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言诗,
藏语里称为“勒谐”,意为“善言”。其
主要是宣扬人的处世哲理。作者利用这种格言诗的形式,叙述社会生活中的道德标准和求学精神以及待人接物应有的态度等。写法上也是采用了四行一段的民歌体,每行七言(民歌为六言),也是两句为喻,两句指实(民歌比喻在前,格言比喻在后)。突出的特点是,为了陈述主题,采用了极为丰富的比喻、推理手法,使作品很富有
哲理性。所使用的比喻,均是为人们所熟悉的。除了鱼虫花草、日月山川等外,还使用了许多民间典故、谚语,因而深受群众的喜爱,不少格言诗广为群众
背诵、引用。
文化背景
藏族格言文化是藏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常以格言诗的
形式出现,它既是不朽的藏族文学作品,又是具有广泛研究价值的社会学著作。藏族格言文化从萌芽到成熟,经过了漫长的历史发展时期,最早可追溯到
吐蕃的
松赞干布时期。雄奇苍茫的
青藏高原是藏族格言文化赖以生存的土壤,丰富多彩的藏族人文地理环境是藏族格言文化形成和发展的源泉。
写作特点
在藏族文学中,为了把原本枯燥乏味的哲理,说得引人入胜,作者要熟悉各种神话、传说和重要典故,善于采用各种比喻,用心观察周遭环境与日常事物,如日月星辰、山河大地、花草树木、飞禽走兽、及其与人之间的关系等等,使叙事析理更生动活泼、通俗易懂。因此,格言诗既可以当做雅俗共赏的警世箴言,也可以作为诗歌欣赏,研究其写作风格、艺术构思、语言技巧;也可以作为学术研究,探讨某一阶段的西藏哲学、宗教、政治思潮、道德规范、社会现象。
代表作品
西藏最著名的格言诗有:《
萨迦格言》、《格丹格言》、《水树格言》等。
作品简介
萨迦格言
共九章:1.观感学者品,2.观察上等人品,3.观察愚人品,4.观察贤愚混杂品,5.观察恶行品,6.观察自性品,7.观察不当行为品,8.观察事物品,9.观察教法品。内容十分丰富。有对统治阶级凶狠本性的揭露,有对自私、虚伪、贪婪、愚昧行为的讽刺和抨击,有对如何求知识和做学问的劝告等等。所有对生活是非曲直的看法,自然是根据作者自己对事物的认识和立场,难免带有种种阶级偏见和时代的局限。
作者是萨班·贡嘎江村(1182年~1251年)。他从小跟随父兄受严格的释典、经学教育。以后漫游西藏和印度各地,拜名流为师,攻读
梵文,研究
佛经,成为西藏佛教
萨迦派的著名大师,号称
班智达。著作除《萨迦格言》外,还有哲学著作《明因藏论》及佛教律部著作《三仪律差别论》,等等。63岁时,应
阔端邀请赴凉州(今甘肃
武威),商请归附“随土纳贤”,为祖国的统一做出过重大贡献。70岁病逝于凉州。
格丹格言
全书一百二十五首。内容均是辨别智愚的论述。每两首为一组,以对比的手法谈论智者和愚者的差别。所用标准,与《萨迦格言》相同,都是以佛教教义为立足点的,自然抹杀了阶级的本质。
作者是索朗扎巴(1478年~1554年),系安多地区人,从小出家为僧,此后专攻因明学,曾在拉萨
哲蚌寺荣获一等格西学位,52岁担任
甘丹寺的“色赤”(法王),76岁去世。
水树格言
与《萨迦格言》一样,同是藏族文学史上有着深远影响的作品。《水树格言》包括两个部分。一部分是从水引伸出来的,叫《水喻格言》,一百三十九首;另一部分是从树引伸出来的,叫《树喻格言》,一百首。共二百三十九首。思想内容上,有对暴君和坏人的揭露和抨击,有对正直纯洁美德的赞扬,以及求学、待人接物的应有态度,等等。但也有不少内容是直接宣扬宗教迷信的。写法上与《萨迦格言》相同,也是采取四句七言的形式,艺术上也有不少独到之处。
作者是贡唐丹白准美(1717年~1786年),他生于安木多地区(今甘南藏族自治州),是
拉卜楞寺的大活佛,即贡唐第三世。是一位才华出众的藏族学者,著作很多,辑有《贡唐丹白准美全集》。
文化鉴赏
《
藏族格言文化鉴赏》通过赏析和研究认为藏族格言诗一般是正面赞扬,反面批评,使用笔墨不多,艺术效果显著。它既具有佛理的深奥意趣,又贴近常人的普通生活,具有一定的实践性和群众性。藏族格言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有的雄浑豪放,汪洋恣肆;有的大胆抒发,语言泼辣;有的含蓄蕴籍,一往情深;有的比喻精彩,深入浅出。格言诗作者们不仅具有丰富的社会实践经验和渊博的文化知识,而且对佛经故事、历史典故、神话传说、山川地貌、民俗风情等了如指掌,甚至对动物的活动特点、植物的生长特征、日月星辰的运动规律、金木水火土的属性结构、人与人之间的复杂关系,都观察入微,塑造了许多栩栩如生,感人至深的艺术形象。
《
藏族格言文化鉴赏》由
李钟霖、星全成、李敏3位教授合著,
青海民族学院出版发行。描述了藏族格言文化千余年的发展史,堪称解读藏族格言文化的一把钥匙。
哈塔克诗歌
诗歌全文
生前品德高尚的人,
死后被人们深深怀念,
那些没有善行的人,
只好生前死后两茫然。
即使是敌人来求和,
也应该不计前嫌,
宽宥胜于报复,
仁慈能以德报怨。
喋喋不休的誓言,
想必是欺人之谈。
讲真话何须指天画地:
誓言本身就是说谎的破绽。
无尊长的年轻人,
处处被人瞧不起。
劝君要及早改正,
以免未来后悔莫及。
(董振邦译)
诗歌鉴赏
这首《格言诗》蕴涵着深邃的哲理,每一节基本上独立成篇,涉及不同的话题,是人生经验和智慧的结晶,也是当时道德准则的一个缩影。
该诗第一节论及的是人的品行。在胡什哈尔·哈塔克看来,人的一生,品行最为重要,品德高尚的人,生前被人尊崇,死后也会被人们深深地怀念。胡什哈尔·哈塔克本人就是这样的一个诗人,他曾为哈塔克部族酋长,被尊称为“胡什哈尔汗”,领导过人民反抗占领阿富汗的莫卧尔帝国。胡什哈尔,哈塔克用普什图文和波斯文写了不少具有
爱国主义精神的诗篇,所以,他死后有人整理了《胡什哈尔·哈塔克诗集》出版,体现了人们对他的深深的怀念。
第二节谈到的是宽宥和仁慈。回想起人类的纷争,哪一次不是缺乏宽宥和仁慈所致?如果人类相互关爱,以和为贵,“不计前嫌”,甚至“以德报怨”,那么,我们所生存的社会一定会变得和谐美好。可见,胡什哈尔·哈塔克虽然以普什图文和波斯文创作了不少具有爱国主义思想的诗篇,但他的爱国主义思想是具有崇高的精神境界的,更多地表现出了深厚的人类博爱思想和人道主义思想。尤其是“宽宥胜于报复/仁慈能以德报怨”这样的警句,胜过许多人道主义思想家的说教。
接着,胡什哈尔·哈塔克所涉及的是人类日常行为中一个更为具体的话题:诚信。美国现代诗人庞德曾对中文象形文字的“信”字作出了这样的阐释:“一个人站在自己所说的话语旁边。”诚信不是靠豪言壮语,更无须“指天画地”,只要求朴实地说出真话,并且简单地“站在自己所说的话语旁边”。
这首《格言诗》最后涉及的是日常生活中的一个时常提及但并非重视的话题:尊敬长者。从胡什哈尔·哈塔克的描写中,我们可以看出,三百多年以前,阿富汗人是如何充分认识到尊老爱幼这一美德的重要意义的。如果一个人缺少这一品德,那么就会处处被人瞧不起的。在现代社会,我们更应该弘扬这样的尊敬长者的精神,让人性的光辉普照我们的家园。
可见,胡什哈尔,哈塔克是一个具有崇高精神境界的诗人,他在诗中所论及的种种品行,对我们如今的日常行为和处世原则而言,仍然有着重要的指导价值和现实意义。
作者简介
胡什哈尔,哈塔克是阿富汗的主要语言普什图语的著名诗人,被誉为“普什图语文学之父”,也是17世纪世俗诗歌的主要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