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海文化
辽宁省阜新市文化遗址
查海文化,是一批全新的考古学文化。因查海遗址得名。它是中国北方辽河流域农业重要发源地,是红山文化的源头之一。
历史考证
查海遗址位于辽宁省阜新市西南约2.5公里处,约现存面积1万平方米。
六次发掘
查海文化,遗址自1986年以来进行过六次发掘。发掘者认为,查海遗存的内涵特征十分鲜明,它与同一地区、同一时期的兴隆洼遗存之间的差异十分明显,故提出了“查海文化”的命名。该遗存已公布两个碳十四测年数据,年代距今6 925±95年,7 360±150年,经树轮校正年代距今7500~8000年,属新石器时代早期。
查海遗存发现的遗迹有:房址、灰坑、墓葬。发现房址55座,均为圆角方形半地穴式,排列密集有序,可分为大、中、小三种。灰坑分圆形与不规则形两种。生产工具有石器和玉器。
查海遗址发掘出的“查海龙”是中国迄今为止发现年代最早、形体最大的龙的形象。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苏秉琦先生曾为查海遗址题词:“玉龙故乡、文明发端”。
“查海龙”学名石堆塑龙,属于新石器时代的兴隆洼文化,距今已有 8000 多年历史。石堆塑龙由大小相仿的红褐色石块人工堆砌而成,龙头面向西南,龙尾指向东北,全长 19.7 米,龙身宽约 2 米,头部宽达到 5 米。龙前体宽大,尾部细而上卷,身体呈波浪状,龙口大张,前肢舒展,若隐若现,整齐码放的石块犹如龙的鳞片,给人巨龙腾飞之感。
出土器物
查海文化,石器种类少,但数量多,达200余件。以打制器物为主,又多大形器。其中铲状器、斧、敲砸器和磨盘、磨棒所占的比例较大,且特点明显。其它还有刀、饼状器、臼、杵等。
制作方法有打制、磨制、琢制和压、削几种。铲状器形制多样,皆打制,均束腰,有柄或宽柄端易于捆缚;出现了穿孔技术制此类器。斧均磨制。磨盘选用长圆形花岗岩石块,磨面中凹。
磨棒有长、短两种,短棒兼有杵的功能。玉器工具仅玉斧一类。陶器以夹砂陶为主,泥质陶极少。陶色红褐较少,灰褐为大宗。皆手制,火候稍低。陶器纹饰丰富,“之”字纹和以勾连纹母题为特征的几何纹与斜线纹,构成了查海遗存陶器纹饰的主要特征。
器形的大小分别明显,以直腹罐、鼓腹罐和斜腹罐三类为主要器物组合。
文化特征
查海文化的时代虽然很早,却具有相当的进步性。如聚落遗址规模较大,房址布置数量多,布局密集,排列有序,其形制、特点较明显;单体房址面积多在40平方米以上,最大可达近百平方米;每座房址内皆有铲状器、斧、刀、磨盘、磨棒等比较齐全的石质农业生产工具和组合齐全的生活用具;其文化内涵以有肩铲状器和A型直腹罐为突出特征。
重大意义
查海文化,这些反映了查海遗存属于定居农业聚落。
最新修订时间:2024-07-05 15:55
目录
概述
历史考证
六次发掘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