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爱珍
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材料学家
李爱珍,女,1936年5月出生于福建省石狮市,材料学家,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人物经历
1936年5月,李爱珍生于福建省石狮市永宁镇港边村,父母是华侨。
1948年,李爱珍毕业于港边村陶青小学,初中时期先后在晋江县立中学和南侨中学就读。
1954年7月,李爱珍从泉州市第一中学考入上海复旦大学化学系。
1958年,李爱珍毕业于复旦大学化学系,分配到上海冶金所(现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历任研究实习员、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
1980年8月-1982年10月,李爱珍被公派到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电子工程系(EE系)做访问学者。
1987年4月-1988年2月,李爱珍在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电子和计算机工程系(ECE)半导体研究室做访问学者。
1989年,李爱珍通过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议,批准为博士生导师。历任半导体材料研究室主任,信息功能材料研究室主任,信息功能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学术委员会主任。
1993年10月-1994年2月,李爱珍在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做访问教授。
1993年-1997年,李爱珍参与创建中国科学院信息功能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并任常务副主任。
1988年-2000年,李爱珍任863新材料领域电子材料、光子材料专题负责人。
2003年,李爱珍当选为亚洲太平洋材料科学院院士。
2005年11月,在埃及举行的第三世界科学院第15届院士大会上,李爱珍被授予第三世界科学院工程科学奖。(是中国科学家第一次获得第三世界科学院工程科学奖)。
2007年5月,李爱珍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李爱珍先后于1958年-1963年从事稀土金属、稀有金属化学冶金研究;1963年转向半导体领域从事化合物半导体材料、器件与应用研究;1963年-1967年从事高纯高迁移率半导体锑化铟单晶生长及其物性和光电器件应用研究;从1966年开始研究化合物半导体外延薄膜材料、器件与应用研究。其中,1966年-1979年从事液相外延,气相外延生长技术、薄膜材料结构设计,制备与材料特性表征及微波器件和发光二极管应用研究和成果推广包括在12.4和18千兆赫取样仪器的砷化镓共平面管应用;光电耦合器件中高效率砷化镓红外光源材料及推广应用,下厂建生产线,1978年-1984年产值达736万元。
1982年,李爱珍回国创建了上海冶金研究所分子束外延半导体微结构材料和器件实验室。
1983年-1996年,李爱珍创建了固态源分子束外延实验室、气态源分子束外延实验室。
1993年-1997年,李爱珍参与创建中国科学院信息功能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
1995年,李爱珍建立了世界银行贷款信息功能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
据2020年3月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官网显示,李爱珍先后发表论文256篇,专著篇章3章。
截至2013年03月,李爱珍先后获国家发明专利21个,获国际发明展银奖1个。
据2020年3月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官网显示,李爱珍先后获国家发明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奖4项,省部级奖16项(其中国科学院省部级自然科学奖、科技进步奖一、二等奖8项)。
人才培养
李爱珍认为“做学问要先把人做好,人做歪了再大的学问也不可能得到人家的尊重”。
2000年,李爱珍实验室被评为优秀国家重点实验室。
荣誉表彰
社会任职
个人生活
李爱珍出生于华侨家庭,李爱珍父亲李德培、母亲邱玉燕。
李爱珍是中国首个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女院士。她年轻时酷爱文学,在复旦大学读书时还参加过诗团。
人物评价
李爱珍研究的分子束外延设备在国防、环保、医疗、经济等领域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人民日报海外版》评)
李爱珍没日没夜地在实验室工作,人家是勤奋,她是拼命。(李爱珍学生评)
李爱珍的确是中国化合物半导体领域一位杰出的科学家,她的研究完全达到了国际水准。(美国科学院院士、美国贝尔实验室前半导体研究副总裁卓以和评)
李爱珍是行事低调的女科学家,有着至为朴素而宏大的人生追求,她为祖国在科学领域谋取一席之地。(《中国科学报》评)
李爱珍是中国著名的半导体信息功能材料与器件专家,她在电子器件、光电器件异质结半导体微结构的生长与特性研究领域做出了开拓性贡献。(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评)
参考资料
李爱珍.中国科学院上海国家技术转移中心.
中科院上海微系统与技术研究所专家简介.中科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专家简介.2007-05-28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09 21:53
目录
概述
人物经历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