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范兴国”是
兴国县的荣誉称号,它的来历要
追溯到烽火弥天的
苏区岁月。最早称呼兴国为“
模范县”的人,是当年的中共江西省委书记李富春同志。
简介
正式授予兴国县“模范县”称号的人,是当年的中共中央组织部长罗迈(李维汉)同志。1933年9月27日,在中共
江西省第二次党代表大会上,罗迈代表中央局授予兴国县“我们的模范县”的光荣称号。同年12月,在江西第二次工农兵代表会上,兴国县又荣获“全省第一模范”的奖旗,兴国县的“模范”工作经验,在
苏维埃区域产生重大影响。
毛泽东是最关心兴国县的领导同志。苏区时他曾多次来兴国指导工作,在兴国举办过“兴国县
土地革命干部训练班”,制订了《兴国县土地法》,作了著名的《兴国调查》、《
长冈乡调查》。在第二次全国工农兵代表大会上,毛泽东赞扬“兴国的同志们创造了
第一等的工作”,号召“要造成几千个长冈乡、几十个兴国县”,并亲笔为兴国的代表题写了“
模范兴国”四个大字。兴国将它制成四块匾额,悬挂在县城东西南北四个城门上。从此,“模范兴国”闻名遐迩。
苏区兴国县仅23万人口,就有8.5万人
参军参战。在慰劳红军、优待军属、筹集军粮、节省经费、发行公债、发展生产、普及教育等工作中,都创造了第一等的成绩,无愧于毛泽东授予的“模范兴国”的荣誉。
由来
1934年1月,毛泽东同志在第二次全国
苏维埃代表大会上赞扬说:“兴国的同志们创造了第一等的工作,值得我们称赞他们为模范
工作者”,并发出号召“要造成几千个
长冈乡,几十个
兴国县”。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兴国是江西红土地是著名的苏区,中央革命根据地的中心区域,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和毛泽东主席表彰、嘉奖的“创造了第一等工作”的模范县。兴国因此而誉满中华,蜚声世界。
兴国是全国著名的“将军县”:在1955年——1964年解放军实行
军衔制十年间,兴国籍将军就有56位,与湖北的红安、安徽的金寨被誉为全国三大
将军县。
兴国是全国著名的“烈士县”:在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兴国只有23万人口,参军参战的就达8万余人,占青壮年的80%,为革命英勇献身的有名有姓的烈士达23179名,其中仅牺牲在
长征途中的就有12038名,几乎每一公里
长征路上都铺上了一位兴国籍烈士的英魂,是全国
烈士数最多的一个县。
兴国还是著名的“
苏区模范县”:在1927年——1937年十年间的苏维埃运动中,兴国各项工作都成为全苏区的
模范,创造了许许多多的“之最”和“第一”,是影响深远的“苏区干部好作风”的发源地,在1934年1月的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第二次全苏大会上,毛泽东曾亲授红匾“
模范兴国”,称赞“兴国的同志创造了第一等的工作”,并提出:“要造成几千个长岗乡,几十个兴国县”。
发展历史
兴国,历史悠久。建县始于三国,吴嘉禾五年(公元236年)改称平固县,北宋
太平兴国七年(公元982年)以年号“太平兴国”为县名至今已逾千年。
兴国,人杰地灵。古有唐中书令钟绍京,宋理学诗文家李潜、李卿、
李仆父子兄弟七进士,明史学家吕复,钦天监灵台博士廖均卿,清雍正重臣礼部侍郎王思轼等皆以才学显赫于世。近代、当代人才更是群星辉映,誉为“江西三杰”之一的革命家
袁玉冰、
肖华、
陈奇涵等56位共和国将军,还有美国决策科学会议主席、泛美大学教授李电白博士,美国加州州立科技综合大学终身教授范新亚以及著名史学家、目录学家姚名达等都是其中的佼佼者。
兴国,将星璀璨。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兴国县是著名的苏区模范县、红军县、将军县、烈士县,是第三次、第四次、第五次反“围剿”的主战场。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大部分在兴国工作和战斗过,毛泽东同志做过《兴国调查》、《长冈乡调查》,在兴国办过“
土地革命干部训练班”,1934年1月,毛泽东同志称兴国人民创造了“第一等工作”,并亲笔书写了“模范兴国”的奖旗授予兴国;陈毅元帅曾兼任过中共兴国中心县委书记,朱德、周恩来、彭德怀、叶剑英、聂荣臻等也都曾先后在兴国从事过革命活动,在兴国先后创办了中共兵工厂、中央造币厂、中央红军总医院等。苏区时期,全县23万人,参军参战的就达8万多人,占青壮年的80%多。在参加长征的红军12个主力师中有7个师是从兴国出发的,其中“
兴国模范师”、“少共国际师”、“中央警卫师”三个师大多是兴国子弟。革命战争年代,全县为国捐躯的烈士有5万多名,其中姓名可考的烈士就达23179名,位居全国各县市之首,占全国烈士总数的十分之一,其中,仅牺牲在长征路上的烈士就达12038名,几乎每一公里就有一名兴国籍将士倒下。建国后,全县被授予
少将以上军衔的开国将军有56名,是全国著名的“
将军县”。
兴国是中国客家居民聚居的主要县份之一,主要来自今
陕西、甘肃、
河南、河北、
山西、
山东6省,尤以河南、
甘肃两省为多。兴国最具地方文化特色的是山歌,素有“山歌之乡”之称。兴国山歌源于唐代木客山歌,是兴国劳动人民表达思想感情的一种特定艺术形式。苏维埃时期,在动员兴国人民参军战起到了重要作用,至今流唱的《苏区干部好作风》就是一首典型的
兴国山歌。现代山歌戏《山歌情》、山歌剧《秀嬷》、《兴国山歌情歌对唱》等多次获奖。
此外,堪舆文化是兴国历史文化中的一大特色。兴国是现代中国风水学中最盛行的流派——赣派风水的
发源地,位于兴国县东南60公里的梅窖镇三僚村,素有“中国风水地理文化第一村”之称。唐代末年黄巢兵进长安后,原任司天监监正的风水地理大师杨筠松,弟子曾文山、廖均卿隐居三僚村,传播风水文化,后被尊为风水祖师。风水文化在三僚村绵延一千多年,历代名师迭出,享誉海内外。古代南京、北京十三陵、
故宫、长城都是三僚风水先生堪择。
续新篇
江西兴国县,建县于三国,始称平阳县,宋
太平兴国七年以年号得名至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兴国的广为人知还是源自那段革命岁月: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只有23万人口的兴国县,参军参战的就达8万余人,5万多人牺牲,仅有名有姓的烈士就达23179名。二万五千里长征路上,平均每一公里就倒下一位兴国烈士。
在那血与火的考验中,兴国还孕育出大量的杰出将领,仅解放初期授衔的开国将军就达到54名,成为著名的将军县。兴国人民在毛泽东等老一辈
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领导下,“创造第一等的工作”,为总结推广兴国的先进经验,毛泽东同志还亲自作了著名的“长冈乡调查”和“兴国调查”,并亲自授予“模范兴国”的红匾。
6月下旬,记者走进兴国,触摸兴国的昨天,见证兴国的今天,展望兴国的明天……“第一等工作”这样创造
一路飞驰,夕阳西下时,记者赶到了兴国,走进
将军公园。
将军公园
位于兴国县城南大门,占地300余亩,由将军广场、将军纪念馆、大型群雕、将军湖等组成。在落日余晖的映照下,将军公园显得格外庄严肃穆。将军广场的正中矗立一座由汉白玉雕刻、高6米的毛泽东主席巨型雕像。园内按长征路线进行规划,安放着陈毅元帅和兴国籍56位共和国开国将军的雕像,并利用12块奇石分别雕刻了肖华上将所作的12首
长征组歌。
在将军公园的东侧,有一座由三面硕大红色军旗组成的巨大雕塑,雕塑的基座是红军奋勇杀敌、兴国人民踊跃支前的场景,军旗
中央是由毛泽东题写的“模范兴国”四个大字。
兴国县人武部部长温海告诉记者:三面军旗分别象征“中国工农红军兴国模范师”、“中国工农红军少共国际师”、“中国工农红军中央警卫师”,寓意兴国在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中组建了三个师参加工农红军。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工农红军兴国模范师”是全部由兴国青年组成的师,这是红军中的一支以地名命名的
野战军。
兴国不仅为革命队伍输送了力量,在扩大红军方面走在了苏区的前列,其他许多工作也都走在了前列。由于大量青壮年男子都在前线参军参战,劳动力严重不足,于是,为发展农业生产,支援革命战争,兴国妇女打破“女子不下田”的传统,提出“妇女学犁耙”、“妇女参加生产”的口号,长冈乡还组织了一支130多人的“妇女代耕队”。1933年8月,临时中央政府奖给长冈乡一面锦旗,上书“奖给兴国长冈乡妇女成为生产中的能手”,还奖给长冈乡水牛、黄牛各一头,
群众称之为“模范牛”。长冈乡的妇女还编了首山歌唱道:“我们有了模范牛,搞好春耕夺丰收;多打粮食给红军,消灭豪绅乐悠悠”。
在党组织的带领下,兴国县人民艰苦奋斗,全力支援革命战争,先后成为扩大红军的模范、支前参战的模范、慰劳红军的模范、推销公债的模范等10项模范。1933年5月,红一方面军总政委周恩来曾在中央苏区一次会议上盛赞“
中国外国不如
兴国,南京北京不如瑞金”。
1934年1月27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主席毛泽东,在第二次全国工农兵代表大会上赞扬“兴国的同志们创造了第一等工作,值得我们称赞他们为模范工作者”,号召“造成几千个长冈乡,几十个兴国县”,并给兴国的代表题写了“模范兴国”四个大字。为鼓舞全县人民争做永久的模范县,兴国县的代表把它带回制成四块匾额,高挂在县城东、南、西、北四个城门上。从此,“模范兴国”闻名遐迩,传颂至今。苏区作风今犹在。
这几天,
长冈乡农民张林眉头舒展了许多。去年,他妻子因病去世,他为给妻子治病花了不少钱,经济状况拮据。前不久,他在帮人做工时,又不幸摔成右腿骨折。正当他发愁没钱看病时,县民政局给他送来了1000元解困金,这让他心头感觉特别温暖。
兴国县纪委书记黄声兰告诉记者,今年县里专门从办公经费中挤出120万元来扶贫帮困,主要帮助那些遭遇重大变故的家庭解决燃眉之急,帮他们走出困境。
得知记者前来采访,
高兴镇党委书记从乡下匆匆赶来。一见面,他递上的名片令人眼前一亮:上行印着党徽和一行大字:“亲民为民福民联系卡”,下行是他的名字“孙晖”和3个联系电话号码。他解释说,在兴国,老表遇到什么问题,可以凭这张卡向干部寻求帮助。
兴国县的干部用这种特制的名片与农民交朋友,全县乡镇干部都定制了这种名片。名片上有乡干部的姓名、联系电话、工作职责。有了这个卡片,乡镇干部们就能更加深入村组进行调查研究,推广实用技术,培植科技示范户,帮扶贫困户和限时为民解决困难。只要农民一个电话,剩下的事就由乡干部来做。小小为民服务卡,架起爱民连心桥。干部变成了宣传员、技术员、服务员,农民都盼望把干部拉进家里说说心里话。
孙晖书记告诉记者:“据统计,今年1—5月,高兴镇通过为民服务联系卡推广了种草养鹅、圈养肉狗、秸秆氨化养牛等多项新技术,上百个贫困家庭得到了及时的帮扶。”
“哎呀嘞!苏区干部好作风,自带干粮去办公,日着草鞋干革命,夜打灯笼访贫农……”参观“苏区干部好作风”陈列馆时,解说员即兴给我们唱起了《苏区干部作风》的山歌。兴国县党史办张开泉主任告诉记者:“这首赣南山歌是苏区干部好作风的真实写照,也充分表达了苏区群众对苏区干部的
高度评价和赞颂之情。这种干部作风形成于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至今仍为兴国广大干部所传承。”
为杜绝腐败,赢得群众真心拥护,当时苏区各级党组织设有监察委员会,各级政府均设有工农检查部和工农控告局,到处都有“工农控告箱”。群众对党和苏维埃工作人员存在的不良作风和现象,可以随时向控告局告发,并受到法律保护。各级工农检查部经常组织“轻骑队”、“突击队”,微服私访,突击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查处。各种报刊还辟有《铁锤》、《
警钟》等专栏,专门揭露批评苏维埃工作人员存在的不良作风。这些举措,有效保证了苏区干部好作风的形成与保持。
当年,正是依靠广大苏区干部发扬优良作风,坚决贯彻执行了党的群众路线,才动员和团结起千百万群众,构筑了
真正的“铜墙铁壁”,建立和发展了红色政权,从而为把革命推向全国打下了基础。
“苏区作风今犹在。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注意工作方法,关心群众生活,如今已成了兴国干部好作风的标志。”兴国县县委书记
吴建春告诉我们,兴国县各级干部经常下乡帮扶老表,为预防吃喝风,从2000年起,兴国建立了“三项制度”:同城不吃请,下乡分餐制,进村吃派饭。这个制度坚持至今,每年节约的招待费数额可观。争当“江西崛起”模范
历史的车轮飞速前进,时光进入了20世纪八十年代。当许多地区经济飞速发展的时候,兴国这块浸透革命先烈鲜血的红土地却依然贫穷落后,甚至连水土保持都成问题。
1980年10月,世界著名水土保持专家、
英国皇家学会佩雷拉·查理斯爵士到兴国实地考察后惊呼,这里是“中国江南沙漠”,并警告“不恢复森林植被,兴国将要‘亡国’”。从此,兴国“江南沙漠”的帽子一戴就是十几年。
水土严重流失引起了国家的重视。1983年,兴国县被列为全国水土保持重点治理县之一,一场旷日持久的“绿色革命”,在这片红色的“江南沙漠”上展开了。
实践中,兴国人民逐渐摸索出一条南方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的路子。经过20多年的艰苦奋战,兴国完成飞播造林120万亩、
长江防护林百万亩,实施国家重点
生态公益林工程封山75.8万亩。目前,全县消灭了所有宜林荒山,森林覆盖率由1982年的27.5%上升为73.3%,水土流失程度明显下降,全县河床普遍下降60至80厘米。
江南沙漠变绿洲。2004年,兴国县被评为“全国绿化模范县”。龙口镇芦溪村村民自编山歌这样唱道:“哎呀嘞,如今芦溪大变样,山山窝窝披绿装,溪水长流田增产,你可晓得同志哥,山树长高了二三丈。”
既要绿起来,更要富起来。作为
赫赫有名的“将军县”,兴国人民响亮地喊出了新的口号:“率先对接长珠闽,争创江西在中部地区崛起的示范县”。
进入新世纪,按照“做强工业、做美城市、做富农民、做实基础、做旺三产、做活机制”的战略布局,兴国经济社会发展驶入了快车道,初步形成了氟化工、矿产品精深加工、体育运动产品、机械电子、轻纺等工业特色主导产业,培植了脐橙、花卉、
油茶、
灰鹅、烟叶、制种等农业特色主导产业。
从2000年开始,兴国县城市建设
投资累计达到21.5亿元,新增城市住宅面积260万平方米。目前,该县县城城区面积已由原来的7.8平方公里增长到17.5平方公里,城市人口由不足5万增加到13万,城镇化率达到33%。
站在横跨潋江的将军大桥上,如今的兴国县城已是一片繁华景象。风景优美的滨江大道,垂柳、鲜花、亭台楼阁错落有致;规模宏大的将军公园,广场、
草地、雕像等相得益彰……入夜,华灯初上,街道旁霓虹闪烁,映现一幅火树银花的美景。
对于城市建设的
日新月异,兴国人民最引以为豪。南坑乡农民李国庆家距县城50多公里,由于县城变化大,多年未进城的他今年春节进城时竟然“迷了路”。谈到这次“迷路”,李国庆不禁高兴地唱起了兴国山歌:“哎呀嘞,这边走来那边瞧,兴国县城真漂亮,条条大路宽又宽,栋栋楼房真辉煌……”
戴着省级
园林城市的桂冠,兴国启动了新一轮的发展征程,文化艺术中心、体育中心、一江两岸、湿地公园等群众期盼已久的主打项目正着手兴建。到2020年,兴国城区面积将达27.6平方公里,人口达26万人。届时,一座功能更加完善,现代化程度更高,宜工宜商宜居宜游的山水生态城市将成为京九线上的一颗
璀璨明珠。
参考资料
模范兴国.兴国县人民政府门户网站.2011-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