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曾伯
南宋中晚期名臣、词人
李曾伯(1198年-1268年),字长孺,号可斋。原籍覃怀(今属河南省沁阳市),长于浙江嘉兴(今浙江省嘉兴市)。南宋中晚期名臣、词人,太宰李邦彦之后。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李曾伯生于宋宁宗庆元四年(1198年)秋。其家原籍覃怀(今河南沁阳附近),建炎南渡后寓居嘉兴(今浙江嘉兴)。
李曾伯童年时随父居于安陆(今属湖北),因遭遇宋金战争,一度在城中受困。到嘉定十三年(1220年)二十三岁时,因父亲在四川制置使幕中为僚属,故随父赴蜀。
通判濠州,改任军器监主簿,添差通判鄂州兼沿江制置副使司主管机宜文字。再调为度支郎官,改授左司郎官、淮西总领,不久后再次调为右司郎官、太府少卿兼左司郎官,又兼敕令所删修官等职。
制置淮扬
淳祐二年(1242年),李曾伯改任太府卿、淮东制置使、知扬州。
淳祐四年(1244年),兼任淮西制置使,并获便宜处置军事之权。李曾伯向朝廷奏陈三事:
他随后又进言:“边境的粮饷重在广积,将领的人选贵在平时的储备,赏赐不能不分明,士兵不能不抚恤。”他又逐条上奏:“淮河上水军驻扎的地方应当警戒,湖面险要的地方应当整治。”朝廷加授李曾伯为华文阁待制,又加宝章阁直学士,升为权兵部尚书
淳祐六年(1246年)正月初一,天生异象(出现日食)。李曾伯响应朝廷诏书,历数前朝因发生天象而加强边备、访求将帅,请求让自己早卸重任,辞官归乡。他还请朝廷修缮泗州西城。朝廷加李曾伯为焕章阁学士,但因谏官争相劾奏,李曾伯被落职予祠官
历官三边
淳祐九年(1249年),李曾伯以旧职出为知静江府、广西经略安抚使兼广西转运使。他疏奏五件关于边防的事宜。
淳祐十年(1250年),加官徽猷阁学士,转任京湖安抚制置使、知江陵府兼湖广总领、京湖屯田使等职,再进官龙图阁学士
淳祐十一年(1251年)四月二十七日,李曾伯调都统高达、幕僚王登收复襄樊两城。随后,他上疏说:“襄阳刚刚收复不久,城池虽经修缮,但耕田还未开垦;房屋虽经初建,但街道还未修通。请求免除襄阳三年的租赋。”朝廷下诏同意。
宝祐元年(1253年),加端明殿学士兼夔路策应大使。
宝祐二年(1254年),进官资政殿学士、制置四川边面,特赐与执政官相同的待遇。旋即加授四川宣抚使,特赐同进士出身。朝廷召他入朝觐见,加授资政殿大学士,改知福州兼福建安抚使,李曾伯力辞任命,以资政殿大学士之职提举洞霄宫。累官湖南安抚大使兼知潭州,兼任广南制置使、知静江府。
宝祐六年十二月二十六日(1259年1月21日),李曾伯受命全面维修静江府城,训练壮族民兵,以加强防御。
守备静江
开庆元年(1259年)正月一日,进位观文殿学士。九月,蒙古大将兀良合台率军挺进静江城下,李曾伯闭城自守。两军相持两旬,蒙军退入湖南。随后,在贾似道授意下,李曾伯遭到谏议大夫沈炎等人弹劾,以“闭城自守,不能备御”的罪名,于景定元年(1260年)五月初五日被撤职。到八月二十七日,更被削去二秩,以示惩戒。
景定五年(1264年)四月二十五日,朝廷起复李曾伯以观文殿学士知庆元府,兼沿海制置使。六月二十六日,到任。十一月,应新即位的宋度宗的诏令,以先朝旧臣身份进言,以匡补时政。
褫职与去世
咸淳元年(1265年)正月,李曾伯因疾病未痊愈,请求“守本官致仕”,度宗不允,后再奏,又不允。二月十五日,李曾伯解任。同年,再遭殿中侍御史陈宗礼论劾,被褫职
咸淳四年(1268年),李曾伯去世,享年七十一岁。获赠少保开府仪同三司
咸淳五年(1269年),李曾伯之子李杓将他的作品刊行于世。
德祐元年(1275年),宋恭帝追复李曾伯原有官职。
主要影响
李曾伯集中有诗、词、文。文多为奏疏表状之类。诗没有显著特色。他的文学成就主要体现于词。
李曾伯的词现存二百余首,其中长调占绝大多数。李曾伯是热心事功的用世之臣,自言“要流芳相期千载,肯区区徒恋片时欢?”所以他的词不屑作莺娇燕昵之语,而喜用慷慨悲壮之调,抒发忧时感世之情。他自称“愿学稼轩翁(辛弃疾)”,词的风格和内容也多有与稼轩相似之处。如《沁园春·丙午登多景楼和吴履斋韵》:“春去春来,潮生潮落,几度斜阳人倚楼。堪怜处,怅英雄白发,空敝貂裘”,“淮头虏尚虔刘,谁为把中原一战收”,对景抒情,感慨身世,怀念中原,悲愤之意,宛然可见。《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论他“才气纵横,颇不入格,要亦戛戛异人,不屑拾慧牙后”,概括了可斋(李曾伯号)词的特点。但因不讲含蓄和议论过多,其作品中有些篇章流于粗豪,显得枯燥,形象性较差。
历史评价
牟子才:“首蜀尾吴,几二万里。今两淮惟贾似道、荆蜀惟李曾伯二人而已,可为寒心。”(《宋史》引)
尤焴:“可斋李公早以功业自许,而诗文操笔立就,精妙帖妥,夐出时流。余曩与朝夕,每叹其得于天者厚,一别将二纪,而公功业赫奕于时。……功业、文章难两全久矣,而公之志欲兼之。顾今边事孔棘,公以一身横当荆蜀之冲,屹然如长城万里。上之倚公,不啻韩、范,岂当复与书生文士校短长于绳尺间哉?”(《可斋杂稿·序》)
单庆、徐硕等:“早以能称,持绣斧,督饷运,两分漕节,七开大阃,官辙几遍天下。儒而知兵,素有雅量,所至得将士欢心。远人闻风敬惮,戒勿开边隙。天才卓绝,为一代伟人。”(《至元嘉禾志》)
脱脱阿鲁图等:“李曾伯之治边,短于才者也。”(《宋史》)
纪昀:“而曾伯则能以事功显。由著作郎两分漕节,七开大阃。通知兵事,所至皆有实绩。后官至观文殿学士,为南渡以后名臣。”(《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主要作品
李曾伯有《可斋杂稿》三十四卷,续稿八卷,续稿后十二卷,后人将之合为《可斋类稿》,内有词七卷。
人际关系
先祖:李邦彦,原名李彦,北宋末年任太宰,因罪贬死桂州
儿子:李杓
后世纪念
主词条:李曾伯纪功铭
宝祐二年(1254年),李曾伯摩崖纪功于襄阳城西南真武山北麓,首七行为:“大宋淳祐十一年四月二十有七日,京湖制置使李曾伯奉天子之命,调都统高达、幕府王登提兵复襄、樊两城。越三年,正月元日铭于岘”;后四行为铭辞:“壮哉岘,脊南北。紧墉壑,几陵谷。乾能央,剥斯复。千万年,屏吾国。”保存尚为完整。
史料索引
宋史》卷420
至元嘉禾志》卷13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4-03 15:02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