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生态学是研究
森林生物之间及其与森林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和相互依存关系的学科。生态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内容包括森林环境(气候、水文、土壤和生物因子)、森林生物群落(
植物、动物和
微生物)和
森林生态系统。目的是阐明森林的结构、功能及其调节、控制的原理,为不断扩大森林资源、提高其生物产量,充分发挥森林的多种效能和维护自然界的生态平衡提供理论基础。
简介
森林生态学是林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为该专业的
必修课。开设本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用系统的观点和思维认识森林的形成、发展、演变、分布、林木的生长发育与其环境的相互关系和规律,掌握
森林生态系统的基本特征和基本功能,认识森林生态系统在生物圈中地位与作用机制。
森林生态学是把森林看作一个生物群落 , 研究构成这个群落的各种树木与其他生物之间 , 以及生物和它们所在的外界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森林的用途随着人们对其认识的加深发生着很大的变化 .目前对森林的认识不只是单纯地考虑获取木材或其它林产品 , 还应注意到森林具有涵养水源 、保持水土 、防风固沙 、调节气候 、净化空气 、减少噪音 、保护和美化环境 , 以及对于生物资源的保护等作用。
学习森林生态学需要以
植物学、
植物生理学、
土壤学、
气象学等课程为基础,同时森林生态学又是专业课程(如
森林经理学、营林学、
森林保护学等课程)的基础。因此,是一门承上启下的重要课程。
从19世纪60年代生态学的概念逐渐被广泛地应用于
植物学后,生态学在其发展的同时也促进了森林生态学的发展。另一方面,林业生产实践和林业的教育,科学研究,又促进了森林生态学知识的积累和应用。森林生态学的内容最初包括在造林学和
林业概论中,如德国K.
加伊尔的《造林学》和W.施利希的《林业手册》等都是如此。
20世纪初,森林生态学成为
造林学或森林学的主要部分,如德国H.迈尔所著《造林学》中的自然法则基础、日本
本多静六所著《造林学》的前论和俄国Γ.Ф.莫罗佐夫所著的《森林学》等。20年代以后森林生态学逐渐形成不同名称的独立学科,如日本镝木德二的《森林立地学》、美国J.W.涂迈的《造林学基础》、德国A.登格勒的《造林学生态学基础》、美国F.S.贝克的《造林学原理》、日本河田杰的《森林生态学》和美国S.H.斯珀尔的《森林生态学》等。在中国,20世纪初期森林生态学的内容也在《林学概论》和《造林学》中讲授,20年代以后逐渐发展成《造林学》前论、《森林立地学》、《造林学原理》、《造林原论》、《林学原理》或《森林生态学》等不同名称的独立课程。60年代系统论引入生态学后,又产生了“森林生态系统”理论,并在计算数学和电子计算机技术的推动下,又于80年代进一步发展了“森林生态系统工程”理论。如今,森林生态学已逐渐形成一门独立而较完整的学科。
分支学科
1、树木生态学(森林个体生态学)。主要研究树种的生态学特性、适应能力(抗性)、生长发育规律、形态解剖特征及其与环境条件关系。
2、森林种群生态学。主要研究
森林生物(主要是树木)的种群结构(年龄、数量、大小)、发生、发展、分布规律(格局)、季节变化、环境条件、繁殖更新和消长动能等。
3、森林
群落生态学。主要研究森林的地理分布、区系组成、结构特征、类型划分、生境变化、发展演替以及开发利用等。
4、森林生态系统学。是系统论和生态学的结合。把森林看作是一个巨大的生态系统,研究其中各个系统的组成排序、整体结构、发展演替、动态变化、物能流动、信息传递规律和系统的潜在生产力。通过计算模拟,提出最优结构和高效功能的模型,以期充分发挥森林生态系统的最大
经济效益、
生态效益和
社会效益。
研究方法
生态学的研究长期处于定性描述阶段。对群落结构、类型划分和地理分布都采用静态描述;对群落的演替变化,如
群落的建立、
发育、
成熟、消失规律,加速、延缓或改变自然演替的途径等则采用动态描述。20世纪60年代以来,森林生态学的研究,除借助于传统的生物学、物理学、化学等方法及其最新成就外,还借助于
气象学、
水文学的知识以及
系统工程和
电子计算机等手段。精敏测算仪器,如自记
红外线气体分析仪、自记分光
光度计、
氧弹或
热量计,以及
放射性同位素等的应用,也为定量研究提供了更好的条件。
林业遥感技术的应用,使森林生态学的研究又有了新的发展。近几年来提出的生态界面系统的理论和方法,是从存在于生物与环境间的界面层的性质、结构、功能和作用,直接探索生态系统的运动规律,又使生态学关于生物与环境之间因果关系的传统概念和研究方法有了改变。
学术目标
重要作用
森林生态学作为生态学的分支学科,森林生态学具有完备的理论体系,其理论思想对学生科学世界观的形成、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科学实验方法及知识更新能力的素质教育具有重要作用。森林生态学作为一门应用生态学,要求学生在个体、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等多个层次系统掌握相关理论知识,教学内容十分丰富。在继承传统森林生态学主干框架的基础上,积极吸收
美国、
加拿大、
英国和
法国等国外大学生态学课程的先进内容,结合中国林业实际情况,加强人工林生态系统、
森林资源与
生物多样性保护、植被重建与恢复、农林复合经营等知识内容的更新,通过理论和实际案例相结合,使学生能了解当代生态学研究的热点和前沿问题,突出生态理论对林业实践的指导作用。
课程重点
教学实践环节的安排是本课程的重要特点,重点在对群落结构、生态系统及生物多样性保护、森林生态服务功能等方面加强学生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培养学生珍惜自然和保护环境意识,加强其野外调查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森林生态学课程的重点是森林在
个体、
种群、
群落和生态系统等不同层次上,认识森林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认识、研究和解决相关问题的能力。
本课程的重点在森林与
环境、森林种群、
森林群落及森林生态系统4个章节,这也是本课程的难点。
对于重点和难点,从授课时序合理分配。四个难点分别放在课程的四个部分。将森林生态系统部分内容提到第一部分,总领全局,突出生态系统是目前森林生态学研究最基本的观点。以下分别从个体、种群和群落三个部分加以分论,以前后的逻辑关系既分散了难点,又有利于各知识点的相互穿插。
实践教学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 , 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这种能力的培养必须在实践中完成 , 尤其是林学类学科 , 必须让学生亲自在生产实践中经受锻炼 、积累经验 。 同时高校需要最新的理论作指导 , 需要新的理念 、新的思路 , 建设内容丰富 、形式多样 、综合性与设计性强 、组织机构健全 、管理基础工作扎实的实践教学基地 。
(一 )加强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
(二 )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与管理
发展
20世纪60年代以来,森林生态学的研究,除借助于传统的生物学、物理学、化学等方法及其最新成就外,还借助于
气象学、水文学的知识,以及系统工程和电子计算机等手段。尤其是70年代以来,由于运用
现代控制理论对生态系统进行分析,使之数量化和模型化,森林生态学的研究进入了定量阶段。精敏测算仪器,如自记红外线气体分析仪、自记分光光度计、氧弹或热量计,以及放射性同位素等的应用,也为定量研究提供了更好的条件;林业遥感技术的应用,使森林生态学的研究又有了新的发展;热力学熵变理论和信息论现已被用来解释生物体的生长发育、种群消长、生态系统的有序性和能量耗散规律;系统工程则用于森林以及农业、草原、水域等生态系统的综合控制和管理,以求实现其最优结构和高效功能。
20 世纪 90 年代,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曾先后组织我国许多科学家研究和编写出版了一系列自然学科发展战略调研报告,其中包括了“森林生态学作为研略” 和“林学发展战略”,森林生态学都各作为它们的重要分支学科 。“ 生态学发展战略” 由已故的马世骏先生主持,由
中国生态学会组织科学家们完成,它相当全面地 、系统地和深刻总结了生态学发展历史,提出了发展预测和今后的重要研究领域 。它正确地指出,当前的已由经典的生态学任务 、即研究阐明生物及其环境的相互关系的科学,发展成涉及更广泛领域的许多分支学科,除作为生态科学基础的个体生理生态学 、种群生态学 、群落生态学和生态系统生态学外,与其他学科交叉渗透而形成了
数学生态学 、
化学生态学、
景观生态学 、
进化生态学 、能量生态学等,在应用生态学领域发展有农业生态学 、森林生态学 、
草地生态学 、城市生态学 、污染生态学和自然保护与保护生物学等 。 可以看出现代生态科学已是一门基础性强 、研究范围广 、学科间渗透面大 、应用范围宽的非常活跃的前沿科学 。 一句话以蔽之,生态学是研究生物生存的科学,对人类来讲,是指导人类与自然各种关系的理论原理和行为准则的科学 。 现代的林学则可认为是研究森林的生长发育规律和结构功能,以及对森林培育 、管理 、保护和利用的科学 。 根据不同的研究任务与其他学科交叉的关系,林学发展有森林生态学、
造林学、
森林经营学 、森林测计学、森林保科学、森林采运学等等 , 还有围绕利用的林产化工学 、木材加工学等等 。 森林生态学作为研究森林与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则是造林学 、营林学和森林保护学等其他分支学科的基础 。林生态学的研究任务可以归纳为 :认识森林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认识森林的分类 、分布 、生长发育 、发展和演替的规律;认识人类活动对森林及其功能的影响;提出正确经营森林 、管理森林的生态学基础技术的途径。
近 30 年来,世界和我国森林生态学在下列方面获得了较快的发展 :
一是查明与监测各类森林生态系统在人类活动影响下的变化 。 如 60 年代的“
国际生物学计划”(IBP)、70年代的“
人与生物圈计划”(MAB)、80 年代的 “ 地圈生物圈计划”(
IGBP)、90年代由“ 地圈生物圈计划”中突出的“
全球变化与陆地生态系统”(GCTE)和“水循环的生物圈背景”(BAHC)专题 ,先后对包括森林植被在内的生物生产力 、人为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和变化 、全球变化与生态系统相互关系和影响 , 以及生态系统水循环和气候(通过 CO2 流)的影响等进行了不少研究;
二是对各类天然林 、人工林的生长 、发育 、演替 、种群动态有较深入研究,如林木种群自我调节能力,生态系统的食物链结构 , 反映生物间相互制约关系和病虫害防治的生态问题;
三是对人工速生林的养分 、水分 、能量的流通 、转换 , 为提高人工林生产力和防治土壤退化的研究 ;
四是森林生态功能和社会经济效益计量评价的探讨;
五是酸沉降及其他有毒物对森林的危害及防治的研究;
六是森林生态系统的恢复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研究等 。
但总的来说,目前,对森林生态系统的认识,如它的生态环境功能,特别是在调节改善环境 、保护生物多样性 、和与全球变化的关系还是远远不够的 。
问题
社会问题
当前世界上的重大社会问题,诸如能源、环境、资源利用等都与森林密切相关,都涉及森林生态学问题。因此,应用
现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有关理论、方法和手段,研究树种特性、种群消长、种间关系、系统结构、物能流动、信息传递等运动规律,建立更符合实际的系统模型,以求准确预测系统的变化,提出最佳人工生态系统的设计和经营方案,并发展边缘分支学科,已成为森林生态学面临的紧迫任务。
发展问题
我国森林生态学研究的水平 、研究设施和技术装备以及科研人才,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也面临发展上的若干问题:
1.世界一些科技发达国家在近二十年内对生态系统,特别是较复杂的森林生态系统和小流域系统在长期观测记录有关生态功能和过程的数据采集分析方面已完成
自动化和
网络化,而我国仅仅在
中国科学院的生态站才具备向国际靠拢的自动化水平和具有名符其实的数据库和分析能力的生态系统网络中心,
国家林业局系统的生态定位站则在整体上处于落后的和费工费时而且很难精确化 、标准化的非自动采集,和有名无实的“ 网络” 状态 ;
2.世界上一些国家具有相当数量的一级的长期生态观测试验站和较多的二级站,初步或基本上满足了全国水平的监测和研究需要,而我国经过四十年的发展充其量才有二十个左右较正式的森林生态系统观测站,如包括一些随研究课题和生态工程项目设置的半定位性的或低水准的观测站也不足一百个,根本满足不了宏观研究分析,如国家尺度 、大区域尺度或与国际性全球尺度研究的需要 。 这些已有站的水平也参差不齐,林业系统的投入极少, 连维持日常的最低限度的观测也有困难,更谈不上充实 、提高和数量上的发展 。
3.过去的研究,如
生态系统和小集水区的研究,都是小尺度的研究,至多是中小尺度的,对大尺度的研究,不可能进行实际的观测和试验,或者观测所得数据质量很差,或者面临计算机运算能力问题,因此, 为大尺度研究的需要(而这种研究在全球化研究越来越重要的今天,更显得迫切),如何把具体的生态系统或集水区的具体规律和成果运用到区域性和更大尺度的决策上去,有时是可行的,有时却会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在放大的更大的时空异质性情况下合理使用小尺度数据就是当前森林生态学在生态模型尺度转换上的重要技术问题 。 在国外往往以概念模型,既统计模型来弥补物理模型所遇到的这类难题,这些都在探索之中 。 此外 , 在宏观的研究中,如何把森林生态系统生态功能和过程放在一个更大水 、热 、气 、其他物质和生物多样性背景中来诠释,还要很好地解决森林生态系统功能模型和周围大环境的水 、热 、气规律模型的耦合问题,以便做出更为合理的解释,这需要森林生态学与土壤学 、水文学 、大气科学等学科开展合作研究 。
总之,我国森林生态学的研究任重而道远,还需要我们付出更大的努力,做出更大的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