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江话,又称松江方言,属于
吴语太湖片苏沪嘉小片的松江方言大区。
简介
松江话,是一种吴语方言,属于
吴语太湖片苏沪嘉小片。
在上海市范围内,松江方言大区覆盖面积最大,人数最多,其下再分两个小方言区:松江方言区、老上海方言区。此处的松江话即指松江方言区。
老上海方言是松江方言在黄浦东西两岸的变体或分支,两者并不等同,主要区别在阳平调,老上海话大致分布在原
上海县范围内,包括浦东和上海市郊话。
赵元任在上个世纪二十年代考察上海老城厢的方言时,发现老派近似
浦东话,新派已似
苏州话。
定义
松江方言,覆盖范围包括:松江、
金山、
青浦、
奉贤以及闵行部分区域如七宝、莘庄、马桥、北桥、
颛桥、塘湾。
覆盖范围中,青浦不含
练塘片,闵行不含虹桥,华漕,梅陇,陈行,杜行,鲁汇,诸翟,纪王,曹行(它们属于老上海方言区)和闵行、吴泾镇区的局部地区(上世纪中期的大批市区工业移民使用市区方言)。
奉贤区不包括四团、平安两处(使用
浦东话)。
历史渊源
松江秦时形成集镇,唐时置县,元时升府,明清时为全国
纺织业中心、东南一大都会,
江南著名的鱼米之乡。
东汉建安二十四年(219年),东吴名将
陆逊以功
封华亭侯,华亭始见于史志。唐天宝十年(
公元751年)至清末,华亭县、
华亭府、
松江府、
娄县均设治于此。元
至元十四年(1277年)升为华亭府,翌年改为松江府。
至清嘉庆十年(1805年)演变为1府(松江)、7县(华亭、上海、
青浦、娄、
奉贤、
金山、
南汇)、1厅(
川沙)。民国元年(1912年)废府,华亭、娄县合并为
华亭县。民国3年(1914年)改为
松江县。民国时期,松江县政府及江苏省第三、第四区
专员公署皆设于此。 解放后,
苏南行政署设
松江专区。民国初期,该镇名
华亭市、
松江市,后改称
城厢区、城区。民国36年(1947年)撤区,由县
直辖。
1952年恢复江苏省建制后松江专区隶属江苏省。1958年初,
嘉定、宝山、
崇明三县划归上海市,松江专区撤销,原属专区的松江等七县划归苏州专区;10月,松江等七县同时划归上海市,成为上海市郊县。20世纪末开始,各郊县先后撤县建区。
上海旧属
松江府,曾隶属嘉兴辖下,语言以
嘉兴话为主。松江府成立后,松江地区方言在嘉兴话的基础上独立发展,形成
吴语中发展相对滞后的松江话。根据《松江府志》记载:明代是“府城视上海为轻,视嘉兴为重”。而到
清朝则是“府城视上海为轻,视苏州为重”。
苏州话因其权威性和丰富的文学形式(吴语小说、传奇、弹词和民歌等)对
上海话也有过重要影响。上海话并非
宁波话苏州话简单合成,而是融合
松江方言发展的结果。
上海开埠之前,松江是松江府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现状
相对
上海话的强势,
松江话长期以来受到忽视,常被称作松江话、
青浦话、
金山话、
奉贤话,一直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而且随着普通话的推广、人口融合带来的快速蜕变、以及上海城区的扩大,松江话面临着同上海话一样的处境,甚至更为严重。
当今许多松江
方言区的儿童已经无法全部使用
母语和他人沟通,已有在外不讲、在家庭内部不讲,全然不会讲,甚至出现听不懂老人的
说话的情形。
语音
声母27个(不计鼻边音阴调变体),
韵母56个,
声调8个
韵母
1、阴声韵
y [ɿ] 纸 思 子 师 猪 嘴 水 吹
i [i] 衣 宣 面 非 二 耳 徐 去 眉 泪 全 泉
u [u] 乌 播 所 鹅 做 火 错 路
iu [y] 雨 鬼 主 语 需 亏 朱 如
a [ɑ] 妈 柴 带 摆 罅 加 茄 鞋
ia [iɑ] 借 写 野 姐
ua [uɑ] 怪 快 拐 娃
ae [ɛ] 板 蓝 减 赚 炎 伞 来
iae [iɛ] 念 廿
uae [uɛ] 关 筷 环
e [e] 杯 满 对 半 川 南 甘 帅
ue [ue] 官 块 会
oe [ø] 短 岁 安 算 远 县 猜 餐
ioe [yø] 捐 劝 阮
au [ɔ] 包 早 毛 牢 下 夏
iau [iɔ] 挑 小 鸟
eu [ɯ] 头 浮 口 欧
ieu [iɯ] 刘 牛 旧 右
o [o] 爬 蛇 茶 马 晒 钗 哑 瓦
io [iu] 靴
an [ɛ̃] 打 冷 樱 长 张
ian [iɛ̃] 娘 想 枪 强
uan [uɛ̃] 横 光(光火)
aon [ɑ̃] 当 双 梦 忙 忘 章
iaon [iɑ̃] 旺 眶 王
uaon [uɑ̃] 光 汪 黄 广 王
en [ɐŋ] 粉 灯 春 论 问 蚊
ien [ɐŋ] 京 迎 音 人 今 倾
uen [ɐŋ] 困 滚 温
iuen [yɐ̃](仅文读) 军 群 云
in [iəŋ] 清 心 寻
on [oŋ] 翁 风 龙 农 脓
ion [ioŋ] 穷 雄 荣 营 荧 莹 浓 群 云
aeq [æʔ] 八 鸭 袜 塔 甲
iaeq [iæʔ] 捏 协 侠 甲(甲乙丙丁)
uaeq [uæʔ] 刮 滑 豁 挖 括
ak [ɑk] 百 麦 客 石 硕 隔
iaq [iɑk] 约 脚 屐 箬 剧 略
uaq [uɑk] 呱(呱呱叫) 划 掴
eq [eʔ] 折 出 失 喝(喝彩) 叠(叠起来)
iq [iɪʔ] 必 结 薛 雪 绝 律
ueq [ueʔ] 骨 阔 剐 虢
eoq [ʌk] 食 刻 墨 职
ieoq [iʌk] 笔 吃 极 力
aoq [ɔk] 博 木 落 各 乐 作 缩
iaoq [iɔk] (扌肉) 戳 确
uaoq [uɔk] 扩 沃 郭
oq [ok] 北 剥 六 绿 国 获 叔 哭
ioq [iok] 菊 轴 浴 肉 育 玉
oeq [œʔ] 脱 割 渴 葛 喝(吆喝) 叠(量词)
ioeq [yœʔ] 缺 屈 血 月
uoeq [uœʔ] 说
4、其他
er [əl] 而
m [m̩] 亩 姆 呒
n [n̩] 嗯
ng [ŋ̍] 五 鱼 吴
声调
阴上 44 保、短、起
阳上 22 抱、断、淡
阴去 35 报、替、告
阳去 13 暴、垫、忌
阴入 5 百、铁、各
阳入 3 白、迭、药
以“吴语协会”的拼音方案为基础,将《松江方言志》的
音韵,参照《上海
吴语手册2010》以及《奉贤县志 方言卷》的排列方式,全部整理了一遍。
语音变化
上述音韵基本按照松江方言志上的老派口音记录。新派很多特征已经变化。
与原来记载的老派相比,新派的主要特征:
1 一是带紧喉的缩气音[ɓ]、[ɗ]为[p]、[t]代替,变为与今
上海话相同的不送气清
塞音。
2 是
双唇音[Φ]、[β]、[ʔw]为
唇齿音[f]、[v]、[ʔυ]代替,[ʔυ]有的读[ʔ(u)]。
3 不分
尖团音。将=姜,秋=丘,小=晓(文读),趋=区
5 原有的[iu]韵母并入[yø]。
声母表中红色为清音,绿色为
浊音,带紧喉即为缩气音。
差异
1 分司书。上海话中司=书[sɿ],而松江话中司[sɿ]≠书[sy]。同理,资朱、时树在松江话中都是区分的。
2 分打党。张/赃、蚌/帮、打/党、长/上、厂/唱在松江话中前一组字的韵母为[ɛ̃],而后一组字为[ɑ̃]。
3 分袜麦。袜/麦、八/百在上海话中同音,而在松江话中前一组都是[æʔ]的入声韵。
4 其他。上海话南=暖,归入[ø]韵。而松江话中前者读[e]韵,后者[ø]韵。上海话中笔=瘪、滴=跌、踢=贴、吃=七,松江话中前者读[iʌk]韵,后者[iɪʔ]韵。
童谣
《骑马啷啷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