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龙祥(
越南语:Lý Long Tường;
朝鲜语:이용상;1174年?-?)是
越南李朝的一位皇子,后来成为
高丽王朝的一个将领。他是韩国花山李氏的始祖。由于仅有后世花山李氏族谱等少数文献记载其事迹而不见当时的韩越史料,故其事迹乃至是否为真实人物尚待考证。
李龙祥出生于
大越国的都城
升龙,是李朝皇帝英宗
李天祚的第七子,从时间推定的话可能是1174年(因其为1173年出生的
李高宗之弟,1175年李英宗驾崩)。高宗
李龙翰即位后,常以李龙祥贤能,欲传位于他,被李龙祥涕泣固辞,据记载这是1177年的事(1177年高宗和李龙祥皆为幼儿,绝无可能)。后来
李惠宗继位,李龙祥作为皇叔而受尊崇,然而
陈日照(实为
陈嗣庆或
陈守度)当权,乃至篡夺李朝皇位,李龙祥与其从孙平海公李君苾商量后携祭器流亡海外,这大约是1226年的事(文献记载为
宋理宗宝庆年间)。经过几个月的海上流亡之后,李龙祥一行来到高丽的
瓮津郡北面的花山洞里。
高丽高宗曾梦见大鸟自南方飞来,降临于高丽西海之滨,醒来后派人探访,果然有安南王子李龙祥来到西海岸,于是封为花山君(《花山君本传》还记载李君苾是新平李氏始祖,但新平李氏族谱记载始祖为
百济人李仁寿)。由于当时高丽的爵位是公侯伯,封君制在数十年后的
高丽忠宣王时才再次出现,故此段记录存疑。
李龙祥来高丽后不久,
高丽蒙古战争就爆发了。1253年,也窟大王率
蒙古军队第五次入侵高丽。此时李龙祥已是八旬高龄,但仍披甲上阵,率甕津军民抗击蒙古水军的进攻,在族谱中记录如下:
“丽王(
高丽高宗)之四十年癸丑,即宝祐元年也。秋七月,蒙王也窟、松柱诸王率兵一万,有
东丹国渡混同江,八月遂拦入西海,先破安陵山城,城中死者七百余人,又率战舰由沿海邑,直向甕津。先陷大、小青及昌麟岛,斩其守将军民,在镇者尽坑之,以为直指沁都(
江华岛)之计,而如蹈无人之境,其锋锐无人可摧者。时知县挫于贼势,未遑扞御,而危急方在朝夕……(李龙祥)与知县直入中军,以韦孝宽分授坚守之方略,而以其蒙兵县军深入,欲以持久制之,乃使壮士筑土城于三面,前立木栅,令极高峻,多积战具,坚壁不出,贼兵连营数十里,环而攻之,城将崩溃……凡若战五朔,贼兵伤及死病者什四五,蒙人曰:“此城以小敌大,天所佑非人力……”蒙阵壮士曰 :“此天生神明将军也!”蒙阵有一老将至城下,按视栅垒机械,叹曰:“吾结发从戎,历观天下攻战之状,未尝见被攻如此而终不败者。”于是松柱等卷甲班马,束手丧气而争走……时则癸丑冬十二月日也。”
此段记录不仅明显夸大(如“连营数十里”),而且有抄袭《高丽史·金庆孙传》及《高丽史·朴犀传》的嫌疑,因此可信度很成问题。由于战功卓著,高丽朝廷封李龙祥为将军,李龙祥还在蒙古水军投降地建立受降门,据说该门保存至今。关于“受降门”的记载最早出现于
朝鲜王朝后期(17世纪末)文臣李世白的诗句“翁津城揭受降门”,最早称该受降门是李龙祥所建的文献则是1879年编纂的《瓮津府邑志》。
李龙祥逝世后,他的遗体被埋葬在今
板门店附近的山脚下。在该山山顶,李龙祥曾南望故国而为之流涕。如今此处被称为“望国坛”。
1994年,花山李氏的后人访问
越南李朝的发源地,即
北宁省慈山县庭榜村。在这里,花山李氏的后人对祖先进行了祭拜。
李龙祥在史料中出现时间很晚,在当时的韩越史书或金石文中找不到任何记录,直到17世纪后期才出现其名字,当时一部叫《青鹤集》的文献里中“云鸿先生曰”一段中有“李良弼,洪州人也,其先出于安南国王李阳焕,宋
宝庆中避乱浮海而来,有君苾者始居朝鲜洪州……李孟芸,瓮津人者也……自其先祖出安南王
李龙翰之弟龙祥云……”的记载。1921年刊行的《花山李氏世谱》(据说该族谱在
壬辰倭乱中遗失殆尽,后人补全其内容)收录了《花山君本传》,但内容破绽百出,颇有拼凑《
宋史》、《
齐东野语》等中国史书中关于
安南记载的痕迹及将《高丽史》中相关内容移花接木的嫌疑。所以李龙祥的事迹为后人编造的故事的可能性很大,甚至该人物是否存在也成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