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霞山(Qixia Mountain),又名摄山,位于江苏省
南京市东北的栖霞区,坐标为北纬32°09'—32°10',东经118°22'—119°14',距南京市城区约22千米,总面积约825.4公顷。栖霞山属
宁镇山脉西段北支,主峰为
凤翔峰,海拔286米。
形成演变
栖霞山演化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的形成演变。第一阶段为前震旦纪,形成区域稳定基底;第二阶段为志留纪—三叠纪,在印支运动挤压下形成了一系列近EW向平行的复式褶皱,晚三叠纪“南象运动”后,该区上升为陆地,结束海相沉积历史;第三阶段为侏罗纪一古近纪,该阶段燕山期构造活跃,以近SN向挤压下的断裂一断块活动改变了原有的构造样式,形成断陷和隆起的基本格局;第四阶段为新近纪—第四纪,表现为强烈的断块差异升降运动,继承并发展原有的盆山格局。通过上述一系列的地质基础演变奠定了栖霞山的骨架,形成了当下的丘陵地貌。
位置境域
栖霞山位于江苏省
南京市东北的栖霞区,坐标为北纬32°09'—32°10',东经118°22'—119°14',距南京市城区约22千米,总面积约825.4公顷。栖霞山东以江南水泥厂厂区西侧为界,南以312国道为界,西至九乡河,北以铁路及长江为界。
地理环境
地质
栖霞山山体主要由石灰岩、砂岩等组成,北麓由带状花岗岩分布,地质学上的“栖霞灰岩”源于此。
栖霞山的地质遗迹资源类型丰富、质量较高,其中一级地质遗迹亚类有4个,包括区域性标准剖面、典型沉积岩相剖面、中小构造、典型金属矿床,占地质遗迹亚类的26.7%。二级地质遗迹亚类8个,占53.3%。三级地质遗迹亚类3个,即滑坡遗迹景观、地裂与地面沉降遗迹景观和采矿遗迹景观,占20%。15个地质遗迹亚类中一、二级地质遗迹亚类共占80%,超过一半的比例,表明栖霞山地区的地质遗迹资源价值较高。
地貌
栖霞山属于宁镇褶皱带,地貌为构造剥蚀低山丘陵区,区内地势东高西低、地形起伏,有多座山峰,从高到低相对高差约270米。栖霞山地势区内古生代石灰岩、砂页岩和中生代火山岩、火山灰碎屑岩分布。其北坡为侏罗纪火山岩覆盖,南坡被下中侏罗纪象山群覆盖,轴部有古生界岩层出露。在山坡和沟谷中有第四系松散堆积。栖霞山褶皱和断裂构造均很发育,矿产资源和地下水较丰富,固体矿产以铅、锌、银矿和石灰岩为主。
植被
栖霞山地植被覆盖率将近95%,属北亚热带含常绿成分的落叶阔叶林地带,主要由针叶林、阔叶林、针阔混交林、山顶灌丛等植被组成。是南京地区重要的物种基因库和城市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基地。
土壤
栖霞山成土母质为基岩风化的坡积和残积物,发育的土壤以普通
黄棕壤为主,另有少量的
岩性土(山红土、紫红土),石灰岩土和望江亭东侧的老红土。
气候
栖霞山属北亚热带湿润气候带和季风环流的海洋性气候区,季风显著,冬冷夏热,四季分明,日照充足,水资源充沛。年平均温度15.3℃,七、八月最高,平均约27—28℃,一月最低,平均2℃左右。极端最低温-14.0℃,极端最低温均值-9.9℃(参考南京气象资料)。无霜期7个月,年均降水量1000毫米。在月份分配上,以7月最多,12月降水量最少,在季节分配上,夏季多、冬季少,春季多于秋季。
山脉关系
栖霞山属
宁镇山脉西段北支,栖霞山没有高峰险峰,平均海拔100—200米,大致作东西走向,自南而北,分为三支,最南为景致岗,中间为千佛崖及三茅峰(凤翔峰),北面为黑石(石当)、平山头。主峰凤翔峰海拔286米(一说为海拔284.7米、284米),因古有三茅宫庙宇一座,故又名三茅峰。主峰(中峰)东西侧各为东峰和西峰,中峰绵延向东,一脉逶迤而下者称东峰,形若卧龙,名龙山。中峰西侧山梁状若伏虎,曰虎山。中峰与东峰间一谷,称中峰涧,中峰与西峰间一谷,称桃花涧。
资源状况
植物资源
栖霞山共有植物600余种,其中野生植物就多达500余种,隶属于342属108科。其中蕨类植物11科14属19种;裸子植物3科4属4种;被子植物94科342属477种,种类最多的科为菊科,其次为禾本科、豆科、蔷薇科等。栖霞山植物资源中许多97科、属在古地质历史时期已经出现,例如木贼属、海金沙属、栎属、朴属、枫香属等第三纪已经存在的枫杨属、榉属、黄连木属、八角枫树等,第三纪以前的古老植物有石栎、苦槠、化香等。栖霞山上共有各类树木约126万株,中药类共有6大类159种之多。代表树种有枫杨、枫香、三角枫、马尾松、构树、槲栎、盐肤木、黄连木、椴树、紫藤等。
栖霞山是“中国
四大赏枫胜地”,栖霞山上枫林主要由枫香、红枫、黄连木、榉树、五角枫、山胡椒等红叶品种组成。观赏效果较好的区域主要集中在霜红苑、桃花扇亭、桃花湖、天开岩、太虚亭、小营盘、枫林湖等。
栖霞山珍稀植物8属8种。其中野生3属3种,分别是
野大豆、
短穗竹和
明党参;栽培类5属5种,分别是国家二级保护植物
银杏、国家一级保护植物
水杉、国家二级保护植物
杜仲、国家二级保护植物
鹅掌楸。
动物资源
野生动物资源据中国动物地理区划,栖霞区的动物区系属东洋界中印亚界华中区东部丘陵平原亚区。在生态地理动物群方面,属亚热带林灌、草地—农田动物群。
牙獐原为长江中下游地区有蹄类的优势种,
扬子鳄、
白鳍豚、
江豚、
中华鲟等为特有动物,已少见。
矿产资源
栖霞山蕴藏丰富的铅、锌、银、石灰石等矿藏资源,铅、锌、银等矿已开采多年,其中铅锌金属超过200万吨,是华东地区最大的铅矿床。非金属矿主要有白云石矿、石灰石矿、
石膏矿、
黏土矿、脉石矿、
煤矿等;金属矿分布广泛,主要有
铅锌矿、
银矿、
金矿、
锰矿等。地质上称为石中瑰宝的“栖霞石”即生产于此。
旅游资源
栖霞山内有中国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3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4处。栖霞山建有中国
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栖霞山风景名胜区和中国国家级森林公园—
南京栖霞山国家森林公园。分布有明镜湖、栖霞寺、舍利塔、千佛岩、纱帽峰、碧云亭、始皇临江处、小营盘遗址、半馆、桃花涧、陆羽茶庄、乾隆御花园、禹王碑等景点。栖霞山风景名胜区是融自然山水、红叶景观、石林景观和历史人文为一体的综合性风景名胜区。
特别说明:栖霞山风景名胜区范围不仅包括栖霞山主体,也包含栖霞山周边的南象山和北象山。
南京栖霞山国家森林公园面积1019公顷,由中国国家林业局公布批准,现实中未有挂牌。南京栖霞山风景名胜区面积860公顷,由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公布,两者区域高度重叠,但并不完全一致。
历史文化
山名由来
“栖霞”并非山之初名。据说古时山上盛产野参、当归、首乌、茯苓、甘草等中草药,有滋养摄生(即养生)之效,故名“摄山”。栖霞山起初名不见经传,自南朝时起,栖霞山因寺而出名,成为中国佛教圣地。南齐时,平原人
明僧绍,将其宅院“栖霞精舍”赠予法度禅师,法度将院改建为寺,并命名为“
栖霞寺”,摄山也因寺得名“栖霞山”。
人文历史
栖霞山自南朝以来就是佛教圣地,栖霞寺为众寺之首。《栖霞寺修造记》云:“金陵名蓝三,牛首以山名,弘济以水名,兼山水之胜者,莫如栖霞。”昔时山间盛产甘草、野参、当归等养生滋补中草药,皆有摄生之效,故俗称摄山;又因整个摄山自主峰以降,形如雨伞,亦名伞山。
明永乐、万历二帝南巡时,都曾游历此山。地方官府还在寺后中峰建行宫,为万历驻跸之所。
明朝崇祯七年(1634年),明代画家
张宏以栖霞山为画题,创作了一幅《
栖霞山图》,真实地描绘出了明朝时期栖霞山的风貌。整幅画面气势恢宏,以
千佛岩为主体,纵深地铺洒出一片葱郁的森林。《栖霞山图》是明朝时期栖霞山的历史影像资料,为国家一级文物,现藏于
台北故宫博物院。
清咸丰年间(1851—1861年),清军与太平军在此激战,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皆受严重破坏。清末民初,宗仰禅师重建。
1949年后,南京市人民政府重视栖霞山风景资源开发,开始对原有林抚育管理,并在可林地植树造林,树种以马尾松、黑松、刺槐为主。“文革”期间,抚育与造林被迫停止。
1956年辟栖霞山为寺庙园林,成立栖霞山管理处,随之修缮寺殿庙宇、亭台楼阁,绿化方丈庭院。
1958年整修竣工,对外开放。
1963年7月27日,栖霞山管理处与栖霞寺签订协议,栖霞山产权归栖霞山管理处,管理处每年补贴寺庙7000元。“文革”期间,寺庙被作为华东煤炭勘探队四营驻地。山上停止植树,原有林地亦缺少抚育管理,致使山林荒芜,寺庙与山亭颓废。
1972年,江苏省人民广播电台建调频台于山顶,山峰被削平约10米高度。
1978年后,每年继续造林,1979年和1980年从青岛、北京、庐山购进黄栌、火炬槭树种,自繁苗木以增加红叶树的品种和数量。虎山南坡叠浪岩,由于水土难保持,是一处光秃山坡,连年植树不见树,职工采取黑松小苗带土球带水移栽提高存活率。
1979年后,
栖霞寺开始修复,整修工程于1980年10月竣工,并移交佛教协会管理。
1981年,开始继续每年补贴寺院7000元。
1983年4月,新评“
金陵四十景”中有“栖霞丹枫”景名。
1986年5月21日,市政府决定,将大门至千佛崖畅观亭,两侧以山沟为界,面积约7公顷的景区,划交栖霞寺管理。
1988年始,又改造平山头矿区13.3公顷刺槐林,栽植枫香、火炬槭等红叶树3万余株。
1989年,桃花涧、霜红苑、景致岗植红枫、鸡爪槭1.4万株。
1990年,红叶林建成。山林经精心养护,保持了原有栖霞丹枫满山岗胜景。栖霞寺前的园林布景有开阔的草坪,有古干盘曲的紫藤,有近百年的翠柏绿荫,也有50年树龄的大枫香。红叶园“霜红苑”,配植四时红叶花木,四季皆能观赏栖霞丹枫景观。
2009年,南京
栖霞山风景名胜区成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2010年12月,
栖霞山森林公园经国家林业局批准成为国家森林公园。
2012年,入选由金陵晚报主办的“
新金陵四十八景”。
传统习俗
春节期间,到栖霞古寺撞钟祈福是南京市民和游客的传统活动。古时每到元宵节期间,栖霞山周围的村民都要上龙王山,祭拜龙王,家家玩龙灯的习俗一直流传至今。
传说轶事
传说,栖霞寺创建人
僧绍曾梦见西岩壁上有如来佛光,于是立志在此凿造佛像;他病故后,其子在南齐永明二年(484年)开始与僧智度禅师在西壁上凿佛龛,直到
南朝齐永明七年(489年),三圣像才得以完成,三佛合称“西方三圣”,该殿也称“三圣殿”。南朝梁大同六年(540年)三圣像佛龛上出现佛光,惊动齐梁贵族,于是纷纷前来凿石造像。于是从南朝齐永明二年至梁天监十年(484—511年)逐渐开凿而成的佛像始有515尊,所有佛像或五六尊一龛,或七八尊一室,分凿于294个佛龛中。后来,唐、宋、元、明各代相继在纱帽峰都有开凿,连南朝在内,共有700尊。佛像大者高数丈,小者仅盈尺,号称
千佛崖。
环境保护
栖霞山所在区域规划采用天然气、电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作为燃料和热源,避免旅游产业发展对大气环境的污染影响,保障栖霞山所在区域区内的环境空气质量可以得到保障。规划远期栖霞山所在区域内工业企业全部退出,无工业固体废弃物产生,实现固体废弃物零排放。栖霞山所在区域土地征用后采取平整一块使用一块,尽量减少土地裸露的时间,以减少水土流失对土壤、地下水和地表水的影响。除必要的新增建设用地外,尽量对现有建筑设施进行改造提升,最大程度地减少对自然水域、山体和植被的侵占。栖霞山以生态保护为重点,在环境容量许可条件下,适度进行风景旅游资源开发和旅游配套设施建设。规划坚持尊重自然的理念,以“山水度假·文化休闲”为发展战略,打造自然与文化复合的城市型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规划内容基本体现了以生态保护为主的可持续发展原则。
地图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