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网经菩萨戒》,
大乘佛教菩萨戒律之一,于公元401年,由鸠摩罗什译成中文,
僧肇誉之为“万法之玄宗,众经之要旨,大圣开物之真模,行者阶道之
正路。”
戒本简介
《梵网经
菩萨戒》亦名《梵网经
菩萨戒本》,或《大梵网经菩萨戒本》,梵网、
梵天网、大梵天网乃同体之异名。于近一千六百年前,由鸠摩罗什大师节选翻译,并依之为一批弟子授戒,盖为华夏传授
菩萨戒之始。
然该“戒本”译于大师晚年,什师尚未推敲润色,便溘然驾鹤归西,致令此译留有缺憾。诸如“杀因杀缘杀法杀业”、“悭因悭缘悭法悭业”等句,属于字词直译,若不加意译、进行阐释,则义理难明、令人费解。此外,某些
印欧句式,不符
汉地思维习惯,虽不影响理解,但令人感觉别扭、奇异。
语言随时代而变迁,此乃古今自然规律,古人之通俗用语,于今人则诘屈聱牙、颇难理解。虽然“诸法空相”、义在言外,无须执着文字,但众多当今初学,仍需以言见义,先领会而后熏修。既然佛法出世为
一大事因缘,普度众生乃大悲宗旨,则固守形式影响受益,毋若灵活变通而早入道。
今幸遇一润色
修订本,读来感觉文通字顺、明白晓畅,内容合乎原旨,未见因文而害意;以今日用品代替过时古物,似亦未尝不可。其“
菩萨戒序”、“受持流通”几近原文,“十条重戒”、“卌八轻戒”,
标号清晰,赫然醒目,令人一目了然。所附“简要注释”,略指津梁,无
冗长累赘之嫌。故欲在此公诸于众,与众有缘者分享。
普通居士读之可明白大意、培植根基;发心菩萨诵此易契入奥义、节节攀升。诸佛、菩萨、大士深明“八不”妙理,
色空一如,出神入化,仍需常诵
菩萨戒本;无名后学、初发心者执著事物名相,贪嗔痴慢,更须以戒为师、反复诵习,直至领会贯通、运用自如,成真菩萨、最终解脱。
若想作菩萨,必持
菩萨戒;不持菩萨戒,决难成菩萨。无论何人,一发菩提心,万里始足下;尘土积成山,滴水汇为渊;只要持之以恒,必然功到自成。 真修菩萨行者,必须经受逆水行舟、长途跋涉之历练。待天长日久,习惯成自然,则会步入“
随心所欲不逾矩”之圣境,收获“自利利他、
觉行圆满”之正果。
此版本于《百度》网面世以来,已获二百多位菩萨赞许首肯。期盼将有更多菩萨挺身而出,参与、完善、护持、弘扬,以令众多学者、行者获益,使菩萨队伍日益扩大,让佛陀精神光耀人间。
《大梵网经菩萨戒本》
梵网经序
沙门僧肇作
夫《梵网经》者,盖万法之玄宗,众经之要旨,大圣开物之真模,行者阶道之
正路。是以如来
权教,虽复无量,所言要趣,莫不以此为指南之说。是以秦主,识达圜中,神凝纷表。虽威纶四海,而沾想虚玄;虽风偃八荒,而静虑尘外。故弘始三年,淳风东扇,於是诏天竺法师鸠摩罗什,在长安
草堂寺,及义学沙门三千馀僧,手执梵文,口翻解释,五十馀部。唯《梵网经》,一百二十卷,六十一品,其中菩萨心地品第十,专明菩萨行地。是时道融、道影三百人等,即受菩萨戒。人各诵此品,以为心首。师徒义合,敬写一品八十一部,流通於世。欲使仰希菩提者,追踪以悟理故。冀於後代同闻焉。
菩萨戒序
尔时释迦牟尼佛,从初现莲华台藏世界,东方来入天王宫中,说魔受化经已。下生南阎浮提,迦夷罗国。母名摩耶,父字白净,吾名悉达。七岁出家,三十成道,号吾为释迦牟尼佛。于寂灭道场,坐金刚华光王座,乃至摩醯首罗天王宫,其中次第十住处所说。
时佛观诸大梵天王网罗幢,因为说无量世界,犹如网孔。一一世界,各各不同,别异无量;佛教门亦复如是。吾今来此世界八千返,为此娑婆世界,坐金刚华光王座,乃至摩醯首罗天王宫,为是中一切大众,略开心地法门 品竟。
复从天王宫,下至阎浮提菩提树下,为此地上一切众生,凡夫痴暗之人,说我本卢舍那佛心地中,初发心中常所诵一戒。光明金刚宝戒,是一切佛本源,一切菩萨本源,佛性种子。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一切意识色心,是情是心,皆入佛性戒中。当当常有因故,当当常住法身。如是十波罗提木叉出于世界,是法戒,是三世一切众生顶戴奉持。吾今当为此大众,重说十无尽藏戒品,是一切众生戒,本源自性清净。
我今卢舍那 方坐莲华台 周匝千华上 复现千释迦
一华百亿国 一国一释迦 各坐菩提树 一时成佛道
如是千百亿 卢舍那本身 千百亿释迦 各接微尘众
俱来至我所 听我诵佛戒 甘露门即开
是时千百亿 还至本道场 各坐菩提树 诵我本师戒
十重四十八 戒如明日月 亦如璎珞珠 微尘菩萨众
由是成正觉 是卢舍那诵 我亦如是诵 汝新学菩萨
顶戴受持戒 受持是戒已 转授诸众生
谛听我正诵 佛法中戒藏 波罗提木叉 大众心谛信
汝是当成佛 我是已成佛 常作如是信 戒品已具足
一切有心者 皆应摄佛戒 众生受佛戒 即入诸佛位
位同大觉已 真是诸佛子 大众皆恭敬 至心听我诵
尔时释迦牟尼佛,初坐菩提树下,成无上正觉已,初结菩萨波罗提木叉。孝顺父母师僧三宝,孝顺至道之法。孝名为戒,亦名制止。
佛即口放无量光明,是时百万亿大众、诸菩萨、十八梵天、六欲天子、十六大国王,合掌至心,听佛诵一切诸佛大乘戒。
佛告诸菩萨言:我今半月半月自诵诸佛法戒。汝等一切发心菩萨,乃至十发趣、十长养、十金刚、十地诸菩萨亦诵。是故戒光从口出,有缘非无因故光。光非青黄赤白黑、非色非心、非有非无、非因果法。是诸佛之本源,行菩萨道之根本,是大众诸佛子之根本。
是故大众诸佛子,应受持,应读诵,应善学。佛子谛听,若受佛戒者,国王、王子、百官、宰相、比丘、比丘尼、十八梵天、六欲天子、庶民、黄门、淫男、淫女、奴婢、八部鬼神、金刚神、畜生,乃至变化人,但解法师语,尽受得戒,皆名第一清净者。
佛告诸佛子言:有十重波罗提木叉,若受菩萨戒,不诵此戒者,非菩萨,非佛种子;我亦如是诵。一切菩萨已学,一切菩萨当学,一切菩萨今学。已略说菩萨波罗提木叉相貌,应当学,敬心奉持。
十条重戒
佛言:若佛子,若自杀,教人杀,方便杀,赞叹杀,见作随喜,乃至咒杀。杀因、杀缘、杀法、杀业。乃至一切有命者,不得故杀。是菩萨应起常住慈悲心、孝顺心,方便救护一切众生。而反自恣心快意杀生者,是菩萨波罗夷罪。
若佛子,自盗,教人盗,方便盗,咒盗。盗因、盗缘、盗法、盗业,乃至鬼神有主劫贼物,一切财物,一针一草,不得故盗。而菩萨应生佛性孝顺心、慈悲心,常助一切人生福生乐。而反更盗人财物者,是菩萨波罗夷罪。
若佛子,自淫,教人淫,乃至一切女人,不得故淫。淫因、淫缘、淫法、淫业。乃至畜生女、诸天鬼神女,及非道行淫。而菩萨应生孝顺心,救度一切众生,净法与人。而反更起一切人淫,不择畜生,乃至母女姊妹六亲行淫,无慈悲心者,是菩萨波罗夷罪。
若佛子,自妄语,教人妄语,方便妄语。妄语因、妄语缘、妄语法、妄语业。乃至不见言见,见言不见,身心妄语。而菩萨常生正语正见,亦生一切众生正语正见。而反更起一切众生邪语邪见邪业者,是菩萨波罗夷罪。
若佛子,自酤酒,教人酤酒。酤酒因、酤酒缘、酤酒法、酤酒业,一切酒不得酤,是酒起罪因缘。而菩萨应生一切众生明达之慧,而反更生一切众生颠倒之心者,是菩萨波罗夷罪。
若佛子,口自说出家在家菩萨、比丘比丘尼罪过,教人说罪过,罪过因、罪过缘、罪过法、罪过业。而菩萨闻外道恶人,及二乘恶人,说佛法中非法非律。常生慈心,教化是恶人辈,令生大乘善信。而菩萨反更自说佛法中罪过者,是菩萨波罗夷罪。
若佛子,自赞毁他,亦教人自赞毁他。毁他因、毁他缘、毁他法、毁他业。而菩萨应代一切众生受加毁辱,恶事向自己,好事与他人。若自扬己德,隐他人好事,令他人受毁者,是菩萨波罗夷罪。
若佛子,自悭,教人悭。悭因、悭缘、悭法、悭业,而菩萨见一切贫穷人来乞者,随前人所须,一切给与。而菩萨以恶心瞋心,乃至不施一钱一针一草;有求法者,不为说一句一偈一微尘许法,而反更骂辱者,是菩萨波罗夷罪。
若佛子,自瞋,教人瞋。瞋因、瞋缘、瞋法、瞋业。而菩萨应生一切众生善根无诤之事,常生慈悲心、孝顺心。而反更于一切众生中,乃至于非众生中,以恶口骂辱,加以手打,及以刀杖,意犹不息。前人求悔,善言忏谢,犹瞋不解者,是菩萨波罗夷罪。
若佛子,自谤三宝,教人谤三宝。谤因、谤缘、谤法、谤业。而菩萨见外道及以恶人,一言谤佛音声,如三百矛刺心;况口自谤?不生信心、孝顺心,而反更助恶人、邪见人谤者,是菩萨波罗夷罪。
善学诸仁者,是菩萨十波罗提木叉,应当学。于中不应一一犯如微尘许,何况具足犯十戒?若有犯者,不得现身发菩提心,亦失国王位、转轮王位,亦失比丘、比丘尼位,亦失十发趣、十长养、十金刚、十地。佛性常住妙果,一切皆失。堕三恶道中,二劫三劫,不闻父母三宝名字,以是不应一一犯。汝等一切菩萨,今学、当学、已学。如是十戒,应当学,敬心奉持。八万威仪品当广明。
卌八轻戒
佛告诸菩萨言:已说十波罗提木叉竟,四十八轻今当说。
若佛子,欲受国王位时,受转轮王位时,百官受位时,应先受菩萨戒。一切鬼神,救护王身、百官之身,诸佛欢喜。既得戒已,生孝顺心、恭敬心。见上座、和尚、阿阇梨、大德、同学、同见、同行者,应起承迎礼拜问讯。而菩萨反生憍心、慢心、痴心、瞋心,不起承迎礼拜;一一不如法供养,以自卖身、国城、男女、七宝、百物而供给之。若不尔者,犯轻垢罪。
若佛子,故饮酒,而酒生过失无量。若自身手过酒器与人饮酒者,五百世无手;何况自饮?亦不得教一切人饮,及一切众生饮酒,况自饮酒?一切酒不得饮。若故自饮,教人饮者,犯轻垢罪。
若佛子,故食肉,一切众生肉不得食。夫食肉者,断大慈悲佛性种子,一切众生见而舍去。是故一切菩萨,不得食一切众生肉。食肉得无量罪,若故食者,犯轻垢罪。
若佛子,不得食五辛。大蒜、茖葱、慈葱、兰葱、兴渠,是五辛,一切食中不得食。若故食者,犯轻垢罪。
若佛子,见一切众生犯八戒、五戒、十戒、毁禁、七逆、八难,一切犯戒罪,应教忏悔。而菩萨不教忏悔,同住、同僧利养,而共布萨,一众说戒。而不举其罪,不教悔过者,犯轻垢罪。
若佛子,一切处有讲法毗尼经律,大宅舍中有讲法处,是新学菩萨,应持经律卷,至法师所,听受谘问。若山林树下、僧地房中,一切说法处,悉至听受。若不至彼听受谘问者,犯轻垢罪。
若佛子,心背大乘常住经律,言非佛说。而受持二乘声闻、外道恶见,一切禁戒邪见经律者,犯轻垢罪。
若佛子,见一切疾病人,常应供养,如佛无异。八福田中,看病福田,是第一福田。若父母师僧弟子病,诸根不具,百种病苦恼,皆供养令瘥。而菩萨以瞋恨心不看,乃至僧坊、城邑、旷野、山林、道路中,见病不救济者,犯轻垢罪。
若佛子,不得畜一切刀杖、弓箭、矛斧斗战之具,及恶网、罗罥杀生之器,一切不得畜。而菩萨乃至杀父母尚不加报,况杀一切众生。不得畜杀众生具。若故畜者,犯轻垢罪。
如是十戒,应当学,敬心奉持。下六度品中广明。
若佛子,不得为利养恶心故,通国使命,军阵合会,兴师相伐,杀无量众生。而菩萨尚不得入军中往来,况故作国贼?若故作者,犯轻垢罪。
若佛子,以恶心故,无事谤他良人、善人、法师、师僧、国王、贵人,言犯七逆十重。于父母兄弟六亲中,应生孝顺心、慈悲心。而反更加于逆害,堕不如意处者,犯轻垢罪。
若佛子,以恶心故,放大火烧山林、旷野。四月乃至九月放火。若烧他人家屋宅、城邑、僧坊、田木,及鬼神、官物。一切有生物不得故烧。若故烧者,犯轻垢罪。
若佛子,自佛弟子,及外道恶人、六亲、一切善知识,应一一教受持大乘经律。应教解义理,使发菩提心。十发趣心、十长养心、十金刚心。于三十心中,一一解其次第法用。而菩萨以恶心、瞋心,横教二乘声闻经律、外道邪见论等,犯轻垢罪。
若佛子,应好心先学大乘威仪经律,广开解义味。见后新学菩萨,有从百里千里来求大乘经律,应如法为说一切苦行,若烧身、烧臂、烧指。若不烧身臂指供养诸佛,非出家菩萨。乃至饿虎、狼、狮子、一切饿鬼,悉应舍身肉手足而供养之。然后一一次第为说正法,使心开意解。而菩萨为利养故,应答不答;倒说经律文字,无前无后,谤三宝说者,犯轻垢罪。
若佛子,自为饮食、钱财、利养、名誉故,亲近国王、王子、大臣、百官,恃作形势,乞索打拍牵挽,横取钱物。一切求利,名为恶求多求,教他人求。都无慈心,无孝顺心者,犯轻垢罪。
若佛子,应学十二部经。诵戒者,日日六时持菩萨戒,解其义理,佛性之性。而菩萨不解一句一偈,及戒律因缘,诈言能解者,即为自欺诳,亦欺诳他人。一一不解,一切法不知,而为他人作师授戒者,犯轻垢罪。
若佛子,以恶心故,见持戒比丘,手捉香炉,行菩萨行。而斗遘两头,谤欺贤人,无恶不造者,犯轻垢罪。
若佛子,以慈心故,行放生业。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无不从之受生,故六道众生皆是我父母。而杀而食者,即杀我父母,亦杀我故身。一切地水是我先身,一切火风是我本体,故常行放生。生生受生,常住之法。教人放生。若见世人杀畜生时,应方便救护,解其苦难。常教化讲说菩萨戒,救度众生。若父母兄弟死亡之日,应请法师讲菩萨戒经律,福资亡者,得见诸佛,生人天上。若不尔者,犯轻垢罪。
如是十戒,应当学,敬心奉持。如灭罪品中广明一一戒相。
若佛子,不得以瞋报瞋,以打报打。若杀父母、兄弟、六亲,不得加报。若国主为他人杀者,亦不得加报。杀生报生,不顺孝道。尚不畜奴婢,打拍骂辱,日日起三业,口罪无量。况故作七逆之罪?而出家菩萨,无慈心报雠,乃至六亲中故报者,犯轻垢罪。
若佛子,佛灭度后,欲以好心受菩萨戒时,于佛菩萨形像前自誓受戒。当以七日佛前忏悔,得见好相,便得戒。若不得好相,应二七、三七,乃至一年,要得好相。得好相已,便得佛菩萨形像前受戒。若不得好相,虽佛像前受戒,不名得戒。若现前先受菩萨戒法师前受戒时,不须要见好相。何以故?是法师师师相授,故不须好相。是以法师前受戒时,即得戒,以生至重心故便得戒。若千里内无能授戒师,得佛菩萨形像前自誓受戒,而要见好相。
若法师自倚解经律大乘学戒,与国王、太子、百官以为善友,而新学菩萨来问若经义、律义,轻心、恶心、慢心,不一一好答问者,犯轻垢罪。
若佛子,有佛经律大乘法,正见、正性、正法身,而不能勤学修习。而舍七宝,反学邪见、二乘、外道、俗典、阿毗昙、杂论、一切书记,是断佛性,障道因缘,非行菩萨道者。若故作者,犯轻垢罪。
若佛子,佛灭度后,为说法主,为行法主,为僧坊主、教化主、坐禅主、行来主,应生慈心,善和斗诤。善守三宝物,莫无度用,如自己有。而反乱众斗诤,恣心用三宝物者,犯轻垢罪。
若佛子,一切不得受别请,利养入己。而此利养,属十方僧。而别受请即是取十方僧物入己。及八福田中,诸佛圣人,一一师僧、父母、病人物,自己用故,犯轻垢罪。
若佛子,有出家菩萨、在家菩萨,及一切檀越,请僧福田求愿之时,应入僧坊问知事人,今欲请僧求愿。知事报言:次第请者,即得十方贤圣僧。而世人别请五百罗汉菩萨僧,不如僧次一凡夫僧。若别请僧者,是外道法,七佛无别请法,不顺孝道。若故别请僧者,犯轻垢罪。
若佛子,以恶心故,为利养,贩卖男女色,自手作食、自磨自舂,占相男女、解梦吉凶、是男是女,咒术,工巧,调鹰方法,和合百种毒药、千种毒药、蛇毒、生金银毒、蛊毒,都无慈愍心,无孝顺心。若故作者,犯轻垢罪。
若佛子,以恶心故,自身谤三宝,诈现亲附。口便说空,行在有中。经理白衣,为白衣通致男女,交会淫色,作诸缚着。于六斋日,年三长斋月,作杀生、劫盗,破斋犯戒者,犯轻垢罪。
如是十戒,应当学,敬心奉持。制戒品中广明。
佛言:佛子!佛灭度后,于恶世中,若见外道、一切恶人、劫贼,卖佛菩萨、父母形像,及卖经律,贩卖比丘、比丘尼,亦卖发菩提心菩萨道人。或为官使,与一切人作奴婢者。而菩萨见是事已,应生慈悲心,方便救护,处处教化取物,赎佛菩萨形像,及比丘、比丘尼、发心菩萨、一切经律。若不赎者,犯轻垢罪。
若佛子,不得贩卖刀杖、弓箭,畜轻秤、小斗。因官形势,取人财物。害心系缚,破坏成功。长养猫、狸、猪、狗。若故养者,犯轻垢罪。
若佛子,护持禁戒,行住坐卧,日夜六时读诵是戒,犹如金刚。如带持浮囊,欲渡大海。如草系比丘。常生大乘善信,自知我是未成之佛,诸佛是已成之佛。发菩提心,念念不去心。若起一念二乘外道心者,犯轻垢罪。
若佛子,常应发一切愿,孝顺父母师僧。愿得好师、同学善知识,常教我大乘经律,十发趣、十长养、十金刚、十地,使我开解,如法修行。坚持佛戒,宁舍身命,念念不去心。若一切菩萨不发是愿者,犯轻垢罪。
若佛子,发是十大愿已,持佛禁戒,作是誓言:宁以此身投炽然猛火、大坑刀山,终不毁犯三世诸佛经律,与一切女人作不净行。
复作是愿,宁以热铁罗网,千重周匝缠身,终不以此破戒之身,受于信心檀越一切衣服。复作是愿,宁以此口吞热铁丸,及大流猛火,经百千劫,终不以此破戒之口,食于信心檀越百味饮食。复作是愿,宁以此身卧大流猛火、罗网热铁地上,终不以此破戒之身,受于信心檀越百种床座。复作是愿,宁以此身受三百矛刺身,经一劫二劫,终不以此破戒之身,受于信心檀越百味医药。复作是愿,宁以此身投热铁镬,经百千劫,终不以此破戒之身,受于信心檀越千种房舍屋宅、园林田地。复作是愿,宁以铁锤打碎此身,从头至足,令如微尘,终不以此破戒之身,受于信心檀越恭敬礼拜。复作是愿,宁以百千热铁刀矛,挑其两目,终不以此破戒之心,视他好色。复作是愿,宁以百千铁锥,劖刺耳根,经一劫二劫,终不以此破戒之心,听好音声。复作是愿,宁以百千刃刀,割去其鼻,终不以此破戒之心,贪嗅诸香。复作是愿,宁以百千刃刀,割断其舌,终不以此破戒之心,食人百味净食。复作是愿,宁以利斧,斩破其身,终不以此破戒之心,贪着好触。复作是愿,愿一切众生,悉得成佛。而菩萨若不发是愿者,犯轻垢罪。
若佛子,常应二时头陀,冬夏坐禅,结夏安居。常用杨枝、澡豆、三衣、瓶、钵、坐具、锡杖、香炉奁、漉水囊、手巾、刀子、火燧、镊子、绳床、经、律、佛像、菩萨形像。而菩萨行头陀时,及游方时,行来百里千里,此十八种物,常随其身。头陀者,从正月十五日至三月十五日,八月十五日至十月十五日。是二时中,此十八种物,常随其身,如鸟二翼。
若布萨日,新学菩萨半月半月常布萨,诵十重四十八轻戒。若诵戒时,当于诸佛菩萨形像前诵。一人布萨,即一人诵。若二人、三人至百千人,亦一人诵。诵者高座,听者下座。各各披九条、七条、五条袈裟。若结夏安居时,亦应一一如法。
若行头陀时,莫入难处。若若恶国界、若恶国王、土地高下、草木深邃、师子虎狼、水火风难,及以劫贼、道路毒蛇,一切难处悉不得入。头陀行道,乃至夏坐安居,是诸难处皆不得入。若故入者,犯轻垢罪。
若佛子,应如法次第坐。先受戒者在前坐,后受戒者在后坐。不问老少、比丘、比丘尼、贵人、国王、王子,乃至黄门、奴婢,皆应先受戒者在前坐,后受戒者次第而坐。莫如外道痴人,若老若少,无前无后,坐无次第,如兵奴之法。我佛法中,先者先坐,后者后坐。而菩萨一一不如法次第坐者,犯轻垢罪。
若佛子,常应教化一切众生。建立僧坊、山林园田,立作佛塔,冬夏安居,坐禅处所,一切行道处,皆应立之。而菩萨应为一切众生,讲说大乘经律。若疾病、国难、贼难、父母、兄弟、和尚、阿阇梨亡灭之日,及三七日、四五七日,乃至七七日,亦应讲说大乘经律。
一切斋会求愿,行来治生,大火所烧,大水所漂,黑风所吹船舫,江湖大海罗刹之难,亦读诵讲说此经律。乃至一切罪报、三恶、八难、七逆,杻械枷锁,系缚其身;多淫、多瞋、多愚痴、多疾病,皆应讲此经律。而新学菩萨若不尔者,犯轻垢罪。
如是九戒应当学,尽心奉持。梵坛品当广明。
若佛子,与人受戒时,不得拣择。一切国王、王子、大臣、百官、比丘、比丘尼、信男、信女、淫男、淫女、十八梵天、六欲天子、无根、二根、黄门、奴婢、一切鬼神,尽得受戒。应教身所著袈裟,皆使坏色,与道相应。皆染使青、黄、赤、黑、紫色,一切染衣乃至卧具,尽以坏色。身所著衣,一切染色。若一切国土中,国人所著衣服,比丘皆应与其俗服有异。
若欲受戒时,师应问言:汝现身不作七逆罪不?菩萨法师不得与七逆人现身受戒。七逆者,出佛身血、杀父、杀母、杀和尚、杀阿阇梨、破羯磨转法轮僧、杀圣人。若具七逆,即现身不得戒,余一切人尽得受戒。
出家人法,不向国王礼拜,不向父母礼拜,六亲不敬,鬼神不礼。但解法师语,有百里千里来求法者,而菩萨法师以恶心瞋心,而不即与授一切众生戒者,犯轻垢罪。
若佛子,教化人起信心时,菩萨与他人作教诫法师者,见欲受戒人,应教请二师──和尚、阿阇梨二师。应问言:汝有七遮罪不?若现身有七遮罪者,师不应与受戒。若无七遮者,得与受戒。若有犯十戒者,应教忏悔。在佛菩萨形像前,日夜六时诵十重四十八轻戒,苦到礼三世千佛,得见好相。若一七日、二三七日,乃至一年,要见好相。好相者,佛来摩顶,见光见华,种种异相,便得灭罪。若无好相,虽忏无益,是人现身亦不得戒,而得增益受戒。若犯四十八轻戒者,对首忏悔,罪便得灭,不同七遮。
而教诫师于是法中,一一好解。若不解大乘经律,若轻、若重、是、非之相,不解第一义谛、习种性、长养性、性种性、不可坏性、道种性、正法性,其中多少,观行出入;十禅支。一切行法,一一不得此法中意。而菩萨为利养故,为名闻故,恶求多求,贪利弟子。而诈现解一切经律,为供养故,是自欺诈,亦欺诈他人。故与人授戒者,犯轻垢罪。
若佛子,不得为利养故,于未受菩萨戒者前,若外道恶人前,说此千佛大戒。邪见人前亦不得说。除国王,余一切不得说。是恶人辈,不受佛戒,名为畜生。生生之处,不见三宝,如木石无心,名为外道。邪见人辈,木头无异。而菩萨于是恶人前说七佛教戒者,犯轻垢罪。
若佛子,信心出家,受佛正戒。故起心毁犯圣戒者,不得受一切檀越供养,亦不得国王地上行,不得饮国王水。五千大鬼常遮其前,鬼言:大贼!若入房舍城邑宅中,鬼复常扫其脚迹。一切世人皆骂言:佛法中贼!一切众生,眼不欲见。犯戒之人,畜生无异,木头无异。若故毁正戒者,犯轻垢罪。
若佛子,常起大悲心。若入一切城邑舍宅,见一切众生,应当唱言:汝等众生,尽应受三归十戒。若见牛马猪羊一切畜生,应心念口言:汝是畜生,发菩提心。而菩萨入一切处山林川野,皆使一切众生发菩提心。是菩萨若不发教化众生心者,犯轻垢罪。
若佛子,常应教化,起大悲心。若入檀越贵人家,一切众中,不得立为白衣说法。应在白衣众前,高座上坐。法师比丘,不得地立为四众说法。若说法时,法师高座,香华供养,四众听者下坐。如孝顺父母,敬顺师教,如事火婆罗门。其说法者,若不如法说,犯轻垢罪。
若佛子,以好心出家,而为名闻利养,于国王、百官前说佛戒者,横与比丘、比丘尼、菩萨戒弟子作系缚事,如狱囚法,如兵奴之法,如师子身中虫,自食师子肉,非余外虫。如是佛子自破佛法,非外道天魔能破。若受佛戒者,应护佛戒,如念一子,如事父母,不可毁破。
而菩萨闻外道恶人,以恶言谤破佛戒之声,如三百矛刺心,千刀万杖打拍其身,等无有异。宁自入地狱,经于百劫,而不一闻恶人以恶言谤破佛戒之声。而况自破佛戒,教人破法因缘,亦无孝顺之心。若故作者,犯轻垢罪。
如是九戒,应当学,敬心奉持。
受持流通
诸佛子,是四十八轻戒,汝等受持。过去诸菩萨已诵,未来诸菩萨当诵,现在诸菩萨今诵。
诸佛子听,十重四十八轻戒,三世诸佛已诵、当诵、今诵,我今亦如是诵。汝等一切大众,若国王、王子、百官、比丘、比丘尼、信男、信女,受持菩萨戒者,应受持、读诵、解说、书写佛性常住戒卷,流通三世。一切众生,化化不绝。得见千佛,为千佛授手。世世不堕恶道八难,常生人道天中。我今在此树下,略开七佛法戒。汝等大众,当一心学波罗提木叉,欢喜奉行 。如无相天王品劝学中,一一广明。三千学士,时坐听者,闻佛自诵,心心顶戴,欢喜受持。
尔时,释迦牟尼佛说上莲华台藏世界,卢舍那佛所说心地法门品中,十无尽戒法品竟。千百亿释迦亦如是说。从摩醯首罗天王宫,至此道树下,十住处说法品,为一切菩萨,不可说大众,受持、读诵、解说,其义亦如是。千百亿世界、莲华藏世界、微尘世界。一切佛心藏、地藏、戒藏、无量行愿藏、因果佛性常住藏,如是一切佛,说无量一切法藏竟。千百亿世界中,一切众生受持,欢喜奉行。若广开心地相相,如佛华光王七行品中说。
明人忍慧强 能持如是法 未成佛道间 安获五种利
一者十方佛 悯念常守护 二者命终时 正见心欢喜
三者生生处 为诸菩萨友 四者功德聚 戒度悉成就
五者今后世 性戒福慧满 此是诸佛子 智者善思量
计我着相者 不能生是法 灭寿取证者 亦非下种处
欲长菩提苗 光明照世间 应当静观察 诸法真实相
不生亦不灭 不常复不断 不一亦不异 不来亦不去
如是一心中 方便勤庄严 菩萨所应作 应当次第学
于学于无学 勿生分别想 是名第一道 亦名摩诃衍
一切戏论恶 悉从是处灭 诸佛萨婆若 悉由是处出
是故诸佛子 宜发大勇猛 于诸佛净戒 护持如明珠
过去诸菩萨 已于是中学 未来者当学 现在者今学
此是佛行处 圣主所称叹 我已随顺说 福德无量聚
回以施众生 共向一切智 愿闻是法者 悉得成佛道
简要注释
(一)
三长斋月:正月、五月、九月,是北天王南赡部洲巡游之月。
(二)六
斋戒日:初八、十四、十五、二十三、二十九、三十。小月二十八、二十九。此
六斋日,诸天鬼神巡视人间,考察善恶。初八、廿三,四天王使游行人间;十四、廿九,天王太子游行人间;十五、三十,天王亲自巡视人间。于此六日,持斋行善,福胜余时;如若作恶,罪报加倍,于此六日,止恶修斋,名敬好时。所谓斋者,过午不食。
(三)六时:有昼三时:初日分、中日分、后日分;有夜三时:初夜分、中夜分、后夜分。昼夜六时,持
菩萨戒,直至业障消除,六根清净,大开圆解,解第一义实相妙理,亦即真如佛性。
(四)
七佛:(1)
毗婆尸佛;(2)
尸弃佛;(3)
毗舍浮佛;(4)
拘留孙佛;(5)
拘那含牟尼佛;(6)
迦叶佛;(7)释迦牟尼佛。
(五)八福田者:(1)佛、(2)圣人、(3)和尚、(4)
阿阇黎、(5)僧、(6)父、(7)母、(8)病人。八福田中,看病福田最为广大,因病乃为苦中之苦,故探病为福中之福。
(六)十发趣心:名初
十心,即十住位:(1)(施)舍心,(2)(持)戒心,(3)忍(辱)心,(4)(精)进心,(5)(禅)定心,(6)(智)慧心,(7)(发)愿心,(8)护(持)心,(9)(随)喜心,(10)(登)顶心。前六位即菩萨行六度。
(七)
十长养心:名中十心,即十行位:(1)慈心,(2)悲心,(3)喜心,(4)舍心,(5)(布)施心,(6)好语心,(7)(利)益心,(8)同(事)心,(9)定心,(10)慧心。前四位为
四无量心;四至八为菩萨
四摄。
(八)十金刚心:名后十心,即
回向位:(1)坚信心,(2)
正念心,(3)回向心,(4)通达心,(5)正直心,(6)不退心,(7)大乘心,(8)无相心,(9)智慧心,(10)不坏心。
(九) 十发趣心:空一切空,法入心内无不是空,此属空观。十长养心:心内流出
一切诸法,无论念佛、布施、
持戒、
忍辱、精进、禅定、智慧
六波罗蜜,都如幻化,此属假观。十金刚心:不出不入,又出又入,即不生不灭真如法界,坚如金刚,此属中观。菩萨教人先修空观,次修假观,后修中观。三谛理显,是为次第法用。
(十)菩萨十地:(1)欢喜地,(2)离垢地,(3)发光地,(4)焰慧地,(5)
难胜地,(6)
现前地,(7)
远行地,(8)不动地,(9)善慧地,(10)
法云地。
(十一)十种
禅支:即为十种所观处所:(1)青、(2)黄、(3)赤、(4)白、(5)地、(6)水、(7)火、(8)风、(9)空、(10)识。
世间禅定包括
初禅、二禅、三禅、
四禅。初禅
离生喜乐地,具有五支:觉、观、喜、乐、一心。二禅定生喜乐地,具有四支:内净、喜、 乐、一心。三禅离喜妙乐地,具有五支:舍、念、慧、乐、一心。四禅
舍念清净地,具有四支:不苦不乐、舍、念、一心。四禅不离十支功德。
(十二)
十二部经:(1)契经,(2)重诵,(3)授记,(4)讽诵,(5)自说,(6)因缘,(7)譬喻,(8)本事,(9)本生,(10)方广,(11)稀有,(12)论议。
(十三)
五戒:(1)不杀生,(2)不偷盗,(3)不邪淫,(4)不妄语,(5)不饮酒。
(十四)八戒:(1)不杀生,(2)不偷盗,(3)不淫欲,(4)不妄语,(5)不饮酒,(6)不涂香饰花,不观舞听歌,(7)不睡高广华丽之床,(8)过午不食。
(十五)十戒:(1)不杀生,(2)不偷盗,(3)不淫欲,(4)不妄语,(5)不饮酒,(6)不涂香饰花,(7)不歌不舞亦不观听,(8)不卧高广大床,(9)过午不食,(10)不持金银财宝。
(十六)八难:(1)地狱,(2)饿鬼,(3)畜生,(4)郁单越(北俱卢洲无苦无佛法处),(5)长寿天(色界、无色界天),(6)盲聋喑哑,(7)
世智辩聪,(8)佛
前佛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