枇杷
中药
枇杷,中药名。为蔷薇科植物枇杷Eriobotrya japonica(Thunb.) Lindl.的果实。分布于甘肃、陕西、河南、江苏、安徽、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四川、云南、贵州、广西、广东、福建、台湾等地。具有润肺,下气,止渴之功效。常用于肺燥咳喘,吐逆,烦渴。
入药部位
果实。
性味
味甘、酸,性凉。
归经
归肺、脾经
功效
润肺,下气,止渴。
主治
用于肺燥咳喘,吐逆,烦渴。
相关配伍
肺热咳嗽:鲜枇杷肉60g,冰糖30g。水煎服。(《福建植物志》)
用法用量
内服:生食;或煎汤,30-60g。
禁忌
不宜多食
随息居饮食谱》:“多食助湿生痰,脾虚滑泄者忌之。”
采集加工
枇杷果实因成熟不一致,宜分次采收,采黄留青,采熟留生。
植物特征
常绿小乔木,高可达10米;小枝粗壮,黄褐色,密生锈色或灰棕色绒毛。叶片革质,披针形、倒披针形、倒卵形或椭圆长圆形,长12-30厘米,宽3-9厘米,先端急尖或渐尖,基部楔形或渐狭成叶柄,上部边缘有疏锯齿,基部全缘,上面光亮,多皱,下面密生灰棕色绒毛,侧脉11-21对;叶柄短或几无柄,长6-10毫米,有灰棕色绒毛;托叶钻形,长1-1.5厘米,先端急尖,有毛。圆锥花序顶生,长10-19厘米,具多花;总花梗和花梗密生锈色绒毛;花梗长2-8毫米;苞片钻形,长2-5毫米,密生锈色绒毛;花直径12-20毫米;萼筒浅杯状,长4-5毫米,萼片三角卵形,长2-3毫米,先端急尖,萼筒及萼片外面有锈色绒毛;花瓣白色,长圆形或卵形,长5-9毫米,宽4-6毫米,基部具爪,有锈色绒毛;雄蕊20,远短于花瓣,花丝基部扩展;花柱5,离生,柱头头状,无毛,子房顶端有锈色柔毛,5室,每室有2胚珠。果实球形或长圆形,直径2-5厘米,黄色或桔黄色,外有锈色柔毛,不久脱落;种子1-5,球形或扁球形,直径1-1.5厘米,褐色,光亮,种皮纸质。花期10-12月,果期5-6月。
生长环境
产甘肃、陕西、河南、江苏、安徽、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四川、云南、贵州、广西、广东、福建、台湾。
药材性状
果实圆形或椭圆形,直径2-5cm,外果皮黄色或橙黄色,具柔毛,顶部具黑色宿存萼齿,除去萼齿可见一小空室。基部有短果柄,具糙毛。外果皮薄,中果皮肉质,厚3-7mm,内果皮纸膜质,棕色,内有1至多颗种子。气微清香,味甘、酸。
相关论述
本经逢原》:“必极熟,乃有止渴、下气、润五脏之功;若带生味酸,力能助肝伐脾,食之令人中满泄泻。”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08-11 19:36
目录
概述
入药部位
性味
归经
功效
主治
相关配伍
用法用量
禁忌
采集加工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