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白礁1号
清代商贸运输沉船
小白礁1号是一条商贸运输沉船,沉没于清代道光年间(1821—1850),也是浙东海域首次通过水下考古手段发现的第一艘具有较高文物价值的古沉船。2009年6月,水下考古队员经过探测确定,“小白礁Ⅰ号沉船”遗址所在海域水深18~22米,遗址散布范围长约23米,宽约11.2米。在沉船遗址表面,考古队员采集了玉印、西班牙银币、精美青花瓷、铜器、锡砚台等473件器物,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在水下,考古队员还看到了成排的石板,那就是宁波特产的梅园石。2014年7月12日出水.
工作计划
“小白礁1号”沉船为探索清代晚期中外贸易史、近代海外交通史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更难得的是,这是一艘没有被盗捞过的古沉船,主要构件非常完整,可修复程度较高。经过论证,宁波考古部门作出了发掘沉船的计划。
2011年12月1日,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正式签署文件,同意设立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宁波基地象山工作站。这是继2010年7月全国首个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基地落户宁波后,国家设立的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站。工作站的主要职能是协助宁波基地重点开展象山海域及其内陆水域的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此举诣在支持小白礁1号的打捞修复工作。
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技术总监孙键说,“小白礁1号”沉船遗址拟分为2012年和2013年两个年度实施发掘。其中,2012年主要完成船载文物发掘,2013年将完成古船船体发掘工作。发掘工作完成后,将对古船进行修复并展示。
测绘挖掘
2012年6月4日,水下考古工作队正式开始潜水发掘。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负责人说,国家下拨的760万元考古发掘经费已全部到位,全国各地将有三四十名专业考古人员参与项目,其中宁波将派出六七名最优秀的潜水考古员进行水下发掘工作。
6月17日,工作队共派员潜水工作180余人次,总潜水时间超过8500分钟,完成纵横基线、水下探方、水上-水下通话扬声系统、水下监控摄像系统、水下照明灯阵等的布设,基本完成遗址南部和中部约120平方米范围的清理。期间,考古队员还发掘了各类文物标本29件,其中青花瓷22件、五彩碗4件、陶缸2件、“康熙通宝”铜钱1枚,并采集出水了部分沉船遗址堆积中各类包含物、船板残件等测试样品。
6月24日在沉船遗址南端探方TN02E01和TN03E01有三组水下考古队员下水进行水下测绘、录像、拍照和文物提取,出水2件青花碗,并在工作船现场对出水文物进行清洗、清理、浸泡脱盐等初步保护。全天共下水12人次,总潜水时间490分钟。
6月26日象山小白礁I号水下考古直播的第三天,令人振奋的消息是,梅园石出水了。这个千呼万唤的宁波宝贝,终于首次亮相。
2014年7月12日象山小白礁一号,终于出水.
最新修订时间:2024-02-24 01:18
目录
概述
工作计划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