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沿革
自强学堂
1893年,湖广总督张之洞向光绪帝上奏《设立自强学堂片》,并获得批准,于是在湖北武昌创办自强学堂,这就是武汉大学的前身。自强学堂开设四门课程,分别为方言(即外国语言)、算学、格致、商务,主要目的是培养外语和商务人才。此为中国近代第一所新式高等专门学堂。1896年,矿务、化学学堂并入其中。1902年,自强学堂更名为方言学堂,校址也迁移到武昌东厂口。1911年,方言学堂被迫停办。
国立武昌中山大学
1913年,以原方言学堂的校舍、图书、师资为基础,改建成国立武昌高等师范学校,设英语、博物、数学物理、历史地理等四部。1922年,改四部为8系,即教育哲学系、国文系、英语系、数学系、理化系、历史社会学系、生物系、地质系。次年,国立武昌高等师范学校改名为国立武昌师范大学。1925年,国立武昌师范大学改名为国立武昌大学。1926年,国立武昌大学、国立商科大学、省立医科大学、省立法科大学、省立文科大学以及私立文华大学等合并,建立国立武昌中山大学。设有大学部和文、理、法、经、医、预6科、17个系2个部。
武汉大学
1928年,国立武昌中山大学改组为国立武汉大学,设置了文、理、工、法四个学院。李四光先生将罗家山(今珞珈山)选定为新校址。时任文学院院长的闻一多先生提出将新校址罗家山(又名落驾山)改名为珞珈山,此后“珞珈”便成为了武汉大学的代名词。
1932年,学校由武昌东厂口迁入珞珈山新校舍。1936年,学校成立农学院,成为有5个学院15个系以及2个研究所的综合性大学。1937年12月31日,周恩来在武汉大学发表了以《现阶段青年运动的性质和任务》为题的演讲,向青年发出了投身抗日救国运动的有力号召。1938年,学校西迁,历经颠沛后迁入四川乐山,农学院并入中央大学。
1946年,抗战胜利结束后一年,武汉大学迁回武昌珞珈山,同年农学院被恢复,并新设立了医学院。至此国立武汉大学设有文、法、理、工、农、医6个学院21个系8个研究所。1946年10月2日,教育部令国立武汉大学设立医学院,学校成立了以李宗恩为主任委员的医学院筹备委员会,医学院在武昌东厂口老校舍设立了附属医院一所。1947年医学院开始招生,同年附属医院开业,至此国立武汉大学得以形成文、法、理、工、农、医六大学院并驾齐驱的办学规模和格局。
1950年,武汉大学成立水利系(湖南大学水利系划入)。武汉大学医学院分出,成为中南同济医学院(与上海同济大学医学院合并)。1952年,河南大学等校的水利系划归武汉大学,武汉大学成立水利学院。武汉大学农学院分出,成为华中农学院(与湖北农学院合并)。哲学系归入北京大学,矿冶系调进中南矿冶学院。
1953年,武汉大学土木系的工民建、土木测量专业和电机系的无线电广播及通讯专业、电信组并入华南工学院(今
华南理工大学)。1954年,水利学院分出,成为武汉水利学院。1956年,恢复哲学系。1958年,恢复外文系。同年,毛泽东主席到访武汉大学,在操场上同武汉高校万余名师生见面。为纪念这历史性的时刻,操场后来被命名为“九一二操场”。
1966年,武汉大学在湖北西北部的襄阳隆中,建立了襄阳分校。1970年,学校在湖北荆州,建立了沙洋分校。1977年,襄阳分校、沙洋分校停办。1978年,建立了计算机科学系、空间物理学系、病毒学及分子生物学系3个新系。
1980年,武汉大学代表团与法方代表团互访,签署《中国武汉大学与法兰西共和国合作会谈纪要》,双方开始在联合培养、科学研究、文化交流等领域开展深入合作,该校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和法国交流时间最长、范围最广的高校之一,被誉为“中法合作硕果和友谊的象征”。1984年,武汉大学成立经济与管理学院、图书情报学院,成为全国第一批成立研究生院的院校之一。1986年,经济与管理学院分为经济学院、管理学院两个学院;法学院成立。1988年,成人教育学院、建筑学系成立。1990年,外国语言文学学院成立。
1992年,政治与行政学院、生命科学学院成立。1993年,武汉大学举行百年校庆盛典。1994年,空间物理学系和无线电信息工程学系两系合并成为了电子信息学学院。1995年,新闻学院成立。1996年,旅游学院、律师进修学院、哲学学院成立。1997年,文学院、化学学院、物理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成立。1998年,历史文化学院、留学生教育学院成立。1999年,武汉大学在原本的院系基础上进行重组,由原来的16个学院和3个直属系,改组为数学与计算机科学、生命科学、物理与电子信息科学、化学与环境科学、人文科学、法、商、外国语言文学、大众传播与知识信息管理九大学院。
2000年8月2日,武汉大学、武汉水利电力大学、武汉测绘科技大学、湖北医科大学合并成组建新的武汉大学。2009年,中组部先后下发了《关于建立和规范高校干部培训基地的意见》《关于印发首批全国干部教育培训高校基地名单的通知》,确定武汉大学等13所高校为首批全国干部教育培训高校基地。2010年,武汉大学又先后被确定为湖北省综合类的干部教育培训高校基地和山西省干部教育培训省外高校基地。
2011年,教育部会同中央政法委联合试点卓越法律人才培养计划,批准武汉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复旦大学、山东大学等22所高校为涉外法律人才教育培养基地,重点加强涉外法治人才培养。2013年4月,首批入选国家“
2011计划”。2015年6月,被
教育部评为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
2016年6月,武汉大学加入“大学通识教育联盟”。2017年,武汉大学入选双一流建设高校行列,并跻身36所A类高校名单。2017年1月,被认定为全国首批
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6月,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印发《关于建设第二批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的实施意见》,公布了第二批92个双创示范基地,包括武汉大学在内的15所高校入选;9月16日,成为首批
一流网络安全学院建设示范项目高校;11月,学校被评为第一届
全国文明校园。
2018年3月,首批入选
国家级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4月,获准成为首批
学位授权自主审核单位;11月,武汉大学等9所“双一流”建设高校联合组建了
医学“双一流”建设联盟。2019年7月,首批入选
中国高校行星科学联盟;11月,武汉大学楚剧传承基地入选全国普通高校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
2020年6月,发起并加入
法学教育创新联盟;9月,入选健康扶贫联盟。10月,被国家知识产权局、教育部确定为2020年度国家知识产权试点高校;12月,长江文明考古研究院正式落户武汉大学,著名考古学者
樊锦诗任名誉院长。
2021年8月,陈东升携泰康保险集团,向武汉大学捐赠10亿元,用于支持武大建设一流医学和生命科学学科;9月,入选第二批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拟入选单位名单;10月30日,武汉大学长三角科技创新中心揭牌暨第一批科技人才项目签约活动在江阴市青阳镇隆重举行;12月30日,由武汉大学等组成的
全国乡村振兴高校联盟成立。
2022年2月,武汉大学入选第二轮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9月22日,武汉大学、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院、华中科技大学共同组建的
武汉量子技术研究院在光谷正式入驻运营;10月4日,
天壕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向武汉大学捐赠3000万元,设立“珞珈天壕校园文化建设基金”,用于支持武汉大学校园文化建设; 11月15日,教育部批复同意武汉大学章程修正案(2022年核准稿)。
2023年3月12日,武汉大学天文学系成立,隶属于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4月12日,武汉大学数字化乡村振兴研究中心揭牌;6月9日,武汉大学智慧水利系正式揭牌成立;6月10日,武汉大学水工程科学研究院揭牌; 6月,入选首批湖北省卓越工程师学院试点建设高校名单。
2023年9月20日上午,武汉大学揭牌成立前沿交叉学科研究;9月27日,先进储能材料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增补武汉大学为共建参建单位和理事单位;11月,武汉大学表示将设立郑州研究院;11月21日,湖北省北斗卫星技术应用协会正式揭牌,该协会由中国电信武汉分公司、武汉大学、航天行云科技有限公司等6家单位共同发起;11月29日上午,武汉大学建校130周年大会在卓尔体育馆举行;12月,牵头成立全国基础软件安全可信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
2024年3月11日,成立武汉大学机器人系;3月27日,武汉大学开设雷军班,将向全国招15名本科生,本博贯通培养;4月9日,由
罗爱平校友捐赠的武汉大学爱平音乐厅正式启用;4月11日,武汉大学宣布2024年起,在计算机学院新设雷军班;6月14日,武汉大学碳中和研究院揭牌成立。9月,武汉大学发布珞珈三号02星(武汉一号)数据。10月,武汉大学东莞水乡储能中心揭牌。12月16日,武汉大学人工智能学院正式成立。12月18日,武汉大学卓越工程师学院成立。12月21日,武汉大学纪检监察研究院成立。同月,武汉大学正式获批设立国家老年大学武汉大学分校。12月25日,武汉大学先进载荷与卫星研发基地揭牌。
办学条件
院系设置
截至2024年12月,武汉大学设有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理学、工学、信息科学和医学六大学部38个学院以及3所三级甲等附属医院,开设130个本科专业,学科专业涵盖了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交叉学科等13个学科门类。
学科建设
2017年,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武汉大学51个参评学科中,19个学科排名A类,26个学科排名B类,6个学科排名C类。A类学科数居全国高校第七。19个A类学科中,A+学科4个:马克思主义理论、地球物理学、测绘科学与技术、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A学科4个:法学、生物学、软件工程、公共管理;A-学科11个:哲学、理论经济学、中国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数学、物理学、化学、地理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水利工程、工商管理。
截至2024年12月,武汉大学有58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53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有36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10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有47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有11个“双一流”建设学科,5个一级学科、17个二级学科被认定为国家重点学科,6个学科为国家重点(培育)学科。截至2024年5月,该校共有20个学科跻身ESI全球前1%行列,其中8个学科进入全球前1‰行列。
师资力量
截至2024年7月,武汉大学有专任教师3700余人,其中正、副教授2700余人。截至2024年12月,有12位中国科学院院士、6位中国工程院院士、3位欧亚科学院院士、12位人文社科资深教授、15位国家级教学名师。
教学建设
截至2016年3月,武汉大学有14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截至2020年5月,武汉大学有8个“强基计划”培养专业;截至2021年11月,该校有11个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截至2022年6月,武汉大学有共82个专业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2000年至2014年,武汉大学共获国家教学成果奖41项。其中,2001年一等奖2项、二等奖10项;2005年一等奖1项、二等奖6项;2009年一等奖3项、二等奖11项;2014年一等奖3项、二等奖5项。截至2018年3月,该校共44个项目获得湖北省高校教学成果奖。2023年7月,武汉大学有12个项目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获;2023年3月,该校有47项获得湖北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
合作交流
2016年6月28日,武汉大学与乐山市政府、乐山师院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在科技、经济、文化、人才培养等领域开展全方位合作;2018年4月25日,与小米公司签约共建人工智能联合实验;2018年11月26日,该校与咸宁市政府再签战略合作框架协议;2019年6月,武汉大学与
华为签署战略合作协议;2022年8月23日,《贵州省人民政府—武汉大学战略合作协议》签约仪式在贵阳举行,该校与贵州省政府签署战略合作协议;2023年3月30日下午,马英九先生带领台湾青年学生造访武汉大学,并与学校学生交流座谈;2023年11月26日,武汉大学与三沙市人民政府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截至2023年12月,武汉大学与53个国家和地区的341所大学、科研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
2009年4月,武汉大学建立汉语国际推广教学资源研究与开发基地,基地覆盖亚洲、欧洲、大洋洲、美洲2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设完成“汉语国际推广教学资源库暨汉语一二三”网站、“汉语应用文写作软件”“汉语HSK考试学习卡”等教学产品,部分产品参加了全球孔子学院教育资源和其他展览。2012年,与美国
杜克大学在江苏省昆山市合作创办
昆山杜克大学,该校每年接待来访外宾2500人次,聘请约百名外国专家长期在校任教,每年举行国际学术会议30余场。
此外,武汉大学与法国三十几所高校建立了学术关系,被
希拉克总统称为“中法合作的典范”。武汉大学先后与法国巴黎第七大学、美国
匹兹堡大学、
德国杜伊斯堡—埃森大学、英国
阿伯丁大学等国外高校共建了四所
孔子学院。
附属医院
截至2021年9月,武汉大学有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武汉大学口腔医院3所直属附属医院(临床学院),以及附属同仁医院(同仁临床学院)、武汉总医院临床学院(军民融合发展中心)、恩施临床学院、泰康仙林鼓楼临床学院、附属爱尔眼科医院(爱尔临床学院)等附属医院。
学术研究
科研平台
截至2024年12月,武汉大学有4个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1个国家应用数学中心、2个2011协同创新中心、2个国家高端智库、2个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共享平台、8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6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还拥有7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8个强基计划招生专业、11个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基地、10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和1个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
研究成果
截至2024年12月,2000年以来,学校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1项,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2项,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和国家科技进步奖99项,SCI论文数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数均位列全国高校前列,在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评选中获奖数居全国高校前三位,国家社科基金课题、教育部社科课题均居全国高校前列,并有数十项成果获得国家“五个一工程”奖、国家图书奖、中国图书奖。学校连续十余次荣获深圳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优秀产品奖(成交奖)和优秀组织奖。
此外,武汉大学参与了三峡工程、南水北调、西电东输等国家重点工程项目的科学研究和工程建设,在南北极科学考察、重大传染性疾病防治等科技攻关中不断取得新的突破,拥有马协型、红莲型杂交稻、高频地波监测雷达、GPS全球卫星定位与导航、高性能混合动力电池等应用型科技成果。在人文社会科学方面,该校积极探索关系国家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取得了一批具有重大理论意义与应用价值的科研成果。
学术资源
图书馆
武汉大学图书馆以其历史悠久、藏书丰富、建筑宏伟、环境幽雅而闻名于世。图书馆前身为19世纪末湖广总督张之洞创办的湖北自强学堂图书室,1917年正式建馆,1928年定名国立武汉大学图书馆。1935年启用坐落在东湖之滨、狮子山顶的图书馆大楼。1985年在校园中心建成了一座新图书馆。2000年8月,武汉大学与武汉水利电力大学、武汉测绘科技大学、湖北医科大学合并,四校图书馆合并为新的武汉大学图书馆。2011年11月,总馆新馆扩建工程完成启用。2016年5月,信息科学分馆新馆建成启用。
截至2024年7月,该校图书馆馆舍面积为77389平方米,资料室为14242平方米,代管国家网络安全学院图书馆20702平方米,总服务面积达到112333平方米,设有资源建设中心、文献借阅中心、学术交流与服务中心、古籍保护中心、特藏中心、技术支持中心和工学分馆、信息科学分馆、医学分馆等六个中心和三个分馆。
截至2023年底,该校图书馆文献资源总量达2282万册。印刷型文献共732万册,其中图书604万册,报刊合订本88万册,地图、声像、缩微资料18万件,学位论文22万册;2023年订购各类文献数据库572个,中外文电子书刊达1550万册,其中电子图书1302万册,电子期刊248万册。学科覆盖文、理、工、农、医等各个领域。在全国文献资源调查中,有21个学科的藏书被评为“研究级藏书”,水利工程、动力工程、电力工程、测绘制图等专业的中外文书刊保障率位居全国榜首。馆内收藏有自1907年以来近1个世纪的生物医学检索信息,各种比例尺国家基本地形图和航空航天地球摄影照近10万件。图书馆藏有古籍20余万册,有300多种收入 《中国古籍善本书目》,66种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已经形成印刷型文献、数字化文献和网上文献信息三位一体的文献资源保障体系。
截至2023年12月,武汉大学及下属各机构出版学术期刊共计56种,该校定期公开出版31种专业刊物。
校园文化
学校标志
武汉大学溯源于1893年清末湖广总督张之洞奏请清政府创办的自强学堂,历经传承演变,1928年定名为国立武汉大学,是近代中国第一批国立大学。1949年新中国成立,学校更名为武汉大学。
武汉大学校徽为正圆形,内圈正中为老图书馆线条造型,表达学校独有地标特征和文化标志;中间下书阿拉伯数字“1893”,为武汉大学前身自强学堂创办时间;内外圈间,上方为武汉大学英文名称“WUHAN UNIVERSITY”,下方为中文汉字毛体校名。标准校徽为双色校徽,由珞珈蓝和珞珈绿两种颜色构成。
武汉大学校旗旗面为红色,正中为毛体“武汉大学”四字,左上角为标准双色校徽。规格为长192厘米、高128厘米和长240厘米、高160厘米两种,可在不同环境下选用。
校名徽章以标准校名为基础进行设计制作。共有两种形式:白底红字为学生佩戴;红底白字为教职工佩戴。校名徽章的规格为长50毫米、宽15毫米、厚度1.2毫米,用于重大场合佩戴使用。
精神文化
1993年,在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经校务委员会审议,武汉大学新校训定为:自强、弘毅、求是、拓新。
“自强”语出《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意为自尊自重,不断自力图强,奋发向上。自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成就事业当以此为训。该校最早前身为“自强学堂”,其名也取此意。
“弘毅”出自《论语》“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一语。意谓抱负远大,坚强刚毅。该校30年代校训“明诚弘毅”就含此一词。用“自强”“弘毅”,既概括了上述含义,又体现了该校的历史纵深与校风延续。
“求是”即为博学求知,努力探索规律,追求真理。语出《汉书》“修学好古,实事求是”。“拓新”,意为开拓、创新,不断进取。
概言之,该校新校训的整体含义是: 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伟大精神,树立为国家的繁荣昌盛刻苦学习、积极奉献的伟大志向,以坚毅刚强的品格和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努力探求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开创新局面,取得新成绩,办好社会主义的武汉大学,不断为国家作出新贡献。
武汉大学校歌为《武汉大学校歌》,为1998年所征集,由陈望衡等作词,陈国权谱曲。
社团文化
截至2023年8月,武汉大学拥有校级学生社团132个,院级学生社团近300个,分为思政创新、学术科技、文化体育、公益自律等类型,包括武汉大学普法协会(学生)、武汉大学樱之音口琴协会(学生)、武汉大学逻辑推理协会(学生)、武汉大学春晖公益中心(学生)、武汉大学生命探索者协会(学生)等社团。
其中,武汉大学普法协会(学生)是由武汉大学法制办公室指导的校级学生社团,是带有法律性质的综合性学生社团,设会长一名、副会长三名,下辖秘书处、宣传部、实践部、外联部四个部门;武汉大学樱之音口琴协会(学生)成立于1996年,是全校“二十强”学生社团之一,也是华中地区最大的学生口琴社团之一。
行政管理
现任领导
历任领导
校园环境
武汉大学是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东湖风景区的组成部分。该校坐拥珞珈山,环绕东湖水,被誉为“全中国最美的大学之一”。
武汉大学校园是
中国植物学会植物园分会,校园内拥有多种国家一级保护树种;截至2014年6月,该校有种子植物120科、558属、800多种,其中属于珍稀濒危的植物有11科17种,古树名木13株;还有大量小灌木、野生花卉、药用植物和岩生植物,如盘龙参、紫芝、海金沙、金鸡菌、挖耳草、江南毛莨等。此外,截至2011年,该校校园内已有樱树1000多株,内含日本樱花(即江户樱花)、山樱花、垂枝大叶早樱和红花高盆樱桃共四个植物学种和十多个栽培品种或变种。该校樱花每年三月中旬进入盛花期,有
樱花城堡、
樱花大道、
樱顶、
珞珈广场、
凌波门等相关景点。
武汉大学校园内中西合璧的宫殿式早期建筑群建成于20世纪30年代。2001年,26栋武汉大学早期建筑(群)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如宋卿体育馆、樱园老斋舍、老图书馆、理学楼、半山庐、周恩来、郭沫若等故居十八栋。武汉大学校园内还先后建有“六一纪念亭”“闻一多先生纪念塑像”“鲲鹏展翅”“李达塑像”“爱因斯坦塑像”“阿兰佩雷菲特塑像”“李四光塑像”“王世杰塑像”“孔子铜像”等人文景观。
樱花大道
樱花大道,武汉大学著名景观之一,正名为樱园路,是武汉大学樱园的核心部分。樱花大道,长约300米长,道路两旁的樱花以日本樱花为主,收集了早樱和垂枝樱共6种10余个佳品的樱花,花色丰富,绚丽多彩,枝干多异且花期不同。因此樱园老斋舍前“樱花大道”,是该校赏樱的最佳地点。
六一纪念亭
1947年6月1日,国民党军警千余人突然包围武汉大学,搜捕进步教授和学生,并开枪打死王志德、陈如丰、黄鸣岗三名学生,制造了震惊中国的“六一”惨案。6月4日,武汉大学“六一”惨案善后委员会召开联席会议,其中一项议题是讨论纪念死难者的办法。决定在校内建筑一座纪念亭,将3位同学的殉难经过,刻写成碑文,并烧制瓷像(或铜制浮雕),以作永久之纪念。
因此1947年11月,为了纪念六一惨案死难烈士而建了六一纪念亭。该纪念亭六角飞檐,碧瓦熠熠,六根朱红圆柱支撑,都蕴含六月之意,亭四周植有冬青和绿草。亭高约7米,上部攒尖顶为木质结构,下部红圆柱用水泥注成。亭中立有一块石制纪念碑,碑身高1.46米,宽约0.58米。此亭现矗立在该校教四楼外。
万林艺术博物馆
武汉大学万林艺术博物馆,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武汉大学内,该博物馆总体建筑面积 8410.3平方米,地下一层,地上三层,高28米。2013年,为庆祝武汉大学创立120周年,校友陈东升先生出资一亿元人民币在校内捐建万林艺术博物馆。2014年12月,该馆竣工,2015年5月,正式面向该校学子和公众开放。
该馆展示了武汉大学建校以来收集的各类丰富藏品,包括珍贵文物、科考标本、艺术珍品等。截至2024年7月,该馆常设展览《珞珞如石——武汉大学万林艺术博物馆基本陈列》分为演化与繁荣、生命与环境、考古与文明、文物与艺术四个部分。凤鸣荆楚展出近1300件鸟类动物标本、140多件哺乳动物标本以及400余件(套)文物,全面展现了中国鸟类多样性和地理分布特征,涵盖了地球自然环境的五大生态系统,勾勒出中华文明的历史变迁和文化脉络。
校友情况
教育界、军政界、学术界、企业界均有武汉大学的校友。该校还设立了“杰出校友”奖,该奖项是武汉大学为校友设立的最高荣誉。该校自1996年就开始遴选杰出校友,截至2024年7月,“杰出校友”奖已评审十届。
所获荣誉
学校排名
截至2024年7月,武汉大学在2024年的QS世界大学排名中位列第194名;在2025年的QS世界大学排名中位列第194名。
截至2024年7月,武汉大学在软科中国大学排名(主榜)中位列第9名;在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名中位列第101-150名。
学校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