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枝麻黄各半汤,中医方剂名。出自《
伤寒论》,具有辛温轻散,小汗解表之功效。主治
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
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面色反
有热色,身痒者
以水五升(1000ml),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一升八合(360ml),去滓,温服六合(120ml)。本云:桂枝汤三合,麻黄汤三合,顿服。将息如上法。
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面色反
有热色,身痒者。
本方为太阳病日久,表郁轻证的主方,既用于有麻黄汤证,又用于有桂枝汤证。方中桂枝汤与麻黄汤按1:1用量合方。方名为桂枝麻黄各半汤,实则是桂枝、麻黄二方剂量的三分之一,为发汗
轻剂。取麻黄汤发汗解表,疏达皮毛,以治表实无汗;取桂枝汤,调和营卫。两方合用,又小制其剂,乃有刚柔相济,从容不迫,异道取功之妙,既有小汗解邪之效,又无过汗伤正之弊。
2、
荨麻疹、皮肤
瘙痒症:用于荨麻疹、皮肤瘙痒症,具有风寒束表,营卫不和之证者。本方酌加防风、
蝉衣。
组成:桂枝(去皮)、芍药、
麻黄、甘草(炙)各十八铢,大
枣(擘)四枚,生姜(切)一两二铢,石膏(碎,绵裹)二十四铢
组成:桂枝一两十七铢(去皮),芍药一两六铢,麻黄十六铢(去节),生姜一两六铢(切),
杏仁十六个(去皮尖),甘草一两二铢,大枣五枚(擘)
桂二越一汤、桂二麻一汤,桂麻各半汤三方,均为合方应用,皆属
解表之法,但其各有含义,对于三方比较,当首推
尤怡 之论:“桂枝麻黄各半汤、
桂枝二麻黄一汤、
桂枝二越婢一汤,三方并良方合用,乃古之所谓复方也,细审其制,桂枝麻黄各半汤,助正之力,侔于散邪。桂枝二麻黄一汤,则助正之力多,而散邪之力少,于法为较和矣。其桂枝二越婢一汤,本无
热证而加石膏者,以其人无阳,竟也不足,不胜桂枝之任,故加甘寒于内,少变辛温之性,切滋津液之用,而其方制之小,示微发于不发之中,则三方如一方也。故桂枝汤不特发散邪气,亦能补助正气,以其方甘酸辛和用,具生阳化阴之妙。与麻黄合剂,则能尽麻黄之力,而并去其悍,与石膏
同用,则能资石膏之益,而不扰乎权,是虽
麻石并行,而实以桂枝为主,盖非滋养营卫,则无以为发汗散邪之地耳。凡正气不足,邪气亦微,而仍须的得汗而解者,宜于此三方则焉,后人不能尽桂枝之用,而求之人参、归地之属,立意则同,而用药悬殊矣。”
《内台方议》:桂枝汤治
表虚,
麻黄汤治表实,二者均曰解表,霄壤之异也。今此二方合而用之者,乃解其表不虚不实者也。桂枝汤中加麻黄、杏仁,以取小汗也。
《伤寒贯珠集》:既不得汗出,则非桂枝所能解,而邪气又微,亦非麻黄所可发,故合两方为一方,变大制为小制。桂枝所以为
汗液之地,麻黄所以为发散之用,且不使药过病,以伤其正也。
《
伤寒论类方》:此方分两甚轻,计共约六两,合今之秤仅一两三四钱,分三次服,只服四钱零,乃治邪退后至轻之剂,犹勿药也。
《古方选注》:其法
先煎麻黄,后纳诸药,显然麻黄为主,而以桂枝、芍药为监制也。盖太阳邪未解,又因
阴阳俱虚,汗吐下皆禁,不能胜麻黄之说,故监以桂枝、约以白芍,而又铢两各减其半,以为小制,服后得小汗即己,庶无大汗亡阳之过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