椰心叶甲(学名:Brontispa longissima)是铁甲科、叶甲虫属昆虫,成虫体扁平狭长,雄虫比雌虫略小。触角粗线状,黄褐色,顶端4节色深,有绒毛;触角由基部向端部渐尖,不平截。沿角间突向后有浅褐色纵沟。头部红黑色,头顶背面平伸出近方形板块,两侧略平行,宽稍大于长。前胸背板黄褐色,略呈方形,长宽相当。具有不规则的粗刻点。鞘翅两侧基部平行,后渐宽,中后部最宽,往端部收窄,末端稍平截。中前部有8列刻点,中后部10列,刻点整齐。鞘翅有时全为红黄色,有时后面部分甚至整个全为蓝黑色。
形态特征
成虫
体扁平狭长,雄虫比雌虫略小。体长8-10毫米,宽约2毫米。
触角粗线状,11节,黄褐色,顶端4节色深,有绒毛,
柄节长2倍于宽。触角间突超过柄节的1/2,由基部向端部渐尖,不平截。沿角间突向后有浅褐色纵沟。头部红黑色,头顶背面平伸出近方形板块,两侧略平行,宽稍大于长。前胸背板黄褐色,略呈方形,长宽相当。具有不规则的粗刻点。前缘向前稍突出,两侧缘中部略内凹,后缘平直。前侧角圆,向外扩展,后侧角具一小齿。中央有一大的黑斑。鞘翅两侧基部平行,后渐宽,中后部最宽,往端部收窄,末端稍平截。中前部有8列刻点,中后部10列,刻点整齐。鞘翅有时全为红黄色(印尼的爪哇),有时后面部分(比例变化较大)甚至整个全为蓝黑色,鞘翅的颜色因分布地不同而有所不同。足红黄色,粗短,跗节4节。
幼虫
幼虫分为幼期和成熟期。形态上具有一定的差异。幼虫可分为3-6龄。白色至乳白色,1龄幼虫长1.5毫米,宽0.7毫米,头部相对较大,体表的刺较老龄的明显,胸部每节两侧各有1根毛,腹部侧突上有2根毛,尾突的内角有1个大而弯的刺,背腹缘上有5-6根刚毛。2龄幼虫更趋近于成熟幼虫,腹部侧突比1龄幼虫的要长,每个侧突上有4根毛,分布在端部的不同点,刚毛比成熟幼虫的要长。
前胸有8根毛,两边各4根;中后胸共6根毛,每边3根,2前1后。尾突内角上的刺和1龄幼虫的一样不太明显。成熟幼虫体长9毫米,宽2.25毫米,体扁平,两侧缘近平行。前胸和各腹节两侧各有一对侧突,腹9节,因8、9节合并,在末端形成一对内弯的尾突,实际可见8节。尾突基部有一对气门开口,末节腹面的肛门有肛门褶。头部触角2节,单眼5个,排成二行,前3后2,位于触角后,
上颚具2齿。幼虫的龄期可从尾突的长短来分别:1龄平均为0.13毫米,2龄0.2毫米,3龄0.9毫米,4龄0.37毫米,5龄0.45毫米。幼虫与其近缘种的主要区别为:腹侧突几相等,腹第8节侧突长小于尾突宽,两尾突外侧在基部大部分近乎平行,凹缘达到尾突气门至端部的一半,尾突凹长宽相差无几,中间处最宽,尾突逐渐尖细并内弯,腹第8侧突比前面的短。
卵期
椭圆形,褐色,长1.5毫米,宽1毫米。卵的上表面有蜂窝状平凸起,下表面无此结构。
蛹期
长10.5毫米,宽2.5毫米,与幼虫相似,但个体稍粗,出现翅芽和足,腹末仍有尾突,但基部的气门开口消失。
生活习性
成虫惧光,具有一定的飞翔能力,可近距离扩散,但较慢,可在早晚飞行,白天多缓慢爬行,由于成虫期较长,因此成虫的危害远远超过幼虫。该虫对不健康的树及4-5年的幼树为害严重,为害部位仅限于未展开的叶内,一旦心叶展开,成虫即分离并寻找合适的椰树。干旱有利于此虫的发生。强风可降低寄生蜂对此虫的控制作用,在高雨量的情况下,此虫虽发生但并不造成危害。
分布范围
椰心叶甲原产地
印度尼西亚、
巴布亚新几内亚。截至2020年,椰心叶甲已入侵中国、越南、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巴布亚新几内亚、所罗门群岛、新喀里多尼亚、萨摩亚群岛、法属波利尼西亚、新赫布里底群岛、俾斯麦群岛、社会群岛、塔西提岛、关岛、马来西亚、斐济群岛、瓦努阿图、瑙鲁、新加坡、法属瓦利斯和富图纳群岛、马尔代夫、马达加斯加、毛里求斯、塞舌尔、韩国和泰国。
繁殖方式
椰心叶甲每年发生3-6代,具有世代重叠现象。卵期4-6天,幼虫期30-40天,预蛹期3天,蛹期6天,成虫期可达220天,雌成虫产卵前期1-2月,每雌虫可产卵约100多粒。产于心叶的虫道内,3-5个一纵列粘着于叶面。周围有取食的残渣和排泄物。
物种危害
入侵名录
2010年1月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将椰心叶甲列入《中国第二批外来入侵物种名单》。
危害植物
椰心叶甲主要危害
椰子(Cocos nucifera)、
槟榔(Areca catechu)、
假槟榔(Archontophoeni alexandrae)、
金山葵(Syagrus romanzoffiana)、
省藤(Calamus rotang)、
鱼尾葵(Caryota ochlandra)、
散尾葵(Chrysalidocarpus lutescens)、
西谷椰子(Metroxylon sagu)、
王棕(Royston earegia)、
棕榈(Trachycarpus fortunei)、
大丝葵(Washingtonia robusta)、卡喷特木(Carpentaria acuminata)、
油棕(Elaeis guineensis)、
蒲葵(Livistona chinensis)、
短穗鱼尾葵(Caryota mi-tis)、
江边刺葵(Phoenix roebelenii)、象牙椰子(Phytelephas sp.)、
酒瓶椰(Hyophorbe lagenicaulis)、公主棕(Dictyosperma album)、
猩红椰子(Cyrtasta chysrenda)、Bentinckia nicobarica、
青棕(Ptychosperma macarthuri)、海桃椰子(Ptychosperma elegans)、
老人葵(Washingtonia filifera)、
海枣(Phoenix dactylifera)、Lac-cospadix australasica、Thrinax parviflora、
斐济榈(Pritchardia pacifica)、短蒲葵(Livistona muelleri)、Gu-lubia costata、
红脉棕(Latania lontaroides)、
刺葵(Phoenix loureirii)、岩海枣(Phoenix rupicoda)、孔雀椰子(Caryota urens)、日本葵、克利巴椰子等棕榈科植物,其中椰子为最主要的寄主。
危害方式
成虫和幼虫均取食椰子等寄主未展开的心叶表皮组织,形成与叶脉平行的狭长褐色条斑,心叶展开后呈大型褐色坏死条斑,有的叶片皱缩、卷曲,有的破碎枯萎或仅存叶脉,被害叶表面常有破裂虫道和虫体排泄物。成年树受害后常出现褐色树冠,严重时,整株死亡。幼树和不健康的树易受害。虫害削弱了树势,使之不耐干旱,易感病害,易遭受台风损失。认为成虫的历期长,因此比幼虫更具有破坏性。但是也有人认为幼虫更具有破坏性,因为幼虫对于嫩叶组织的破坏在很长时间内限制了椰树的生长,严重时导致死亡。成年的椰树每隔4-5周展开一片新叶,而幼树却要6-7周甚至8周才长出一片新叶,同时,幼树心叶比成树的要小,因此,相对于同样数量的害虫,幼树遭受为害的时间要长,所以遭受损失更严重。
传播途径
各虫态均可随寄主种苗或其它载体通过调运远距离传播,也可因飞行而逐渐扩散。
防治方法
检疫措施
不从有椰心叶甲分布的国家和地区进口寄主种苗。如必须进口的需严格检疫:主要检查未展开和初展开心叶的叶面和叶背是否有椰心叶甲危害状及成虫和幼虫存在。同时检查装载容器如集装箱、纸箱等箱体有无此虫。现场未发现的,剪取带症叶回室内检查是否有卵。若发现虫情,应立即处理:包括原柜退回、烧毁和熏蒸等方式。
物理防治
由于椰心叶甲只取食未展开和初展的心叶,且产卵和化蛹也均在其折叠的叶肉,因此可以剪除和烧毁带症和带虫心叶,以降低出口数量。为了使这种措施有效,必须要一次性地大面积实施行动并且要经常性地采取这种措施。3-6年的椰树可以承受半年失去一片叶子,但更小的椰树却不能,因为这样会太大地影响它们的生长速度。虽然这种方法有一定的效果,然而花费太大并且不能很大程度地影响此虫的种群数量,除非成树也采取这种措施。但有人认为,这种方式费事并且没多少效用。
化学防治
对于椰心叶甲的化学防治,人们早期是运用硫酸烟碱、
砷酸铅和
狄氏剂等,由于这些物质严重污染环境,对人畜毒性高,已被淘汰或禁用。人们开始运用
西维因、敌百虫和林丹等化学农药防治此虫。
西萨摩亚:人们使用敌百虫和氯氰菊脂喷椰树心叶防治椰心叶甲,主要在幼树上进行,每月1次。
中国台湾:人们也用化学药剂防治该虫。主要用高压动力喷雾机喷注心叶,已展开叶片不必喷施。药剂有50%安丹可湿性粉剂、40。8%陶斯松乳油稀释1000倍每两个月施药一次。
中国香港:采取的措施是先剪除被害新叶和尚未完全伸展的新叶,在剪口处灌注杀虫剂,常用农药有81%马拉松乳剂1000倍液,10%绿氰菊酯500倍液,害虫死亡率达80-90%,用90%的敌百虫和80%的敌敌畏1000倍液喷射亦有较好的效果,最好每隔10天喷1次,连续3次。施药时,如果心叶未展或初展,就需要轻轻地用手把它撕开,这样有利于药液的附着和穿透。
中国大陆:采用对受害植株进行地上、喷施1000倍的氧化乐果或甲胺磷溶液,将植株地面周围直径1.5挖开表土8-10厘米深,每株施下呋喃丹300克,以及剪除受害心叶(集中烧毁)并在切口处林灌100毫升甲胺磷(1000倍液)三者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防治,能达到100%的防效。
澳大利亚:一般使用80%的西维因可湿性粉剂1。25克/升再加上湿润剂如Agral、AllWet、TopWet等类产品(利于附着并穿透)喷雾。每7天喷一次,连续2次。西维因为触杀性农药,因此,让药剂喷透叶心从而接触虫体至关重要。对于完全展开的心叶是没有必要喷药的,因为椰心叶甲早已转移。喷雾时,最好有一个梯子或有长的喷雾管以利于喷药。由于西维因不具有杀卵和蛹的作用,因此一星期之后必须重新再喷一次,此时卵已孵化,蛹已羽化。因此,选择残效期长的杀虫剂至关重要。由于椰心叶甲每年发生3代,具有世代重叠现象,因此需要全年不断地用药。
生物防治
世界各国对于椰心叶甲的生物防治主要集中在寄生蜂和病原微生物的应用上。寄生蜂主要是椰扁甲啮小蜂(Tetrastichus brontispae),其可寄生椰心叶甲的幼虫和蛹,病原微生物为一种真菌—
绿僵菌(Metarhizium anisopliae)其对幼虫、蛹和成虫的杀伤力都很强。
侵染过程:当椰心叶甲的成虫和幼虫与绿僵菌的孢子接触后,孢子马上粘住虫体并长出芽管伸进虫体,在虫体里,孢子生长并繁殖,最后充满整个虫体并杀死它。整个过程需时3-5天,之后,菌丝体长到虫体外并产生大量新的孢子。当活的椰心叶甲与被感染致死的虫体接触后,它们也会被感染,当它们飞到其它椰树上时,又会感染其它同类,这样就达到了控制椰心叶甲种群的目的。
防治优点:利用绿僵菌防治椰心叶甲不会伤及植物、淡水及海洋生物、土壤中的生物、其它昆虫、鸟类、家畜和人。
防治方法:将1小塑料袋孢子粉配成34斤溶液用背包式喷雾器或喷枪喷射喷雾,只喷椰树的心叶,1袋可喷大约60株椰树。具体操作:打开塑料袋,放15-20滴清洁剂和同样数量的水进去,关上口,用手摩擦直至孢子完全湿透。再加一些水,盖上口,剧烈摇动,后倒入喷雾器或喷枪中,然后往喷雾器或喷枪中加水,加到2/3时,加入150毫升的洗洁精液体,然后加水直至加满并准备喷雾。注意椰心叶甲仅生活于中心叶中,因此,喷雾整个树冠的做法是不可取的,也是浪费的,将喷枪喷出的药液调节成直线状,直接喷射到心叶的空隙即可达到防治目的。施用一次绿僵菌孢子粉后,必须间隔6个星期(幼树)或者3-4个月(成树)后再喷一次,因为心叶的伸展,导致孢子无法与害虫再接触了。尽管孢子可以存活几个星期甚至几个月,但最好还是即开即用,存放的时候应该放在干燥、阴凉的地方,不要曝晒。
在椰心叶甲为害严重的国家或地区,如果没有椰扁甲啮小蜂或者其寄生率很低的话,就可以考虑从爪哇或其它国家引进合适的寄生蜂品系。美属萨摩亚的经验表明:对于一定数量的椰心叶甲,释放足够数量的寄生蜂是必要的,以确保建立种群。另外,在引种释放之前,评价椰扁甲啮小蜂与椰心叶甲的适合性也是十分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