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心诚意,
汉语成语,拼音是zhèng xīn chéng yì ,意思是
儒家提倡的一种修养方法,现也泛指心地端正诚恳。正心诚意是儒家倡导的一种
道德修养境界。出自《礼记·
大学》。
为后儒所推崇。宋代程颐说,进修之术,“莫先于正心诚意”(《遗书》卷十八)。朱熹也赞之为“万世学者之准程”(《
朱文公文集》卷七十八《复斋记》)。明王畿以
先天与后天区别正心与诚意:“正心先天之学也,诚意后天之学也。”认为“心本至善”,而“吾人一切世情嗜欲,皆从意生”,“始有不善”,故须在“先天心体上立根”,则“意所动自无不善”(《三山丽泽录》)。
王守仁以为“心之本体,本无不正,自其意念发动,而后有不正”,故强调意诚为心正的前提,“意无不诚,而心可正矣。”(《
大学问》)
刘宗周则强调“心之主宰曰意,故意为心本”(《学言下》)。认为“意”是至善无恶的,主张“不沿良知而揭慎独”(《
思复堂文集》卷七《候毛西河先生书》)。
中国古代儒家所倡导的一种内心道德修养过程。正心是说心要端正而不存邪念;诚意是指意必真诚而不自欺。语见《礼记·大学》:“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儒家认为,人心受到忿激、恐惧、好乐、忧患等情欲的影响会不得其正,而心必须有所诚求,才能不乱而正。所以,“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诚意的关键在于“格物致知”。只有对人情物理的认识提高了,才能服膺义理,主动克制情欲。这样,由于意真诚、心端正,个人道德完善,家庭中形成父慈子孝的关系,治国、
平天下的政治理想也就实现了。正心诚意是达到心正意诚的至善
道德境界的必由之路。
正心诚意作为一种道德修养方法,受到了各个思想家的推崇。宋代理学家
程颐说,进修之术,“莫先于正心诚意”。
朱熹也赞之为“万世学者之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