棋盘
棋类的三要素之一
棋盘是棋类三要素(棋盘、棋子、规则)之一,是一场棋类游戏进行的必要保障。棋盘类型主要分为交点式棋位(如中国象棋围棋五子棋),方格式棋位(如国际象棋黑白棋)和线段式棋位(不多见)。又称“棋局”和“弈局”。
基本信息
◎ 棋盘 qípán
(1) [checkerboard]∶下各种棋用的板。
(2) [chessboard]∶下国际象棋用的板。
解释
画有格子等标记,供下棋时摆棋子用的盘,多用木板或纸等制成,唐 韦应物 《假中枉卢二十二书》诗:“花里棋盘憎鸟污,枕边书卷讶风开。” 宋 米芾 《画史·唐画》:“ 章友直 ……又能以篆笔画棋盘,笔笔相似。” 茹志鹃 《高高的白杨树·澄河边上》:“他们把扁担扎成两个棋盘式的空心筏子,两个老乡一人扛着一只走到水边。”
和棋盘有关的名对:
天作棋盘星作子,谁人敢下? 地当琵琶路当弦,哪个能弹?
风纬雨经,织成天网捕诗句 . 楚河汉界,演化棋盘斗智谋
象棋
中国象棋应该叫车棋, 国际象棋应该叫象棋 ,斗兽棋应该叫马棋, 暗棋应该叫兵棋。
中国象棋具有悠久的历史。战国时期孟尝郑女
秦汉时期,塞戏云梦西汉墓出土的塞戏棋盘和甘肃武威磨嘴子汉墓出土的彩绘木俑塞戏 ,可以映证汉代边韶《塞赋》中对塞戏形制的描写。三国时期,象棋的形制不断地变化,并已和印度有了传播关系。至南北朝时期的北周朝代,武帝(公元 561 ~ 578 年在位)制《象经》,王褒写《象戏 · 序 》,庚信写《象戏经赋》,标志着象棋形制第二次大改革的完成。隋唐时期,象棋活动稳步开展,史籍上屡见记载,其中最重要的是《士礼居丛书》载《梁公九谏》中对武则天梦中下象棋频国天女的记叙和牛僧孺琴棋书画河南开封出土的背面绘有图形的铜质棋子,可以得到这样的结论:唐代的象棋形制,和早期的国际象棋颇多相似之处。当时象棋的流行情况,从诗文传奇中诸多记载中,都可略见一斑。而象棋谱《樗薄象戏格》三卷则可能是唐代的著作。 宋代是象棋广泛流行,形制大变革的时代。北宋时期,先后有司马光的《七国象戏》,尹洙的《象戏格》、《棋势》,晁补之的《广象戏大象戏
经过近百年的实践,象棋于北宋末定型成近代模式: 32 枚棋子, 有河界的棋盘,将在九宫李清照刘克庄等文学家,洪遵象棋盘的手工业者。南宋还出现了洪迈的《棋经论》、叶茂卿的《象棋神机集》、 陈元靓的《事林广记》等多种象棋著述。 元明清时期,象棋继续在民间流行,技术水平不断得以提高,出现了多部总结性的理论专著,其中最为重要的有《梦入神机》、《 金鹏十八变》、《桔中秘》、《适情雅趣》、《梅花谱》、《竹香斋 象棋谱》等。杨慎唐寅、郎英、罗颀袁枚等文人学者都爱好下棋 ,大批著名棋手的涌现,显示了象棋受到社会各阶层民众喜爱的状况。 新中国建立之后,象棋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 1956 年,象棋成为国家体育项目。以后,几乎每年都举行全国性的比赛。 1962 年成立了中华全国体育总会的下属组织 —— 中国象棋协会,各地相应建立了下属协会机构。 40 多年来,由于群众性棋类活动和比赛的推动, 象棋棋艺水平提高得很快,优秀棋手不断涌现,其中以杨官璘、胡荣华、柳大华赵国荣李来群吕钦许银川等最为著名。
围棋盘
围棋盘由19条横线19条竖线组成,共361个交叉点,最外边的线称为边线。为了便于识别棋子的位置,棋盘上划了九个点,术语称做“星”,中央的星点又称为“天元”。棋盘可分为“角”、“边”以及“中腹”。现今的棋盘则有19×19、13×13、9×9,较为普遍,另外还有一些是较罕见的15×15、17×17。正式比赛所用棋盘为19×19,其他作为教学和练习辅助。
国际象棋棋盘
国际象棋棋盘是方格式棋位。棋盘上有8*8=64个棋位,32格为黑、32格为白,己方视角上棋盘右下角总为白格。
石城象棋盘
石城象棋
棋盘、棋子及开局如图,基本规则同象棋,不同规则如下:
1、棋盘两侧增加山界线,山界距离为四条横线,中间两条为空无落棋点。
2、将帅宫扩展为23个点位,将帅宫底线横向为五条基本纵线的距离,宫底线只有三个点位,线段上点到点相当于两个基本格,底线将帅无法横向移动。
3、象(相)走吃斜格两步或三步格,不能越棋,可以过河。
4、双方各增加两枚卫(衞),走吃宫内直格,横竖两步或三步格,不能越棋,不能出宫。
5、双方各增加两枚石(石炮),开局放置己方两侧山脚下。石的走法同炮,吃法是必须隔一个空格才能打吃敌棋,其他条件忽略,具体见附图。
6、兵卒入到对方底线,可即时一对一升变为己方已被吃掉的车、马、炮、石、象,升变必须是兵入底线同步进行,不算走棋,也可不变,但过后该底兵不能再升变。
其他同象棋。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02 07:19
目录
概述
基本信息
解释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