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粲墓位于贵州省遵义市红花岗区深溪镇坪桥村皇坟嘴,始建于
南宋理宗淳年间(1241~1252年)。
历史沿革
南宋理宗淳年间(1241~1252年),杨粲墓建立。
解放前,墓曾被破坏,随葬物所剩无几。
解放后,人民政府对墓地进行发掘和修复。
1957年,清理发掘时,在两室棺床淤土中,获得陶瓶、影青瓷碗、残铁三脚、带柄铜镜、“崇宁重宝“、“崇宁通宝“钱等文物。同年,杨粲墓被贵州省文物保护单位。
1965年,编写的《遵义杨粲墓发掘报告》虽未正式出版,但引起学术界关注。
建筑格局
杨粲墓结构为平顶双室,用白砂岩条石砌筑,以子母扣层层套合的方法固定,体现了中国古建筑的艺术特色。杨粲墓占地面积50.1平方米,在西南地区已发掘的同类墓中居于首位。杨粲墓的平面布局是南北两室并列,为夫妇合葬墓,每室包括墓门、前室和后室三部分,后室有过道相通,两室南北壁和后室后壁的雕刻装饰相互对称,结构严整。南室墓主是杨粲,北室墓主是他的妻子。杨粲墓四角垫有圆雕龙柱,两侧为交股的龙身和龙尾。后室墓顶各有一方形藻井,当中分别镌双钩“庆栋“(男室)、“德宇“(女室)字样。两室墓门的高度、位置、装饰基本相同,安有仿木构单页门扉,可以开阖关锁。墓地是男女分室合葬的大型石墓。墓室全用白砂岩条石,最大的石料一块竟达六千多公斤。纯用榫接法砌筑,无灰砂粘合痕迹。两个墓室,两墓室结构大致相同,有墓门、前室和后室,后室间有过道相通。棺椁置于后室中央。后室墓顶上,各有长方形藻井。墓室内外有浮雕,有的细部彩绘帖金。
文物遗存
综述
杨粲墓由于早年被盗过,随葬品幸存不多。杨粲墓石刻在表现形式上采取了多种技法,有圆雕、高浮雕、低浮雕、减地雕及线刻,是杨粲墓石刻的一大特色。为了达到石刻的和谐统一,多种技法交替运用,互相配合,以求得最好的艺术效果。石刻的内容可分为:人物、仿木结构建筑物、器用家具、花卉、鸟兽等,皆围绕着中心人物烘托渲染,处于辅助地位。石刻人物有:墓主、文官、武士、侍童、女官、力士、进贡人等,形象大多塑造的很生动而具有个性,杨粲墓中有28尊人物造像,尊卑贵贱,各得其所。
墓主石刻
杨粲墓墓主杨粲是全墓中心人物,其位于南室后壁正中,他头戴长脚
幞头,身着朝服,正襟危坐,表情严肃。腰横宽带,袖手端坐于有披垫的龙头交椅上。杨粲象宽广的额头,舒展的眉宇,两眼平视炯炯有神,笔直的鼻梁,薄而微翘的嘴唇,充分表现出一副矜持自大的神气。整个面都用圆刀刻成,使之富有肌肉的弹性:加之用平刀刻出衣纹,线条刚健流畅,韵律感很强,并夸张了肥腯的身躯。左右有龙柱互峙,前面有龙案(棺床),两边侧壁上,对称雕刻着文官武将,侍女童子,形态各异。
女室
杨粲墓女室中有两尊武士石刻,应用高浮雕与低浮雕相兼技法,头戴铁盔,身着战袍,双手握着一把战斧,肃然挺立。女室中还有两幅“童女启门“石刻,塑造了两个半裸的侍女,侧立于半开半掩的门边,腼腆文静,仿佛在恭候主人,含蓄而恰如其分地表现主仆关系。女室负重人呈跪姿,上身穿马甲,敞胸露怀,围短裙,着长裤,腰系布带:一手按住胸腹,一手撑在腰间,作奋力状。
男室
男室两龛中的启门人却较特别,是两个青年男子,定名为“童子启门”。男室负重人身体壮实,呈蹲式,单腿跪地,赤膊,肩上披垫肩,腰系短裙,下身着长裤,双手戴手镯,一手按在膝上,一手向上托着基石,让人有力扛千斤之感。
女官
杨粲墓中有女官2人,墓中女官形象,面颊丰润,眉目清秀,尤其是纤细的鼻窦,好像她们在轻轻的呼吸着,圆润的口吻微微嘟起,情神是微妙的,她们体态婀娜,比例匀称,显示了女性特有的温顺善良的性格。女官立于女后室两侧石壁上。头戴花装幞头,两脚向下弯曲。这种幞头宋代多见于御前内侍、仪卫等佩戴。身着圆领右衽小袖长袍,腰间扎带。一人捧巾,一人抱奁。从所持之物看,女官应是操办后官事务之职。
铜鼓
在两室墓底腰坑内发现两具铜鼓,鼓面朝下,平放在铜钱上。两鼓胭、腰、足三段分明,胭部稍大于鼓面,束腰,足外撇,带状扁耳。造型凝重,纹饰精美,较为珍贵,已被定为南方铜鼓发展史上的八大类型标准器之一。男室铜鼓由于鼓壁夹垫有字铜币,可以明确地判断年代,这在已出土的铜鼓中实为罕见。
男室铜鼓重12.25斤,通高28厘米,面径44.5厘米。鼓壁夹垫剪破的铜钱碎片,字多模糊,可辨识的有“元“、“通“单字,应为北宋哲宗所铸之“元通宝“。
女室铜鼓重17.75公斤,通高30厘米,面径49.5厘米。两鼓胭、腰、足三段分明,胭部稍大于鼓面,束腰,足外撇,带状扁耳。
武士
杨粲墓内有武士8尊,4尊立于墓门外拱立柱上,真人大小,魁梧雄壮,个个技挂齐整,头戴兜鉴,身穿铠甲,脚蹬战靴,或执长柄战斧,或握弓箭,目光炯炯有神,凛然而立,慑人心魄。另有4尊,男女后室各立2尊,形象与外门柱上武士大致一样。
文官
杨粲墓内有文官2人,同武士排列在杨粲后室两侧石壁上。头戴直脚幞头,身穿圆领右衽大袖长袍,腰间扎带,双手抱纺,面貌谦恭。文官武将装束齐整分列两边,一派古代宫廷上朝的架势。
侍从
杨粲墓内有侍从4人,两男两女,男在男室,女在女室,分别立在墓主人雕像两边。男侍头上无冠,梳短发,穿圆领右衽小袖长袍,与女室女官的衣着一样,一人捧印,一人捧布包裹,从另一侧捧印分析,布包裹内可能表示朝廷文书之类。女侍头戴花装幞头,两脚呈近90°钝角向上弯曲,身穿圆领小袖齐膝袍,扎腰带,下着长裙长裤,两侧垂下蝴蝶结绦带,一人抱壶,一人手执类似长柄扇子的物品。侍者面目清秀,神态拘谨。
龛
杨粲墓后室两面侧壁都有一龛,龛口高218厘米,宽158厘米,进深分为内外两层,内龛后壁都是“启门欲进”石雕,门为双扉,仿木门装饰,一人从两扇门之间探出半身,似欲进人主室。
高浮雕负重人
杨粲墓后壁壁龛基石有两个高浮雕负重人,头部均已被毁坏,身形、服装男女室有所区别。
进贡人浅浮雕
男室和女室相通的过道侧壁上,并排而立两幅进贡人浅浮雕,形象基本相同,为一体格粗壮、肌肉发达的力士,赤膊光脚,踝上戴环,肩上披一长巾,胸前系结,腰围短裙,布带扎在腰间;双手戴手镯,高举一方盘,盘内盛满宝物,金光灿灿。其发式很是特别,短发,梳理整齐,从头部两边分层向上卷起。值得注意的是,在杨粲石雕坐像两边站立的侍从,也是这种发式,由此可以推测,很可能这是当时播州较为流行的一种男子发式。
石雕浮雕
杨粲墓中有一根“虎柱“石雕,一边是龙,一边是虎。最有意思的是虎柱,头是虎头,身体却似龙形,盘绕柱子,轻灵活跃,造型十分夸张,线条却很明快,体现了作者大胆的构思及高超的雕刻技艺。虎柱与龙柱相对而立,匀称而协调,具有装饰效果。最传神的是“敬纳人“石雕,刻画出一个体魄健强的力士,赤膊跣足,粗壮的双手高举起一盘珠宝,俯首平视,向主人敬纳。两块墓碑埋于墓前的封土中,残缺不全,但“嗣孙武功大夫右卫将军知播州“的字样清晰可见,时间是“太岁丁未淳祐“。墓志铭和镇墓石皆已断裂,符咒依稀可见。墓中浮雕,除了人物,还有“野鹿衔芝“、“凤穿葡萄“、“双狮抢球“等装饰性雕刻,均构思巧妙、雕工精美,较富生活气息。浮雕像中,有“进贡人像“。卷发跣足,上身赤裸,搭一纱巾,下身着角裙,手脚戴镯环,手顶装满珊瑚、珍珠和金银的贡盘,面目质朴而沉鸷。两幅“野鹿衔芝“图用低浮雕刻成,一只温驯的野鹿,衔着一叶灵芝奔跑跳跃。
贡使图
贡使图,卷发跣足的贡使,上身赤裸,只搭一条纱巾,下身着角裙,手脚戴镯环,头顶盛满珊瑚、珍珠、金玉的贡盘,反映了当时中央政府与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关系。
历史文化
杨粲,字文卿,小字伯强,系唐僖宗乾符三年(876年)入据播州(即今遵义)的杨氏鼻祖杨端之十三代孙。杨粲为杨轼之子,幼年过继给们父杨轸为嗣。秉性好学,笃信儒家经典,少年即怀大志。宋宁宗麝泰初年(1201年)袋播州安抚使,执掌播事30余年,是播州史上一位很有作为的中兴人物。
杨粲对外反对金人入侵,对内实行“不事苛求“,采取了一些适应社会发展的政策措施。通过播州人民的劳动,经济有显著发展,出现了“土俗大变“、“俨然与中土文物同“的好局面。前人撰写播州历史,多称杨粲功在国家“、“德被生民“。
据《遵义府志》记载,杨粲“性豪放,安俭素,治政宽简,民便之急。大修先庙、建学,养士,是杨氏家族的全盛时期。”
文物保护
1958年,杨粲墓被列为贵州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82年2月23日,杨粲墓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列为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文物价值
杨粲墓作为南宋墓葬的典型,播州墓葬唯杨粲墓马首是瞻,这种文化观念和艺术精神一直影响着黔北地区风俗。《播州杨氏土司墓葬录》详细记录了杨粲墓对杨文、杨升、杨纲以及杨爱的墓室形制的影响。播州墓葬对于研究南宋时期少数民族文化和民风民俗有重要价值。从“两宋”王朝的民俗信仰与艺术意识传统思想中发现,谈论播州墓葬传统样式、文化精神关联,不论时代形式如何改变,艺术图式仍然会反映出合时代的相应特征。所有的播州墓葬的存在,一方面是播州文化兴盛的实际证明。另一方面,因为它的永恒性丰富了播州文化内涵。
男室和女室的六座壁龛,仿木构建筑,门窗户壁、梁柱斗拱均为当时的建筑格局,为研究古建筑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门票价格
门票免费。
交通路线
上海市—沪渝高速—宣城绕城高速—沪渝高速—麻阳高速—杭瑞高速—新建二大桥—杭瑞高速—安和垸大桥—杭瑞高速—长张高速—张花高速—包茂高速—葡萄山隧道—酉沿高速—沿榕高速—杭瑞高速—杨粲墓
北京市—京港澳高速—兰南高速—二广高速—杭瑞高速—杨粲墓
郑州市—郑栾高速—兰南高速—二广高速—杭瑞高速—杨粲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