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古城
中国工艺美术师
杨古城(1938年8月-2023年1月13日),浙江宁波人,宁波文保专家。出生于1938年,退休前在宁波工艺美术研究所从事工艺美术研究。从1993年前后开始,他致力于宁波市,尤其是海曙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对文化遗产的研究、保护不遗余力。认识他的人都知道,这位倔强的老先生喜欢以自己的方式行走在四明大地上,他的肚子里“收藏”最多的是宁波本土的历史文化;他脑子里“保存”的最多的就是保护宁波的城市文脉的念想。经他呼吁奔走,保护下来的历史文化遗存已经不胜枚举。
主要成就
高级工艺美术师。自学成才,有多种爱好和特长,特别对工艺美术雕刻、织绣、室内外装饰及理论研究颇有成果。1989年设计创作大型金银绣《百鹤朝阳》,获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珍品、金杯奖,由中国工艺美术馆珍品馆收藏。1990年创作竹根雕作品,获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优秀新产品一等奖,并参加中日传统工艺品联展。主要研究著作有中国展望出版社1989年出版《现代家庭布置陈设艺术》,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出版1992年出版《中国狮子艺术》、中国世界语出版社1994年出版《中国佛像艺术》等,其中《佛像艺术》已印第三版。 近年来继续致力于工艺美术理论、地方文史、工艺美术教学,并应邀出访日本和台湾。
主要事迹
“文保狂人”杨古城
在宁波这座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数不清的历史文化遗存零落荒野湖畔、散落民间市井,或因年代久远残破不堪,或因不被人识难显光华,但一个人的出现,让它们彻底改变了命运,成为延续城市文脉的载体,在古海上丝绸之路源头上闪烁着璀碟的光芒。这个人,就是被民间和文保业内人士称为“文保狂人”的杨古城。杨古城出生于1938年,退休前在宁波工艺美术研究所从事工艺美术研究。从1993年前后开始,他致力于宁波市,尤其是海曙区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对文化遗产的研究、保护不遗余力。认识他的人都知道,这位倔强的老先生喜欢以自己的方式行走在四明大地上,他的肚子里“收藏”最多的是宁波本土的历史文化;他脑子里“保存”的最多的就是保护宁波的城市文脉的念想。经他呼吁奔走,保护下来的历史文化遗存已经不胜枚举。
三个“ 宝贝”:寻访文物遍及四明大地
也许是受工艺美术研究经验的影响,对传统文化以及古文物的热爱痴迷,早年就深深植根在杨古城的灵魂和血液里。那些散落在荒野、埋没于市井的精美雕刻,江南鳞次柿比、飞檐翘角的古建筑、民居、小桥流水的古镇、神秘的古戏台无不使他流连忘返。
和那些退休后颐养天年的老人不同,1995年退休后的杨古城有了更多的时间从事于心醉的文物保护事业。在山岭间,在荒野里,这位满头银发的老人,带着三件“宝贝”: 一双旧旧的白球鞋,一架老式照相机,一只装有指南针、卷尺、地图、纸笔的黑色帆布背包踟躇而行,去考察那些被人遗忘的古桥、古石刻、古民居以及瓶瓶罐罐、瓦瓷碎片。渴了,掬一捧山泉,饿了,啃一口面饼。荆棘划破了他的衣服,风霜肆虐着他的面容。就这样,一次次寻觅、一程程苦旅,年过六甸的杨古城奔走于四明大地的山山水水,在老桥古宅、墓道荒草间寻寻觅觅、量量丈丈:或者率领一支由摄影、民俗、历史、建筑专家以及文化热心者组成的庞大采风队伍,为钱湖石刻、镇海十七房、前童黄坛古宅、部县走马塘、月湖古湖心寺奔走呼号。
1999年,杨古城应日本文化团体之邀出访日本,在奈良东大寺发现了南宋时期七个宁波工匠漂洋过海帮他们建造的建筑和石狮子。他深深意识到:文物是证明文化渊源关系的最有力的证据。祖先留存的实物一件件少下去,是家乡乃至整个民族不可估量的损失。从此,杨古城责无旁贷地肩负起保护和传承本土文化的重任,他痴迷的文物保护事业也更增添了深重的社会历史责任感。
10年来,杨古城调查和实地察看宁波古桥有450多座、古塔30多座。很多时候,杨古城必须步行才能到达目的地,并且一切经费都是自己承担的。这样“吃力不讨好”的事,有时候连他老伴都无法理解,但杨古城却乐此而不疲。
为了研究保护宁海前童、黄坛的古建筑,他曾40多次实地勘察。为了那些先人留下的东西,他跟人争吵理论过,苦苦哀求过。有时痛彻心扉,泪流满面,有时欣喜若狂,手舞足蹈。1998年,他与32位文保志愿者一起为宁波张苍水故居易地重建上书省文物局和市人大政协,在长达8个月之中的多次奔走后终于落实了原地保护。该年11月起,他与几位志愿者又配合文化部门对月湖古迹呼吁保护,经过一年多的努力,月湖的不少古迹得到保护。此外,甬上藏书家徐时栋古宅、中山广场改造时张苍水故居等,这些文物得以成功的保存修缮,其背后都有着杨古城的辛劳和汗水。 
杨古城还和一些业余文保队员一起,四处寻访,防止非法倒卖文物。到目前为止,已依法收缴文物2000多件。他平时走街串巷,了解宁波的古建筑、古文化,还常常把一些村一级的业余文保队员组织起来,为保护家乡的一座古桥或一座古代建筑而奔走呼告。他长年义务奔波,如痴如醉,用他自己的话说,为的就是“延续宁波的城市文脉”。
三个事件: 民间文物保护典范之作
在杨古城数不洁的文物保护事件中,有三件事一直被文化部门和文保界奉为“典范之作”。
1993年以来,为考察东钱湖石雕,杨古城自费往返50多次,走遍了东钱湖周边的角角落落,发现整理了近200件墓道石雕、石刻。这期间,也就是在1995年春节前,杨古城接到下水村业余文保员的一个电话,说是发现了一块“史”字样的石碑。他匆匆赶去。数九寒冬,鹅毛大雪,他扒开厚厚的积雪,仔细辨认石碑上的文字,当他确认这是南宋丞相史弥远为其夫人所撰的墓志铭时,一股狂热的欣喜把所有的寒冷、劳累消弥得干干净净。而他这一扒,就是拨开了一段尘封的历史,也使南宋石雕——这座稀世的文化宝藏的面目进一步展现。如今,东钱湖石刻群被专家承认填补了南宋中国墓道石刻的空白,并成为东钱湖景区一个主要的旅游景点。
宁海黄坛前童古镇的发现和保护
那是1996年,杨古城和宁波市工艺美术学会的一些同志前往宁海考察古代建筑的工艺美术。在前童、黄坛,他被当地一些古民居深深地吸引了。前童镇上明清时期的古建筑群浓缩了我国浙东地区民居建筑的精华,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和旅游研究价值。而黄坛建村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现存的古民居大多建于清中期,建筑中集合了木、砖、石三种雕刻艺术。这个古建筑群中表现手法之多样、雕刻技艺之精湛、内容题材之丰富,在省内同类建筑中均属罕见。但当时很多人都没有认识到古村镇和古建筑的价值,很多古建筑上都写着大大的“拆”字。原来,两镇都因旧镇改造和修筑道路,众多古建筑面临着被拆迁的命运。
回到宁波后,杨古城茶饭不思。这样的古建筑一旦被拆迁,这些几百年来保存完好的建筑都将荡然无存,这儿百年间儿十代村民遗留下来的文脉便也再寻不到踪迹。沉重的历史责任感迫使他不能做哪怕丝毫的停留一一向宁海县政府和宁波市政府汇报,宣传古镇保护的意义和价值;向新闻媒体联系,呼吁保护历史古镇!经他和其他文保志愿者的多方奔走,甚至贸然闯进来南开会的省人大常委会主任、文物专家毛昭晰的房间。终于,古镇被保存下来。今天,这两个镇都已成了旅游名镇。每年去古镇旅游的人络绎不绝。前童镇已成为浙江省历史文化保护区、浙江省旅游名镇。
天一广场药皇殿的原址保护
在天一广场现代化建筑群中,有一座很特别的古建筑,那就是原址保护的药皇殿,它同药行街一起向今天的宁波市民叙述着当年宁波药业交易的辉煌历史。而在1990年左右,宁波天一广场开发建设时,这座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建筑差点被迁移。当时开发商的方案是迁移重建。这件事被杨古城等几个业余文保员获悉后,多次深入现场考证,认为药皇殿如果拆迁重建,原药皇殿所用的砖头、木头和雕刻等历史遗存将遭到毁坏,药皇殿同药行街一带古建筑所包含的历史内涵也将因此改变。为了保护药王殿,杨古城和另一文保员王介堂一起,上书市长,致信《人民日报》,大声疾呼:药皇殿不能迁移重建!依靠省、市领导、政府主管专业部门的支持,依靠新闻媒体的帮助,依靠广泛的社会文保力量,终于,宁波市领导表态:“宁可少赚钱,也不能让文物古迹受半点损伤!”
类似这样被保护下来的文物数不胜数。如2000年,宁海的村民告诉杨古城,当地有一座桥与众不同,希望他能去看看。杨古城和其他一些文保爱好者来到实地后,掀去桥面的枯草,赫然发现该桥桥面下有宋代特有的圭角素云花纹和宋代莲花雕刻,这原来是一座罕见的宋代古桥。在杨古城等人的建议下,这座古桥得到了当地政府和村民的妥善保护,并进行了修葺。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杨古城同样倾注了巨大的心血。从1962年开始 ,他先后对宁波地域民间手工艺的朱金漆木雕、骨木镶嵌、泥金影漆、金银彩绣、民间刻塑、陶瓷、石雕等,配合文化部门进行抢救性保护,并从中调研、总结,完成了《朱金漆木雕刻》一书。1997年12月,由他牵头发起,200名民间人士举办纪念《三字经》作者王应麟的活动。这是王应麟逝世700年以来的首次民间纪念活动。此后不久,杨古城又在深山番里发现了王应麟墓,最终被定为县级文保单位。2005年,在王应麟故里——海曙区念书巷立碑纪念。对于宁波“海上丝绸之路”的申遗工作,杨古城同样付出了极大的努力。从1992年起,他与日本文化人士进行历史、文化、美术、陶瓷、文物及文化遗产、宗教等多方面的交流,曾多次应邀访问日本、台湾,撰写了数十篇论述,密切了国际文化的民间交流,也促进了对本土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弘扬。

三个道理事成就业余文保领军人物
多年来的文物保护工作,杨古城悟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历史文物的保护,绝不能单单靠一个人或者一小部分人。首先要依靠政府,在一些单位和部门不了解、不理解时,要积极同人沟通协商,取得政府的支持和帮助;二是要依靠当地群众和社会人士,很多历史遗存都是千百年来传承下来的,一些村民和当地社会人士对此有很深厚的感情,取得他们的支持,才能顺利地保护修缮并进行有力的开发;三是要依靠社会各界和新闻媒体。通过宣传把文化保护的理念灌输到每个人的心中,只有人人都有这个保护意识,古代文化遗存才能被更好地保护。
自1996年以来,在杨古城的影响和带动下,宁波市注册文保志愿者已达到近1000人。杨古城和几个志同道合的伙伴一起,带领着这支由志愿者组成的业余文保队伍,或默默无阔地整理保护着千百年来家乡留存的一桥一木;或奔走呼吁,让一些古建筑、古村落重新焕发光彩;或据理力争,使面临拆迁的古代建筑得以保存。杨古城他们的行为,唤醒了更多的人的文保意识。也正是因为有了杨古城这样的人,人们又看到了许多被历史封存的文化遗存。杨古城这样感慨:“宁波的古代文化遗存有很多,也很宝贵,这老祖宗的东西一旦毁了就永远没了。希望有更多的人参与到保护古文化的队伍之来,使宁波的城市文脉得以延续。
为了让更多的人加入文保队伍,杨古城还发起并创导组织的“天行书友会”,承办了“保护宁波,知我宁波”为主题的文化旅游120多批,共5000多人次参加;他多次组织文化讲座,向市民广泛宣传宁波的文化景点;他策划组织民间团体立碑保护重要史迹,如鄞州大梅山护圣寺碑、慈溪虞世南故里碑、宁海方孝孺读书处碑、徐霞客驿站碑等,醒目的位置、道劲的书法,提醒着人们: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延续地域历史脉络。杨古城本人也多次开设讲座,宣传宁波的历史文化,宣传文物保护的重要意义。
杨古城十几年痴迷文保事业最满意的收获就是——通过文保志愿行动,唤起了人们文保意识的提高。他说:“不管是东钱湖石刻群的调查还是宁波古桥的调查,同当地老百姓的帮助是分不开的。东钱湖一带的村民看到我前去,都会主动帮我带路,在宁波古桥调查时,很多古桥的发现都是当地老百姓先告诉我的。并且在得到专家的确认后,村民都自发地进行了保护和修缮。”
十几年来,经杨古城呼吁、力争保留下来的,艰难考察发现的历史文化遗产多达一百多处,其中,被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有三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三处,市级、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几十处。杨古城本人也多年被评为浙江省、宁波市级、海曙区级优秀业余文保员。1991年和1993年他两次获得“宁波市十佳文化遗产保护者”的荣誉。从2003年起每年被评为海曙庆先进文保志愿者。2005年,浙江省荣获优秀业余文保员。
不仅如此,这位高级工艺美术师在工艺美术及文物研究方面都颇有成就。他主持设计创作的大型金银绣《百鹤朝阳》获国家金杯奖;竹根雕作品《寒江裴笠翁》获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一等奖。出版《中国狮子艺术》 (与人合著)、《现代家居装饰艺术》、《南宋石雕》〈与人合著〉、《宁波百桥》、《朱金漆木雕》等专著。
被保护的部分不可移动文物的价值
·东钱湖南宋石刻群: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鄞县横省南宋石牌坊: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宁海县前童占镇: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
·张苍水故居:浙江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孙传哲故居、大方岳第、药皇殿:宁波市海曙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徐时栋战店、湖心寺:宁波市市级文物保护点
·宁海黄坛、清潭、东番、郭州走马塘、韩岭、象山黄埠等被列为宁波市十大名村
现调查古桥450座,古塔22座,古戏台百余座,被列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其中省级一座。新发现宋代古桥5座。
被保护和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
·朱金木雕: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骨木镶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泥金彩漆:浙江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竹根雕:浙江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其他自发性保护事例
·海上丝绸之路的民间保护,交流。发起日本画圣雪舟与宁波、朝鲜崔溥与宁波、日本与宁波石刻交流、徐福文化等。
·自发对重要历史文化遗迹立碑。日湖遗址碑,雪舟行迹碑,方孝摇读书处,虞世南故里,徐霞客游踪,鄞州大梅山文化遗址,王应麟故里碑等。
·组织文化旅游120次,免费为市民讲“知故乡,爱中华”活动50余次。 
·发起《三字经》作者王应麟,南宋史氏纪念会。
传媒影响力
人民日报,浙江日报,工人日报,中国文物报,浙江文艺报,中央电视台,浙江电视台,及宁波本地媒体500多次报道。网络搜索条目3020篇。
出版图书
最新修订时间:2023-01-29 09:09
目录
概述
主要成就
主要事迹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