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园石
火山沉质型的凝灰质沙岩
梅园石,产自浙江宁波,属于火山沉质型的凝灰质沙岩,色泽成灰紫色,素雅大方,石质细腻,硬度适中,广泛应用于工艺、古典建筑、石雕等,属稀有矿产资源。宁波阿育王寺金刚殿的荷花关槛、保国寺的观音殿石柱等珍贵文物均以梅园石为料。作为珍贵的石料,梅园石在古代即作为对外交流的赠品。2012年6月,象山小白礁Ⅰ号沉船打捞,使梅园石走进大众视野,这里的压舱石就是梅园石,是宁波对外交流的佐证。
石料简介
梅园石分布于浙江省宁波市海曙区鄞江镇的梅园村、锡山一带。岩石层属凝灰岩,结构致密坚硬,矿物粒度大小均匀,石质细腻、色泽素雅、硬度适中。荒料经过切、雕琢、修光后,色调如晚秋的枫叶,色泽紫红,美观大方,是一种高档的建筑和雕饰石料。
梅园地处浙江东部四明山支脉锡山山脚下,距离宁波市大概一个小时的车程。梅园原先是一个乡的建制,下辖梅锡、梅溪、大桥、建岙、沿山等六村,现为古镇鄞江的一个村,有梅锡、梅溪两个点,十个不到的自然村落,沿山脚散落,南北相距不过两公里,梅园石就产于这样一片狭小的区域,地理上与之相毗连的大桥、沿山等村所产石头。四明山方圆八百里,土为褐色沙壤土质,岩有花岗岩石灰岩质,更多的是砂砾沉积岩和凝灰岩,梅园石属后者。
石料特色
梅园石色泽浅灰紫,素雅大气,质地均匀细密,硬度适中,且耐酸碱,是碑材、石雕和建筑施工的上选石材,开采历史悠久。清徐兆昺《四明谈助》录黄宗羲(清)《四明山志》云:“东浙碑材。不能得太湖石,次之梅园。质颇近腻。今石孔久闭,佳者不易求矣。”在这里,梅园石被视为碑材中上品,仅次于太湖石,而且近半个世纪前已“……佳者不易求已”,那“不易求”者是石材,而非经加工雕凿后的工艺品。可见在黄宗羲眼里,梅园石本身亦已接近宝贝了。
石料应用
梅园石被广泛适用于工艺美术、古典石雕、石雕及大型建筑门楼。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保国寺唐代经藏、横省与庙沟后石牌坊、东钱湖畔的南宋石刻群、天童寺的帝御碑记、阿育王寺的金刚殿栏杆、天一阁门前的石狮、奉化溪口的蒋母墓道及近代上海汇丰银行的宏大建筑,都采用梅园石建筑和雕刻而成。
千年历史
梅园石开采历史悠久。据史籍记载,早在西晋时梅园石便以石质优良著称,是闻名遐迩的建筑与工艺用材。清徐兆昺《四明谈助》录《四明山志》云:“东浙碑材。不能得太湖石,次之梅园。质颇近腻。今石孔久闭,佳者不易求矣。”梅园石被视为碑材中上品,仅次于太湖石
千百年来,梅园石的行踪遍及远近。当地村民家明堂里铺的石板是梅园石,村口庵边小溪上的小桥是清一色的梅园石,月湖畔、天一阁、老外滩七塔寺白云庄保国寺东钱湖畔南宋石刻群、阿育王寺构件里有梅园石,古宅陋巷以及许多不知名的民居建筑,更是处处可以见到梅园石的踪迹。
古往今来,梅园石在宁波及周边地区也被广泛运用,相当一部分已早早走出国门,远涉海外。至今留在日本东大寺正门前的一对石狮、般若寺的十三重石塔等都是由宁波石匠用梅园石雕刻的,已成日本国宝文物。与此同时,更多的梅园石被从宁波港出发的各国船只作为压舱石使用,早早就源源不断地流落到异国他乡。
最新发现
2008年12月,宁波海上考古队在象山海域发现一艘清代古沉船,考古队员在沉船遗址发现了一枚西班牙银币,大量精美的青花瓷、陶器和大批成排成列的梅园石。目前已无法考证这艘船的最终去向,但从装载着的大量压舱梅园石可以确定,它是从宁波某港口起锚,驶往海外的。
2012年6月,随着央视滚动播出的“浙江·宁波·象山小白礁Ⅰ号沉船”水下考古发掘直播活动预告片,鄞西梅园石再次走入大众视线,中国文保年度贡献奖获得者、宁波民间文保专家杨古城介绍,“象山小白礁Ⅰ号沉船里的梅园石应该就是压舱石,是宁波对外交流的佐证。”在船体中间位置的梅园石,是经过了初加工的,长方形,每块大约重50公斤。26日是象山小白礁I号水下考古直播的第三天,梅园石出水了。这个千呼万唤的宁波宝贝,终于首次亮相央视的镜头。
最新修订时间:2024-06-08 17:51
目录
概述
石料简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