词,一人锣鼓配乐,一人耍花棒。花棒三根,长一尺,舞者左右各执一根,将另一根抛在空中,左右开弓,击打空中花棒使之不落地。也有以刀代棒,以五刀代三棒的技艺。钢刀在空中欢跳,银光闪闪,左右穿梭。技艺高强者,突然把刀抛得及高,来一个腾空飞脚,转身外摆,继续接刀上抛,令人眼花缭乱,不禁称绝。打三棒鼓,通常有“闹春耕”、“收割打场”、“庆丰收”、“拜年节”四套,分“鲤鱼跳龙门”、“玉女穿梭”、“板岩漂滩”等项目。打三棒鼓技巧性强,表演时需高度集中,用力适当,贯通一气,并与演唱者默契配合。
风景名胜
截至2022年末,武陵源区拥有旅游等级区(点)6家,其中4A级以上旅游景点4家。
武陵源旅游资源十分丰富,由张家界、索溪峪、天子山三部分组成的国家级著名旅游风景区,总面积369平方千米,其中属国家一级保护区面积53.5平方千米,二级保护区面积55.5平方千米,三级保护区面积203平方千米。现辟有游路14条70千米,观景点560多个。九十年代以来连获联合国“世界自然遗产”、“全国风景区四十佳”、“全国AAAA级风景名胜区”、“砂岩峰林国家地质公园”等殊荣。武陵源风景优美,民族风情也十分浓郁。居住在这里的土家族、苗族、白族等少数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传统习惯。到土家苗寨作客,与他们一起过“社巴节”、“四月八”、“赶秋节”或参加跳摆手舞、茅古斯舞、斗牛等文娱体育活动,另有一番情趣。
1988年,国务院确定武陵源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并批准设立武陵源县级行政区。总面积397平方千米,辖六个乡镇处,人口4.4万,有汉族、土家族、苗族、白族等多个民族。1991年,武陵源荣登“中国旅游胜地四十佳”金榜。199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武陵源作为中国首家“世界自然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97中国旅游年,武陵源被国家旅游局列为35个王牌精品旅游景点之一。2000年,武陵源风景名胜区被国家旅游局评定AAAA级风景旅游区。同年,武陵源被建设部授予“文明风景区”称号。2004年被列为世界地质公园网络名录。
武陵源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以“峰奇、谷幽、水秀、林深、洞奥”为主要风景特色。景区内有石峰3103座,形态万千,有长达2000米以上的沟谷32条,总长85千米,有大小溪流800多条。
武陵源拥有中国典型的巨大溶洞,现已探明大溶洞,落水洞40个,黄龙洞为整个东南亚岩溶景观的缩影。
荣誉称号
2018年12月,武陵源区获第二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称号。
2019年3月6日,中央宣传部、财政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公布《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第一批)》名单,武陵源区在其中。
2019年9月,入选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
2020年1月,入选2020中国春季休闲百佳县市。
2020年4月,入选2020中国夜经济繁荣百佳县市。
2020年5月,入选2020中国县域全生态百优榜。
2021年1月29日,入选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的2020年度真抓实干成效明显的地区名单。
2021年12月2日,入选拟授牌命名平安中国建设示范县名单。
2023年8月,入选2023“深呼吸生态旅游魅力名县”名单。
参考资料
行政区划.张家界市武陵源区人民政府.
概况信息.张家界市武陵源区人民政府.
历史沿革.张家界市武陵源区人民政府.
最新修订时间:2024-06-17 20:05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