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江话
方言
松江话,又称松江方言,属于吴语太湖片苏沪嘉小片的松江方言大区。
简介
松江话,是一种吴语方言,属于吴语太湖片苏沪嘉小片。
在上海市范围内,松江方言大区覆盖面积最大,人数最多,其下再分两个小方言区:松江方言区、老上海方言区。此处的松江话即指松江方言区。
老上海方言是松江方言在黄浦东西两岸的变体或分支,两者并不等同,主要区别在阳平调,老上海话大致分布在原上海县范围内,包括浦东和上海市郊话。赵元任在上个世纪二十年代考察上海老城厢的方言时,发现老派近似浦东话,新派已似苏州话
定义
松江方言,覆盖范围包括:松江、金山青浦奉贤以及闵行部分区域如七宝、莘庄、马桥、北桥、颛桥、塘湾。
覆盖范围中,青浦不含练塘片,闵行不含虹桥,华漕,梅陇,陈行,杜行,鲁汇,诸翟,纪王,曹行(它们属于老上海方言区)和闵行、吴泾镇区的局部地区(上世纪中期的大批市区工业移民使用市区方言)。奉贤区不包括四团、平安两处(使用浦东话)。
历史渊源
松江秦时形成集镇,唐时置县,元时升府,明清时为全国纺织业中心、东南一大都会,江南著名的鱼米之乡。东汉建安二十四年(219年),东吴名将陆逊以功封华亭侯,华亭始见于史志。唐天宝十年(公元751年)至清末,华亭县、华亭府松江府娄县均设治于此。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升为华亭府,翌年改为松江府。
至清嘉庆十年(1805年)演变为1府(松江)、7县(华亭、上海、青浦、娄、奉贤金山南汇)、1厅(川沙)。民国元年(1912年)废府,华亭、娄县合并为华亭县。民国3年(1914年)改为松江县。民国时期,松江县政府及江苏省第三、第四区专员公署皆设于此。 解放后,苏南行政署设松江专区。民国初期,该镇名华亭市、松江市,后改称城厢区、城区。民国36年(1947年)撤区,由县直辖
1952年恢复江苏省建制后松江专区隶属江苏省。1958年初,嘉定、宝山、崇明三县划归上海市,松江专区撤销,原属专区的松江等七县划归苏州专区;10月,松江等七县同时划归上海市,成为上海市郊县。20世纪末开始,各郊县先后撤县建区。
上海旧属松江府,曾隶属嘉兴辖下,语言以嘉兴话为主。松江府成立后,松江地区方言在嘉兴话的基础上独立发展,形成吴语中发展相对滞后的松江话。根据《松江府志》记载:明代是“府城视上海为轻,视嘉兴为重”。而到清朝则是“府城视上海为轻,视苏州为重”。苏州话因其权威性和丰富的文学形式(吴语小说、传奇、弹词和民歌等)对上海话也有过重要影响。上海话并非宁波话苏州话简单合成,而是融合松江方言发展的结果。上海开埠之前,松江是松江府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现状
相对上海话的强势,松江话长期以来受到忽视,常被称作松江话、青浦话、金山话、奉贤话,一直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而且随着普通话的推广、人口融合带来的快速蜕变、以及上海城区的扩大,松江话面临着同上海话一样的处境,甚至更为严重。
当今许多松江方言区的儿童已经无法全部使用母语和他人沟通,已有在外不讲、在家庭内部不讲,全然不会讲,甚至出现听不懂老人的说话的情形。
语音
声母27个(不计鼻边音阴调变体),韵母56个,声调8个
韵母
1、阴声韵
y [ɿ] 纸 思 子 师 猪 嘴 水 吹
i [i] 衣 宣 面 非 二 耳 徐 去 眉 泪 全 泉
u [u] 乌 播 所 鹅 做 火 错 路
iu [y] 雨 鬼 主 语 需 亏 朱 如
a [ɑ] 妈 柴 带 摆 罅 加 茄 鞋
ia [iɑ] 借 写 野 姐
ua [uɑ] 怪 快 拐 娃
ae [ɛ] 板 蓝 减 赚 炎 伞 来
iae [iɛ] 念 廿
uae [uɛ] 关 筷 环
e [e] 杯 满 对 半 川 南 甘 帅
ue [ue] 官 块 会
oe [ø] 短 岁 安 算 远 县 猜 餐
ioe [yø] 捐 劝 阮
au [ɔ] 包 早 毛 牢 下 夏
iau [iɔ] 挑 小 鸟
eu [ɯ] 头 浮 口 欧
ieu [iɯ] 刘 牛 旧 右
o [o] 爬 蛇 茶 马 晒 钗 哑 瓦
io [iu] 靴
an [ɛ̃] 打 冷 樱 长 张
ian [iɛ̃] 娘 想 枪 强
uan [uɛ̃] 横 光(光火)
aon [ɑ̃] 当 双 梦 忙 忘 章
iaon [iɑ̃] 旺 眶 王
uaon [uɑ̃] 光 汪 黄 广 王
en [ɐŋ] 粉 灯 春 论 问 蚊
ien [ɐŋ] 京 迎 音 人 今 倾
uen [ɐŋ] 困 滚 温
iuen [yɐ̃](仅文读) 军 群 云
in [iəŋ] 清 心 寻
on [oŋ] 翁 风 龙 农 脓
ion [ioŋ] 穷 雄 荣 营 荧 莹 浓 群 云
aeq [æʔ] 八 鸭 袜 塔 甲
iaeq [iæʔ] 捏 协 侠 甲(甲乙丙丁)
uaeq [uæʔ] 刮 滑 豁 挖 括
ak [ɑk] 百 麦 客 石 硕 隔
iaq [iɑk] 约 脚 屐 箬 剧 略
uaq [uɑk] 呱(呱呱叫) 划 掴
eq [eʔ] 折 出 失 喝(喝彩) 叠(叠起来)
iq [iɪʔ] 必 结 薛 雪 绝 律
ueq [ueʔ] 骨 阔 剐 虢
eoq [ʌk] 食 刻 墨 职
ieoq [iʌk] 笔 吃 极 力
aoq [ɔk] 博 木 落 各 乐 作 缩
iaoq [iɔk] (扌肉) 戳 确
uaoq [uɔk] 扩 沃 郭
oq [ok] 北 剥 六 绿 国 获 叔 哭
ioq [iok] 菊 轴 浴 肉 育 玉
oeq [œʔ] 脱 割 渴 葛 喝(吆喝) 叠(量词)
ioeq [yœʔ] 缺 屈 血 月
uoeq [uœʔ] 说
4、其他
er [əl] 而
m [m̩] 亩 姆 呒
n [n̩] 嗯
ng [ŋ̍] 五 鱼 吴
声调
平上去入各分阴阳。
阴平 53 搬、天、高
阳平 31 盘、田、螯
阴上 44 保、短、起
阳上 22 抱、断、淡
阴去 35 报、替、告
阳去 13 暴、垫、忌
阴入 5 百、铁、各
阳入 3 白、迭、药
以“吴语协会”的拼音方案为基础,将《松江方言志》的音韵,参照《上海吴语手册2010》以及《奉贤县志 方言卷》的排列方式,全部整理了一遍。
语音变化
上述音韵基本按照松江方言志上的老派口音记录。新派很多特征已经变化。
与原来记载的老派相比,新派的主要特征:
1 一是带紧喉的缩气音[ɓ]、[ɗ]为[p]、[t]代替,变为与今上海话相同的不送气清塞音
2 是双唇音[Φ]、[β]、[ʔw]为唇齿音[f]、[v]、[ʔυ]代替,[ʔυ]有的读[ʔ(u)]。
3 不分尖团音。将=姜,秋=丘,小=晓(文读),趋=区
4 入声韵大量合并:磕=刻=渴;笔=壁。
5 原有的[iu]韵母并入[yø]。
声母表中红色为清音,绿色为浊音,带紧喉即为缩气音。
差异
1 分司书。上海话中司=书[sɿ],而松江话中司[sɿ]≠书[sy]。同理,资朱、时树在松江话中都是区分的。
2 分打党。张/赃、蚌/帮、打/党、长/上、厂/唱在松江话中前一组字的韵母为[ɛ̃],而后一组字为[ɑ̃]。
3 分袜麦。袜/麦、八/百在上海话中同音,而在松江话中前一组都是[æʔ]的入声韵。
4 其他。上海话南=暖,归入[ø]韵。而松江话中前者读[e]韵,后者[ø]韵。上海话中笔=瘪、滴=跌、踢=贴、吃=七,松江话中前者读[iʌk]韵,后者[iɪʔ]韵。
童谣
《骑马啷啷啷》
参考资料
吴语学堂.军群云.
最新修订时间:2023-05-17 13:43
目录
概述
简介
定义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