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江树,男,汉族,1954年12月出生,河南唐河人。高中学历。1973年毕业于
北京第八十中学。1974年赴北京
通县马头公社插队务农,后历任北京无线电二厂工人,英文版《中国妇女》摄影记者。
主要作品
1981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散文集《瞬间的跋涉》、《手感》、《湿地》,中短篇小说集《沿着额木尔河划行》,美学理论专著《象征摄影》。1985年《林莽,浩瀚的林莽》在“国际青年”征文中获金奖,专题摄影《儿童孤独症的拯救者》、《人民音乐家王洛宾》、《画家石鲁》、《象征摄影》等大量作品在摄影或文学领域获奖。作有介绍老北京名人故居、北京格局、风土人情的图书《说吧 北京》2007年荣获第一届侯登科纪实摄影奖。《中国妇女》外文期刊社摄影记者。
出版图书
人物经历
李江树老师主职是摄影家,同时作为文学家、评论家、诗人、学者。在摄影界、文学界、理论界颇有声望,侯登科奖获得者,代表作:《画家石鲁》。
摄影仅仅是他的工作,他在数十年的摄影生涯中超越了作为一名摄影师的职责,并为人间带来了很多想法。他那些照片都被千万摄影师学习的教材。他那《有狼的风景》、《手感》、《谁是文明的主人?》《向北方》《说吧,北京》……一篇篇带着血和眼泪的文章,是他在品读人生的札记。他不仅用手中的相机记录了历史,也用手中的笔为历史撰写着日记。
几年前,第一次读他关于德国一款相机的文字《手感》,不由得汗流浃背,那字字珠玑的篇章,已经超越了一款哪怕是价值万金的相机,而写出了人们对于所珍爱物件、甚至感情的咏叹。
他的《有狼的风景》,表现出了一种对新理论新观点一如既往的热情和探寻。这一点在中国当今的学术界,难能可贵。使我倏忽感到在一位伟人的身侧倾听,其间有血雨腥风,也有寒颤悲切,亦让澎湃的胸怀释放的淋漓尽致。的确,那文字的分量是庞大而注满了鲜血的。在《批评的假设》中,他写到:无告的艺术家,过着清廉生活的艺术家,有大才却永远不会有煊赫的名声的艺术家都是些浑金璞玉,批评家该为他们所遭受的磨难大恸。但是,在世俗功利方面,批评家又不想玉成这些人。“私艺术”是对社会的深度逃避。“私艺术”不是以满足读者的期许为目的的。“私艺术”是艺术家在通明与幽暗间小心地为自己打磨的琼英美玉。以批评家的角度,他也并不鼓动“私艺术”家们改弦更张,将先前的方式驱赶罄尽;或是把个人身世与家国情怀提升到一个更高的位格上,不,他不会的,因为不少时日,批评家自己也曾多次陷溺于生命的含混不清状态,一个人文知识分子到底能对社会历史进程起多大影响,批评家深感怀疑并从中感到了宏大的悲哀。
性格爱好
李江树喜茶、爱茶、品茶。一般喝普洱茶,生的,基本上都不是买的,他的朋友们经常送来些,都是2000元左右的,有时,他会高兴拿来点大红袍、滇红和大家共享。李江树有几个杯子,两个茶壶,都是上好的品相,品茶的过程,也成了杂志社的一道风景。
和李江树老师吃饭是最惬意的:饺子、爆肚或者杂碎。嘴里吃着京味的小吃,耳畔听着他诉说老北京的故事,偶尔,会随着他的话回到五十年代的北京,六十年代的上海,七十年代的山西。他渊博的知识与造诣,让大家深感敬仰。
李江树老师也是出身不凡——他的父亲是
李季,《王贵与李香香》的作者。
李江树平日少言,在单位的会议上基本发言不超过三句,在不相熟的人面前,不多说一字。
人物评价
演出开始。图像伴着渐起的乐句在黑白灰的节奏中显现:从黑龙江呼玛小不拉子孤独的梦想到山东蒙阴老农从容的凝视;从对山西精神病院高墙的叩问到对柬埔寨无辜被杀者向着脸的倾听;从对寇德卡像场的感应到比较寇德卡、史特恰的异同从对现代舞身体叙事的解读到
北京四合院的考证……剧情引导观众向社会的底层倾倒,又带领观众向精神的峰头攀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