榧子
红豆杉科榧树属植物
榧子是红豆杉科榧属植物榧的种子。榧子呈卵圆形或长卵圆形,表面灰黄色或淡黄棕色有纵皱纹,一端钝圆,可见椭圆形的种脐,另端稍尖;种皮质硬;种仁表面皱缩,外胚乳灰褐色,内胚乳黄白色;花期4月;种子翌年10月成熟。这果子和海盗颇有渊源,古人便将这果子的名字用一个“木”字和一个“匪”拼凑而成,由此得名“榧子”。
植物学史
中药榧子的原植物榧树 Torreya grandis Fort.为中国特有树种,主要分布于浙江全省,福建崇安、建瓯 ,安徽黄山、贵池 ,江西黎川、修水、铅山、宣天、务元、黄冈山,向西星散分布于湖南新宁、慈利和贵州松桃,上海和昆明等地有栽培。生于亚热带的低海拔丘陵、低山及中山地带的森林中,海拔从 30米至 1400米以下,温暖多雨的黄壤、红壤、黄褐壤地区,在局部地段为群落优势种。 榧树大部分呈半野生状态,约有 30至 40万株。 在村舍附近及浙江诸暨、东阳等榧树主产地尚有百年以上大树,榧子的年产量在几百至千吨。 其种子也可食用。榧树在浙江诸暨、嵊县、绍兴和东阳等地栽培历史悠久,经产区劳动人民长期培育选择,选出象香榧 T. grandis cv. merrilli那样种粒大,皮壳薄,品味佳,产量丰的优良类型。 除此之外,尚有 10种栽培变种长籽香榧、大圆榧 (栾泡榧 ) 、小圆榧、蛋榧、圆榧、茄榧 (长果榧,寸金榧,了木榧 )、芝麻榧、獠牙榧、米榧、尖榧。
榧属植物全世界共有 6种 2变种和 11个栽培变种,分布于东亚及北美,其中北美产 2种:佛罗里达榧 T. taxifolia Am.、加州榧 T. californica Torrey;日本产 1种:日本榧 T. nucifera( L. ) Sieb. et Zucc. (中国的青岛、庐山、南京、上海、杭州等地有引种栽培 );中国产3种2变种。
除上述榧树及其 11个栽培品种外,还有:
长叶榧 T. jackii Chun为我国特有树种,是古老的残遗种,至今已属濒危种,资源稀少,为国家二级保护植物。 主要分布于浙江南部大部分地区,福建浦城、长宁、泰宁及江西资溪等地区。 杭州、南京、南平等地有栽培。 生于海拔 200至1320米的山谷沟边,山坡下部或陡峭的岩石缝中的针阔叶混交林下。 幼树耐阴,成树喜光,要求温和湿润的气候环境,酸性红黄壤。 种子可食,又可榨油。
巴山榧 T. fargesii franch.为渐危种,是我国特有树种。 分布于陕西略阳、勉县、安康、平利、岚皋 ,甘肃徽县、武都、康县、岷县 ,四川宝兴、峨嵋、广元、南江、城口、巫源、巫山、万源、奉节、南川、湖北巴东、兴山、通山、新华、宋洛、老君山、河南南城及安徽霍山等地。 散生于海拔800米至 1800米的针阔叶林中,资源稀少。文献记载其种子除供杀虫= 消食和药用外,亦为可口食品,尚可榨油。
云南榧 T. fargesii Franch. var. y unna nensis( cha ng et L. K. Fu ) N. Kang 也为我国特有种,在研究榧属分类、分布方面有重要价值。 分布于云南丽江、维西、贡山、中甸、卢水、云龙、兰坪、剑川和鹤庆等地区。生于海拔 2000至 3400米高山地区的阔叶林或针阔混交林中。喜温凉湿润的气候及酸性棕色森林土壤,在分布区内,为较常见的森林树种,能长成胸径 60至 70厘米的大树,宜选作云南西北部森林更新和荒山造林树种。 其种子除药用外,亦可食用或榨油供食用及工业用。
九龙山榧 T. grandis Fort. var. jiulongshanensis Z. Y. Li. Z. C. To ng et N. Kang为浙江遂昌九龙山发现的一种外貌似榧树的变种,其二年生枝以上的叶较长,尤其种子先端尾尖较特殊。 本种分布面窄,资源量少。 对其分类位置、开发利用、化学成分及栽培有待进一步研究。
这果子和海盗颇有渊源,古人便将这果子的名字用一个“木”字和一个“匪”拼凑而成,由此得名“榧子”。
形态特征
常绿乔木,高达25米,胸径55cm。树皮灰褐色,枝开张,小枝无毛。叶呈假二列状排列,线状披针形,长1.2~2.5厘米,宽2~3毫米,愈向上部愈狭,先端突刺尖,基部几成圆形,全缘,质坚硬,上面暗黄绿色,有光泽,下面淡绿色,中肋显明,在其两侧各有一条凹下黄白色的气孔带。花单性,通常雌雄异株;雄花序椭圆形至矩圆形,具总花梗,雄蕊排成4~8轮,花药4室;雌花无梗,成对生,只1花发育,基部具数对交互对生的苞片,胚珠1,直生。种子核果状、矩状椭圆形或倒卵状长圆形,长2~3厘米,先端有小短尖,红褐色,有不规则的纵沟;胚乳内缩或微内缩。花期4月。种子成熟期为次年10月。生长于山坡,野生或栽培。
榧子是红豆杉科榧属植物榧的种子。榧子呈卵圆形或长卵圆形,表面灰黄色或淡黄棕色有纵皱纹,一端钝圆,可见椭圆形的种脐,另端稍尖;种皮质硬;种仁表面皱缩,外胚乳灰褐色,内胚乳黄白色。果实大小如枣,核如橄榄,呈椭圆形,富有油脂并有一种特殊香气,很能诱人食欲。
干燥的种子呈卵圆形,长2~4厘米,表面灰黄色或淡黄棕色,有纵皱纹,一端钝圆,有一椭圆形的疤痕,色较淡,在其两侧各有一个小突起,另一端稍尖,外壳质硬脆,破开后内面红棕色,有麻纹。种仁卵圆形,皱而坚实,表面有灰棕色皱缩的薄膜,仁黄白色,有油性。气微香,味微甜。以个大、壳薄、种仁黄白色、不泛油、不破碎者为佳。主产浙江,湖北、江苏,安徽、湖南、江西、福建等地亦产。花期4月;种子翌年10月成熟。
产地生境
榧子原产于中国,主要分布在安徽、浙江、江苏、江西、福建、湖南、湖北及贵州等省。榧子生于向阳凉爽的山坡、旷地、路旁。生于温暖湿润的黄壤、红壤及黄褐壤土,多数省区常生于海拔1000-1200米以下的森林中。
生长习性
榧子对土壤气候等条件的要求特别苛刻,需要温和、凉爽、多雾的气候和肥沃的土质,且在一定的海拔高度才适宜榧子生长。榧适宜生长在凉爽多雾、潮湿的环境,幼时耐荫蔽,开花结果期则需充足光照。以土层深厚、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酸性或微酸性壤土栽培为好,干旱瘠薄的地方不宜栽培。
育植技术
其繁殖方法主要为播种、扦插、压条、分根等。
生物学特性:
栽培技术:用种子、扦插、压条、分根均可繁殖。
种子繁殖:秋播或春季2-3月上旬播种。条播,沟宽10cm,深10cm,覆土厚度为种子直径的2倍,播后盖章,每1hm播种最1500kg。幼苗出土后揭去盖草,反搭棚遮荫。第2年春季,按行距35cm,株距15cm移植。移植后浇水数日,以保成活。
扦插繁殖:剪取硬枝,在畦上每隔25cm开沟一条,将插条靠沟一边排列,覆土压实,露出地面1/3,次年早春定植。
压条繁殖:春季选近根新枝,弯曲至近地面,切伤部分外皮,用土堆埋节伤部分,浇水次年早春先将连接老树一端节断,秋天移栽定植。
分根繁殖:早春将丛生的新株分开定植,经常浇水,直至成活。
田间管理:每年都应进行中耕除草,培土追,定植5年后须进行嫁接及整枝、修剪。
采收和储藏:10-11月间种子成熟时采摘,除去肉质外皮,取出种子,晒干。
病虫防治
主要有天牛为害。
主要价值
药用
据《本草经疏》:“榧实,味甘无毒,然尝其味,多带微涩,详其用,应是有苦,气应微寒。五痔三虫,皆大肠湿热所致,苦寒能泻湿热,则大肠清宁而二证愈矣”可知榧子无毒,且有杀虫消积,润燥的功效,可用于治疗虫积腹痛、小儿疳积、燥咳、便秘、痔疮等症。
药理作用
驱虫作用,榧子浸膏在试管内对猪蛔、蚯蚓无作用,有谓能驱除猫绦虫。种子油有驱钩虫的作用。
收缩子宫作用,日本产榧子 Torreya nucifera 含生物碱,对子宫有收缩作用,民间用以堕胎。
炮制
榧子:拣净杂质,或去壳取仁,用时捣碎。
炒榧子:将净仁微炒至外表褐黑,内仁黄黑,发出焦香味为度。或用砂拌炒至熟透,内呈黄色,外具焦斑,取出,筛去砂,放冷。
出处
陶弘景:榧实,今出东阳诸郡,其子乃言疗寸白,不复有馀用。
唐本草》:榧实,此物是虫部中彼子也。《尔雅》云:杉也。其树大连抱,高数仞,叶似杉,其木如 柏,作松理,肌细软,堪器用者。
开宝本草》:彼子与此(榧实)殊类,既未知所用,退入有名无用。
本草衍义》:榧实,大如橄榄,壳色紫褐而脆,其中子有一重粗黑衣,其仁黄白色,嚼久,渐甘美。过多则滑肠。
《本草经疏》:榧实,《本经》味甘无毒,然尝其味,多带微涩,详其用,应是有苦,气应微寒。五痔三虫,皆大肠湿热所致,苦寒能泻湿热,则大肠清宁而二证愈矣。
《本草新编》;按榧子杀虫最胜,但从未有用入汤药者,切片用之至妙,余用入汤剂,虫痛者立时安定,亲试屡验,故敢告人共享也。凡杀虫之物,多伤气血,惟榧子不然。
《本经》:主腹中邪气,去三虫,蛇螫。
《别录》:主五痔。
陶弘景:疗寸白。
孟诜:令人能食,消谷,助筋骨,行营卫,明目。
《日用本草》:杀腹间大小虫,小儿黄瘦,腹中有虫积者食之即愈。又带壳细嚼食下,消痰。
《生生编》:治咳嗽,白浊,助阳道。
《本草备要》:润肺,杀虫。
《本经逢原》:与使君子同功。
《本草再新》:治肺火,健脾土,补气化痰,止咳嗽,定咳喘,去瘀生新。
功用主治
杀虫,消积,润燥。治虫积腹痛,小儿疳积,燥咳,便秘,痔疮
本经》:味甘,温。
别录》:有毒。
《千金·食治》:味甘平涩,无毒。
归经:入肺、胃、大肠经。《本草经疏》:“入手太阴、阳明经。” 《本草新编》:“入胃、脾、大肠经,又入肺。”
药材基源:为红豆杉科植物榧(Torreya grandis Fort.)的干燥成熟种子。秋季种子成熟时采收,除去肉质假种皮,洗净,晒干。
注意
饭前不宜多吃,以免影响正常进餐。
榧子适合人群:一般人群均可以食用;腹泻、大便溏薄、咳嗽咽痛且痰黄者忌用。
化学成分
种子含脂肪油,中有棕榈酸、硬脂酸、油酸、亚油酸的甘油酯、甾醇。又含草酸、葡萄糖、多糖、挥发油、鞣质等。种子含脂肪油约42%,其中亚油酸70%,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达74.88%,油酸20%,硬脂酸约10%;另含麸朊(gliadin)、甾醇、草酸、葡萄糖、多糖、挥发油和鞣质等。
食用
榧子味甘涩,性热,可与其他食物一起吃。
营养分析
榧仁内含4种脂碱,对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对治疗和预防淋巴肉瘤有益,可用于治疗多种肠道寄生虫病,杀虫能力较强;
脂肪酸和维生素E含量较高,常食可润泽肌肤、延缓衰老;
含较多维生素A,对眼睛干涩、易流泪,夜盲等症状有预防和缓解的功效;
能消除疳积、润肺滑肠,化痰止咳,适用于多种便秘,疝气、痔疮、消化不良、食积、咳痰症状。
榧子味甘、性平,入肺、胃、大肠经;
可杀虫,消积,润燥;
主治钩虫病、绦虫病、小儿疳积、蛔虫病、燥咳、便秘、痔疮。
榧子食物相克:榧子与绿豆同食易腹泻。
榧子做法指导:炒香常食,可强筋明目轻身。
临床应用
治疗钩虫病
每日吃炒榧子3~5两,直至确证大便中虫卵消失为止。曾治5例(其中3例兼有鞭虫),皆经1月左右痊愈。治程中未见副作用。本品如配合使君子肉、蒜瓣煎服,则疗效更佳。
治疗丝虫病
取榧子肉5两,头发灰(血余灰)1两,研末混合调蜜搓成150丸。日服3次,每次2丸,以4天为一疗程。临床观察20例,第一疗程后微丝蚴转阴4例,第二疗程后转阴9例,其余大部分患者也有不同程度的好转。治程中除1例服药后有轻度头晕外,其他皆无不良反应。初步认为本品对杀灭微丝蚴有一定作用。
内服:煎汤,15-50g;连壳生用,打碎人煎;或10-40枚,炒熟去壳,取种仁嚼服;或入丸、散。驱虫宜用较大剂量,顿服;治便秘、痔疮宜小量常服。
治寸白虫:榧子日食七颗,满七日。(《食疗本草》)
治白虫:榧子一百枚。去皮,火燃啖之,能食尽佳,不能者,但啖五十枚亦得,经宿虫消自下。(《救急方》)
治十二指肠虫、蛔虫、蛲虫等:榧子(切碎)一两,使君子仁(切细)一两,大蒜瓣(切细)一两。水煎去滓,一日三回,食前空腹时服。(《现代实用中药》)
治卒吐血出:先食蒸饼两三个,以榧子为末,白汤服三钱,日三服。(《圣济总录》)
营养
香榧富含多种营养成分,具有很好的营养价值。刚采摘下来的香榧有着一层油质的绿色外壳,散发着一种特殊的香气。它含有乙酸芳樟脂和玫瑰香油,是提炼多种高级芳香油的原料。同时,香榧果仁更有着多种营养成分,具有很好的营养价值与药用价值。
功效:香榧果仁中所含的四种脂碱对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并对治疗和预防恶性程度很高的淋巴肉瘤有益。传统中医药学认为,榧子具有消除疳积、润肺滑肠、化痰止咳之功能,适用于多种便秘、疝气、痔疮、消化不良、食积、咳痰症状。榧子可以用于多种肠道寄生虫病,如小儿蛔虫、蛲虫、钩虫等,其杀虫能力与中药使君子相当。香榧中脂肪酸和维生素E含量较高,经常食用可润泽肌肤、延缓衰老。食用榧子对保护视力有益,因为它含有较多的维生素A等有益眼睛的成分,对眼睛干涩、易流泪、夜盲等症状有预防和缓解的功效。
适合人群:一般人均可以食用。小儿和正在受寄生虫困扰的人可以适量嚼食
适用量:每次10~15颗。
温馨提示:榧子不要与绿豆同食,否则容易发生腹泻。榧子性质偏温热 ,多食会使人仙热上火,所以咳嗽咽痛并且痰黄的人暂时不要食用,因为食用榧子有饱腹感,所以饭前不宜多吃同,以免影响正常进餐,尤其对儿童更应注意。榧子有润肠通便的作用,本身就腹泻或大便溏薄者不宜食用。
榧子,又名香榧子、榧实,为红豆杉科常绿乔木植物榧树的成熟果实,冬季采收。中医认为,本品性味甘、平,入肺、大肠经,有杀虫泻下之功,本品性味甘平无毒,既能杀虫,又不损伤胃气,并有缓泻之功,可促进体排出,用于多种肠道寄生虫病,为驱虫要药。《名医别录》言其“主五痔,去三虫”。药理研究表明,本品含脂肪油、草酸等,有驱猫绦虫作用。本品性味平和,四季可用。现介绍几则榧子治疗方,供选用。
榧子粥:榧子 30g,大米 50g。将榧子去皮、择净,打碎,与大米放入锅中,加清水适量,煮为稀粥,每日 1 剂,连续 2~3 天。或待粥熟时,将榧花调入粥中服食。可杀虫泻下,适用于食欲不振,肠道寄生虫病
榧子天冬饮:榧子 10g,天冬 15g,水煎服,每日 1 剂。可润燥清肺,降利肺气,适用于肺燥及秋燥咳嗽。
榧椒粥:榧子 30g,花椒 2g,大米 50g。将花椒研细末备用。榧子去皮、择净,打碎,与大米放入锅中,加清水适量,煮粥,待熟时调入花椒末,再煮一二沸即成,每日 1 剂,连续 2~3天。可杀虫泻下,适用于肠蛔虫病。
榧花粥:榧花 10g(鲜者 20g),大米 50g。将榧花择净;大米淘净,放入锅中,加清水适量,煮为稀粥,待熟时调入榧花,再煮一二沸服食,每日 1 剂,连续 1 周。可健脾利湿,适用于各种水肿。
经济
榧子主要含脂肪油(亚油酸、油酸、硬脂酸)、多糖、挥发油、鞣质等,具有杀虫的作用。
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
榧子是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
药材鉴别
鉴别要点
真品榧子:外观呈卵圆形,长 2~4 厘米,表面灰黄色或淡黄棕色,一端钝圆,有一椭圆形的疤痕,色较淡,在其两侧各有一个小突起,另一端梢尖;外壳质硬脆,破开后内面红棕色,有麻纹,种仁卵圆形,皱而坚实,表面有灰棕色皱缩的薄膜,仁黄白色,富含油性;闻之气微粗香,口尝味微甜,嚼的越久,味道越甘美。
伪品三尖杉子(粗杉):外观呈纺锤形,长 2~2.5 厘米,个头比正品小,表面棕红色,具纵向条纹;外壳质硬但不脆,除去后内种仁表面灰棕色,两侧各具一条明显的边棱,有红棕色或类白色的鳞毛;闻之气微无香味,口尝味微苦。临床报道,榧子有较好的杀虫作用,每日吃炒榧子 90 克,治疗钩虫病、丝虫病效果显著,如配合使君子、蒜瓣煎服,则疗效更佳。而粗榧科三尖杉树的干燥种子不具备上述功效,且按《本经》还记载,粗榧的种子有毒,故不可代替榧子使用,入药要仔细辨别,慎之又慎,以防误用中毒。
名典鉴别
1、梁·《名医别录》:“榧实生永昌。彼子生永昌山谷。”
2、陶弘景曰:“彼子亦名罴(音匹)子,从来无用者,古今诸医不复识之。榧实东阳诸郡。”
3、唐,苏恭曰:“其叶似杉,木如柏如微软,子名榧子,宜人果部。又注榧实云:其木大连抱,高数仞,其叶似杉,其木如柏,其理似松。”
4、陈藏器曰:“棑华即榧子之华也……榧树似杉,子如长槟榔,食之肥美。”
5、宋·寇宗奭曰:“榧实大如橄榄,壳色紫褐而脆,其中子有一重粗衣,其仁黄白色,嚼久渐甘美也。”
6、汪颖曰:“榧有一种粗榧,其木与榧相似,但理粗色赤耳。其子稍肥大,仅圆不尖。”
7、李时珍曰:“榧生深山中,人呼为野杉。……木有牝牡,牡者华而牝者实。冬月开黄圆花,结实大小如枣。其核长如橄榄核,有尖者,不尖者,无棱而有壳薄,黄白色。其仁可生啖,亦可焙收。以小而心实者为佳,一树不下数小斛。”
显微鉴别
种子横切面:种皮为10余列石细胞,外方1-2列呈栅状排列,细胸类长方形,长椭圆形,长100-200μm,宽约35μm,壁厚15-20μm,胞腔狭缝状;向内则细胞渐呈等径性,直径40-110μm,壁厚约15μm,胞腔较大,壁孔明显;内外石细胞均可见清晰的孔沟和层纹。外胚乳与内种皮完全分离,为数列棕色薄壁细胞,有时可见念珠状的细胞壁,外方不整齐,常破裂而呈圆腔状;内胚乳细胞类多角形,壁较厚,富油滴,并含少量淀粒。
理化鉴别
薄层色谱 取该品粉末5g,以氯仿10ml回流15min,滤过。滤液浓缩至2ml供点样用。同时以亚油酸氯仿液为对照液。点样于同一硅胶H-1%CMC薄板上,用苯-乙酸乙酯(8:2)展开,喷以0.1%α-亚硝基-β-萘酚浓硫酸试剂后,加热。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的相同位置上,显相同的色斑。
参考资料
识别真假榧子.中国知网.2014-02-21
榧子.植物通.
最新修订时间:2024-10-11 21:48
目录
概述
植物学史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