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邦分析法,又称杜邦财务分析体系,简称
杜邦体系,是利用各主要
财务比率指标间的内在联系,对
企业财务状况及
经济效益进行综合系统分析评价的方法。该体系是以
净资产收益率为龙头,以
资产净利率和
权益乘数为核心,重点揭示企业
获利能力及权益乘数对净资产收益率的影响,以及各相关指标间的相互影响作用关系。
(1)
分母中的总资产是全部资产提供者(包括股东和债权人)享有的权利
由于该指标分子与分母的“投入与产出”不匹配,因此,不能反映实际的
回报率。
从
财务管理的基本理念看,企业的金融资产是
投资活动的剩余,是尚未投入实际
经营活动的资产。
应将其从
经营资产中剔除。与此相适应,金融费用也应从
经营收益中剔除,才能使经营资产和经营收益匹配。因此,正确计量基本盈利能力的前提是区分经营资产和
金融资产,区分经营收益与金融收益(费用)。
负债的成本(
利息支出)仅仅是金融负债的成本,经营负债是无息负债。因此必须区分经营负债与金融负债,利息与金融负债相除,才是真正的
平均利息率。
针对上述问题,人们对传统的
财务分析体系做了一系列的改进,逐步形成了一个新的分析体系。
从
企业绩效评价的角度来看,
杜邦分析法只包括财务方面的信息,不能全面反映企业的实力,有很大的局限性,在实际运用中需要加以注意,必须结合企业的
其他信息加以分析。主要表现在:
2、
财务指标反映的是企业过去的
经营业绩,衡量
工业时代的企业能够满足要求。但在的信息时代,顾客、供应商、雇员、技术创新等因素对企业经营业绩的影响越来越大,而
杜邦分析法在这些方面是无能为力的。
3、
市场环境中,企业的无形
知识资产对提高企业长期竞争力至关重要,杜邦分析法却不能解决
无形资产的估值问题
如果只用一个指标来衡量企业的优劣,
权益净利率是个不错的选择(权益净利率=
净利润/
股东权益)。也就是股东每投入一元资本在某一年里能赚取的利润,这个数值当然越高越好。那么,如何提高权益净利率呢,常规想法,无非是提高净利润或者减少
净资产,但这都太过笼统,不宜付诸实践。
在这种情况下,杜邦公司开创性的提出了一种全新的思路,那就是寻找权益净利率的驱动因素。通过简单的
因式分解,就得到了传统的
杜邦公式,即权益净利率=
销售净利率*
总资产周转率*
权益乘数。三个驱动因素中,销售净利率是
利润表的总结,代表了企业的
盈利能力;
总资产周转次数是
资产负债表的概括,反映了企业的
营运能力;权益乘数是资产负债表的概括,代表了企业的
财务状况。
有了杜邦公式,就能轻易的分清企业的优势和劣势,就能找出
股东回报率低的原因,然后对症下药。比如,如果销售净利率比较低,说明公司的盈利能力不强,如果总资产周转次数很高,说明企业的营运能力很强,产品从销售到收回现金的时间较短,产品属于薄利多销型;如果
销售净利率比较高,说明盈利能力很强,如果
总资产周转次数很低,说明企业的营运能力很弱,产品从销售到收回现金的时间较长,产品属于厚利少销型;如果
权益乘数较低,说明企业没有充分利用
财务杠杆的作用,因为权益乘数=1+负债/
股东权益,这个时候增加借款会提高
权益净利率。但权益乘数的提高不是无限制的,负债一多,企业的
财务风险就会增大,因为每年需要偿还大量的固定利息。公司的
资产负债率一高,再借款时的利率会很高,有可能会超过公司资产的
收益率,这时再增加借款就得不偿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