朴訔的父亲朴尚衷是高丽末期崇尚性理学的新兴士大夫之一,他的舅舅则是高丽大儒
李穑。他六岁那年,父亲朴尚衷上书抨击权臣
李仁任的亲元(北元)背明政策,被李仁任杖责流放,死于途中,时年四十四岁,他的母亲也在同年死去。朴訔发奋读书,十九岁登进士第,历任厚德府丞、开城少尹等职。
朝鲜王朝开国后,他出任知锦州(今韩国全罗南道
罗州市)事,因政绩优异,升为左补阙。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
朝鲜太祖三年)遭到弹劾,外放知永州(今韩国庆尚北道
永川市)事。洪武三十年(1397年,太祖六年)调入中央,拜司宪侍史。当时鸡林府尹柳亮被诬告通倭叛国,而柳亮以前羞辱过朴訔,故
郑道传等想假手朴訔除掉柳亮,就给了朴訔这个职位,但朴訔大公无私,力证柳亮清白,因此得罪郑道传等,外放知春州(今韩国江原道
春川市)事。
朴訔早已结识
李芳远,曾写信向李芳远表达誓死效忠之意。他外放春州不久,就发生
第一次王子之乱,朴訔率兵入京,声援李芳远,遂留在中央,任司宪中丞。后历任判司水监事、知刑曹事。建文二年(1400年,
朝鲜定宗二年),李芳远被立为“王世子”,他被任命为世子左辅德。同年李芳远即位,是为太宗,朴訔出任刑曹典书,策三等佐命功臣,后历任户、兵、吏曹典书,封潘南君。建文四年(1402年,朝鲜太宗二年)外放江原道都观察使,翌年为汉城府尹,迁承枢府提学。永乐二年(1404年,太宗四年)免官,改封潘城君,永乐四年(1406年,太宗六年)调任全罗道都观察使,其时明使
黄俨来济州索取铜佛,所过地方官都阿谀谄媚,唯独朴訔不卑不亢,黄俨回来后向太宗称赞朴訔是忠臣,于是朴訔被调入中央,任左军同知总制,永乐六年(1408年,太宗八年)任参知议政府事兼司宪府大司宪,不久拜刑曹判书。翌年外放西北面都巡问察理使兼兵马都节制使。永乐八年(1410年,太宗十年)十二月还朝,拜兵曹判书,不久又任大司宪,移户曹判书。永乐十一年(1413年,太宗十三年)改封锦川君,同年冬任参赞议政府事兼判义勇巡禁司事,后调任吏曹判书。永乐十四年(1416年,太宗十六年)三月,判右军都总制府事,五月拜相,任议政府
右议政,十一月进
左议政、判吏曹事,成为事实上的首相,后又进封锦川
府院君。他任职期间,提拔了很多自家亲戚,但也选用了不少有名望的人士,所以“人心亦不甚怨”;又“有揣摩之能,善伺候人主意”,故成为
河仑死后太宗最器重的大臣。
永乐十六年(1418年,太宗十八年),太宗立忠宁大君
李裪为世子。并有意传位于他,却不明说。朴訔透露给李裪的丈人
沈温,沈温说给李裪,李裪便对朴訔不满,对李芳远说朴訔泄露天机,不是
纯臣,但李芳远认为朴訔无可厚非。从此朴訔与沈温结下梁子,同年姜尚仁出事,朴訔与
柳廷显推波助澜,置沈温于死地,后又与柳廷显不和,于永乐十九年(1421年,朝鲜世宗三年)十二月称病辞职,不久生病,太宗派人赐药探病,即使太宗生病也依然派人探病,朴訔为之感动流泪。永乐二十年(1422年,世宗四年)五月初九日,朴訔病逝,享年五十三岁,世宗辍朝三日,赐谥“平度”(布纲治纪曰平,心能制义曰度)。
潘南朴氏从他开始成为名门望族,卿相辈出,
仁圣王后、
懿仁王后、
绥嫔朴氏等后妃均为其后裔。