蓟门行五首
唐代高适组诗作品
《蓟门行五首》是唐代诗人高适在第一次出塞游历蓟北之时创作的组诗作品。这组诗是高适边塞诗的代表作,全诗分别从老兵、食用、敌军、勇卒、战乱五个角度,全面生动地反映了紧张、惨烈的边塞生活,对士卒的悲惨遭遇寄以深切的同情,歌颂了士兵们的勇敢善战,同时表达了诗人对边境安全的深切忧虑。
作品原文
蓟门行五首①
其一
蓟门逢古老,独立思氛氲②。
一身既零丁,头鬓白纷纷③。
勋庸今已矣,不识霍将军④。
其二
汉家能用武,开拓穷异域⑤。
戍卒厌糠核,降胡饱衣食⑥。
关亭试一望,吾欲泪沾臆⑦。
其三
边城十一月,雨雪乱霏霏⑧。
元戎号令严,人马亦轻肥⑨。
羌胡无尽日,征战几时归⑩。
其四
幽州多骑射,结发重横行⑪。
一朝事将军,出入有声名。
纷纷猎秋草,相向角弓鸣⑫。
其五
黯黯长城外,日没更烟尘⑬。
胡骑虽凭陵,汉兵不顾身⑭。
古树满空塞,黄云愁杀人⑮。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①蓟门:地名,即蓟丘,在今北京近郊德胜门外。蒋一葵《长安客话》卷一:“今都城德胜门外有土城关,相传是古蓟门遗址,亦曰蓟丘。”
②古老:老年人,“古”通“故”。《全唐诗》注:“一作故。”此处指一位久戍边疆的老兵。氛氲:本指阴阳二气汇合之状,引申为心绪缭乱。
③零丁:孤单貌。头鬓:头发。
④勋庸:即指功业,功劳。已矣:完了。矣,敦煌选本作“久”,误。霍将军:指西汉名将霍去病。汉武帝时曾屡破匈奴,平定边患,功勋卓著。后借指功大位高的武将。
⑤汉家:借指唐朝。穷:尽。异域:外国。
⑥戍卒:守边的战士。厌:同“餍”,此指充饥果腹。糟糠:《乐府诗集》作“糠核”。降胡饱衣食:《旧唐书·北狄列传》:“可突于率其麾下远遁,奚众尽降。……奚酋长李诗、琐高等以其部落五千帐来降,诏封李诗为归义王、兼特进、左徊林军大将军同正,仍充归义州都督,赐物十万段,移其部落于幽州界安置。”关亭:一本作“开亭”。沾臆:泪水浸湿胸前。
⑧霏霏:形容雨雪细密。
⑨元戎:古代的大型战车,也指主帅。这里指胡人主帅。羌:古族名,部落分散,以游牧为主,主要分布在今甘肃、青海、四川等地。胡:古代对西方和北方各族的泛称。
⑪幽州:今河北省北部地区。结发:古代男子自成童始束发,因此以结发指童年、年轻时。重:崇尚,看重。横行:纵横驰骋。
⑫角弓:用角装饰的弓。
⑬黯黯:一本作“茫茫”。烟尘:烟雾与尘土,比喻战乱。
⑭凭陵:侵凌,进逼。
⑮古树:枯树。黄云:大军移动时扬起的沙尘。
白话译文
其一
在蓟门碰到一位老兵,他正孤独地站着,思绪纷繁不绝。
单身一人十分孤独,如今已是白发苍苍。
想建立功勋已没什么指望,已经连戍守边塞的将领是谁都不认识了。
其二
唐朝的统治者频繁对外发动战争,企图进一步开拓边疆。
戍边战士以粗劣的食物充饥,而投降的胡人却丰衣足食。
到关塞亭堡去看一下,我不由泪满衣襟。
其三
十一月里,边塞城池笼罩在一片缥缈的雨雪之中。
胡人的主帅号令严明,军队、马匹矫健,装备精良。
这些胡人没有穷尽的时候,征伐战争何时才能罢休,战士们何时才可以回到自己的家乡。
其四
幽州地区的人大多擅长骑马、射箭,年轻人十分崇尚勇武。
一旦能跟随将军征战沙场,相信很快就能以军功赢得美名。
他们在秋天的原野上纵横驰骋狩,四处发出弓弦的鸣响声。
其五
太阳落下后,长城之外一片阴暗,空中烟雾飘浮,尘土飞扬。
胡人的骑兵凶悍地进逼,我们的军队奋不顾身地反击。
空旷的关塞满是枯死的树木,扬起的沙尘令人窒息。
创作背景
这组诗作于唐玄宗开元二十年(732)前后高适第一次出塞游历蓟北之时。从“边城十一月”和“纷纷猎秋草”可知,五诗非一时所作,大约是对某年秋冬所见边塞情景的高度概括。
作品鉴赏
整体赏析
这五首小诗均短小精致,从各个侧面点染出东北边塞生活的画卷,对广大士卒的悲惨遭遇寄寓深沉的同情,对他们的英勇献身精神予以热情的礼赞,对统治者和边将轻启战端、优待降胡、不恤士卒等做法深表不满。
第一首借一位边关老兵的典型遭遇揭示了将军不恤士兵的事实,从根本上道出了唐军难胜的原因。这一首诗描写了老卒的凄凉境遇,令人同情。全诗言辞沉痛、悲哀、失望而无奈,似用边塞的血泪和成。不难想象,像这样的老卒不知有多少,长年戍边的艰辛可见一斑。
第二首直斥统治者好大喜功、轻开边衅的罪恶,以唐军与降胡待遇的差异揭露边将只顾邀功不管士卒死活的残酷现实。这一首诗反映了戍卒食用匮乏,投降的胡人却丰衣足食的情况,批判了唐朝统治者穷兵黩武的举措。全诗表达了诗人对戍卒们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表达了对边境潜在危机的深深忧虑,言辞悲怆,感人肺腑。
第三首写胡兵法纪严明、装备精良,唐军征战无期。在这一首诗中,诗人坦言敌人的强大,颇具军事家的胸怀和才干,进而叹息,边境何日得宁,战士何日得归。在古代,中原地区统治者常以天朝上国自居,轻视周边少数民族,而诗中,诗人极有远见卓识地看到胡人的力量其实十分强大,有时甚至明显优于汉族军队。后来的元灭宋、清灭明,即印证了诗人的观点。诗人当时只是看到胡兵强于守军,因此边境堪忧,并未能见识到胡兵竟能践踏整个中原。但诗人不囿于成见,而能面对实际,正视问题,发现问题,认识问题,提出问题,从这一点上,这是诗的价值可以说远远超出其作为一篇文学作品在文艺上的价值。
第四首写幽燕健儿骁勇善战。这首诗称颂了守边戍卒的骁勇善战。全诗先总写幽州民俗的风貌,崇尚勇武;随即指出,他们不但善武而且乐于效力军前,保卫乡土,建立功勋。但诗人亲眼目睹了他们狩猎时的场面,不过这场面已够让人感到欣喜了。保家卫国从来不只是军队的事情,更需要有民众的参与,才能将侵略者掀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诗人目睹这一群生龙活虎、武艺高强的边疆健儿,对边境油然而生了几分安全感。
第五首写唐军奋勇杀敌保家卫国。这首诗描述了边塞战事纷纭的情况。在诗中,诗人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沉痛地诉说了一场激烈的战斗,诗中的景物描写切合战斗实际,烘托出惨烈的战斗氛围,而这种景色又是战斗中独有的,因此写景即是写战争。在字里行间读者还可以感受到诗人面对这惨剧时难以遏制的悲愤心情。
此组诗可与高适作于开元二十六年(738)的《燕歌行》互相参看,“勋庸今已矣,不识霍将军”,即“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之意;“戍卒厌糟糠,降胡饱衣食”,与“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相类;“羌胡无尽日,征战几时归”,犹“身当恩遇恒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胡骑虽凭陵,汉兵不顾身”,即“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此组诗在艺术上的特点,一是善于通过典型的形象表达爱憎情感,比如以孤苦无依的“古老”个人形象和奋不顾身的“汉兵”群体形象写出军中生活的艰苦和士兵献身精神的可贵;二是善于以景写情,情景交融,如“雨雪乱霏霏”“黯黯长城外,日没更烟尘”“古树满空塞”,以浑灏之笔勾勒出边塞的苍茫景象,表现出诗人对唐军艰苦生活的深切同情;其三,善用对比,如“戍卒厌糟糠,降胡饱衣食”“胡骑虽凭陵,汉兵不顾身”在鲜明的对比中体现自己的立场和态度;第四,夹叙夹议,直率深刻,如“汉家能用武,开拓穷异域”,直接道出战争的不义性质。
名家点评
宋·王安石唐百家诗选》:赵熙批:此处能仿魏人气局。
明末清初·王夫之唐诗评选》:摧折默运,殆摩明远之垒。达夫善使气,唯于短章能养其威。一往欲尽,则卷起黄河自身泻,为梁家弄意而巳。
明末清初·周珽《删补唐诗选脉笺释会通评林》:吴山民评:意已尽。王世贞评:“不顾身”三字,直而壮。
作者简介
高适(约702—765),唐代诗人。字达夫,一字仲武,渤海蓚(今河北景县)人,迁居宋州宋城(今河南商丘睢阳)。早年仕途失意。后来客游河西,先为哥舒翰书记,后历任任淮南、四川节度使,终散骑常侍。封渤海县侯。其诗以七言歌行最富特色,笔力雄健,气势奔放。边塞诗与岑参齐名,并称“高岑”,风格也大略相近。有《高常侍集》。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12-30 16:42
目录
概述
作品原文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