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岩书院,唐代书院,始建于唐
贞元年间(公元793年),一说
元和九年(公元814年),由唐代
教育家、
国子监祭酒幸南容创办,后事著述并开馆授业,历
宋元至
明,屡废屡兴,她是江西历史上第一所具有教育功能的私家书院,也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家族书院之一,是迄今为止所有史料记载中,中国最早具有学校性质的书院之一。为家族及地方培养了大批科举人才,开启了一方崇学重教的传统,在中国书院史的开篇之章占有重要一页。
幸南容(公元746——819),又名幸显,字惕微,高安华林乡洪城村人,历官太常寺卿、
国子监祭酒兼太子宾客。元和9年(公元814)68岁的幸氏告老还乡,在洪城“筑书院以授业”首建我国最早的书院之一—桂岩书院,讲学授徒,“颇获士望”,是一位在我国历史上影响较大的唐代教育家。死后,唐宪宗封他为渤海郡开国子文贞公。
据有关史料介绍,幸南容在贞元9年与柳宗元同举进士,此时,幸氏已47岁,比柳宗元大26岁。柳宗元在给幸氏撰写的墓志铭中曾说:“公居胶痒时,以能文著,宗元甫龄,闻公盛名,每致翘慕,比应京试,得接公颜,宇量汪汪,问学渊源,质之素闻,若合左券,倾盖之顷,即不忍释去,遂为故交,相与讲论不置。阅数年,赖君淬砺,乃幸叨未荐,既而君果联名穆寂,宗元亦获附骥。”由此可见,在中举之前,幸氏因为学问渊博,文章出名,曾在京都或地方的学校任教。中举后,幸氏居官21年,元和4年他受任国子监祭酒兼太子宾客,“一时礼教为之重新,始复太宗旧制,且师道庄严”。“太子诸生,咸沐作育之化。”幸氏在办学育人上充分显露出卓越之才华,也积累了一套成功之经验,在当时影响很大。
唐宪宗曾称誉其曰:“在翰林有论恩之益,兼僚有辅导之功,掌教成均,师道惟严。”
元和9年,幸南容68岁高龄告老还乡回高安洪城,仍潜心教育,不改初衷,创办了历史上名重一时的桂岩书院。一时之间,远近文人字者蜂拥而来,幸氏洪城“应桥车马驱逐,长途游客如织”,此举也为幸家累世累代兴办家族教育开创了新风。桂岩书院在历史上几经废兴,幸氏子孙却一直坚持器重诗书,兴办教育。
公元712年,
唐玄宗李隆基与姑母
太平公主发动政变,赶走了少帝
李重茂,杀了掌管大权的皇后韦氏,继承父亲李旦的皇位后,不想公元713年,太平公主欲再次政变,已是经过风浪的李隆基先发制人,赐其死,诛其党,唐代由此进入了开元至天宝长达40余年的鼎盛阶段。
因政权稳定,唐玄宗便在长安城内设官办的
丽正书院(后改名集贤书院),校刊、收藏经籍。这一举动,刺激了中国的文人骚客,由此天下文风、学风更盛。从当时的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发起“
新乐府运动”、韩柳的“古文运动”,便可以管窥出唐德宗贞元年间(公元785至804年)到唐宪宗元和年间(公元806至820年),唐朝文化的空前繁荣。
就在“开元盛世”间,素有人文之乡美誉的江西,便有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书院之一。从唐玄宗晚年,太监高力士握了大权后,一面挑拨离间为非作歹,一面用美女香体疏离玄宗和书本、书生间的关系,以免老皇帝读了书忧心国事,使太监们失去权力。后来,昏庸到让人以打球来赌西川节度使、斗鹅赌资高达五十万钱的唐僖宗继位,便闹出京城地区发生蝗灾,深信地方官报告说“这些蝗虫不吃皇家庄稼,都吓得抱着荆棘自尽了”的笑话。在这个背景下,黄巢领着农民军大败唐军,在长安建“大齐”,此时农民出身的安徽人朱温已是大齐功臣,朱温经过降唐又灭唐的反复后,使中国进入
五代十国的动荡局面。此时,由于战争连绵,朝中国子监终日无所事事,官学几乎废弃,但是江西人私人办学的风气,虽经颠沛,却依然存在。直到铁马金戈下,不息的烽火烧完宋、元、明、清,江西的书院也如中国历史巨浪下的一堵磐石,时而破浪而出,激起千堆白雪,时而又隐入浩瀚大洋,默默无语。
江西的书院跨越千年,无论官办、民办,无不引来名师巨儒,洋洋洒洒激荡着整个中国。书院研究史专家们认为,从“开元盛世”开始,书院遍布江西,并数度“独领风骚”。据清光绪《江西通志·书院》记载,江西书院达526所。有学者根据其他各种史籍、志书、笔记、碑刻统计,认为江西古代书院足有千余所之多。除白鹿洞书院、象山书院外,各朝代都有书院名闻四海,在中国书院史上占有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