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缓(生卒年不详),
战国时期赵国人,
赵武灵王的大臣。前后侍奉
赵武灵王和
秦昭襄王两位著名的君王,活动时间跨度有四十多年,投秦后多次损害
赵国,将
赵王的愚蠢暴露无遗。《战国策》中涉及他的有10篇。
楼缓是战国中后期著名
纵横家,善为长短句。本为赵人,事武灵王,后于公元前306年被遣入秦,事昭襄王。前298年出任秦相,显赫一时,任上致力于秦赵两国之友好。前295年,武灵王蒙沙丘之难,惠文王尚幼,政归于公子成及
奉阳君李兑,李兑使仇液入秦以免楼缓。仇液游说成功,秦王用魏冉为相,楼缓留秦而怨赵,几相损害,详不可知。前260年,
赵孝成王六年,秦军攻赵,而前259年大败赵军于长平,杀死赵军统帅
赵括,坑杀降卒四十余万。
赵国恐慌,欲战欲和,楼缓见
孝成王说以割地息战,为虞卿所败。缓因行伏事而离赵,使孝成王不疑,至中牟而反,孝成不问。后不知其所终。楼缓活动自前307年至前259年,前后近五十年。
楼缓将使,伏事[1],辞行,谓赵王曰:“臣虽尽力竭知,死不复见于王矣。”王曰:“是何言也?固且为书而厚寄卿。”楼子曰:“王不闻公子牟夷之于宋乎?非肉不食。文张善宋[2],恶公子牟夷,寅然[3]。今臣之于王,非宋之于公子牟夷也,而恶臣者过文张。故臣死不复见于王矣。”王曰:“子勉行矣,寡人与子有誓言矣。”楼子遂行。
楼乃
古姓,其源亦多。(1)夏禹之后,杞东楼公封于周初,后亡于楚,迁之于娄(今山东省诸城市西南)。后此支以娄为姓,亦有误入楼者。(2)北魏代北鲜卑有盖
楼氏、贺楼氏,入中原后一并改为汉之单姓,因其原带有楼字,故以楼为姓。此支人数颇众,今之楼者多由此出。
然以上两支,或地异,或时晚,非楼缓之楼也。楼缓之楼氏多活动于赵魏两国,赵有将军楼昌,魏有楼鼻、楼梧。皆活跃于
三晋之内,非以上二支可成。
(3)战国时,晋西北及河套有楼烦,与三晋相交甚多,而楼缓又系最初支持武灵王胡服骑射者。三晋、齐、周等皆有国未亡而以
国号为姓者,楼烦或同,则楼缓盖楼烦之贵族。此乃我当初之臆断,今观之证据明显不足,况秦赵等国岂容为敌之野蛮人当重位焉?
(4)
楼氏另有一支,前番却有遗漏,今补焉。
晋文公之师
赵衰有四子,
赵盾、赵同、赵括、赵婴齐,同、括、婴齐为文公女所生,封于原、屏及楼,故称原同、屏括、楼婴。赵盾感文公女之大贤,还嫡于赵同、赵括,故自前601年盾亡故之后,同、括为族长。前586年,赵婴与盾
子朔妻
赵庄姬私通事发,同、括因逐婴于齐。前583年,庄姬为此谗曰“同、括将乱”,栾氏、郤氏遂灭原、屏两家,此即后世所称“赵氏孤儿”之蓝本。后赵氏归于朔子赵武家,赵婴亦归晋。为避免大小宗之间再生事端,婴之后遂以封邑楼为姓,为赵之旁支。故若楼缓出自此系,当与武灵王同祖也。此亦与楼氏活动于赵魏相合。此楼邑即今山西省永和县南。
楼缓出自楼婴则可充分解释
楼氏为何在赵等国是显族,而又获得赵王的信任。除了武灵王,
孝成王亦给与楼缓、楼昌很大之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