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德平
中国科学院院士、辐射物理、辐射防护专家
李德平(1926年11月4日-2025年3月16日),出生于北京的清华园,籍贯江苏兴化,辐射物理、辐射防护及安全学家,曾任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辐射防护研究院研究员、名誉院长,中国核工业总公司科技委高级顾问。李德平主要从事辐射探测器研究。中国核工业功勋奖章、全国科学大会奖获得者,第六、七、八、九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辐射防护领域的主要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1926年11月4日,李德平出生于北京的清华园,并在清华的成志学校接受启蒙教育。由于对周围的事务充满好奇,总是问为什么,父亲便买了《科学画报》给他看。当时许多知名科学家都是这本期刊的特约撰稿人。这本充满新思想、新概念的期刊便是少年李德平最为翘首以盼的必读书目。
1933年1月,华北局势愈发动荡,为躲避战乱,除祖父和父亲留在北京工作外,李德平家中其他人都到苏州暂避一年。局势稍稳,母亲便带着李德平和妹妹返回北京。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当时,李德平的父亲正出差在外,母亲带着孩子们辗转了苏州、扬州等地后,于年底回到兴化。李德平到兴化当地小学继续读书,一年后入读兴化县立初级中学。后因江苏已经沦陷,无法正常上学,家里就买了一块黑板,找一个普通房间,能讲课的和能听课的凑在一起便成了一个班。
虽然求学经历十分颠沛流离,但李德平从未放弃学习。在能接受到的课堂教育之外,李德平用了许多时间自学。那时候能读到的书籍有限,但只要是能找到的他都会拿来一睹为快。当时家里的藏书,尤其是许多文学书籍就是李德平那时的主要读物。
1943年,因为父亲李继侗在国立西南联合大学任职,李德平在结束兴化的高中课程后,动身前往昆明,并在西南联大先修班学习。1944年,18岁时被保送进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录取为正式生。日本无条件投降后,西南联大解散回迁。李德平回到北平选择在清华大学继续上三、四年级课程,1948年正式毕业。
工作经历
1948年,从清华大学物理系毕业后师从物理学家霍秉权教授和盂昭英教授,并留校在物理系任助教,随胡国墇分管电磁学实验。后来物理系主任霍秉权教授让李德平随他一起恢复抗战前中国的第一个云雾室。与此同时,无线电实验室也在加紧建设,孟昭英老师征得霍先生同意把李德平召去,在孟先生的指导下制作了一台千伏级高压稳压电源装置。
1950年秋天,钱三强为刚成立的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到清华大学寻找人才,时任清华大学校长的周培源向其推荐了李德平,考虑到那里的云室技术和计数管技术都在国际前沿,于是到了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所(后易名为原子能研究所)工作。
期间,李德平作为助理员在钱三强先生兼任组长的探测器组工作,从事辐射探测器的研究。李德平运用大学时学会的吹玻璃抽真空技能,吹制了探测器需要的单级汞扩散泵。与戴传曾通力配合,研制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用卤素盖格计数管做成的便携式辐射探测器和一个用强流管做的探测仪。最终二人及其合作者关于《卤素计数管与强流管的制备及其放电机制的研究》于1957年获得中国科学院科学奖金三等奖。
1958年,中国科学院原子能研究所开始核安全防护科学研究工作,李德平担任该所辐射物理研究室主任。
1962年,拖家带口来到太原,参与创建华北工业卫生研究所(现中国辐射防护研究院)。3月7日,李德平为首的技术安全室的技术骨干以及放射生物学、放射化学研究室的研究人员共132人成立了“北京工业卫生研究所”内称二机部七所,李德平任辐射物理研究室主任。先后担任核工业部辐射防护研究所所长、研究员,中国辐射防护研究院研究员、院长。同年,中国第一座生产用重水反应堆101建成,李德平协助完成反应堆周围的环境测量工作。
1964年4月初,李德平在与防化兵21所就中国第一颗原子弹试爆任务交换意见后,赴西北出差。李德平和其他科研人员获取大量实验数据,计算出核爆后辐射沾染区内地面辐射水平随时间的变化,列成表格编出手册,为防化兵辐射安全管理提供依据;起草了整个现场的安全防护规程。李德平以这次核试验为契机,在华北工业卫生研究所深入开展了中国组建电离室的研究工作。10月16日,中国西部地区试爆第一颗原子弹成功。
改革开放以后,李德平积极建立和加强中国辐射防护界与国际社会的联系和交流,并在重要的国际组织中担任重要职务,为推进中国辐射防护事业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1985至1997年连任三届国际放射防护委员会主委会委员,1986年,担任与国际原子能机构合作项目“中国辐射防护近代化”的主要负责人,1987至1992年任联合国原子辐射效应科学委员会中国代表,1988至1992年任国际原子能机构国际核安全咨询组成员。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2006年11月4日,中国科学院在北京核工业南礼士路招待所第二会议室举办了“庆祝李德平院士八十华诞学术座谈会”。
因病离世
2025年3月16日17时52分,李德平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99岁。3月20日,李德平遗体告别仪式在京举行。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李德平建立了中国核工业辐射防护研究和监测体系。指导了中国初期放射性计量实验室科研及建立实验室的工作。在从事辐射探测器研究中,参与中国首次研制卤素计数管、强流管及稳压管的工作。在电离室方面,指出当时苏式堆控硼壁电离室设计参数的缺点,并推导出普适的电离电流体复合损失的新公式,发展了用细束照射研究探测器性能的方法,证明近滕等人的精细工作仍与实际不符。“球形电离室特性”一文证明球形室等效中心不因反平方律而前移。
此外,在数十年的科研工作中,李德平对辐射防护进行了许多深入的哲学思考,不断找寻着问题的答案。他发表的《辐射防护的全部内容和实践的防护体系》一文对辐射防护的基本内容提出了精辟见解。他还不厌其烦地宣讲近代辐射防护的一些至关重要却时常被人误解的概念,如辐射防护的目的是“防止那些将会受到而又可以避免和减轻的照射”“个人剂量限值不是安全与否的分界线”“监测的基本目的是验证而不是控制”等。李德平的这些论述与理论对中国辐射防护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科学贡献
李德平与罗正明发展了空腔电离理论,共同得到了空腔的作用相当于腔内存在一个虚源的概念,这是中国人对带电粒子输运理论的一项突破性贡献。
早期在矿山防护实践中只测氡而不测子体,测量结果不能正确反映对矿工健康影响的状况,李德平组织专门研究组研究氡测量的问题。针对国内当时测量氡子体时确定探测器对RaCα效率时常发生错误,他给出了计算探测效率随粒子能量变化的方法,在快速测量方法的计算中考虑了探测效率的变化,发表了《受到射程限制时探测器几何因子之计算》一文,获得了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
1982年8月30日,苏联发射的一颗“宇宙-1402号”核动力卫星失控,未能进入高轨道后围绕地球运转,如果卫星残核坠落在领土或海洋中,认为可能造成严重的放射性污染,这一事件引起各国公众关注,纷纷采取应急措施。中国有关部委、各省市进行应急准备,山西省立即成立了以省军区司令员负责的应急指挥部、应急办公室,应急办公室设在中国辐射防护研究院,李德平为总技术指导。他立即组织成立应急小组着手应急响应,一是苏联“宇宙-1402”号核动力卫星坠落时放射性含量的估算,二是进入稠密大气层后,大气污染的估算,三是苏联“宇宙-1402号”核动力卫星坠落于山西省的几率的计算。还要求密切注意继续收集有关“宇宙-1402号”的核动力卫星的情报资料,同时还进行了有关监测仪器的应急响应。理论计算结果得出人造卫星上装载的反应堆的堆芯在稠密大气层中几乎全部烧尽,在地面上所受到的辐射量是很少的结论。最终卫星坠落在英吉利海峡,应急准备工作宣告结束。鉴于应急组工作迅速完整,被国防科工委嘉奖。
1980年的一天,李德平亲自动手研制了一台场效应管静电计,这台仪器设计制造独特,除用国产的场效应管外,仪器的机壳、电子器件都由先生亲手制作和焊接,仪器有良好灵巧可靠的接地装置用以保护场效应管不被损坏。这台仪器研制成功后交付专人保管使用。
1981年4月27日,W·kolb来中国时这台“李氏”场效应管静电计由中辐院丁民德教授与北京原子能研究院岳清宇教授的AET场效应管静电计、西安262厂的动电容静电计及W·kolb教授的闪烁型辐射仪PTB7201进行了国际比对。在太原的明仙沟岩洞铅室中和中国辐射防护研究院两处地方的比对结果惊人的相近,证明李先生制作的仪器非常准确。
当时原子能研究院的岳清宇教授爱不释手李德平做的这台仪器。为了得到这台设备,他提出用他们单位的一台球形电离仪交换这台手工制作的场效管静电计仪,李德平考虑到中国辐射防护研究院只有圆柱形电离仪,还没有一台球形电离仪,就爽快同意。
人才培养
李德平十分重视发现和培养人才。一直为中国辐射防护事业后继有人而默默耕耘。他常说:“世上只有一样东西给了别人自己不会减少,那就是知识”。在太原建立华北工业卫生研究所(现为中国辐射防护研究院)之初,他就注意设立恰当的科研课题并挑选一批勤奋、踏实、有独立工作能力的中青年人才挑起重担。正因为如此,一些工作没几年的年轻同志,就能够拿出科研成果,参加部里组织的学术会议。
改革开放初期,通过李德平的推荐将一批专家学者送出国门参与国际间科技交流活动;担任《辐射防护》主编期间,把修改稿件看成是提高作者学术水平的手段,常说,为杂志审改稿件,就是指导科研。他重视学习,“不把自己限制在已熟悉的领域,总是不断学习新知识不断开拓新领域”。
荣誉表彰
社会任职
个人生活
李德平是兴化望族之后,先祖李春芳是明朝状元,祖父李元宰是前清秀才,曾留学日本,供职北洋政府。
其父李继侗是植物学家、林学家,美国耶鲁大学林学博士。回国后先在南开、清华任教,后在西南联大任教,抗战胜利后返回清华大学在清华时,李继侗是教授中的活跃分子,更是以勤奋和热心为大众服务而闻名。在清华大学,李继侗负责教授生物课程,平日忙于教学工作,还时常要带学生去野外考察。并于195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并且创办了内蒙古大学。母亲徐淑英是读书人家千金,李德平有兄妹四人,哥哥李德宁、大妹李德清、二妹李德津
李德平的夫人是王怀珍女士。
人物轶事
李德平自己讲,他把防护视作实验人员必备的自我保护能力。“如果自身都保护不了,那还能做什么工作?”他说:“我只是比较重视防护,愿意在这方面做工作。重视多一点,就会少出事,少吃亏。因此,即使所知有限,也不吝与同行分享。而工作一旦深入下去,乃知涉及大量复杂的问题,有待多种专业协同解决。”
后来,李德平等人相继开展了重水反应堆运行前的环境放射性本底测量调查,设计和安装调试了中国第一套零功率反应堆剂量监测和报警系统,建立了个人剂量外照射、现场勘测和环境监测体系。
辐射防护与核安全密切相关。在长期从事核事业的过程中,李德平对核安全也有着深刻的认识。在谈到安全问题时,他写到:只有知晓各种措施的预计效能与所耗资源,通盘安排,才能用有限的资源有效地保护人类。这一理念贯穿于李德平对核安全的整体思考中。
在李德平看来,积累经验很重要。人类与核打交道不过百年,经验十分有限。而在与核共事的过程中,稍不留神便可能酿成大祸。随着时代进步与发展,各方面的条件与环境都在发生变化,相关人员就更要细心认真层层把关,重视实验与经验积累,考虑各种可能出现的情况。基于此,李德平坦言,核安全要高度重视事故的报告总结会。虽说总结经验只是事后诸葛亮,但亡羊补牢犹未迟也。对事故经验的总结有利于后来者健全必要措施以避免类似事故发生,减少相应损失。
在辐射防护监测中,误测与漏测都会导致错误的判断。因此,对于许多细节问题,李德平总是会不断思索,以求找到更多的遗漏,避免重蹈覆辙。李德平每年要主持审查十余项环境影响报告书和核安全分析报告。他每次都是认真深入,一丝不苟,不惜被人误认为:固执、顽固,甚至“不近人情”,但他认为这是干这一行必须染上的“职业病”。
根据国内外经验,李德平还积极推动和落实事故中的应急和善后处置计划。他认为,应急状态下时间十分紧迫,只有事先考虑事故处理原则,做一些事故预想,提出应急计划才能在事故真正发生时临危不乱地按步骤实施。虽然目前很难制定出完善的应急计划,但李德平一直认为,从最简单的开始逐步完善总是可以完成的。
尽管已离开一线多年,但这些理念一直深深印在李德平心中。对于如今的青年科技工作者,他提出的建议与上述观点一脉相承:一是做事要深思熟虑,事先思考所有可能遇到的情况,注意事物的灵活与机动性,并针对各种不利情况提出应急计划;二是要有试验的态度与方法,在应急计划制订好之后进行必要的演习,从中发现计划的不足之处进行改进,也使操作人员熟悉这些计划。
李德平青年时期科研条件很艰苦,所有物品都来之不易,一分钱恨不得掰成两半花,所以他总是小心翼翼地对待实验试剂与设备。如果遇到好用的材料与器材,那他便更为珍惜。直到如今,他对待身边的物品依然是这样的态度。
在李德平看来,喝完的水瓶、用完的纸箱、空掉的月饼盒等都是之后一定会用到的“宝贝”,这些“宝贝”都被他收纳在一个房间里,等待被“启用”的那一天。
极强的动手能力也确实会帮助李德平将这些“宝贝”物尽其用。据李德平的女儿李应明女士回忆,小时候家里洗照片的暗箱便是父亲用鞋盒改造制作的。自己和弟弟常常用这个鞋盒暗箱洗照片。如今,李应明女士的外孙女也经常收到来自曾外祖父的纯手工礼物。她的外孙女号称自己是“破烂王”,仿佛是从李德平这里学到了“收藏”的精髓,总是舍不得扔掉自己不用的东西。
在科研生涯中,李德平是一个彻底的追问者。许多和李德平一起工作的同事回忆与他一起工作的场景,都认为他精力充沛,知识丰富,对探索极有热情。
一直到现在,他都对新鲜事物充满着无限好奇。互联网普及之后,李德平便会用网络搜索自己的老同学;通过自学进行简单编程,画出相应图形;在软件修图技术未完全普及之前,他已经在学习如何用软件将自己的孙子与长颈鹿完美地融合于一张照片。如今,李德平也像我们每个人一样,热衷探索着智能手机。
在解决了许多科学的问题之后,李德平开始回答生活提出的问题。在生活中,他依然是一个追问者。
人物评价
李德平是中国辐射防护科研领域、辐射探测技术主要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建立了中国核工业辐射防护研究和监测体系。他还积极建立和加强中国辐射防护界与国际社会的联系和交流,并在重要的国际组织中担任重要职务,为推进中国辐射防护事业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兴化市人民政府评)
李德平指导了中国初期放射性计量实验室科研及建立实验室的工作,为建立中国的辐射防护科学研究和辐射监测体系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泰州新闻网评)
最新修订时间:2025-03-23 00:05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